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2023年02月02日LCD面板专题在温和上行中探寻稳定盈利新阶段行业研究 行业专题 电子投资评级:超配(维持评级)证券分析师:胡剑 证券分析师:胡慧 证券分析师:周靖翔 证券分析师:李梓澎 证券分析师:叶子021-60893306 021-60871321 021-60375402 0755-81981 181 0755-81982153huj i a n1 guos e n.c om.c n huhui 2 guos e n.c om.c n z houj i ngxi a ng guos e n.c om.c n l i z i pe ng guos e n.c om.c n ye z i 3 guos e n.c om.c nS 0980521080001 S 0980521080002 S 0980522100001 S 0980522090001 S 0980522100003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专题:在温和上行中探寻稳定盈利新阶段l 历史上液晶显示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实质是工业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液晶面板价格下降有周期性降价和技术进步推动的成本下降两方面因素,根据“王氏定律”,每三年,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50%,企业若要生存下去,其有效技术保有量和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历史上的“液晶周期”表现为:1)先驱企业开拓出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2)在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后,短期的供不应求引发大量新的投资,带来产能迅速扩大以及生产过剩、价格下降;3)价格下降导致液晶显示产品需求扩大,于是再次出现产能不足,引发新一轮投资,如此循环往复。l 2006-2011年、2012-2015年、2016-2019年、2020-2022年四轮液晶周期回顾2006-2011年:2006-2007年液晶电视加速普及,LCD面板行业保持景气;2008-2011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8.5代线陆续投产,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LCD面板行业出现供需失衡,进入长达三年的周期衰退阶段。2012-2015年:2012-2014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终端兴起,LCD面板行业再次景气上行;2015年华星光电、京东方、中电熊猫的8.5代线陆续投产,LCD面板行业再次出现供需失衡并进入周期衰退阶段。2016-2019年:三星、LG两大韩国厂商选择主动收缩产能,2016-2017年LCD面板供需失衡的状况逐步得到修复;2018-2019年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京东方武汉10.5代线、华星光电10.5代线陆续投产,LCD面板产能迅速增加,LCD面板行业再次进入下行周期。2020-2022年: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LCD面板景气上行,供给端LCD行业扩产进入尾声,三星、LG、松下等厂商在19-23年陆续关停LCD产能;同时,由于行业新增产能较少且新冠疫情导致原先投入的产线产能爬坡不如预期,整体LCD面板供给吃紧。需求端疫情背景下居家办公、上课、娱乐的“宅经济”带动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IT面板需求持续旺盛,同时疫情期间海外财政补贴政策拉动终端消费。2021年7月以来LCD面板价格快速下跌,一方面是2021年下半年供给端新产能集中释放,另一方面是经济疲软、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需求下滑。0YBYyRqNmPnMrPnOtOqPpO8OaOaQpNmMnPnOjMqQoMiNoOtR8OpOnRvPoOtNvPpMrM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专题:在温和上行中探寻稳定盈利新阶段l 价格&成本:3Q22 TV面板价格低于现金成本20%,IT面板盈利回归历史低位,预计2023年LCD价格将温和回暖电视:根据Omdia数据,2022年12月32、43、50、55、65英寸LCD TV面板价格为31、52、75、87、116美元/片,环比持平;Omdia预计2023年1月32、43、50、55、65英寸LCD TV面板价格将环比保持平稳;在面板厂商低稼动率策略的推动下,2022年四季度以来面板市场逐渐走出失序竞争的状态,但面板价格在10、11月的小幅反弹后止涨趋稳,反映电视等显示终端需求仍较疲软。笔记本:根据Omdia数据,2022年12月10.1英寸(平板电脑)、14英寸(笔记本电脑)、23.8英寸(显示器)LCD IT面板价格环比变动-0.5%、0.0%、-0.6%至20.8、26.0、46.4美元/片;Omdia预计2023年1月10.1、14、23.8英寸LCD IT面板价格环比变动0.0%、0.0%、-0.4%至20.8、26.0、46.2美元/片。l 供给&需求:2023年全球大尺寸LCD产能预计将同比增长3.08%,终端需求大尺寸化趋势依旧,关注LGD等大厂退出节奏供给方面,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大尺寸LCD产能面积较2022年增长3.08%,其中1Q23、2Q23、3Q23、4Q23产能分别环比增长0.37%、1.35%、1.33%、0.61%;预计2024年全球大尺寸LCD产能面积较2023年增长2.66%,其中1Q24、2Q24、3Q24、4Q24产能分别环比增长0.62%、0.09%、0.49%、1.01%。