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DB22/T 2574-201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07.440 A 78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22/T 25742016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PR detection and surveying&mapping 2016-12-19发布 2017-04-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22/T 25742016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探测原则与探测分类.2 4.1 探测原则.2 4.2 探测分类.3 5 技术指标.3 5.1 数学基础.3 5.2 精度指标.3 6 操作规程.4 6.1 准备工作.4 6.2 参数设置.4 6.3 测线布设.7 6.4 探测方法.7 6.5 数据处理.8 6.6 解译过程.8 7 探测点测量.8 7.1 测量方法.9 7.2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9 7.3 质量控制.11 8 成果提交.11 8.1 文档类.11 8.2 数据类.11 8.3 图件类.11 9 质量验收要求.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天线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13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常见介质的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速度和衰减系数.14 附录 C(资料性附录)一些常见地质雷达剖面图.15 DB22/T 25742016 II DB22/T 25742016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吉林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本标准起草人:薛晓轩、杨国东、张文春、徐凯、薛建、苏巍、李铭博、线东升。DB22/T 25742016 1 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探测原则与探测分类、技术指标、操作规程、探测点测量、成果提交、质量验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质雷达探测测绘过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CJJ/T 8-2011 城市测量规范 CJJ 61-200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质雷达 ground penetrating padar 利用超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物体的仪器设备。3.2 数字滤波 digital filtering 根据数据中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频谱范围的不同,通过一定的运算消除某些频率成分的方法。3.3 水平滤波 horizontal filtering 将剖面上相邻的一定数量的扫描线求平均,再与每个扫描线相比较,用来消除水平方向干扰波的方法。3.4 垂直滤波 vertical filtering 为了区分不同的地质体,选取不同的频带对目标区进行扫描,以消除垂直方向干扰波的方法。3.5 剖面法 profile method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以固定的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一种测量方式。3.6 多次覆盖法 multiple coverage method 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在测线上重复观测,获得地下每个反射点的多次观测记录,然后把同一反射点的记录进行叠加,进而压制干扰,提高记录的信噪比。3.7 DB22/T 25742016 2 宽角法 wide angle method 一个天线在地面某一点固定不动,另一个天线沿测线逐点移动,记录地下各种界面反射波的双程走时。可以采用宽角法求取地下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3.8 分辨率 resolution 指在雷达剖面图像上区分两个地质体的最小距离。3.9 垂向分辨率 vertical resolution 剖面垂向上能够区分一个以上反射界面的能力。3.10 横向分辨率 transverse resolution 剖面横向上能够分辩两个同等深度的地下最小目标体的尺寸。3.11 采样间隔 sampling interval 采样序列中两个相邻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3.12 采样率 sampling rate 每秒从连续信号中提取并组成离散信号的采样个数。3.13 相对介电常数 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 表征物质在外加电场下储存极化电荷的能力。3.14 时窗 time window 雷达系统对信号取样的时间范围。3.15 天线极化方向 antenna polarization bearing 最大辐射方向上电场矢量端点运动的轨迹。3.16 天线中心频率 antenna center frequency 电磁波能量占比最大的电磁波频率。3.17 磁导率 magnetic permeability 表征介质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感应能力的强弱。