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出口茶叶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口商品技术指南 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1 目 录 前言. . 2 第一章 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和当今现状 . 3 1.1 中国茶叶历史 . 3 1.2 茶产业发展现状 . 4 1.3 国际地位和主要贡献 . 6 第二章 中国茶叶出口概况 . 8 2.1 全球茶叶主要贸易情况 . 8 2.2 中国茶叶出口概况 . 10 第三章 中国茶叶遭遇农药残留壁垒概述 . 18 3.1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控制现状 . 18 3.2 欧盟市场茶叶农药残留壁垒及分析 . 19 3.3 日本市场茶叶农药残留壁垒及分析 . 21 3.4 欧盟及日本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制定的不合理性分析 . 22 3.5 其他国家和地区农药残留壁垒简介 . 23 第四章 农药残留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建议 . 26 4.1 农药残留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影响 . 26 4.2 近些年应对农药残留壁垒的抗争 . 27 4.3 中国茶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 27 4.4 应对建议 . 29 附:欧盟和日本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30 附表 1 欧盟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规定 . 30 附表 2 日本茶叶进口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规定 . 46 2 前言 我国是全球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茶叶经济,扩大茶叶出口,对于改善茶农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欧盟和日本对农药残留量的技术性苛刻规定已严重阻碍我茶叶正常出口,不同检测机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结果差异,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和风险。 为了积极应对茶叶出口中农药残留技术壁垒,帮助企业和行业增加国际话语权,为茶叶贸易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受商务部委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组织业内专家和茶叶出口骨干企业组成了编写组,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编写出口茶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应对指南,分别从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出口概况、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现状及最新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信会对茶叶出口企业和我国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虽然编写人员力求收集齐全主要贸易国和地区所有涉及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的标准、技术法规等资料,但本报告仍有不完善之处,恳请在使用中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的修订中进行完善。 3 第一章 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和当今现状 我国是世界茶叶文明的发源地与传播者,在茶叶生产与贸易历史中享有盛誉。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的 55.3%、38.7% ,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持续上升和多元化,我国茶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国际贸易地位逐步增强。 1.1 中国茶叶历史 1.1.1 商品定义 茶叶 是指采用适宜于制作饮料的山茶 Camellia Sinensis(Linnaeus )O.Kuntze 的一系列变种的芽叶和嫩梢,用可接受的方法加工和干燥后制成的干饮料。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用上述茶类茶叶为原料制作的再加工茶(包括花茶、紧压茶等)。 1.1.2 中国茶叶概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茶树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及灌木型三种。乔木型茶树有高大的主干,一般为野生古茶树。树高 10 米以上,主干需两个人合抱。多生长于云南,贵州,四川;半乔木型(小乔木型)茶树主干和分支较近,且亦离地面较近,如云南的大叶种茶树;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支稠密,主干与分支不易分清,我 国江南一带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我国人民以茶叶为食、药品和饮料,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茶由野生进化为人工栽培,由西南的原产地延伸大江南北,由药用演变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饮料,并由饮料升华为修身养性、雅俗共赏的饮茶文化,推动了茶的广泛传播与茶业的持续发展。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保健饮料,居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当前世界上有 50余个国家和地区种茶,饮茶风尚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茶树种质资源、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工艺和饮茶习惯等,都是直接或间接 地由我国传播去的。 1.1.3 茶、饮茶、制茶发展简史 1.1.3.1 茶的起源。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但学者对茶树的起源问题,也有较多争论,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人们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随着饮茶文化的传播和人为栽培的扩大,茶业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1.1.3.2 饮茶习惯的发展变化。陆羽茶经云: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 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秦汉时期,茶的种植、加工和饮茶之风已由我国巴蜀一带向我国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茶代酒的风气,并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隋唐时,茶事兴旺,饮茶蔚为风尚,尤其到了唐4 代,茶圣陆羽的卓越贡献,更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茶叶品饮艺术的提高。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在宋代,饮茶之风大盛,制茶方法开始改变,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元、明、清至今,饮茶之风,久盛不衰。