需求方面,2022年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5.70%,其中全球LCD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4.02%,全球LCD显示器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6.39%,全球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22.62%,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下降3.80%。l 投资建议:LCD面板产业链重点推荐京东方A、三利谱、TCL科技我们看好京东方A、TCL科技等国内面板龙头把握我国消费升级国产化的时代红利,凭借高世代线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成本优势以及市场份额领先所带来的行业话语权、定价权逐步实现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随着LCD景气度逐步筑底回暖,三利谱等上游偏光片厂商有望实现业绩逐步回升。此外,我们继续推荐受益于海外智能交互平板需求旺盛及国内教育领域财政贴息政策的康冠科技、视源股份。l 风险提示:显示器件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显示器件价格波动的风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供应风险。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应用于各类显示终端,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01液晶周期:回顾2006-2011、2012-2015、2016-2019、2020-2022四轮液晶周期02LCD面板价格趋稳,供需失衡、失序竞争状态逐步改善03LCD面板竞争格局稳定,京东方、TCL华星龙头位置稳固04目录投资建议&风险提示0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应用于各类显示终端,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类显示终端l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基于液晶材料特殊的理化与光电特性,是平板显示技术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显示器件,主要应用于电视、显示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汽车、工业控制、医疗等领域。l LCD显示模组主要由LCD面板、驱动电路和背光源组成。在LCD面板中,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间为液晶材料,上层玻璃基板的上方与偏光片(Polarizer)贴合,下方与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贴合;下层玻璃基板的上方为薄膜晶体管(TFT),下方与偏光片贴合。背光源的作用是为LCD显示屏提供亮度均匀分布的背景光源,驱动电路的作用是在通电后向LCD显示屏提供各种显示画面的信息。图:TFT-LCD显示模组的结构 图:TFT-LCD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资料来源:WitsView,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TFT-LCD原理与设计,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类显示终端l 按照液晶层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LCD面板可分为TN、VA、IPS三种。扭曲向列型TN(Twisted Nematic)优点是成本低、反应速度快,缺点是输出灰阶少、色彩偏白、可视角度小等;垂直排列型VA(Vertical Alignment)优点是对比度高,缺点是反应速度较TN慢、成本较TN高;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IPS(In-Plane-Switching)优点是可视角度大、色准强、耗电低,缺点是反应速度慢、成本高。l 按照TFT使用的沟道层半导体基底材料不同,LCD面板可分为-Si、IGZO和LTPS三种。非晶硅-Si技术成熟稳定、成本较低,可在所有尺寸产品上实现较高良率、达到主流显示性能,是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大部分主要产品市场的主流技术。IGZO(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铟镓锌氧化物)技术和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技术电子迁移率较-Si技术有较大提升,可实现PPI、低功耗、窄边框等指标的大幅提升,但IGZO对水和氧敏感,成膜难度较大,主要应用于高端笔记本电脑和高端平板电脑市场;LTPS需要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较难生产中大尺寸面板,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市场。