3.18 电导率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表征介质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导电能力的强弱。4 探测原则与探测分类 4.1 探测原则 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应符合下列原则:a)根据目标体的埋深,上覆地层情况以及周围环境情况选择探测方法;DB22/T 25742016 3 b)地质雷达探测时,应根据目标体可能的埋深、尺寸及地下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选择雷达天线中心频率;c)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开展探测工作;d)地下管线探测时,对于金属管线的探测应以地下管线探测仪为主要探测方法,地质雷达为辅助探测方法;对于非金属管线的探测以地质雷达为主要探测方法,并辅以其他物探方法。查明各种地下目标体状况及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深度,并在地面设置探测点标志。4.2 探测分类 根据探测深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a)浅部探测:中心频率大于 1 GHz,探测深度小于 0.5 m,一般用于公路路面、机场跑道、建筑结构的探测;b)中层探测:中心频率介于100 MHz900 MHz,探测深度为0.5 m10 m,一般用于管线、考古、围岩、混凝土质量检测等;c)深层探测:中心频率小于100 MHz,探测深度10 m50 m,一般用于岩土工程勘察。5 技术指标 5.1 数学基础 5.1.1 平面基准 平面基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5.1.2 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5.2 精度指标 5.2.1 地质雷达探测精度指标 地质雷达探测精度指标见表1。表1 地质雷达探测精度表 探深类型 探深范围 m 平面中误差 m 埋深中误差 m 浅部探测 0.5 0.1 h 0.1 h 中层探测 0.510 0.2 h 0.2 h 深层探测 1050 0.2 h 0.2 h 注:表中h为探测深度,单位是米(m)。当h0.5 m时,以0.5 m代入计算;当h30 m时,则以30 m代入计算。以2倍中误差做为限差。5.2.2 探测点的测量精度 探测点的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平面位置相对于邻近控制点中误差Ms 不得大于5 cm;b)高程测量相对于邻近控制点中误差Mh 不得大于5 cm。DB22/T 25742016 4 6 操作规程 6.1 准备工作 6.1.1 资料收集 收集地勘资料、地下管线资料和人防工程资料,了解目标深度内岩土介质的分布特征和地下水分布特征。6.1.2 现场踏勘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地形地貌、环境、障碍、干扰、交通等情况,分析开展地质雷达探测的适宜性,分析探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影响。6.1.3 试验 试验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a)在探测场地选择一处地形平整,有钻孔资料或有已知埋深地下管线的上方开展工前试验,确定雷达探测的有效性;b)以埋深较大的管线或地层为目标体进行探测试验,确定最佳的数据采集参数,如天线频率、采样时窗、采样率、测点距离、增益和滤波器参数等;c)通过对已知地层或管线的探测标定上覆地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d)如果采用多台雷达工作,要在同一地质目标上方开展,检验仪器的一致性。6.1.4 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应符合下列条件:a)检测过程中宜确保检测区域表面无颗粒杂物或障碍物,宜保持检测表面平整;b)检测过程中检测区域表面宜保持干燥,相对湿度宜小于 90%;c)工作温度宜满足-10C40C;d)工作温度宜满足-10C40C;e)场地有水的情况,电缆、天线接头要做防水处理,利用防水布保护天线;f)应尽量避开地面金属物或空中高压电线的电磁波干扰,选择电磁波环境较简单的区域布置地质雷达测线。6.1.5 注意事项 应用地质雷达进行作业时,应注意下列事项:a)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背离天线直接辐射区域;b)雷达仪在道路、高速公路、飞机跑道等特殊条件下工作时,应有适当的交通管制及保护检测人员的安全措施;c)建议公路探测采用空气耦合天线,如果使用地面耦合天线,要采用防磨措施。6.2 参数设置 6.2.1 天线中心频率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按照公式(1)计算,并参考附录A进行调整确定。DB22/T 25742016 5 rxf75.(1)式中:f 天线的中心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x空间分辨率,单位为米(m);r 相对介电常数。假定空间分辨率为目标深度25%情况下,天线中心频率与探测深度的经验数据见表2。表2 假定空间分辨率为目标深度 25%情况下,天线中心频率与探测深度的经验数据 深度/m 0.5 1.0 2.0 5.0 10 50 频率/MHz 1000 500 200 100 50 10 6.2.2 天线选择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主要考虑设计的分辨率、干扰因素和探测深度。一般来说,在满足分辨率的条件下,尽量使用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在满足探测深度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带屏蔽的高频天线。