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11.120.10 C 23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7202017 地理标志产品 白城甘草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baicheng licorice 2017-12-04发布 2018-01-30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720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和 GB/T 17924-2008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白城市人民政府提出。本标准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绿波中药药业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白城市科学技术局、白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夫、任跃英、乔国立、刘宪武、陈猛、谷成友、李克然。DB22/T 27202017 1 地理标志产品 白城甘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城甘草的保护范围、自然环境、种子、栽培、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白城甘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 GB/T 3543.1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铜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准则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7924 地理标志产品通用要求 GB/T 19618 甘草 NT/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SB/T 11182 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第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61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 19618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白城甘草 baicheng licorice 在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范围内种植,按本标准栽培、管理,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具有“根条粗大、质硬粉足、纤维细长、气味清香、口感浓甜、甘草苷含量高等”独特品质特征的甘草产品。3.2 性状 trait 指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形态特征。DB22/T 27202017 2 3.3 口径与尾径 head diarneter end diarneter 甘草加工成段的顶端与末端直径。GB/T 19618-2004 定义 3.6 4 保护范围 白城甘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吉林省白城市所辖的洮北区、大安市、洮南市、镇赉县和通榆县等5个县(市、区)的现辖行政区域。5 自然环境 5.1 地貌 白城甘草产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白城市,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经12138 12422,北纬4413 574618 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褶皱地带,分布着丘陵和低山,海拔300 m662.6 m;东北、东南部为平原,海拔130 m140 m;西南部广泛分布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大小沙丘、沙垄,海拔150m180m,是潜化沙漠区。5.2 气候 白城市属于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气温较低,特别适于白城甘草的根系生长发育;夏季雨量充沛,气温较高,湿热同步,适合白城甘草的生长发育;秋季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有利于白城甘草营养物质的积累。全市年平均气温为5.2,无霜期为130 d160 d。全市降水量在390 mm410 mm之间,属于半干旱特殊生态区。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884.9 h。5.3 土壤 白城甘草产地土壤以黑钙土、淡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盐碱化土壤为主,耕作层土壤平均指标为有机质含量0.78%,pH 7.58.5 之间。5.4 水资源 白城甘草灌溉用地下水、雨水。白城市境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储量21亿立方米,现仅开采3亿多立方米,水质好。6 种子 6.1 应采自保护区域内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种子。6.2 种子选育参见附录 B。7 栽培 白城甘草栽培参见附录C。DB22/T 27202017 3 8 品质要求 8.1 性状 主根直径1.1 cm。根条粗大、质硬粉足、纤维细长、气味清香、口感浓甜。8.2 质量等级 符合表1 的规定。表1 甘草等级标准 等 级 根 长(cm)口径(cm)尾径(cm)含水率%一级条草 25 15 13 10 二级条草 25 13 11 10 三级条草 25 11 09 10 四级条草 25 09 07 10 混等条草 一二级占50%,三四级占50%10 毛甘草 07cm以下须根或横走茎 10 8.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甘草苷/%0.7 甘草酸/%2.3 8.4 安全指标 8.4.1 重金属指标 按 GB 5009.11、GB 5009.12、GB 5009.13、GB 5009.15、GB 5009.17 规定执行。8.4.2 农药残留指标 按 GB 2763 规定执行。9 检验方法 DB22/T 27202017 4 按 GB/T 19618 规定执行。10 检验规则 按 GB/T 19618 规定执行。11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11.1 标志 11.1.1 预包装标志应符合 GB 7718、GB/T 17924 的规定 11.1.2 外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数量、等级、产地、采挖日期(或包装日期)、生产单位(或经销单位)执行标准编号。11.1.3 获得批准的企业,可在其按批准的产品外包装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1.1.4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11.2 包装 包装按 SB/T 11182 规定执行。11.3 运输 产品的运输应选择清洁、卫生、无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过程应防止雨淋、曝晒。严禁与其他有毒有害物混存混运。11.4 贮存 贮存应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下,严禁与其他有毒、有异味、发霉散热及传播病虫的物品混合存放,并注意防鼠害。堆垛存放时离地10 cm 以上,中间留出通道,不得直接靠墙。严禁踩踏,码放整齐。