图:LCD面板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TN、VA、IPS三种资料来源:Eizo Japan,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面板类型 IPS VA TN可视角度 大 中 小色度偏移 几乎无色度偏移 轻微色度偏移 明显色度偏移反应时间 慢 快 快对比度 约500:1 1000:1 1000:1成本 高 中 低图:TN、VA、IPS型LCD面板对比指标-Si IGZO LTPS电子迁移率 0.5 cm2/Vs 10-25 cm2/Vs 50-200 cm2/Vs掩膜次数/工艺难度 5-8次/较低 7-9次/较高 8-13次/较很高面板尺寸 大、中、小 大、中、小 中、小良率 高 中 低投入成本 低 中 高PPI 约350 约500 约600屏幕边框 较窄 窄 窄主要应用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车载、工控、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视手机图:-Si、IGZO、LTPS技术特点和指标对比资料来源:龙腾光电,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类显示终端l LCD面板不同世代线是按照产线所应用的玻璃基板尺寸划分而来的。一般来说,业界通常将G8代及以上适宜切割大尺寸电视面板的产线称为高世代线。在生产过程中,面板厂商一般通过对固定尺寸的玻璃基板进行切割和电路加工,形成各种尺寸的显示面板,其在兼顾生产良率的同时,要努力寻求最优的生产方案,使切割效率及原材料利用率更高,从而实现更低的产品成本。受切割效率的限制,不同世代线的经济切割产品不同。G8.5代线主要经济切割的产品有32、43、49、55、65(套切)、85(套切)、98英寸等产品;G10.5代线主要面向65、75英寸等大尺寸面板产品。高世代线的创新突破有效提升了中大尺寸显示面板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图:各世代线的玻璃基板尺寸数据及最佳面板切割尺寸资料来源:巨世显示,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世代线 长/mm 宽/mm 长/英寸 宽/英寸 对角线/英寸 最佳面板切割尺寸及片数1 400 320 15.7 12.6 20.2/2 470 370 18.5 14.6 23.5/3 650 550 25.6 21.7 33.5 15英寸/4片4 880 680 34.6 26.8 43.8 15英寸/6片4.5 920 730 36.2 28.7 46.2 15英寸/8片5 1300 1100 51.2 43.3 67.0 27英寸/6片5.5 1500 1300 59.1 51.2 78.1 27英寸/8片6 1850 1500 72.8 59.1 93.8 32英寸/8片或37英寸/6片7 2250 1950 88.6 76.8 117.2 42英寸/8片或46英寸/6片8 2460 2160 96.9 85.0 128.9 46英寸/8片或52英寸/6片8.5 2500 2200 98.4 86.6 131.1 55英寸/6片10 3100 2880 122.0 113.4 166.6 65英寸/6片或60英寸/8片10.5 3370 2940 132.7 115.7 176.1 65英寸/8片11 3320 3000 130.7 118.1 176.2 70英寸/8片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液晶面板遵循“王氏定律”,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l 历史上液晶显示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实质是工业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液晶周期”表现为:1)先驱企业开拓出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2)在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后,短期的供不应求引发大量新的投资,带来产能迅速扩大以及生产过剩、价格下降;3)价格下降导致液晶显示产品需求扩大,于是再次出现产能不足,引发新一轮投资,如此循环往复。l 类似于半导体的摩尔定律,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于2010年提出液晶面板“王氏定律”,提出每三年液晶面板价格会下降50%。液晶面板价格下降有周期性降价和技术进步推动的成本下降两方面因素。8代线、10代线等高世代面板产线的投产有效提升了55、65、75英寸等中大尺寸显示面板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液晶面板成本下降。图:液晶显示行业生存定律(“王氏定律”)资料来源:京东方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王氏定律:l 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于2010年提出“液晶显示行业生存定律”(简称“王氏定律”),具体指:每三年,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50%,企业若要生存下去,其有效技术保有量和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液晶周期:回顾2006-2011、2012-2015、2016-2019、2020-2022四轮液晶周期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中国相继大规模投资LCD产业LCD产业发展历程:1)1970年代美国企业发明了LCD显示技术但最终放弃;2)1990年代初夏普等日本企业率先实现LCD产业化;3)1990年代末三星、LG等韩国企业大规模逆周期投资LCD产业;4)2000年代初中国台湾企业借助日本企业的技术转让大规模投资LCD产业;5)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除台湾)企业为解决“缺芯少屏”局面对LCD产业进行大规模逆周期投资,最终实现LCD产业的做大做强。