时窗选择的计算公式见式(2):vdwmax2 3.1.(2)式中:w时窗,单位为纳秒(ns);maxd 最大探测深度,单位为米(m);v地层电磁波速度,单位为米/纳秒(m/ns)。时窗选取时可增加30%,为地层速度与目标深度的变化提供余量。不同介质、深度的时窗选择的经验数据见表3。表3 不同介质、深度的时窗选择的经验数据 深度/m 0.5 1.0 2.0 5.0 10.0 20.0 50.0 岩石 12 25 50 120 250 500 1250 湿土壤 24 50 100 250 500 1000 2500 干土壤 1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6.2.3 采样率 为使记录波形完整,建议采样率不低于反射波记录中最高频率的2倍。采样率的计算公式见式(3):ft61000.(3)式中:DB22/T 25742016 6 t采样率,单位为纳秒(ns);f 天线的中心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6.2.4 测量点距 为了确保地下介质的响应在空间上不重叠,采样间隔应为地下介质中波长的1/4,测量点距的计算公式见式(4):r rf fcn 754.(4)式中:式中:n采样间隔,单位为米(m);f天线的中心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r 相对介电常数。6.2.5 天线移动速度 当反射体比较平整时,点距可适当放宽,但要保证能很好确定反射体。在连续测量时,为了查清目标体,应至少有20条扫描通过目标体。因此,天线的最大移动速度计算公式见式(5):20)(maxA W VV.(5)式中:maxV 最大移动速度,单位为米/纳秒(m/ns);V 扫描速率,单位为米/纳秒(m/ns);W 天线宽度,单位为米(m);A目标体大小。注:速度参见附录B。6.2.6 天线间距 当使用分离式天线时,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间距计算公式见式(6):12maxrds.(6)式中:s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间距,单位为米(m);maxd 目标体最大深度,单位为米(m);DB22/T 25742016 7 r 介电常数。注1:天线间距常选择目标体最大深度的20%。当采用一体式天线时,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间距是固定的。注2:电导率、介电常数参见附录B。6.2.7 滤波参数确定 滤波参数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滤波参数要根据现场干扰波的类型和强度确定;b)干扰波较强时,可以1/2天线频率为带宽进行带通滤波;c)干扰波较弱时,可适当增大滤波器带宽。6.3 测线布设 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探测的区域内,合理布设控制网,以便确定记录剖面的平面位置;b)当目标体体积有限,要采用大网格、小比例尺初查以确定目标体所处的范围,然后用小网格、大比例尺详查;c)当管线的方向已知,测线应垂直管线的长轴;如果方向未知,应采用方格网;d)测线应尽量垂直目标体的走向,测线长度根据目标体走向的变化而定。6.4 探测方法 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时,探测方法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a)根据拟定的施工方案布设测线。测线端点、转折点设置标记;b)采用点测时,按照拟定的测量点距事先在测线上做出测点标记,或在测线上铺设布皮尺逐点测量;连续测量时,在测线上铺设布皮尺或使用测量轮记录里程;c)连接系统各个部件,主机+电缆+天线+测量轮;d)打开数据采集软件,按照施工前实验确定的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天线种类、设置时窗大小、采样率、增益、滤波参数、雷达记录时间零点、图像显示模式、测量轮分辨率等参数并校准发射子波;e)手工记录数据采集时间,测线编号,测线方向,数据文件名,数据采集参数,测线上的障碍物位置,干扰源位置等信息;f)数据采集时,天线沿测线方向匀速移动,同步绘制雷达测线图,并标记测线经过的特殊构筑物,并填写管线探测记录表;g)同类测线的数据采集方向宜一致;h)数据采集时,在场地允许情况下,宜使用天线阵雷达进行网格状扫描,多条测线辅助评定结果。i)设计少量的复测工作量,对探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要进行重复探测;j)当测线长度超过 75 m 无特征点时,应在其直线段上增设直线点,以控制目标体走向。个别目标体易于确定的地段直线点间距不得超过 100 m;k)当目标体弯曲时,至少在圆弧起讫点和中点上设置探测点。当圆弧较大时,应适当增设探测点,对进墙、进室和自由边处均应设置探测点;l)探测点实地编号均为探测线号+目标体代码+顺序号;m)经探查精确定位后的探测点,在实地用油漆或木桩做标记,并在附近明显的地方标注其点号。无法做标记和点号的地方用栓点的方法标明方向和靶距,并画好示意图;n)数据采集完毕后先关机再拆设备附件。DB22/T 25742016 8 6.5 数据处理 6.5.1 数据处理原则 数据处理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a)建立地质模型,确定地质异常的形态特征;b)分析噪声和干扰波的类型,制定消除干扰波的方案;c)参考场地内的地质及地下管线资料,以突出某一深度上的目标体为目的,确定出数据处理使用的模块、处理流程和参数;d)同一场地的数据要使用同一套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参数进行数据处理,使同一场地的异常具有可比性;e)以突出目标异常特征,提高数据分辨率为数据处理的目的。当探测的目标异常已经清晰时,尽可能少使用数据处理。