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DB22/T 2623.2-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05 备案号:56323-2017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623.22017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 Verification of distinctness and genuineness for Black wood ear spawn Part 2:Esterase isozyme 2017-06-12发布 2017-08-12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623.22017 I 前 言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分为以下3个部分:DB22/T 2623.1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1部分 对峙培养法 DB22/T 2623.2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部分 酯酶同工酶法 DB22/T 2623.3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3部分 SRAP法 本部分为第2部分:酯酶同工酶法。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和GB/T 20001.42015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方杰、张友民、方明、陈影、鲁丽鑫、王鹏、姚允武、于娅、刘宏宇、李丹、王晓娥、陈艳秋、刘迪、张伟彤、孔祥会、马晓旭、张媛媛、李玉。DB22/T 2623.22017 1 黑木耳菌种区别性及真实性鉴定 第2 部分 酯酶同工酶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法的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样品、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菌种真实性的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097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 3 术语和定义 NY/T 109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NY/T 1097中的术语和定义。3.1 菌种真实性 genuineness of spawn 供检菌种和对照菌种的符合性。NY/T 1097,定义3.1 4 原理 在生物中,酶的表达受遗传基因的调控。酯酶是多等位基因调控的酶类,在凝胶电泳中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缩,在分子筛效应和电场的电荷效应作用下而发生分离。从食用菌菌丝体中提取的粗酶液经电泳后,进行酯酶的生物化学染色,不同的酯酶组分显示在凝胶的不同位置而形成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同的菌种遗传背景相同,其酯酶同工酶酶谱也相同。因此可以用酯酶同工酶酶谱对黑木耳菌种的真实性进行鉴定。5 试剂和材料 5.1 培养基:见附录 A。5.2 酯酶同工酶上样缓冲液:4Protein Native PAGE Loading Buffer。5.3 样品提取液(pH 7.5):见附录 B.1。5.4 过硫酸铵:见附录 B.2。5.5 分离胶缓冲液(pH 8.9):见附录 B.3。5.6 浓缩胶缓冲液(pH 6.7):见附录 B.4。DB22/T 2623.22017 2 5.7 分离胶母液:见附录 B.5。5.8 浓缩胶母液:见附录 B.6。5.9 酯酶同工酶电极缓冲液:见附录 B.7。5.10 磷酸缓冲液:见附录 B.8。5.11 酯酶同工酶电泳染色液:见附录 B.9。5.12 液氮。6 仪器设备 6.1 高速冷冻离心机(10000 rpm 以上)。6.2 全温摇瓶柜:精度0.1。6.3 垂直板电泳槽:凝胶面积(WL)160180 mm。6.4 稳压稳流电泳仪。6.5 分析天平:感量 0.01 g、0.0001 g各一台。7 样品 7.1 液体培养 直接将接种块接入三角瓶液体培养基中,25,120 rpm振荡避光培养20 d。培养基的制备参见附录 A。7.2 酯酶同工酶样品制备 将振荡培养的黑木耳菌丝球过滤除去水分,获得供检黑木耳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体各3份。称取菌丝体0.5 g,加液氮研磨,将样品收集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0.5 mL样品提取液(附录 B.1)。将研磨后的样品在4 下12000 rpm,离心10 min,取其上清液,将上清液和上样缓冲液按10:1比例混匀,混合液即为电泳样品。8 试验步骤 8.1 凝胶制备 8.1.1 分离胶 分离胶浓度9%,按照分离胶缓冲液(附录 B.3):分离胶母液(附录 B.5):双蒸水:过硫酸铵(附录 B.2)=2:5:1:8的比例配制,再加入胶溶液体积0.1%的TEMED,充分混匀。将分离胶灌入胶室至距短玻璃板上沿2.2 cm2.5 cm,加入适量的水封住胶面,待凝胶聚合后将水吸出。8.1.2 浓缩胶 浓缩胶浓度3%,按照浓缩胶缓冲液(附录 B.4):浓缩胶母液(附录 B.6):双蒸水:过硫酸铵(附录 B.2)=1:2:1:4比例混合,再加入胶溶液体积0.1%的TEMED,充分混匀,灌入胶室,立即插入样品梳,待凝胶。8.2 点样 DB22/T 2623.22017 3 浓缩胶聚合后,小心抽出样品梳,用微量进样器吸去点样孔中多余的水分后,注入电极缓冲液(附录 B.7),上槽电极缓冲液面要高于短玻璃板,下槽电极缓冲液面要高于铂金丝;用微量进样器吸取15 L20 L样品加入点样孔。8.3 电泳 将电泳槽放入冰箱内进行低温电泳,采用稳压电泳,电压为130 V,待指示剂进入分离胶后,电压升至260 V。待前沿指示剂距胶底部约1 cm1.5 cm,停止电泳。8.4 取胶染色 倒出电极缓冲液,在水中启开玻璃板,取出凝胶片,浸入染色液(附录 B.9)中,37 染色15 min20 min,用水冲洗干净。9 试验数据处理 9.1 迁移率 Rf 值计算 应按照NY/T 1097的规定执行。9.2 判断 将凝胶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存图。对比供检菌株和对照菌株酶带数量与迁移率的大小,若酶带数量或迁移率不同,用相关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相似系数小于1,则供检菌株与对照菌株为不同菌株,当相似系数等于1则须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判断。DB22/T 2623.22017 4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培养基制备 200 g新鲜马铃薯,20 g葡萄糖,加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补齐至1000 mL,pH自然。100 mL三角瓶装50 mL左右。DB22/T 2623.22017 5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试剂的制备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B.1 样品提取液(pH 7.5)称取6.02 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0.50 g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溶于水中,定容至100 mL。B.2 过硫酸铵(1.4 g/L)称取0.14 g过硫酸铵溶于水中,定容至100 mL,现用现配。B.3 分离胶缓冲液(pH 8.9)称取36.3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用48 mL 1 mol/L HCL溶解,TEMED 0.23 mL,定容至100 mL,4 贮存。B.4 浓缩胶缓冲液(pH 6.7)称取5.98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用48 mL 1mol/L HCL溶解,TEMED 0.46 mL,定容至100 mL,4 贮存。B.5 分离胶母液 称取28.0 g丙烯酰胺(C3H5NO,Arc)、0.735 g甲叉双丙烯酰胺(C7H10N2O2,Bis),溶于水中,定容至100 mL,用棕色瓶4 贮存。B.6 浓缩胶母液 称取10.0 g丙烯酰胺(C3H5NO,Arc)、2.0 g甲叉双丙烯酰胺(C7H10N2O2,Bis)溶于水中,定容至100 mL,用棕色瓶4 贮存。B.7 酯酶同工酶电极缓冲液 称取6.0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28.8 g甘氨酸(C2H5NO2)溶于水中,定容至1 L,使用时稀释10倍,使用液pH 8.3。B.8 磷酸缓冲液 DB22/T 2623.22017 6 称取22.6 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21.4 g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溶于水中,定容至1 L。B.9 酯酶同工酶染色液 称取0.1 g乙酸-1-萘酯、0.1 g乙酸-2-萘酯、0.2 g固兰RR盐,用10 mL丙酮溶解,再加入磷酸缓冲液300 mL,过滤,现用现配。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