美国先驱企业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但最终放弃l 1961年美国RCA公司在实验室发现液晶材料的电光特性并可用于制造显示设备,1968年RCA公司利用液晶的“动态散射”效应制成全球首个液晶平板电视模型DSM-LCD,开创了液晶显示时代。由于液晶平板电视短期几乎看不到产业化的可能,RCA公司最终选择放弃。1970年代美国企业相继提出扭曲相列型液晶显示器(TN-LCD)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但由于投入大、风险高等原因,涉及过LCD显示技术的RCA、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惠普等美国企业都在1970年代相继放弃推动LCD产业化。图:1965年RCA公司发现液晶的“动态散射”效应资料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RCA公司基于DSM-LCD技术推出的电子时钟资料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中国相继大规模投资LCD产业日本企业率先实现TFT-LCD产业化 l 1990年代初日本NEC、IBM和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夏普相继开动了各自的首条彩色TFT-LCD的量产线,1992年量产初期良率低于10%,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96年良率上升至80%以上。伴随日本实现TFT-LCD产业化,LCD上下游产业链也在日本建立,如玻璃基板供应商旭硝子、电气硝子,光刻机供应商尼康、佳能,彩膜和偏光片供应商日东电工,掩膜版供应商DNP、TOPPAN等。图:1988年夏普推出全球首款14英寸TFT-LCD显示屏资料来源:Information Display,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1990年代初夏普彩色TFT-LCD产线资料来源:夏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中国相继大规模投资LCD产业韩国企业大规模逆周期投资LCD产业,实现对于日本企业反超l 1993-1994年LCD行业进入景气下行周期,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雇佣过剩的日本工程师,获得LCD显示相关的技术能力;1995-1996年LCD行业再度进入下行周期,韩国企业进行大规模逆周期投资,正式进军LCD产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继续坚持逆周期投资的战略,率先建设新世代的生产线。最终在20世纪初三星、LG在忍受多年亏损后脱颖而出,在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等方面实现了对于日本企业的反超。图:1994-1998年三星、LG等韩国企业大规模逆周期投资LCD产业资料来源:MGSM,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企业 TFT-LCD生产线 量产时间 技术合作伙伴三星 1G Pilot2G LV1 Kiheung 10.44 1995 富士通3G LV2 Kiheung 12.16 1997 富士通3.5G LV3 Chonan 14.16 1998LG 2G Kumi Line1 10.4 199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日本)、Photon Dynamics(美国)3.5G Kumi Line2 13.36 1997现代 2G 10.4 1995 Alphasil(美国)3G 1997 东芝(日本)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中国相继大规模投资LCD产业中国台湾企业凭借日本企业技术转让,在21世纪初大规模投资LCD产业l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LCD产业再度进入衰退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液晶衰退周期以及韩国竞争者,日本企业开始将TFT-LCD的制造技术转让给中国台湾企业,一方面获得可观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规避巨额投资的亏损风险。1998年中华映管、达基、奇美、联友光电、瀚宇彩晶等中国台湾企业相继获得日本企业的技术许可并开始建设TFT-LCD产线;2000-2001年广辉、群创、统宝等新一批中国台湾企业进入液晶显示行业。图:中国台湾第一批获得日本企业技术许可的TFT-LCD厂商资料来源: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公司 技术来源 建立时间 获得技术转让时间 量产时间中华映管(CPT)三菱ADI 1971/05 1998/03 1999/05达基(ADT)IBM日本 1996/08 1998/03 1999/07奇美(CMO)富士通 1998/05 1999/08联友光电(Unipac)松下 1990/11 1998/10 1999/10瀚宇彩晶(HannStar)东芝;日立 1998/06 1998/08;2003/01 2002/02广辉电子(QDI)夏普 1999/07 1999/05 2001/Q4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中国相继大规模投资LCD产业中国LCD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l 从无到有:2003-2008年,中国LCD产业处于技术引进、技术积累的起步阶段。随着LCD显示逐步代替CRT显示,中国CRT显示产业被颠覆,中国又面临着“缺芯少屏”局面。