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XX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 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十一月 I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项目概况 . 8 1.3 研究结论 . 10 第二章 旅游市场分析 . 12 2.1 概述 . 12 2.2 国内旅游市场 . 12 2.3 市场分析预测 . 15 第三章 建设条件论证 . 20 3.1 区域经济条件 . 20 3.2 风景旅游资源条件 . 23 3.3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27 3.4 建设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 28 第四章 *山风景区规划 . 29 4.1 规划原则 . 29 4.2 规划范围 . 30 4.3 规划目标 . 30 4.4 规划内容 . 31 第五章 大觉岩宗教文化旅游区 . 36 5.1 区域范围 . 36 5.2 功能定位 . 36 II 5.3 主要景点 . 36 第六章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 38 6.1 建设规模 . 38 6.2 建设内容 . 38 第七章 工程方案 . 40 7.1 设计原则 . 40 7.2 工程方案 . 40 第八章 环境、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 42 8.1 环境现状 . 42 8.2 环境保护标准 . 42 8.3 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 42 8.4 环境保护措施 . 43 8.5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 45 8.6 水土保持 . 45 8.7 环卫设施 . 46 8.8 消防措施 . 46 8.9 卫生防疫、安全 . 46 第九章 建设进度安排 . 47 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49 10.1 项目组织 . 49 10.2 管理措施 . 49 10.3 招投标方案 . 49 III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1 11.1 投资估算 . 51 11.2 资金筹措 . 52 12.1 经济效益 . 54 12.2 社会效益 . 54 12.3 生态效益 . 55 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 . 57 13.1 概述 . 57 13.2 风险评价 . 57 13.3 风险防范对策 . 59 第十四章 结论和建议 . 61 14.1 结论 . 61 14.2 建议 . 61 1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XX 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 办单位 1、建设单位: *县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法人代表: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决定; 2、抚州市和 *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3、省 *乡 *山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4、省 *山旅游区企划书; 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 7、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8、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1.4 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及意义 1、项目提出的过程 目前 ,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经济热潮正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惊叹。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 2 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们对这一“朝阳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地、水域、沼泽等各种生态景观类型。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些还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自然生物多样性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生态旅游价值的主要尺度。因此,生态旅游也可称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筹集所需资金,使环 境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开展生态旅游,迎合了现代都市人逃避拥挤、污染的城市环境及紧张工作的压力而投身大自然的愿望,使他们通过生态旅游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 1983 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瑞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仅仅二十年的时间,生态旅游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到大自然中去”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新时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收入的 15-20%。 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1999 年开展“生态环境旅 游年”以后,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地方政府将把生态旅游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以大力推动和重点扶持。由于资源结构的特点,我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在短短的几年 3 时间内,各地政府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建立森林公园 1000 余座,经济面积近 1000 万公顷,年接待游客约 7000 万人次,年旅游收入 10 多亿元,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我省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有着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根据资源结构特点,我省已确定将生态旅游作为 “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素有“省东大门”之称的 *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有万亩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居省前茅,有“华夏翡翠、人类绿舟”的美誉,境内景色迷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成为一大优势。针对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全县广大干群在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主动找差距、寻原因、求发展。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正视差距不畏缩,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决策,与 时俱进,勇于创新,多次邀请了国内和省市专家到县里调研和考察,进行论证,分析利弊,怎样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县在县财政相当拮据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忍痛割爱”,取消了一年为农民增收多万元却要消耗大量木材的袋装香菇产业、关闭和转移了多家年上交财政多万元的花岗石开采和加工企业、严格控制年纳税在万元以内高消耗木材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 4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得到了全县广大群众的拥护。