6.5.2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数据剪切与合并,每一条测线形成一个数据文件;b)对连续采集的数据进行距离编辑,使每 m 的扫描数量相同,扫描数量每 m2040;c)去背景处理,消除剖面上的水平背景,包括直达波;d)叠加处理,消除剖面上的杂散干扰波和白噪信号;e)反褶积处理,压制或消除剖面上的多次波;f)数据滤波处理,滤波方式可选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等。滤波参数选取和数据采集时应一致;也可以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频率分布,设定滤波参数进行滤波处理;g)如果目标体回波信号幅度较弱,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增益处理,增益方式可选:线性增益、平滑增益、反比增益、指数增益、常数增益等;h)偏移处理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以突出地下管线双曲线形态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采用偏移处理;i)应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可包括:振幅恢复、将同一通道不同反射段内振幅值乘以不同权系数、将不同通道记录的振幅值乘以不同的权系数等方法;j)以突出有效异常为目的,对图像进行色标调节,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6.6 解译过程 解译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雷达剖面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根据雷达回波在振幅、相位及时间上的变化特点圈出异常;b)根据异常的形态特征进行异常的分类和筛选;c)根据踏勘资料及探测现场记录的干扰源资料,选出剖面上已知的干扰异常;d)对剩下的异常再进行逐一筛选,进一步区分有效异常和干扰异常;e)将有效异常与经典的经过验证的异常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异常的属性;f)确定异常的位置、规模,计算异常埋深,并在剖面图像上进行注释;g)对已经确定的异常进行复测和验证,进一步确定其真实性;h)常见地质雷达剖面图参见附录C。7 探测点测量 DB22/T 25742016 9 7.1 测量方法 控制测量及探测点测量一般采用吉林省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JLCORS)利用RTK配合全站仪测量。7.2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7.2.1 作业条件基本要求 作业条件基本要求见表4。表4 卫星测量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卫星数(截止高度角 15o以上)PDOP 值 作业要求 良好 6 4 允许 可用 5 46 尽量避免 不可用 6 禁止 7.2.2 控制测量要求 7.2.2.1 平面控制测量要求 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见表5。表5 卫星平面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点间平均边长 m 点位中误差 cm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距离 km 观测次数 一级 500 5 1/20000 5 4 二级 300 5 1/10000 5 3 三级 200 5 1/6000 5 2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距离。注2: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注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注4: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注5:每个测区至少保证4个控制点。7.2.2.2 高程控制测量要求 高程控制测量要求见表6。表6 卫星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大地高中误差 cm 与基准站的距离 km 观测次数 3 5 3 注1:大地高中误差指控制点大地高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注2:网络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7.2.3 观测要求 观测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DB22/T 25742016 10 a)网络 RTK 控制点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对中杆或三脚对中杆;b)对中整平后量测仪器高度,并正确设置仪器高类型(斜高、垂高)和量取位置(天线相位中心、天线项圈、天线底部等);c)一级 GPS 控制点测量应采用三脚架或三脚对中杆。7.2.4 一测回观测要求 一测回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仪器进行初始化;b)数据采样率一般设为1秒,模糊度置信度应设为99.9%以上;c)每测回观测控制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平面收敛精度应 2 cm,高程收敛精度应 3 cm;d)观测值应在得到网络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e)每次观测的历元数不应少于 20 个,采样间隔 2 s5 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 4 cm,大地高较差 4 cm;f)经、纬度取位至到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到0.001 m,取各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终结果。