2002年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NEC合资设立上广电NEC,建设中国(除台湾)第一条TFT-LCD生产线(第5代);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的LCD业务,在国内自主建设第5代TFT-LCD生产线;龙腾光电、深超光电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分别于2006年6月、2008年10月投产。l 从有到大:2009-2017年,中国LCD产业向高世代产线扩张,处于技术追赶阶段。2009年国务院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TFT-LCD列入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2009年京东方宣布开始向高世代线扩张,4月在合肥开工建设6代线,8月在北京开工建设8.5代线。l 从大到强:2018-2020年,中国LCD产业实现做大做强。2015年京东方在合肥建设全球首条10.5代TFT-LCD生产线,并于2017年投产;除京东方外,华星光电第一条10.5代TFT-LCD生产线于2018年11月投产。G10.5高世代产线的率先投产也标志着中国LCD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做大做强。图:中国(除台湾)最早的四条TFT-LCD生产线资料来源: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公司 世代数 技术来源 投产时间上广电NEC 第5代 日本NEC 2004年10月京东方 第5代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2005年2月龙腾光电 第5代 由台湾工程师组成的团队 2006年6月深超光电 第5代 台湾富士康 2008年10月公司 产线 投产时间 设计产能(千片/月)京东方 北京8.5代线(B4)2011年9月 120华星光电 深圳8.5代线(T1)2011年10月 100Samsung Display 苏州8.5代线 2013年10月 115京东方 合肥8.5代线(B5)2014年4月 90LG Display 广州8.5代线(GP1)2014年5月 90华星光电 深圳8.5代线(T2)2015年4月 100京东方 重庆8.5代线(B8)2015年5月 120中电熊猫 南京8.5代线(C2)2015年8月 60LG Display 广州8.5代线(GP2)2016年5月 100惠科 重庆8.6代线(H1)2017年3月 70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2011-2017年间中国投产多条G8.5代TFT-LCD产线企业 生产线 设计产能(千片/月)投产时间京东方 合肥10.5代线(B9)120 4Q17武汉10.5代线(B17)120 4Q19华星光电 深圳10.5代线(T6)90 1Q19深圳10.5代线(T7)90 3Q20夏普 广州10.5代线 90 1Q20图:2018-2020年中国10.5代TFT-LCD产线陆续投产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周期回顾:历史上的“液晶周期”l 历史上的“液晶周期”主要由技术创新周期和资本投资周期共同作用而成,一方面,液晶显示先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显示应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带动企业投资扩产,进而导致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又导致市场需求扩大并引发新一轮投资扩产。图:历史上的“液晶周期”(3Q05至3Q22面板厂商平均毛利率)资料来源:Bloombe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平均毛利率包括以下面板厂商:友达光电、京东方、华映、元太科技、凌巨、彩晶、群创光电、JDI、LG显示、松下、三星显示、夏普、深天马、信利国际-20%-15%-10%-5%0%5%10%15%20%25%30%3Q054Q051Q062Q063Q064Q061Q072Q073Q074Q071Q082Q083Q084Q081Q092Q093Q094Q091Q102Q103Q104Q101Q112Q113Q114Q111Q122Q123Q124Q121Q132Q133Q134Q131Q142Q143Q144Q141Q152Q153Q154Q151Q162Q163Q164Q161Q172Q173Q174Q171Q182Q183Q184Q181Q192Q193Q194Q191Q202Q203Q204Q201Q212Q213Q214Q211Q222Q223Q22面 板 厂 商 平 均 毛 利 率液 晶 电 视 普 及 加 速全 球 金 融 危 机 爆 发欧 债 危 机 爆 发智 能 手 机、平 板 电 脑 等中 小 尺 寸 面 板 兴 起多 条G8.5产 线投 产三 星、LG关 闭 产 线产 能 收 缩京 东 方华 星 光 电10.5/11 代 线相 继 投 产LCD 扩 产 尾 声;疫 情 导 致 产 能爬 坡 不 及 预 期;“宅 经 济”拉 动 终 端 需 求;海 外 财 政 补 贴。“宅 经 济”影 响 退 坡;全 球 通 胀、疫 情 管 控、俄 乌 冲 突 等造 成 需 求 下 滑;供 给 产 能 释 放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2006-2011年:兴于液晶电视普及,衰于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l 2006-2007年液晶电视加速普及,LCD面板行业保持景气,一方面是主流电视尺寸扩大到3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逐步完成对于CRT电视的替代;另一方面是三星、LG、夏普等厂商积极向6代线以上扩张,玻璃基板可以更经济地切割30寸以上显示屏,LCD具备成本优势。l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需求骤降,也终结了2006-2008年LCD面板的景气行情,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LCD厂商均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部分厂商甚至出现亏损。