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在年月的中共 *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生 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21 世纪钟声敲响, *县委、县政府以其敏锐的眼光和走出家门看世界的博大胸襟,紧紧抓住发展生态旅游的拳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 *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加快 *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资溪经济发展,实现资溪的崛起。 2、理由及意义: ( 1)本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立县”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总体上看, *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一是国民经济结构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是一个带有工业化初期阶段特点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农业比重偏高,工业成份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二是经济 总量偏小, 2017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4.31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 2.11 亿元,财政收入为 407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88.7 元。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县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和强县之本,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资溪的打算是:举全县之力,用全县之能,集全县之智,聚全县之财,血战三年求见效,拼搏五载图崛起,加快旅游开发,努力把资溪建成特色鲜明、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胜地。力争到2008 年,实现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 1 亿元;到 5 2010 年,接待游客 100 万人次,旅游直 接收入达 3 亿元,使旅游业成为资溪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打好基础,高起点。 2017 年,为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应全面搞好资源向产品转化的规划,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改变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第二步是强力实施,快发展。突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力争到2008 年,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初具雏形,打响资溪生态旅游品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达 41.7%,形成“三二一”的生产格局;第三步是率先崛起,创辉煌。到 2010 年,生态旅游成为主导产业,通过做旺做强 做大旅游业,牵动和提升全县的生态产业,全面促进资溪经济发展,实现资溪的崛起。 ( 2)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建设 *山风景区的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调整当地以林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降低当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度,逐步减少木材的砍伐量,有利于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维护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青山长在,绿水长留,给子孙后代留下理想的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筹集所需资金,并给林区群众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从而使其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资源,完善 *山风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 3)本项目是改善旅游硬件环境,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 6 的需要 目前 *山风景区连接各主要景点间道路有部分为森林小径,路窄坡陡,雨天泥泞不堪。新辟景点也因资金缺乏,没有及时修建游步道,因而交通极为不便;同时,食宿接待能力极低,上档次的宾馆,饭店更极度缺乏;与当地环境资源特色相结合的娱乐户外体育设施目前还是空白;另外,大部分景点也急需进行必要的修整。以上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势必形成游客进不去、住不下、玩不好、留不住的 尴尬局面。丰富的生态资源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旅游经济效益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尽快改善 *山风景区的旅游硬件环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食、宿、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综合生态旅游体系,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 4)本项目对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将原 *山一带的农业林业劳动人口转移到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中去,为那些由于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森林禁砍限伐而下岗分流的林场员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减少因失业贫困而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事实证明,开展生态旅 游已成为我国林业企业摆脱困境,重新振兴的成功之路,从减少贫困,促进就业的社会效益考虑,实施此项目也有其必要性。 综上所述,拟建项目非常重要,投资该项目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 1.1.5 研究过程及主要内容 1、研究过程 根据 *县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单位编制 *县 *山风景区游步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我单位于 2017 年 1月成立了项目组,进行了资料的收集。 3 月中旬组织了调查组,对初拟的工程方案进行实地踏勘及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对沿线的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筑路材料进行了调查 ;对项目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未来旅游的发展规划等方面资料进行了收集。