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DB63/T 1530-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99 B 61 备案号:54944-2017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5302017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 2017-03-17发布 2017-06-17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5302017 I 前 言 本规范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互助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站。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曾汉青、张玉海、陈尚花、郭发新、陈秀芬、张得鸿、吴有林、齐培风、杨启青、王晓婷、曾文秀、吴有声、李玉珍、马万军、孙万桂、王锐、铁生梁、卢润山、殷咸云、师存久、解成奎、雷延录、陈海萍、祁顺连、刘海秀。DB63/T 15302017 1 侧柏毒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虫情监测、防控对策、防治技术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等防治技术。本规范适用于对侧柏毒蛾的监测和防控。2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侧柏毒蛾 侧柏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柏类树木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主要危害祁连圆柏、侧柏、刺柏、黄柏、龙柏、桧柏等的嫩芽、嫩枝和老叶。受害林木枝梢枯秃,发黄变干,生长势衰退,似干枯状。2年3年内不长新枝,林分的主要功能明显降低。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形态特征见附录C。2.2 标准地 为调查侧柏毒蛾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2.3 踏查 按照调查设计的预定线路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寄主植物种类。2.4 诱虫灯 能发出一定光波波长(主要为紫外线)并诱捕昆虫成虫的灯具装置,通常用于具有趋光性森林昆虫的监测、防治。3 虫情监测调查 3.1 虫情调查 3.1.1 发生类型划分 根据侧柏毒蛾发生情况及森林生态系统条件,以小班为单位划分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三种类型。DB63/T 15302017 2 3.1.2 调查次数与时间 虫情调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9月或次年4月进行越冬代卵期或低龄幼虫期虫情调查;6月进行低龄幼虫期虫情调查。3.1.3 设立标准地 按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踏查路线进行详细线路踏查,发现有虫情或灾情的小班,即每67公顷100公顷设立一块面积为0.2公顷的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填写附录A表A.1。3.1.4 调查方法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株20株标准株(标准地内选取调查的样树)进行调查,填写附录A表A.2。3.1.5 发生程度划分 统计轻度、中度、重度、成灾按LY/T 2011-2012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附录C 表C.1叶部害虫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林造发201226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 的通知和LY/T 2011-2012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附录C表C.1叶部害虫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对应虫口密度(条/株:单株树上的幼虫数量)的关系给出的标准。调查叶片受害情况是用叶片受害率,调查虫口密度是用条/株。危害程度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成灾 叶片受害率%520 2150 51以上 60以上 条/株 2050 5199 100以上 200以上 3.1.6 调查资料汇总 每一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将表2汇总资料,填写表A.3。于汇总结束后5日内报各级主管部门,并发布虫情预报,提出防治意见。3.2 系统虫情调查 3.2.1 标准地设置及标准株选择 标准地设置在侧柏毒蛾常发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块5块面积为0.2公顷的固定标准地。将各项因子填入附录A表A.1。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的取样方法,选取20株标准株。3.2.2 调查时间 从4月开始,定期(2天5天)开展监测调查直至害虫越冬。3.2.3 调查内容 3.2.3.1 卵期调查 在标准株上标定当天产出的卵块,每个标准株卵块数不少于3块。孵化开始后,每天观察孵化卵粒数,最后统计未孵化卵粒数及天敌寄生情况,将卵期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4。3.2.3.2 幼虫期调查 DB63/T 15302017 3 在每个标准株上标定不少于5条的幼虫,从卵中孵化出为起始调查。