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7.060 A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6982017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规范 The standard for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with the ground generator 2017-10-24发布 2018-01-24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6982017 I 目 次 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作业点要求.25 作业装备与材料要求.36 作业流程.47 作业参数.48 作业时机.59 作业方式.510 作业安全.511 日常管理与维护.5附录 A(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流程.7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记录.8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报告大纲.9 DB35/T 1698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气象局、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气象局、福建省周宁县气象局、福建省古田县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少琴、林长城、赵一夫、阮惠谨、林文、陆继彬、李丹、杨荔姗、兰建斌、王超、叶冬云。DB35/T 16982017 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点、作业装备与材料、作业流程、作业参数、作业时机、作业方式、作业安全、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 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QX/T 226-201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QX/T 151-201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人工增雨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对具有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的云,采用科学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将适当的催化剂引入云的有效部位,达到人工增雨的科学技术措施。3.2 地面发生器 ground generator 在地面释放催化剂的装置。3.3 暖云 warm cloud 完全液态水滴组成温度高于0的云或混合云的暖区部位。3.4 冷云 cold cloud 由温度低于0的云过冷水和(或)冰晶组成的云。3.5 作业点 operation spot 用于地面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地点。DB35/T 16982017 2 3.6 作业指挥中心 operation command center 指挥地面发生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场所和部门。3.7 作业信息传输系统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作业指挥中心与地面发生器作业点之间实现实时作业指令传输与数据传输的系统。3.8 作业机构 operation agency 具备从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活动的单位和组织。4 作业点要求 4.1 选址 选址应满足如下要求:a)基于当地云水资源的分析结果,在降水云系易生成区域或过境频繁的路径下方、具有强劲抬升气流的迎风坡上,且抬升气流运动方向移向目标区;b)根据当地大气本底探测结果,对于大气本底缺乏粗颗粒气溶胶(粒径大于 1m)的区域,宜作为暖云人工增雨作业点;对于大气本底冰核浓度小于 5 个/L 的区域,宜作为冷云人工增雨作业点。c)处于目标区的上风方向 5km20km 范围内;d)选择在天气雷达监测和通讯信号覆盖范围内;e)避开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或沙土和湿地地质;f)避开腐蚀性气体、工业污染和水污染高发地;g)远离易燃易爆物。4.2 建设 4.2.1 作业点应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建设和验收。4.2.2 作业点场地应平整,占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214)m2,周围 20m 范围内应除去树林、草丛等易燃物,并设置作业点及防火标志。4.2.3 作业点宜安装 1.8m2.0m 围栏。4.2.4 作业点平面布局见图 1。DB35/T 16982017 3 图1 作业点平面布局 5 作业装备与材料要求 5.1 地面发生器 5.1.1 应系国家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合格产品,具备远程监控作业功能。5.1.2 应按生产厂家的相关要求和说明进行安装与维护,与作业点围栏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2.0 m,与控制杆之间的距离宜在 7m8m 之间。5.1.3 安装后,应设置安全隔离防护和警示标志。5.1.4 应按相关要求进行防雷防护,防雷装置应符合 QX/T 226-2013 的规定。5.2 自动气象站 5.2.1 自动气象站应具备风向、风速、气温、雨量、气压等探测要素,并将探测资料导入管理系统。5.2.2 自动气象站应按相关要求进行防雷防护,防雷装置应符合 QX/T 226-2013 的规定。5.3 播云催化剂 5.3.1 播云催化剂应系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产品。5.3.2 选择冷云作业时,应采用成冰催化剂;选择暖云作业时,应采用吸湿性催化剂。5.4 其他 5.4.1 作业机构应配备用于控制地面发生器的作业信息传输系统。DB35/T 16982017 4 5.4.2 有条件的作业机构,可在作业指挥中心配备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在作业点增加垂直风速监测设备。6 作业流程(流程图见附录 A)6.1 作业潜力预报和预案制定 预测到未来24h内有降水云系影响时,制作发布未来24h3h作业条件潜力预报。根据作业条件潜力预报,制作相应作业预案。6.2 作业条件监测和方案制定 预测到未来3h内有降水云系影响时,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时监测资料,分析降水云系在未来短时内可能影响的作业区时空范围、云层条件、移动方向和拟作业的区域等情况,制定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实施方案。6.3 作业实施 6.3.1 启动作业信息传输系统,对系统运行状况及播云催化剂进行检测。6.3.2 启动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对地面发生器作业点上游降水云系进行实时监测。6.3.3 当符合作业条件的降水云系将移至地面发生器作业点上空时,作业操作人员根据指挥人员指令,通过作业信息传输系统实施点火作业,并实时接收作业信息传输系统返回的作业信息与图片。6.3.4 可连续实施作业,直到达到降水要求为止。6.4 作业记录 对每次开展的作业情况应进行详细记录(见附录B),并及时归档。6.5 作业信息上报 实施作业结束后,关闭并退出作业信息传输系统,按业务规定完成作业信息上报。6.6 作业效果评估 6.6.1 利用雷达及其它探测设备,实时跟踪作业云系的演变,收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气象自动站探测数据等资料,对作业目标区以及作业前后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特征量的变化进行分析。6.6.2 提出每次作业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及物理响应证据,综合分析结果,编写相应的作业效果评估报告(报告大纲见附录 C)。