7.2.5 检测要求 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复测法检验,检测时间必须晚于控制测量工作 3天以上;b)检测点均匀分布于测区;c)网络 RTK 控制测量,每时段作业开始与结束均应对已测点、高等级或同等级已知点进行检测;d)检测要求至少一个测回,且平面检测坐标较差中误差应 2.5 cm,高程检测较差应 4cm,困难地区不能超过 2倍。7.2.6 探测点测量注意事项 探测点测量注意事项如下:a)网络 RTK 控制点测量测回间应断开再重新连接CORS网络进行测量;b)控制点平面和高程成果应在限差之内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c)当初始化时间超过 3分钟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重启卫星定位接收机,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此外,还可以提高卫星高度截止角,或增加仪器的高度、或选择不同的多路径效应消除模式进行测量;d)重试次数超过三次仍不能获得初始化时,应取消本次测量,对现场观测环境和通讯链接进行分析,选择观测和通讯条件较好的其它位置重新进行测量;e)网络 RTK 观测时距接收机10 m范围内禁止使用对讲机、手机等电磁发射设备。遇雷雨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7.2.7 可靠性检查 根据测区的大小、地形特点及探测点分布位置,利用CORS测量图根控制点。其测量成果可靠性检查有以下三种方法:a)多测回平均值法:在 CORS 系统作业时,对控制点多测回观测,且每测回观测前对仪器重新进行数据连接初始化,各测回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 20 mm;b)已知点检校法:利用测区已有成果资料,用网络 RTK 进行校核,较差超限,必须改正;DB22/T 25742016 11 c)多余观测点集合校核法:在困难地区,在控制点外多布设多个辅助观测点,用以检测控制点,也可以结合全站仪进行几何图形校核。7.2.8 探测点测量及绘图 探测点测量及绘图按下列要求执行:a)探测点的坐标、高程测量及质量检查具体方法应按CJJ/T 8-2011规定执行;b)探测点的编辑、绘图、成果整理等应符合 CJJ 61-2003规定。7.3 质量控制 7.3.1 雷达探测检验 雷达探测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须对雷达进行一致性检测,包括:水平定位精度、埋深定位精度及各仪器自身的转向差等。一致性检测选在测区内地球物理条件相同的已知测线上,利用不同的探测间距和不同的频率天线对同一管线进行测定,以校定探测的误差参数;b)隐蔽点以开挖、钎探和重复测量等方法检验探测精度。7.3.2 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a)数据采集工作开始前应统一技术要求,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检查,注意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加强对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核;b)质量检查包括作业部门的一检、作业单位的二检和权属单位审图,采取外业实测检查与内业数据检查相结合,内业数据检查应采用软件检查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数检查;c)过程检查的重点是疑难问题的处理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探测精度。8 成果提交 8.1 文档类 文档类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a)专业技术设计书3份;b)地质雷达探测工作报告3份;c)检查验收报告3份。8.2 数据类 数据类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a)原始探测数据及最终的数据处理文件;b)雷达剖面图电子文件;c)异常分布及说明文件。8.3 图件类 图件类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区控制点与测线布置图;b)纸质的地形图;DB22/T 25742016 12 c)收集到的重要资料。9 质量验收要求 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线布置合理,测线端点、转折点有地面标记,测线编号科学,测线密度满足探测任务的需要;b)雷达天线、测量方式及数据采集参数的选择和设置满足任务要求;c)数据采集过程中仪器性能稳定,采集信号质量高,废道数量少;d)距离定位方法合理,满足精度要求;e)数据处理流程和参数合适,数据处理剖面分辨率高,目标体的异常清晰。DB22/T 25742016 13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天线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 天线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见表A.1。