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预测,对工程方案进行了初步拟定,在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于 2017 年 11 月 初编制完成了 XX 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1)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调查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旅游发展条件; ( 3)研究拟建项目的水文地质、地震、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结合 *山风景区发展规划,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 4)预测项目建设后对自 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环保措施; ( 5)计算主要工程数量,估算工程造价; 8 ( 6)对拟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研究项目的社会效益; ( 7)根据工程规模研究工程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 8)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2 项目概况 1.2.1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 *县 *山风景区的大觉岩宗教文化朝觐区。 1.2.2 建设规模及内容 根据省 *乡 *山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本次项目建设规模。大觉岩宗教文化观光区总规划用地 1.8 万亩。 项目主要对 *山风景区的大觉岩宗教文化朝觐区的游步道、栈道 进行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 1)游步道: 33000 米 ( 2)栈道: 4000 米 ( 3)垃圾筒: 740 个 ( 4)休息桌椅: 74 个 ( 5)指示牌: 65 个 1.2.3 主要建设条件 1、区位条件 *山风景区位于省抚州市的 *县,与福建省比邻,是镶嵌在武夷山西侧的一颗绿色明珠,居世界旅游胜地武夷山和国家风景 9 名胜道教发源地龙虎山之间,距南方重要铁路枢纽鹰潭市 70 公里,距省会城市南昌 200 公里,距福建省会城市福州 380 公里,距昌北机场 220 公里,武夷山 140 公里,境内 316 国道横跨东西,鹰厦铁路纵贯南北,泸瑞高速公路通 车以后,即使乘汽车到上海也只需要 6 小时。拟建的东营至香港高速公路将从 *山脚经过,资溪火车站也将建成二级站。与龙虎山旅游区相通的资溪至贵溪二级公路拟今年开工建设。项目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2、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县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17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43130 万元,比 1997 年增加 5956 万元,年增递增3%,财政收入 4078 万元,比 1997 年增加 328 万元,年均递增1.7%。五年实际利用外资 972.38 万美元。资溪的经济每年成正值增长趋势,为开发建设 *山风景区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3、资 源条件 *山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种类丰富等众多特点。为开发建设 *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资源条件。 4、气候条件 本项目实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6.9 度,极端最高温度 39.5 度,极端最低温度为 13.1度,年平均降雨量度 1929.9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 270 天。 5、工程地质条件 10 沿线区域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寒武震旦纪时期的变质岩浆地壳在上升条件下经过侵蚀切割形成,根据省地质局资料,项目区内无构造运动活动或发生断裂,地质构造基本上稳定。 6、筑路 材料来源与运输条件 *山区有筑路料场,可提供石料,石质为花岗岩,沿途河溪天然砂砾等极其丰富,质地洁净等级好。筑路材料水泥,普通的当地可供,高标号的从省水泥厂购进。 7、政策条件 *县高层领导理念现代,思路清晰,意念统一,高度重视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资溪旅游业发展,竭力推进资溪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 资溪“生态立县”战略决策,不仅为资溪正确发展指明了通途,也为资溪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众意念支持和良好生态环境支持。 1.2.4 项目投入总资金 项目估算总投资 1632.16 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上级补助1000 万元,其余由地方自筹解决。 1.3 研究结论 1、 *县以自然生态旅游为旅游发展的主线,符合省、抚州市“十五”期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政策。 *山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自然风光秀丽雄伟,具有开展生态休闲旅游的良好基础,因此,在 *山风景区原景点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自然 11 景点,丰富旅游的内涵,增加该景区的可观性,是完全必要的。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减少了贫困,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2、项目采用了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与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全面、细致、有效地解决了旅游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组织结构、工程实施方面作了妥善安排,尤其是 *山自然风景区的保护措施,既保护了自然风景区不受破坏,又为游客提供了游玩、探险的场所,具有知识性的景观、景点,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本项目主要研究对象为 *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根据 *山风景区的现状,因地制宜,在保留原风格的基础上,均采用与当地地形地貌相和谐的设计方案。 4、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批准建设,尽快实施建设,早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2 第 二章 旅游市场分析 2.1 概述 旅游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 源 于欧美, 19 世纪中叶初露端倪。进入 20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的应运而生,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旅游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欧美国家, 旅游 休闲产业十分发达,据有关数据表明,美国的 旅游 休闲产业已处于国民生 产总值第一的位置,其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共享工作已应运而生。比如,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目前正普遍实行各种工作制。政府认为:缩短工作时间,可以减少失业,政府以较少的财政支出争取公众和个人的更大支持,使休闲产业发展更快。 2.2 国内旅游市场 改革开放,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经国家统计局确诊的统计结果表明: 2001 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 8901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近 178 亿美元 ;国内旅游人数 7.84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3522 13 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 4995 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5.2%,比上年提高 0.15 个百分点。