7 作业参数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参数见表1。表 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参数表 项 目 暖云降水云系作业 冷云降水云系作业 作业点地面温度 0 0 回波强度 25 dBz 25 dBz 回波面积 400 km2 400 km2 DB35/T 16982017 5 表 1(续)项 目 暖云降水云系作业 冷云降水云系作业 回波顶高 6 km 6 km 云底与地面发生器高度差 200 m 200 m 8 作业时机 8.1 播云催化剂用量以降水云系覆盖地面发生器的持续时间为依据,通常一次作业时间不超过降水云系覆盖时间的一半。8.2 播云催化剂点火时间宜在降水云系覆盖地面作业点前 15 min30 min。8.3 播云催化剂点火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 8 min。9 作业方式 根据作业点周边设置地面发生器的数量、降水云系面积和影响时间,设定不同组合的作业方式:a)单点单次:回波强度大于或等于 25 dBz 的云系、影响作业点的时间小于 1 h;b)单点多次:回波强度大于或等于 25 dBz 的云系、影响作业点的时间大于或等于 1 h;c)多点单次:回波强度大于或等于 25 dBz 的云系、同时影响两个以上作业点的时间小于 1 h;d)多点多次:回波强度大于或等于 25 dBz 的云系、同时影响两个以上作业点的时间大于或等于1h。10 作业安全 10.1 作业前 10.1.1 作业机构应具备福建省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 B 类以上从事地面人工增雨的作业能力。10.1.2 作业指挥人员与操作人员应通过人工增雨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并报当地公安部门备案。10.1.3 作业机构应为作业操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10.1.4 作业实施前 1 天,作业机构应通过广播、电视、张贴等方式进行公告,内容包含作业影响区域、起止时间和作业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10.1.5 检查作业人员、装备、播云催化剂等到位情况。10.1.6 检查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10.2 作业中 10.2.1 作业操作人员应远离作业点。10.2.2 作业指挥中心应时刻监测地面发生器的通信连接、电压、通道、摄像的运行情况。10.3 作业后 10.3.1 切断作业信息传输系统,关闭地面发生器作业操作系统。10.3.2 及时补充更换播云催化剂,并检查地面发生器设施状况。11 日常管理与维护 DB35/T 16982017 6 11.1 地面发生器、自动气象站每季度进行一次清理维护。11.2 及时更换已经使用的播云催化剂,清除罐体内焰剂残渣,检查电路板及烟条底座锈蚀情况。11.3 太阳能电池板每季度或在电压小于或等于 11 V时应进行维护,维护时应用柔软棉织物沾水(不能用酒精和其他化学药品)后将其表面擦拭干净。11.4 防雷接地装置每年进行一次检测维护。11.5 播云催化剂应存储于专用库房,库房宜设置防雷、防静电防护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并建立完善的值班、出入库、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制度。11.6 播云催化剂应在其有效期内使用。DB35/T 16982017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流程 A.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流程见图A.1。图A.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流程 关闭并退出作业信息传输系统,按业务规定完成作业信息上报 综合分析作业效果及物理响应证据,编制作业效果评估报告 不符合 符合 作业信息上报 作业效果评估 作业记录 符合观察并记录作业情况,收集作业信息 降水云系将移至作业点上空时,指挥中心下达作业指令 操作人员实施点火作业,接收返回的作业信息 不符合 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潜力预报,制定作业预案 分析降水云系条件情况,制定具体作业实施方案 启动作业信息传输系统,对系统运行状况及播云催化剂进行检测 启动作业指挥系统,对作业点上游降水云系进行实时监测 作业潜力预报 和预案制定 作业条件监测 和方案制定 作业实施 作业参数继续作业DB35/T 16982017 8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记录 B.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记录见表B.1。表B.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记录 作业日期 年 月 日 1、作业点名称1(”N,”E,海拔高度 m)2、作业点名称2(”N,”E,海拔高度 m)3、作业点名称3(”N,”E,海拔高度 m)4、作业点名称3(”N,”E,海拔高度 m)作 业 地 点 5、作业点名称3(”N,”E,海拔高度 m)作业设备 测试情况 时间:时 分;电压:V。通讯状况:点火 时间 与 点火 通道 1、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2、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3、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4、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5、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6、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7、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8、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9、点火时间:时 分;结束时间:时 分;点火通道:。作业前 天气情况 降水:mm;地面温度:;气压:风向:;水平风速:米/秒;垂直风速:米/秒。作业信息 反馈情况 实时监控 图象情况 作业指 挥人员 作业实 施人员 备注 DB35/T 16982017 9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报告大纲 C.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报告大纲见表C.1。表C.1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报告大纲 章 节 报 告 内 容 第 1部分 作业目标区概况 第 2部分 当地气候特征和主要降水系统 第 3部分 作业情况 第 4部分 降水过程概况 第 5部分 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方案与作业宏观变化分析 第 6部分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1、对比区选择方法 2、区域对比试验:(1)区域对比分析方法(2)区域对比方法增雨效果分析 3、区域历史回归试验(1)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2)区域历史回归方法增雨效果分析 第 7部分 总结:评价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效果,分析作业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及建设意见。第 8部分 评价编写单位及人员:(1)分析评价单位(2)分析编写人员(3)技术编审(4)主管签发 第 9部分 评价时间及评价单位公章 _ DB35/T 16982017 福建省地方标准 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规范 DB35/T 16982017*2017年 11 月第一版 2017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