同时,为解决LCD面板供应受制于人的困境,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逆周期投资,相继宣布向8.5代线扩张。2009-2011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8.5代线陆续投产,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LCD面板行业出现供需失衡,进入长达三年的周期衰退阶段。-20%-15%-10%-5%0%5%10%15%20%25%30%3Q054Q051Q062Q063Q064Q061Q072Q073Q074Q071Q082Q083Q084Q081Q092Q093Q094Q091Q102Q103Q104Q101Q112Q113Q114Q11面 板 厂 商 平 均 毛 利 率液 晶 电 视 普 及 加 速全 球 金 融 危 机 爆 发欧 债 危 机 爆 发资料来源:Bloombe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平均毛利率包括以下面板厂商:友达光电、京东方、华映、元太科技、凌巨、彩晶、群创光电、JDI、LG显示、松下、三星显示、夏普、深天马、信利国际图:2006-2008年:兴于液晶电视普及,衰于全球金融危机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2012-2015年:智能手机等小尺寸终端兴起;国内面板厂8代线投产l 2012-2014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终端兴起,LCD面板行业再次景气上行。同时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厂商坚决走自主建线道路,坚决向高世代线扩张,凭借高世代线带来的成本优势,迅速实现崛起。l 随着2015年4月华星光电深圳8.5代线、2015年5月京东方重庆8.5代线、2015年8月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等高世代线的陆续投产,LCD面板行业也在2015年再次出现供需失衡并进入周期衰退阶段。图:2015年全球新增8.5代线产能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新增产线 设计产能(万片/月)设计产能面积(万平米/月)投产时间华星光电深圳8.5代线(T2)12 66 2015年4月京东方重庆8.5代线(B8)10 55 2015年5月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C2)6 33 2015年8月0%5%10%15%20%1Q122Q123Q124Q121Q132Q133Q134Q131Q142Q143Q144Q141Q152Q153Q154Q15面 板 厂 商 平 均 毛 利 率智 能 手 机、平 板 电 脑 等中 小 尺 寸 面 板 兴 起多 条G8.5 产 线 投 产资料来源:Bloombe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平均毛利率包括以下面板厂商:友达光电、京东方、华映、元太科技、凌巨、彩晶、群创光电、JDI、LG显示、松下、三星显示、夏普、深天马、信利国际图:2012-2015年:智能手机等小尺寸终端兴起;国内面板厂8代线投产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2016-2019年:韩厂主动收缩产能;国内10.5代线投产致供需失衡l 面对2015年LCD面板行业供需失衡的局面,三星、LG两大韩国厂商选择主动收缩产能。一方面是中国厂商为解决“缺芯少屏”进行大规模产能扩张的决心强烈,另一方面是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成为三星、LG的重要发力点。三星的L5产线2015年11月退出,L6产线2016-2017年陆续退出,L7-1产线2016年12月退出;LG的P2-P4产线、P6产线也先后于2016-2018年退出或转为生产OLED。l 2016、2017年LCD面板供需失衡的状况逐步得到修复。一方面是供给端三星、LG两大韩国厂商主动地大幅度收缩产能,退出的产能398万平米/季,占4Q15全球大尺寸LCD产能的比例合计达到8.18%;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需求端消费者对于大尺寸电视、智能手机的需求强烈。l 2018-2019年LCD面板行业再次进入下行周期。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京东方武汉10.5代线、华星光电10.5代线陆续投产,LCD面板产能迅速增加。结构性供过于求造成面板价格大幅下跌,面板企业盈利大幅减少,中国台湾面板厂友达、群创4Q19的毛利率水平甚至为负。图:三星、LG于2015-2016年启动关停的LCD产线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公司 产线 启动关停时间 关闭产能(千片/季)关闭产能面积(万平米/季)占4Q15全球大尺寸LCD产能的比例三星 天安5代线(L5)4Q15 360 49.5 1.02%天安5代线(L6)2Q16 525 75.1 1.54%汤井7代线(L7-1)4Q16 330 135.8 2.79%LG Kumi 3.5代线(P2)2Q16 186 7.4 0.15%Kumi 3.5代线(P3)2Q16 276 16.5 0.34%Kumi 5代线(P4)2Q16 390 46.8 0.96%Kumi 6代线(P6)2Q16 240 66.6 1.37%企业 生产线 设计产能(千片/月)投产时间京东方 合肥10.5代线(B9)120 4Q17武汉10.5代线(B17)120 4Q19华星光电 深圳10.5代线(T6)90 1Q19深圳10.5代线(T7)90 3Q20夏普 广州10.5代线 90 