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烹茶和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当今饮茶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等均属此列;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如边疆少数民族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配以佐料,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还出现了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等,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 1.1.3.3 茶叶加工工艺的发展。纵观我国制茶历史,主要经历了以下变革: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三国时,出现了将茶叶先做成饼,晒干、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 ,加佐料调和作羹饮;2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自唐至宋,制茶工艺逐步发展,蒸青造型茶、龙凤团茶依次盛行;3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由宋至明,为了改善蒸青团饼茶耗时费工、水浸和榨汁使香味有损等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捣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 4、从蒸青到炒青。为改善使用蒸青方法茶叶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并逐渐盛行; 5、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 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从而制成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青)茶;6、从素茶到花香茶。自宋代始,我国就有在茶中加香料和香花的做法,使茶饮更具诱人的魅力;7 、茶饮料的发展。茶叶除泡饮、煮饮之外,现已发展到制成各种饮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加工成速溶茶、浓缩茶、罐装饮料、茶可乐、茶气水、果味茶、药用保健茶等。 1.2 茶产业发展现状 1.2.1 茶叶种植生产 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专业统计,我国茶园面积连年扩大,茶叶面积由 2000 年的 1634 万亩,发展到 2012 年的 3578 万亩。各主产茶 区绿色、有机茶园,低碳茶园以及标准化茶园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2012 年,反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首次突破一半。 2012 年干毛茶总产量 176.1 万吨,较 2011 年增加 16 万吨,增 10%。六大茶类普遍增产,红茶和黑茶增幅最大。由于很多地方加大了茶类结构调整力度,使绿茶增幅下降、其他茶类增幅上升,尤其是红茶和黑茶增幅最大。 2012 年红茶达到 18.1 万吨,同比增加 4.4 万吨,增5 32.2%;黑茶达到 17.2 万吨,同比增加 3.4 万吨,增 24.8%;绿茶达到 118 万吨,同比 增加 6.7万吨,增 6%;乌龙茶达到 21.5 万吨,同比增加 1.6 万吨,增 8%;白茶 9785 吨,同比增加1374 吨,增 16.3%;黄茶 2028 吨,同比增加 119 吨,增 6.2%。 2003-2012 年全国茶产量(单位:万吨) 年度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茶叶总量 76.8 83.5 93.4 102.8 116.6 125.7 136.9 147.5 162 17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1.2.2 内销情况 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呈现繁荣景象。在茶文化和茶健康的推动下,我国茶叶消费热点不断,出现了多茶类共同发展的趋势,茶叶效益不断提高。 2012 年,黑茶成为六大茶类中最大的亮点,继普洱茶重拾升势之后,湖南黑茶凭借自身保健功效和强势宣传成为新的热销产品;红茶市场比重持续扩张,但发展速度放缓,主力军仍是正山小种、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功夫等传统红茶产品。乌龙茶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基础上,产品结构均衡发展,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市场向规范化成熟的方向发展。黄茶市场进一步萎缩,主要产地仍在加大产品推介力度,以谋长远发展。绿茶依然以 70%的市场份额保持平稳增长势态。 茶叶消费已开始由解渴的饮料向品饮的方向发展,由此带动了茶叶相关产业茶具、茶包装、茶旅游、茶馆业的行业快速发展,全行业规模突破 1400 亿元。 1.2.3 出口情况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自唐宋开始至今经历了 1500 多年兴衰演变历史。目前,我国茶叶出口规模 30 万吨左右,是全球第二大茶叶出口国。摩洛哥为主的非洲国家仍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产品以原料供应和低价位茶叶为主,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量比重依然较小。我国是全球产茶大国中唯一能够量产各种类茶的国家,其中绿茶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 绝对优势,未来贸易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1.2.4 产业发展优势和不足 茶叶作为中国特色农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经济农作物,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叶生产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国内乌龙茶、黑茶、红茶消费持续增长,在出口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的茶叶内销是拉动中国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茶叶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茶园管理分散、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茶园单位面积效益较低;茶叶初制加工未形成统一标准; 产能过剩;深加工产品少,出口主要是原茶形式,茶叶 附加值不高;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滞后,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混乱等。特别是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仍是目前生产和贸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各级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各种方式,指导茶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量采用非化学方法防治茶树病虫害,但长期存在的三大问题难以完全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工商监管不严,城乡茶叶市场“三无 ”商品泛滥,使茶叶源头追溯很困难;二是农药监管不严,使用的农药仍难以规6 范,混配有不明成分或高毒成分的农药难以绝迹;三是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导致农药残留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1.2.5 产业发 展预测 1.2.5.1 茶叶深加工方兴未艾 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如何高效利用茶叶产出,避免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近几年,全国茶界普遍尝试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等手段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技术成果大量涌现,已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预计,随着茶叶深加工的逐步发展,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组织,积聚更为壮大的科研力量,生产资料、资金实力、使茶叶深加工成为茶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1.2.5.2 企业将愈加重视大众消费市场 受国家关于 “ 控制三公消费 ” 、“国八条 ”等政策面影响,在三令五申禁止铺张浪费的呼声下,大多数中国茶企的高端销售盈利模式既面临挑战,也对本企业本身提出了深挖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要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将更多的力量投入生产推荐适合中档价位的商超专供产品;各种名茶亦将放低身段,借助茶叶电子商务的销售途径及茶叶产品包装精简瘦身来降低价格拓展销路。