每次调查时参照附录A表A.2分虫龄记载其数量。同时观察鳞叶被害情况。将幼虫期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表A.5。3.2.3.3 蛹期调查 在标准株上,观察化蛹数和幼虫数,并区分雌雄蛹。观察的虫数每个标准株上标定5条10条。将观察结果记入附录A表A.6。3.2.3.4 成虫期调查 采用灯诱法监测侧柏毒蛾成虫。在侧柏毒蛾常发区每667公顷一个、偶发区每2000公顷一个的比例设立诱捕点。于蛹末期开始(蛹达到60%),将诱虫灯挂置在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上,成虫期结束后收回。每天或隔天分别记录雌雄诱捕的成虫量。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7。3.3 预测方法 3.3.1 期距法 根据侧柏毒蛾在林间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掌握不同虫态或虫龄的起始日期,计算多年相应历期的平均值(期距值)。卵幼虫260天5天,幼虫蛹9天2天,蛹成虫8天2天,成虫产卵3天1天。(参考附录A表A.8),按公式(1)预测出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FH iX iS x.(1)式中:F某虫态出现日期;Hi前期虫态发生期实际出现日期;Xi期距值;Sx相应的标准差。3.3.2 有效基数预测法 根据所调查的虫口密度、雌性比、平均产卵量以及当地历年各代各虫期的平均死亡率(参见附表5、6),可由公式(2)推算下一代的发生量。1OPPe f M.(2)式中:P预报发生量;P0调查时虫口密度;f雌性比;e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M世代平均总死亡率。3.4 资料的汇总 将表附录A4A7汇总,填写附录A表A.8、A表A.9。4 防控对策 DB63/T 15302017 4 4.1 中度及重度发生区 以人工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辅以灯诱、药剂防治措施。4.2 轻度发生区 主要以天敌控制为主,可辅以灯诱、药剂防治措施。4.3 轻度以下发生区 以监测为主。5 防治技术 5.1 检疫措施 严格执行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做好产地和调运检疫工作。禁止使用带有侧柏毒蛾的苗木育苗或者造林。5.2 人工物理防治 根据监测,6月中旬7月中旬老熟幼虫、蛹期,进行人工捉虫、砸虫砸蛹防治,消灭潜伏在树叶、树枝、树皮下、皮缝内的幼虫和蛹。5.3 灯光诱杀成虫 根据监测,在成虫发生期7月上旬8月下旬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诱虫灯悬挂高度距地面1.7m,灯控半径设置为50m100m。5.4 天敌保护 保护、利用寄生蝇、胡蜂、猎蝽、蜘蛛等天敌。卵期天敌有跳小蜂等,幼虫期天敌有家蚕追寄蝇、狭颊寄蝇等,蛹期天敌有广大腿小蜂、黄绒茧蜂等。通过调查,当天敌寄生率达到10%,禁止药剂防治,天敌可以自然控制。5.5 药剂防治 5.5.1 喷烟防治 根据监测,5月下旬6月中旬,在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用烟雾机喷烟防治侧柏毒蛾1龄、2龄幼、3龄幼虫。在密度较大的林分,选择微风或者无风天气,早5点到7点或晚7点到9点或根据天气实际情况实施烟雾机喷烟防治。喷烟时必须迎风行走,无风或微风天气,100m林带每隔20m走一趟,30m林带必须走一个来回。5.5.2 喷雾防治 根据监测,5月中旬6月上旬,在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用无公害杀虫剂,喷施叶面防治侧柏毒蛾1龄、2龄幼、3龄幼虫。5.5.3 布撒器防治 DB63/T 15302017 5 根据监测,5月中旬6月上旬,防治侧柏毒蛾1龄、2龄幼、3龄幼虫。在陡坡和山地等人工防治难以到达的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采用布撒器空爆药包防治。6 防治效果检查 6.1 检查内容 以死亡率、虫口减退率来表示防治效果。6.2 检查时间 效果检查在防治后连续检查7天。6.3 检查方法 在计划防治的林地设置标准地,按3.1.3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择20株作为标准株标记编号,分别在防治前和防治后统计标准株上的虫口数量、害虫自然死亡数,死亡率按公式(3)计算,虫口减退率按公式(4)计算。检查结果填附录B表B.1、B.2。%100.(3)式中:M死亡率;E死亡数;Z调查总数;N自然死亡数。%100.(4)式中:T虫口减退率;H防前活虫数;K防后活虫数。DB63/T 15302017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虫情监测调查表 表A.1至A.9给出了虫情监测调查表的样式。表A.1 侧柏毒蛾标准地概况记录表 乡镇名称:乡镇代码:村名称:村代码:标准地号:地点描述:林班面积(亩):主要树种:林木组成:树龄(年):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平均冠幅(m)坡向(阴、阳、平):坡度(090):郁闭度(01.0):发生类型(安全,偶发,常发):其它病虫:土壤质地:土层厚度(cm):植被种类:调查人:调查时间:填写说明:1、该表固定标准地每三年填写一次。临时标准地每次填写。2.乡镇代码:0199,以县为单位统一编码;村代码:0199,以乡为单位统一编码;固定标准地代码:编号001999,临时标准地代码:从100到999的三位数字。即:标准地号=乡镇代码+村代码+标准地代码。标准地号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表A.2 侧柏毒蛾虫情调查表 标准地号:调查方式:标准株号 幼虫或卵粒数 标准株号 幼虫或卵粒数 备注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简易调查时,有虫或有卵记“+”。