1Q20图:2018-2020年国内10.5代LCD产线陆续投产0%5%10%15%20%25%30%1Q162Q163Q164Q161Q172Q173Q174Q171Q182Q183Q184Q181Q192Q193Q194Q191Q20面 板 厂 商 平 均 毛 利 率三 星、LG关 闭 产 线产 能 收 缩京 东 方华 星 光 电10.5/11 代 线相 继 投 产资料来源:Bloombe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平均毛利率包括以下面板厂商:友达光电、京东方、华映、元太科技、凌巨、彩晶、群创光电、JDI、LG显示、松下、三星显示、夏普、深天马、信利国际图:2016-2019年:韩厂主动收缩产能;国内10.5代线投产致供需失衡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2020-2022年:“宅经济”拉动面板需求;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滑l 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LCD面板景气上行。供给端:1)LCD行业扩产进入尾声,三星、LG分别在19年、20年关停了汤井8.5代线(L8-1 Phase1)、坡州7.5代线(P7 Phase1),19-23年退出的G7以上LCD产能合计815万平米/季,占4Q18全球大尺寸LCD产能的比例合计达到12.68%;同时,行业新增产能较少且新冠疫情导致原先投入的产线产能爬坡不如预期,整体LCD面板供给吃紧;2)上游原材料尤其是各类IC供不应求。需求端:1)新冠疫情背景下居家办公、上课、娱乐的“宅经济”带动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IT面板需求持续旺盛;2)疫情期间海外财政补贴政策拉动终端消费。l 2021年7月以来LCD面板价格快速下跌。原因为:1)2021年下半年供给端新产能集中释放,上游原材料紧缺缓解;2)需求端“宅经济”影响边际减少、海外财政补贴政策转向导致终端需求降温,疫情常态化管控导致物流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幅增长。图:2019-2023年减少的LCD产能(G7代及以上)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资料来源:Bloombe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平均毛利率包括以下面板厂商:友达光电、京东方、华映、元太科技、凌巨、彩晶、群创光电、JDI、LG显示、松下、三星显示、夏普、深天马、信利国际0%5%10%15%20%25%30%1Q202Q203Q204Q201Q212Q213Q214Q211Q222Q223Q22面 板 厂 商 平 均 毛 利 率 LCD 扩 产 尾 声;疫 情 导 致 产 能爬 坡 不 及 预 期;韩 系 产 能 退 出;“宅 经 济”拉 动 终 端 需 求;海 外 财 政 补 贴。“宅 经 济”影 响 退 坡;全 球 通 胀、疫 情 管 控、俄 乌 冲 突 等造 成 需 求 下 滑;供 给 产 能 释 放图:2020-2022年:“宅经济”拉动面板需求;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滑公司 产线 启动关停时间 关闭产能(千片/季)关闭产能面积(万平米/季)占4Q18全球大尺寸LCD产能的比例三星 汤井8.5代线(L8-1 Phase1)3Q19 150 83 1.28%LG 坡州7.5代线(P7 Phase1)1Q20 135 59 0.92%三星 汤井7代线(L7-2)1Q21 330 136 2.11%三星 汤井8.5代线(L8-1 Phase2/2b)1Q21 300 165 2.57%三星 汤井8.5代线(L8-2 Phase1)1Q21 180 99 1.54%松下 8.5代线(Himeji 1)4Q21 60 33 0.51%三星 汤井8.5代线(L8-2 Phase1b)2Q22 60 33 0.51%三星 汤井8.5代线(L8-2 Phase2)2Q22 180 99 1.54%三星 汤井8.5代线(L8-2 Phase3)2Q22 18 10 0.15%LG 坡州7.5代线(P7 Phase2/3)1Q23 225 99 1.54%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LCD面板价格趋稳,供需失衡、失序竞争状态逐步改善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价格:12月TV面板价格环比持平,预计1月将延续平稳趋势l 2022年12月32、43、50、55、65英寸LCD TV面板价格为31、52、75、87、116美元/片,环比持平;Omdia预计2023年1月32、43、50、55、65英寸LCD TV面板价格将环比保持平稳;在面板厂商低稼动率策略的推动下,2022年四季度以来面板市场逐渐走出失序竞争的状态,但面板价格在10、11月的小幅反弹后止涨趋稳,反映电视等显示终端需求仍较疲软。l 2022年12月10.1英寸(平板电脑)、14英寸(笔记本电脑)、23.8英寸(显示器)LCD IT面板价格环比变动-0.5%、0.0%、-0.6%至20.8、26.0、46.4美元/片;Omdia预计2023年1月10.1、14、23.8英寸LCD IT面板价格环比变动0.0%、0.0%、-0.4%至20.8、26.0、46.2美元/片。图:32、43、50、55、65英寸LCD TV面板价格走势(单位:美元)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Omdi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10.1、14、15.6、23.8英寸LCD IT面板价格走势(单位:美元)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Jan-17Jul-17Jan-18Jul-18Jan-19Jul-19Jan-20Jul-20Jan-21Ju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