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17 年,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快速增长,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 55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3%,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3 个百分点。 2017 年,入境旅游人数达 979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9.99%。其中,外国人 1343.9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9.71%;香港同胞6187.97 万人次,增长 5.65%;澳门同胞 1892.88 万人次,增长19.98%;台湾同胞 366.06 万人次,增长 6.35%。 15 个主要客源国全部实现增长,其中有 14 个国家实现两位数增长,有 6 个(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印尼)国家的增幅超过20%。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达 3680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0.9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 203.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4.57%。2017 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 8.78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12.01%。其中:城镇居民 3.85 亿人次,农村居民 4.93 亿人次。 全国 国内旅游收入为 38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1%。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支出 2848 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支出 1030 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 441.80 元,比上年下降 1.7%。其中:城镇旅游人均花费 730.70 元,农村旅游者人均花费 209.07元。 14 在 2017 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国内旅游者接待总人数为 2.19 亿人次,旅游收入合计为 865 亿元,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 22.3%。 2017 年,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呈现出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的特点,并形成了 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丰富多样,促使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始的游山玩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及特种形式的旅游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逐渐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以“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 99 生态环境游,推动着我国数以 千万计的旅游者走向大自然。 自 1982 年 9 月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势不可遏。到 1992 年 8 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原国家林业部在大连召开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后,森林公园的建立更加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据资料表明,到 1999 年上半年为止,我国各类森林公园 953 处,经营总面积 850 万公顷,已占国土面积的 0.85%,其中国家森林公园 306 处,经营面积 605.35 万公顷。 15 近五年( 1994 年至 1998 年)来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平均增长率为15%以上,年均接待游客达 5000 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数 的 10%以上,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数达 3.5 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 2.6 亿多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 150 亿元,有近 12 万农民依托森林公园通过从事森林生态旅游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1999 生态环境旅游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 9000 多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 5 亿元。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已拥有宾馆、商店等服务设施 30 多万平方米,旅游接待床位 8 万多张,旅游车船 3500 台(艘),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相应发展。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的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的提高,尤其是我国进入“世贸”以后,对外进一步开放,可以预见,我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3 市场分析预测 2.3.1 市场分析 *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市场是一个新开辟的市场,市场需求应该从 *山特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与省现有的同类旅游市场相比较进行综合分析。 ( 1)区位与资源分析 *山旅游区位于省 *乡境内,距 *县城 25 公里。旅游区地处省东郊,紧邻福建,去南昌约 200 公里,往福州 380 公里,距 16 重要铁路枢纽城市鹰潭 70 公里。 旅游区居于世界旅游胜地武夷山和道教仙山龙虎山之 间。距武夷山约 130 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龙虎山 50 公里。 旅游区交通便利,鹰厦铁路和 316 国道擦边而过,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有水泥公路相连,泸瑞高速公路通车后,赴上海仅 6个小时车程。南昌机场和武夷山机场可为依托, 2 小时车程均可抵达。即将开工建设的东营至香港的高速公路从 *山脚经过。 *山地处赣闽交界处武夷山脉西麓,系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兼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生态特征,是中国东部、中部植物种类交叉区域,植被类型丰富。据已掌握的资料显示区内有 9 个植被类型,珍稀濒危植物 45 科、 123 种,其中有国 家级一级保护植物 2 种、二级保护植物 16 种,特别是珍贵的存有面积 100 余亩国家一级保护树种 南方红豆杉群落。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5 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20 种,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旅游区内森林面广,青山直插云天,溪流在原始生态大峡谷里穿行,瀑布似天际奔泻而下,水清胜境,怪石嶙峋,蝴蝶翻飞,草盛花浓,好一个自然生态的完美组合 极具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胜地 省 *山。 