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DB22/T 2602-201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6022016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for drought resistance of soybean 2016-12-22发布 2017-04-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602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慧涛、高玉山、孙云云、王跃强、刘方明、蔡红光、窦金刚、邱红梅、王桂华、王永军、李晓辉、马晓萍、陈宝玉、王洋、王洪君、毕业莉、肖艳华、李素琴、吕端春。DB22/T 26022016 1 大豆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的抗旱性鉴定的抗旱性鉴定方法和抗旱性评价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大豆抗旱性品种筛选与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NY/T 1299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大豆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DB22/T 2388-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DB22/T 2388-2015。3.1 抗旱性 drought resistance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大豆生长发育受干旱胁迫影响的耐受能力及产量表现。3.2 抗旱指数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以籽粒产量为依据,以对照材料作为比较标准,评价待测材料抗旱性的指标。DB22/T 2388-2015,定义3.6 3.3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of seed germination 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指数占对照萌发指数的百分率。DB22/T 2388-2015,定义3.2 3.4 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 seedling survival percentage for re-drought stress 反复干旱胁迫条件下,幼苗复水后存活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率。DB22/T 2388-2015,定义3.3 3.5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国家指定单位鉴定的或公认的具有较强抗旱性的大豆品种。3.6 DB22/T 26022016 2 籽粒产量 grain yield 收获后折算成标准水的单位面积籽粒重量。DB22/T 2388-2015,定义3.7 3.7 土壤含水量 soil water content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3.8 田间持水量 field capacity 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4 抗旱性鉴定方法 4.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4.1.1 方法 高渗溶液法。4.1.2 种子准备 试验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2的要求,将待测种子充分混合,选取1000 粒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随机数取600 粒,以100 粒种子为一次重复,三次重复分别标记为S1、S2和S3 作为胁迫处理;三次重复分别标记为C1、C 2和C 3作为对照处理。4.1.3 溶液配制 取192 g 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在 1000 ml 去离子水的容器中,配制成渗透压为-0.5 MPa 的 PEG-6000 高渗溶液,待用。4.1.4 种子胁迫处理 以双层滤纸为芽床,将S1、S2 和S 3 大豆种子均匀放入各发芽盒中(10 cm10 cm5 cm),分别加入 12 ml 的高渗溶液(4.1.3),封盖。4.1.5 对照处理 以双层滤纸为芽床,将 C 1、C 2 和 C 3 大豆种子均匀放入各发芽盒中(10 cm 10 cm 5 cm),分别加入 12 ml 的高渗溶液(4.1.3),封盖。4.1.6 萌发 将发芽盒放入培养箱中萌发,发芽条件应符合GB/T 3543.4 要求。4.1.7 性状调查 分别在第2 d、4 d、6 d和8 d调查发芽种子数,发芽标准应符合GB/T 3543.4 要求。4.1.8 计算种子萌发抗旱指数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按式(1)计算:DB22/T 26022016 3%100=csPIPIGDRI.(1)式中:8 6 4 225.0 50.0 75.0 nd 1.00 PI nd nd nd+=.(2)式中:GDRI种子萌发抗旱指数(%);PI种子萌发指数;PIs、PIc分别表示胁迫处理和对照处理;nd种子萌发率;nd2,nd4,nd6,nd8第 2、4、6和8 d的种子萌发率。4.2 苗期抗旱性鉴定 4.2.1 方法 两次干旱胁迫-复水法。4.2.2 种子准备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2 的要求,种子数量500 粒。4.2.3 试验设计 三次重复,每次重复100 株苗,在25 1、光照强度3000 Lux的人工气候室内进行。4.2.4 播种 在60 cm40 cm15 cm的塑料箱中,装入10 cm厚中等肥力水平的耕层土壤,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5%,播种,覆土 2 cm。4.2.5 第一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幼苗第一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停止供水,开始进行干旱胁迫,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25%20%时复水,使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5%。4.2.6 第二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第一次复水后即停止供水,进行第二次干旱胁迫,同4.2.5。4.2.7 性状调查 分别在第一次、第二次复水 5 d 后调查存活苗数,以全部叶片恢复为鲜绿色为存活。4.2.8 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计算 按式(3)计算:DB22/T 26022016 4 2100XX100XX2TTDSTT2 121+=+=DSDS DSDS.(3)式中:DS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DS 1第一次干旱存活率,%;DS 2第二次干旱存活率,%;XTT第一次干旱前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XDS1第一次复水后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XDS2第二次复水后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4.3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4.3.1 方法 旱棚鉴定法。4.3.2 种子准备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2的要求,种子数量满足试验需要。4.3.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不低于5 m2,设置对照品种。4.3.3.1 干旱胁迫处理 坐水播种。在大豆生育期内,密切监控土壤含水量,采用滴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5%。4.3.3.2 非干旱胁迫处理 坐水播种。在大豆生育期内,密切监控土壤含水量,采用滴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5%。4.3.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按照NY/T 1299的要求执行,及时防治病虫害,防止倒伏。4.3.5 收获测产 完熟期取小区中间3 m3,测定籽粒产量。4.3.6 抗旱指数 全生育期抗旱指数按式(7)计算:2m2Y YY YaDIAM=.(4)DB22/T 26022016 5 式中:DI参试品种的抗旱指数;a Y 参试品种干旱胁迫处理产量;m Y 参试品种非干旱胁迫处理产量;M Y 对照品种非干旱胁迫处理产量;A Y 对照品种干旱胁迫处理产量。5 抗旱性评价标准 大豆抗旱性分五级,从强到弱依次为:1 级,极强(HR,hightly resistant);2 级,强(R,resistant);3 级,中等(MR,moderately resistant);4 级,弱(S,susceptible);5 级,极弱(HS,hightly susceptible)。5.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大豆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1。表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GDRI)抗旱性 1 85.0%极强(HR)2 70.0GDRI85.0 强(R)3 55.0GDRI70.0 中等(MR)4 40.0GDRI55.0 弱(S)5 40.0 极弱(HS)5.2 苗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大豆苗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2。表2 苗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抗旱存活率(DS)抗旱性 1 85.0%极强(HR)2 65.0DS85.0 强(R)3 50.0DS65.0 中等(MR)4 35.0DS50.0 弱(S)5 35 极弱(HS)5.3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大豆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3。DB22/T 26022016 6 表3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抗旱指数(DI)抗旱性 1 1.20 极强(HR)2 0.90DI1.20 强(R)3 0.80DI0.90 中等(MR)4 0.60DI0.80 弱(S)5 0.60 极弱(HS)注:表 1至表 3中评价标准均依靠试验数据结果人为划分,在鉴定大豆材料抗旱性时可参照执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