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7.060 A 47 DB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19202019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2019-09-11发布 2019-11-11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19202019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资料收集.1 4 资料处理.1 5 区划模型.4 6 区划方法.5 7 区划流程.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均值-标准差法.7 DB14/T 1920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气象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气象台。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华明、刘耀龙、李强、张磊、张建新、相栋、胡俊青、王林。DB14/T 19202019 1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的术语和定义、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区划模型、区划方法和区划流程。本标准适用于暴雨灾害的风险区划。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暴雨灾害 暴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其它。2.2 暴雨灾害风险 暴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2.3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暴雨灾害风险的大小,对暴雨灾害影响的空间范围进行区域划分。3 资料收集 3.1 灾情资料 搜集10年以上的暴雨灾害资料,包括暴雨灾害次数和暴雨灾害影响,后者包括因灾人员伤亡数、房屋损坏数、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公路损坏长度等。3.2 行政区划资料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最小单元的行政区划资料。4 资料处理 4.1 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暴雨灾害频率和暴雨灾害强度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均值-标准差法参见附录A。4.2 灾情资料 DB14/T 19202019 2 4.2.1 按照公式(1)对暴雨灾害次数进行频率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年均暴雨灾害次数。(1)式中:年均暴雨灾害次数,单位为次/年;第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2 按照表1对年均暴雨灾害次数进行分级赋值,年均暴雨灾害指标等级划分。表1 年均暴雨灾害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F)1 2 3 4 F 0F0.11 0.11F0.46 0.46F0.62 F0.62 4.2.3 按照公式(2)对暴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进行强度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平均每次暴雨的人员伤亡数。(2)式中:次均人员伤亡数,单位为人/次;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导致的死亡和受损人数,单位为人;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4 按照表2对次均人员伤亡数进行分级赋值,次均人员伤亡指标等级划分见表2。表2 次均人员伤亡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C)1 2 3 4 C 0C1 1C3 3C5 C5 4.2.5 按照公式(3)对暴雨灾害导致的房屋损坏进行强度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次均房屋损坏数。(3)DB14/T 19202019 3 式中:次均房屋损坏数,单位为间/次;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导致的房屋毁坏和受损数,单位为间;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6 按照表3对次均房屋损坏数进行分级赋值,次均房屋损坏指标等级划分见表3。表3 次均房屋损坏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H)1 2 3 4 H 0H212 212H900 900H1587 H1587 4.2.7 按照公式(4)对暴雨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强度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次均直接经济损失。(4)式中:次均房屋损坏,单位为万元/次;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值,单位为万元;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8 按照表4对次均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级赋值,次均直接经济损失指标等级划分见表 4。表4 次均直接经济损失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E)1 2 3 4 E 0E955.42 955.42E2732.25 2732.25E4509.07 E4509.07 4.2.9 按照公式(5)对暴雨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进行强度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次均农作物受灾面积。(5)式中:次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单位为公顷/次;DB14/T 19202019 4 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单位为公顷;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10 按照表5对次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进行分级赋值,次均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等级划分见表 5。表5 次均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A)1 2 3 4 A 0A1008.79 1008.79A3891.37 3891.37A6773.96 A6773.96 4.2.11 按照公式(6)对暴雨灾害导致的公路损坏进行强度计算,即计算统计单位面积上次均公路损坏数。(6)式中:次均公路损坏,单位为千米/次;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导致的公路损坏长度,单位为千米;第 年记录的暴雨灾害数,单位为次;年份;总年数。4.2.12 按照表6对次均公路损坏数进行分级赋值,次均公路损坏指标等级划分见表6。表6 次均公路损坏指标等级划分 等级(R)1 2 3 4 R 0R11.32 11.32R61.21 61.21R102.43 R102.43 4.3 行政区划资料 4.3.1 运用 ArcGIS软件,将研究区域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最小单元的行政区划图进行矢量化。4.3.2 在空间投影坐标系统将灾情资料、行政区划资料处理成相同的空间分辨率。5 区划模型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由暴雨灾害风险指数计算和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组成。区划模型见图1。DB14/T 19202019 5 图1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 6 区划方法 6.1 暴雨灾害风险指数计算 暴雨灾害风险指数按(7)计算。(7)式中:暴雨灾害风险指数;年均暴雨灾害等级;次均人员伤亡等级;次均房屋损坏等级;次均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次均农作物受灾等级;次均公路损坏等级。6.2 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DB14/T 19202019 6 依据暴雨灾害风险指数大小,采用均值-标准差法,按照表7将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轻度危险性等级、中度危险性等级、严重危险性等级和特大危险性等级。表7 暴雨灾害危险性指数等级划分 暴雨灾害风险等级 轻度 中度 严重 特大 I I1.66 1.66I2.18 2.18I2.70 I2.70 7 区划流程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流程图见图2。图2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流程图 DB14/T 19202019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均值-标准差法 A.1 均值-标准差法是一种数据分级算法,也是ArcGIS的地图分级算法之一。A.2 均值-标准差法用于显示要素属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标准差 可以反映各数据间的离散程度,以算术平均值 为分界点,以特定倍数(如,2,3或,1/2,1/3,1/4)的标准差作为分级间隔,以此将数据划分为若干等级。A.3 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A.1)式中:算术平均值;数列值;样本数。A.4 标准差Std.Dev的计算方法为:(A.2)式中:标准差;数列值;算术平均值;样本数。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