表A.1 天线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 天线种类 中心频率 MHz 脉宽 ns 可达深度 m 参考穿透深度 m 应用 2800 0.25 0.10.3 0.2 混凝土、钢筋、桥梁缺陷检测 2000 0.5 0.250.35 0.3 混凝土、钢筋、桥梁缺陷检测 1600 0.8 0.20.5 0.3 公路路面、混凝土、钢筋、桥梁缺陷检测 1000 0.9 0.50.8 0.5 公路路面、混凝土、钢筋、桥梁缺陷检测 900 1 0.51 0.7 公路基层、混凝土、钢筋、桥梁缺陷检测 400 2.5 15 3 工程、市政管线、隧道衬砌检测 270 4 17 4.5 工程、市政管线、隧道衬砌检测 200 5 19 5 浅层、工程、市政管线、环境勘察 100 10 515 8 浅层环境、地质、水文勘察、隧道超前预报 地面耦合天线(屏蔽)100 10 1030 15 浅层环境、地质、水文勘察 80 12 40 25 35 30 20 50 低频组合 天线(非屏蔽)16 60 1550 30 环境、地质、水文勘察(厂家专利技术、可变频,用户可根据探测深度和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频率探测)1000 1 0.30.8 0.5 公路面层检测、铁路道渣层快速检测 空气耦合 天线 2000 0.43 0.150.3 0.2 公路面层检测(清晰分辨处沥青层厚度)100 10 515 8 CT 测井、核电站、工程 井中天线 400 2.5 15 3 CT 测井、核电站、工程 DB22/T 25742016 14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常见介质的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速度和衰减系数 常见介质的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速度和衰减系数见表B.1。表B.1 常见介质的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速度和衰减系数 介质 导电率 Sm 介电常数(相对值)速度 m/ns 衰减系数 dB/m 空气 0 1 0.3 0 纯水 4 210 3 10 81 0.033 0.1 海水 4 81 0.01 210 冰 3.2 0.17 0.01 花岗岩(干)810 5 0.15 0.011 花岗岩(湿)210 7 0.1 0.011 玄武岩(湿)210 8 0.15(千)灰岩(干)910 7 0.11 0.41 灰岩(湿)22 10 8 0.41 砂(干)7 310 10 46 0.15 0.01 砂(湿)4 210 10 30 0.06 0.030.3 粘土(湿)210 1 812 0.06 1300 页岩(湿)210 7 0.09 1100 砂岩(湿)24 10 土壤 41.4 10 2.615 0.130.17 2030(3 5)x 25.0 10 40 0.095(10 x)0.15(40)x 肥土 15 0.078 混凝土 6.4 0.12 沥青 35 0.120.18 DB22/T 25742016 15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一些常见地质雷达剖面图 各类管线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1。图C.1 各类管线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公路检测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2。图C.2 公路检测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16 环境保护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3。图C.3 化学污染泄露区域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管线井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4。图C.4 管线井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17 非金属管线与金属管线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5。图C.5 非金属管线与金属管线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电缆线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6。图C.6 电缆线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18 管线地沟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7。图C.7 管线地沟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路基塌陷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8。图C.8 路基塌陷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19 地下通道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9。图C.9 地下通道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防空洞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10。图C.10 防空洞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20 空中电缆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11。图C.11 空中电缆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空中电缆网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12。图C.12 空中电缆网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DB22/T 25742016 21 地面铁栅栏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见图C.13。图C.13 地面铁栅栏异常的雷达探测影像示例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