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旅游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年产值为 200 亿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今后的生态旅游和大自然 旅游占国际旅游的 20%。 2000 年以来 17 全世界涌向大自然的人次已突破 30 亿。可见人们投向大自然怀抱,观光、度假、疗养、运动、探险已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山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无疑为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2)目标市场定位 *山旅游区目标市场定位如下: A周边区域 省境内 省境内资溪旁边市县,可望成为 *山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主要区域包括:抚州、鹰潭、南昌、上饶、景德镇、赣州部分县、九江等。 福建省 离资溪较近的福建部分市县,亦可望成为 *山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主要区域包括:光泽 、邵武、南平、三明、永安、建瓯、顺昌、建阳等市县。 B延伸市场 到龙虎山、武夷山、三清山、庐山进行山水观光旅游的外省旅客、海外游客,被 *山旅游区高档、丰富旅游产品吸引而来。 C远程区域 依托于 良好生态环境,美丽而原始的自然风光,高品位、有特色的休闲运动旅游产品, *山旅游区完成可以吸引相对远距离的远程游客。 以下三个三角洲是 *山旅游区远程区域重点目标市场: 厦漳泉三角洲 厦门、漳州、泉州及福州地区可望成为主 18 要客源地。因为有直接相通的鹰厦铁路,厦门、漳州、泉州的游客来资溪十分方便,可作为旅游营 销的主攻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 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无锡地区亦可望成为 *山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及靠近省广东省部分地区亦是 *山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是因为所在地经济发达,人们消费能力强,消费意念较为现代,有贴近自然的强烈需求。 营销得法,湖南、湖北、安徽、中国北方部分省市和港澳台也将成为 *山旅游区的客源地。 2.3.2 市场预测 在进行市场分析和目标市场定位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预测和实现 *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客流量以及远期发展的客流量,对该项目开发建设的内容,建 设规模、开发建设的投入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就省以及与之相邻的福建省现有的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借用同类旅游项目的实际客流量,来分析预测 *山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客游量,使其更趋确实合理。 位于省九江的庐山,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客流量逐年增加。据调查, 2017 年全年客流量 127.5 万人次,比去年增加 1.2%,其中,境外游客增长 18.2%,全年财政收入突破 1.28 亿元。 与 *山相距 50 公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获准建立国 19 家地质公园、堪称中国道教第 一山的龙虎山,其设计容量规模1.8 万人次 /日,可在中国旅游黄金周的期间,客流量竟达到 2 万人次 /日 2.3 万人次 /日。据调查, 2001 年全年客流量为 35.2 万人次, 2017 年全年客流量为 39.6 万人次。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北段,距 *山 200 公里。 198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名胜风景区方园 70 平方公里,素有“碧水青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 峰翠插天”,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据调查显示, 2001 年武夷山全年客流量为 180 万人次,2017 年达到 200 余万人次。 依据 *山特有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开发、比较本省及邻近省现有同类旅游市场的实际状况,综合分析预测 *山旅游风景区旅游接待人次为: 近期:全年旅游接待人次为 30 万人次; 中期:全年旅游接待人次为 60 万人次; 远期:全年旅游接待人次为 100 万人次。 20 第三章 建设条件论证 3.1 区域经济条件 *山风景区位于省抚州市的 *县,与福建省比邻,是镶嵌在武夷山西侧的一颗绿色明珠,居世界旅游 胜地武夷山和国家风景名胜道教发源地龙虎山之间,距南方重要铁路枢纽鹰潭市 70 公里,距省会城市南昌 200 公里,距福建省会城市福州 380 公里,距昌北机场 220 公里,武夷山 140 公里,境内 316 国道横跨东西,鹰厦铁路纵贯南北,泸瑞高速公路通车以后,即使乘汽车到上海也只需要 6 小时。 *山、龙虎山、武夷山形成一条黄金旅游线,东连沪苏杭、延伸日、韩、朝,南接闽、港、台,并与全国大城市形成直捷旅游网络。本项目的建设,为 *山风景区新建景点的到达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对区域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给资溪的 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使 *县的广大贫困人口早日走上富裕道路。 2017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43130 万元,比 1997 年增加 5956万元,年增递增 3%,财政收入 4078 万元,比 1997 年增加 328万元,年均递增 1.7%。农民人均纯收入 2388.7 元。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 47600 万元,比 1997 年增长52.52%,年均递增 8.81%。农业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丰收,农业总产值 21100 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8800 万元,比1997 年增长 6.21%,年均递增 1.24%。五年实际利用外资 972.38 21 万美元。资溪历年经济资料见表 2-4。 *县主要经济指标表 表 3-1 年 份 1986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年平均增长率( %) 1986 -1990 1990 -1995 1995 -2001 人口(万人) 9.08 9.79 10.03 10.5 10.6 10.6 1.90 0.49 0.79 工业总产值(亿元) 0.37 0.96 2.39 1.39 1.87 1.23 25 20 12 农业总产值(亿元) 0.48 0.84 1.86 2.38 2.14 2.19 8 7 4.36 工农业产值(亿元) 0.85 1.8 4.25 3.77 4.01 20 18 10.5 国内生产值(亿元) 0.66 1.21 2.64 3.998 3.75 4.005 18.0 15.0 11.5 注: 2001 年的工业总产值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根据 *县的实际, *县制订了新的“十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规划,“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达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奠定坚实的基础。到 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 60400 万元,“十五”年均递增 10%。一、二、三产业比达到 25 : 40 : 35,财 22 政总收入达 5500 万元,“十五”年均递增 10%。城镇人均收入增长 10%,农民纯收入年均递增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