DB22/T 27202017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地理标志产品白城甘草保护范围 A.1 范围 白城甘草产地县、市名称 白城甘草保护范围包括白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大安市、洮南市、通榆县、镇赉县、洮北区等五个县(市)区的现辖行政区域。A.2 示意图 产地范围示意图见图A.1。图A.1 白城甘草保护范围示意图 DB22/T 27202017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白城甘草种子选育技术规范 B.1 范围 本资料附录规定了白城甘草的立地条件、采种区域、种子采集、种子脱粒、种子晾晒、种子处理、种子分装、种子分级、种子贮藏。本资料附录适用于白城甘草种子选育。B.2 立地条件 土壤为黑钙土、淡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盐碱化土壤等适宜甘草育苗及栽培。有机质含量1%,pH值7.08.5。B.3 采种区域 采种必须是采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内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种子。B.4 种子采集 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果荚黄褐色时为适宜采种期。取无病、无虫蛀、成熟的果荚,并充分晾晒。B.5 种子脱粒 晾晒好的甘草果荚,碾压脱粒,去杂精选。B.6 种子晾晒 选好的种子充分晾晒。B.7 种子分级 种子分级应符合表B1之规定。表B.1 白城甘草种子分级标准表 等级 纯度(%)千粒重(g)种子净度(%)发芽率(处理后)(%)备 注 一级 99.5 15 95.0 85.0 无虫蛀、无碎粒 DB22/T 27202017 7 表B.1 白城甘草种子分级标准表(续)等级 纯度(%)千粒重(g)种子净度(%)发芽率(处理后)(%)备 注 二级 99.0 12.5 95.0 80.0 无虫蛀、无碎粒 三级 98.5 10.0 95.0 80.0 无虫蛀、无碎粒 混等级 98.0 1015 95.0 80.0 无虫蛀、无碎粒 B.8 种子检验 按 GB/T 3543.1 规定的方法执行。B.9 种子分装 晾晒合格后的甘草种子,定量分装入通透性较好的无毒无污染的种子专用包装袋。B.10 种子贮藏 在干燥阴凉处贮藏。入库前种子含水量应12%。DB22/T 27202017 8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白城甘草栽培技术规范 C.1 范围 本资料附录规定了白城甘草的立地条件、种子要求、整地、施肥、栽培、田间管理、采收及初加工。本资料附录适用于白城甘草的栽培技术。C.2 立地条件 土壤为黑钙土、淡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盐碱化土壤等适宜甘草育苗及栽培。有机质含量1%,pH值7.08.5。C.3 种子要求 符合附录 B.1 要求。C.4 整地 C.4.1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没有污染源的地块。C.4.2 整地时间 在播种的前一年秋季或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进行。C.4.3 整地方法:C.4.3.1 耕耙 在选好种植地后,要根据土地状况进行耕耙整地,地以秋翻为宜。深翻25 cm30 cm,随翻、随耙,清除残根、石块,要将土地整平、耙细、耙平、镇压。C.4.3.2 旋耕 以深耕40 cm为最佳,耙细、整平。深耕后应耙细整平做畦施肥。C.4.3.3 打垄 垅面宽25 cm30 cm,垅间距60 cm65 cm,高15 cm20 cm。C.4.3.4 做床 为便于操作一般苗床的规格为宽80 cm120 cm,高30 cm40 cm,长度依地而定的条形块。目前干旱地区多实行平作,不做高床。有灌水条件的宜作高床,床高40 cm。DB22/T 27202017 9 C.5 施肥 C.5.1 施肥时间 整地前施足基肥,现蕾前适当追肥。种子田开花后追施磷钾肥。C.5.2 基肥 整地前均匀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决定施肥量。C.5.3 追肥 每公顷施氮肥200 kg225 kg,钾肥80 kg100 kg。C.6 栽培方法 C.6.1 直播 C.6.1.1 播种时间 5月中旬6月下旬。C.6.1.2 种子处理 C.6.1.2.1 物理处理 用粗砂纸磨擦种皮或用石磙碾压,使种皮呈黄白色并有明显缺皮或种皮破裂达90%以上时,将碾过的种子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2 h4 h,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C.6.1.2.2 化学处理 将纯净的种子每千克用80%的硫酸 20 ml30 ml 搅拌均匀,经 4 h7 h 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晒干。C.6.1.2.3 播种密度 每公顷用种量 30 kg40 kg。C.6.2 育苗 C.6.2.1 播种时间 5月中旬6下旬。C.6.2.2 种子处理 同C.6.1.2。C.6.2.3 播种密度 每公顷用种量 120 kg150 kg。C.6.3 移栽 DB22/T 27202017 10 C.6.3.1 移栽时间 5月中旬6月下旬。C.6.3.2 起苗时间 移栽前1 d。C.6.3.3 种苗处理 可用50%多菌灵800倍液、生根剂1000倍液浸根10 min,捞出晾干至表皮无附着水后移栽。药剂浸根时且勿浸泡越冬芽。C.6.3.4 开沟 沟深25 cm。C.6.3.5 移栽密度 每公顷用苗量30万40万株。C.7 田间管理 C.7.1 灌水 视墒情第1年灌水1次2次,春季萌芽前灌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萌芽出苗,一般苗出齐后灌第2次水,如苗高10 cm 的58真叶时可以大水灌透,6月下旬到8月视降水多少和苗的生长情况灌水1次2次。采收前60天禁止灌水。C.7.2 补苗 C.7.2.1 每公顷保苗25万株30万株。C.7.2.2 及时查看有无断垄死苗现象,若出现无苗时,进行补种(补苗)。C.7.3 中耕除草 C.7.3.1 人工除草 除草3次。C.7.3.2 化学除草 采用化学除草时必须用生物除草剂。C.7.4 越冬管理 越冬水必须灌透,防止冻伤。C.7.5 病虫害防治 C.7.5.1 防治原则 DB22/T 27202017 11 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加强生物防治,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合理使用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C.7.5.2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倒茬。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清理田间病株残体,远离田园深埋或烧毁。C.7.5.3 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利用杀虫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C.7.5.4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性农药喷雾防治。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C.7.5.5 化学防治 按 GB/T 8321 和 NY/T 1276 规定执行。C.8 采收 C.8.1 生长年限 甘草生长为3年以上。C.8.2 采收 C.8.2.1 采收时间 10 月中旬11 月中旬。C.8.2.2 采收要求 采收前 60 d 内严禁喷施有毒农药或其他化学药剂,采收前 60 d 禁止灌水。C.8.2.3 采后处理 可根据行情随机销售、加工、贮存。若贮存、加工,需经过充分晾晒,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和雨淋霉变。C.9 产地初加工 将采收后的甘草去掉泥土(严禁用水洗),趁鲜用铡刀或利刀把头部茎叶及根部的支根、须根切下,再根据附录B中表B.1的标准进行分等,然后按等级进行晾晒、分类贮存。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