有虫株率(%)平均虫口密度(条、粒/株):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DB63/T 15302017 7 表A.3 侧柏毒蛾虫情调查汇总表 调查时间:标准地块数(块):调查株数(株):代表面积(万亩):调查虫态:平均虫口密度(条/株):有虫株数(株):有虫株率(%):虫情级(轻、中、重):鳞叶保存率(%):是否新扩散(是、否):灾情等级(中、重):防治时间:防治方式:药剂种类:用药单位:用药量:防治效果(%):是否为预防:中心测报点名称:填报人:填报时间:年 月 日 表A.4 侧柏毒蛾卵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其中寄生 备注 标准株号 卵粒数(粒)孵化数(粒)死亡数(粒)孵化率(%)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未孵化数(粒)平均孵化率(%)调查人:调查日期:DB63/T 15302017 8 表A.5 侧柏毒蛾幼虫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幼虫数(条/株)标准株号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6龄 计 鳞叶保存率(%)备注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调查人:调查日期:表A.6 侧柏毒蛾蛹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活蛹(头)死蛹(头)标准株号 总蛹数(头)计 雌 性比 计 蜂 蝇 菌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平均死亡率(%)平均雌性比(%)调查人:调查日期:DB63/T 15302017 9 表A.7 侧柏毒蛾灯诱成虫调查表 调查地点:监测面积:功率(瓦):编号:成虫数 日期(日/月)计 雌 雄 性比 天气状况 合计 调查人:表A.8 侧柏毒蛾发生期汇总表 测报点名称:单位:月/日 虫态 始见期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终止期 备注 卵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6龄 幼虫 7龄 雌 性比 蛹 计 雌 性比 成虫 计 填表人:填表日期:DB63/T 15302017 10 表A.9 侧柏毒蛾发生量汇总表 测报点名称:标准地 虫态 项目 合计 平均 卵密度(粒/株)卵 死亡率(%)1龄幼虫(条/株)死亡率(%)2龄幼虫(条/株)死亡率(%)3龄幼虫(条/株)死亡率(%)4龄幼虫(条/株)幼虫 死亡率(%)蛹密度(粒/株)/蛹 死亡率(%)成虫羽化(头/株)/成虫 平均产卵量 累积死亡率(%)下一代卵密度(粒/株)种群增长指数(I)填表人:填表日期:年 月 日DB63/T 15302017 1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侧柏毒蛾防治效果检查 表B.1至B.2给出了侧柏毒蛾防治效果检查表的样式。B.1 侧柏毒蛾虫口减退率检查统计表 检查时间:检查地点:检查人员:标准地序号 防治措施(方法、药剂)样株数(株)调查数量 防前活虫数(条/株)防后活虫数(条/株)虫口减退率 B.2 侧柏毒蛾死亡率检查表 检查时间:检查地点:检查人员:标准地序号 防治措施(方法、药剂)样株数(株)调查总数 死亡数 自然死亡数 死亡率 DB63/T 15302017 2 B B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侧柏毒蛾形态特征 C.1 成虫 体成褐色,体长1420 mm,翅展1733 mm。雌虫 触角灰白色呈短栉齿状。前翅浅灰色,翅面有不显著的齿状波纹,近中室处有一暗色斑点,外缘较暗,布有若干黑斑,后翅浅黑色,带花纹。雄虫触角灰黑色,呈羽毛状,体色较雌虫深,为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纹完全消失。见图c.1成虫 C.2 卵 扁圆球形,初产时为青绿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见图c.2卵。C.3 幼虫 老熟时体长23 mm,全体近灰褐色,形成较宽的纵带。在纵带两边镶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相连如带。腹部第6、7节背面中央各有一个淡红色的翻缩线。身体各节具有黄褐色毛瘤,上着生粗细不一的刚毛。见图c.3幼虫。C.4 蛹 灰褐色,头顶具毛丛,腹部各节具有灰褐色的斑点,上生白色细毛,腹末具有深褐色的钩状毛。见图c.4茧。C.1 成虫 c.2 卵 DB63/T 15302017 3 c.3 幼虫 c.4 蛹 DB63/T 15302017 4 C C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侧柏毒蛾发生特点 D.1 寄主及危害特点 分布于青海省门源县、互助县、民和县、同仁县、尖扎县、麦秀林场等地区。寄主植物有祁连圆柏、侧柏、刺柏、黄柏、龙柏、桧柏。以卵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过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孵化为害,将叶咬成断茬或缺刻状,嫩枝的韧皮部常被食光,咬伤处多呈黄绿色,严重时可以把整株树叶吃光,造成树势衰弱,加速树木死亡。D.2 生活史 表 D.1 侧柏毒蛾生活史表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虫态 注1:卵 注2:幼虫 注3:蛹 注4:成虫 D.3 生物学特性 本种在青海省海拔20002700m的祁连园柏上1年1代。以卵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越冬。次年4月幼虫出蛰,危害刚萌发的嫩叶尖端,形成叶基部光秃,逐渐枯黄脱落,幼虫夜晚取食活动,白天潜伏于树皮下或树内,老熟后,在叶片间、树皮下或也洞内吐丝结薄茧、化蛹,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卵产于叶柄、叶片上。幼虫于6月下旬化蛹,7月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具趋光性。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