追求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将得到大力提倡,也企业家也将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满意度。 1.2.5.3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明确了茶叶质量安 全的责任主体。 2013 年 3 月 1 日起,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正式实施。新标准将茶叶归属于饮料类别,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项目由原来的 9 种增加到 25 种,拟除虫菊酯类由以前的 5 项增加到 8 项。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茶产业推行绿色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从民间呼声上升为政策导向。 1.2.5.4 资本介入推动茶叶全方位营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以及大资本的介入,更多元、更经济、更紧密和互为依托的营销模式已经影响到我 国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中国茶产业链将会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展现出注重协作、理性发展的新趋势,跨领域的体制创新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亮点。 1.3 国际地位和主要贡献 世界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叶早在汉朝就已传入日本,到南北朝时,土耳其商人至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从此成为我国茶叶开始了对外贸易,宋、元时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明代时,郑和下西洋,经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我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公元 1607 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 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 “贡品” 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了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 1780 年,英国和荷兰人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到了 19 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可以说,中国给7 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茶的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都与我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特种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绿茶和特种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被国外研究部门和人员所验证,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 ,并被媒体广为报道,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世界茶业研究成果表明,绿茶有预防癌症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饮茶有了新的认识,饮茶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8 第二章 中国茶叶出口概况 2.1 全球茶叶主要贸易情况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世界茶叶消费国超过 120 个。长期以来,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五个主要进口国家 的进口量占世界茶叶进口总量的 40%以上。肯尼亚是英国、巴基斯坦和埃及的主要供应国,印度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斯里兰卡在这些市场也有一定份额。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绿茶出口国。 2.1.1 生产总量再创新高 2012 年,世界茶产量在过去 10 年内增长了 40%,从 2003 年的 320 多万吨增长到 2012 年的460 多万吨,其中,世界绿茶产量增长了 62%,增至 146.8 万吨,而红茶产量仅增长了 13%,增至 268 万吨。从地区看,亚洲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 85.2%,比 2011 年增加 1 个百分点;非洲占 12.4%,比 2011 年略有下降。从国家看,我国茶叶产量 179 万吨,同比上升 10.3%,占全球茶叶总产量 38.7%,比 2011 年增加 2.3 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球茶叶产量上升的主要因素。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和越南位列世界前五,其中,印度和越南产量较 2011 年小幅增加,肯尼亚和斯里兰卡比 2011 年均有所下降。上述 5 国茶叶产量之和占全球茶叶总产量 82.3%。 2008-2012 年全球主要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走势(单位:吨) 2012 年全球茶叶总生产量 2.1.2 出口总量基本持平 2012 年,全球茶叶出口 177.1 万吨,同比上升 0.79%。从地区看,亚洲茶叶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 60.76%,与 2011 年基本持平;非洲占 34.21%,比 2011 年略有增加。从国家看,肯尼亚出口 43 万吨,同比上升 2.12%,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 24%;我国出口 32.29 万吨,位居第二,占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 18%;斯里兰卡、印度和越南位列其后,分别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 17%、 11%和 9%。 2008-2012 年全球主要茶叶贸易国茶叶出口量走势(单位:吨) 2012 年全球茶叶总出口量 序号 国家 出口量(单位:吨) 同比 % 1 肯尼亚 430,205 2.12 2 中国 321,785 -0.25 3 斯里兰卡 306,040 1.58 4 印度 202,400 -5.05 5 越南 150,000 15.38 6 阿根廷 76,840 -10.86 7 印尼 70,071 -7.13 8 乌干达 52,272 13.27 9 马拉维 41,834 -6.81 10 坦桑尼亚 27,777 2.45 全球总出口量 1,770,652 0.79 2.1.3 进口总量同比略降 2012 年,全球茶叶进口 162.2 万吨,比 2011 年下降 1.4%。其中俄罗斯进口 17.4 万吨,是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巴基斯坦进口 13.1 万吨,位居第二;美国进口 12.6 万吨,位居第三。 2008-2012 年全球主要茶叶贸易国茶叶进口量走势(单位: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