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39 DB61 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1/T 1113.22017 黑木耳标准综合体 第 2 部分:黑木耳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Auricularia auricula standard complex Part 2: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pure culture of Auricularia auricular 2017-10-25 发布 2017-11-25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61/T 1113.22017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应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技术要求.2 5 生产要求.4 6 标签、标志、包装.5 7 运输贮存.5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6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基配方.7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液体菌种常用培养基配方.8 DB61/T 1113.22017 II 前 言 本部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DB61/T 1113黑木耳标准综合体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黑木耳产地环境;第2部分:黑木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第3部分:黑木耳端木栽培技术规范;第4部分: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规范;第5部分:黑木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本部分为DB61/T 1113的第2部分。本部分由汉中植物研究所提出。本部分由陕西省农业厅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汉中植物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乡县农业局、汉台区汉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谢海彬、解修超、党芳志、李晓林、李大算、叶彦慧。本部分由汉中植物研究所负责解释。本部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汉中植物研究所 电话:0916-2517605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将坛路550号 邮编:723000DB61/T 1113.22017 1 黑木耳标准综合体 第2 部分:黑木耳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菌种生产的技术要求、生产要求、标签标志、运输贮存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区域内黑木耳菌种生产。2 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9169 黑木耳菌种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第5号)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第6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4第62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菌种 strain 生长在适宜基质上具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3.2 母种 stock culture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也称一级种、试管种。3.3 原种 stock seed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3.4 DB61/T 1113.22017 2 栽培种 cultivar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也称三级种。3.5 品种 variety 经各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具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商业栽培的食用菌纯培养物。3.6 液体菌种 the liquid strain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法获得的菌种。在发酵罐中,采用液体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以增加培养基中溶解氧含量,控制发酵工艺参数,获得大量菌体工艺。3.7 种性 characters of variety 食用菌的品种特性,是鉴别食用菌菌种或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包括对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线和氧气的要求,抗逆性、丰产性、出耳迟早、出耳潮数、栽培周期、商品质量及栽培习性等农艺性状。4 技术要求 4.1 生产单位及技术人员 从事菌种生产的单位,应配备菌种生产技术员和检验员,符合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要求。4.2 厂房设置和布局 4.2.1 厂房应有各自隔离的摊晒场、原材料库、装袋间、灭菌间、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贮存室、菌种检验室等。菌种生产厂房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无菌区与有菌区有效隔离。4.2.2 液体菌种生产的发酵间和接种间按照 GB 50073执行。4.3 仪器设备 4.3.1 固体菌种:磅秤、天平、装袋机、高压灭菌锅或常压灭菌设施、净化工作台或接种箱、调温设备、培养架、恒温箱、冰箱、显微镜等。4.3.2 液体菌种:恒温摇床、发酵罐、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油水分离器等。4.4 生产时间 黑木耳母种生产宜在8月中旬开始,母种生长15d3d;原种生产宜在9月上旬开始,原种生长45d5d;栽培种生产宜在10月下旬开始,12月上旬结束,栽培种生长55d5d,确保2月10日前菌种长满袋。液体菌种或木扦原种生产栽培种可推迟10d15d生产。4.5 种源 4.5.1 使用品种 DB61/T 1113.22017 3 应从具有一级或二级菌种生产许可证单位引种。不应使用来历不明、种性不清、随意冠名的菌种和生产性状未经系统试验验证的组织分离物作种源生产菌种。4.5.2 种源质量 种源质量应符合GB 19169的要求。4.5.3 移植扩大 4.5.3.1 母种移植扩大原种,每支试管不宜超过 6瓶(袋);摇瓶培养每瓶接入斜面菌种块 2cm23cm2。4.5.3.2 原种移植扩大栽培种,木扦种每瓶(袋)插入 1 根2根木扦,木屑种不宜超过 35 瓶(袋),麦粒种不宜超过 50 瓶(袋)。4.5.3.3 液体菌种用于固体原种或栽培种生产时,每瓶(袋)接入量为 10ml20ml。一级种子罐的接种量为其容积的 57,二级种子罐的接种量为 1030。4.6 生产工艺流程 4.6.1 固体菌种 固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4.6.2 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净化处理 摇瓶培养 发酵 培养基配制 灭菌 冷却 母种 空气 接种固体菌种 图 2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图 培养基配制 灭菌 分装 接种 培养(检查)成品 图1 固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图 DB61/T 1113.22017 4 5 生产要求 5.1 容器 5.1.1 试管:规格 18mm180mm 或 20mm200mm。5.1.2 玻璃瓶:550mL850mL、瓶口直径 3cm4cm,无色。5.1.3 塑料瓶:550mL850mL、瓶口直径 3cm4cm,无色,耐 126高温。5.1.4 聚丙烯塑料袋:15cm28cm 或17cm35cm,耐 126高温,质量符合 GB 9688 规定。5.1.5 聚乙烯塑料袋:15cm28cm 或17cm35cm,质量符合 GB 9687规定。5.1.6 三角瓶:250mL500mL。5.1.7 一级种子罐:50L100L。5.1.8 二级种子罐:500L1000L。5.1.9 每批次菌种的容器规格一致。5.2 培养原料 培养原料应符合NY/T 528的要求。不能使用松、柏等含油脂树种的木屑。原料应新鲜、无虫、无螨、无霉变、洁净、干燥。菌种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5.3 培养基 5.3.1 母种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的分装量为试管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培养基配方见附录A。5.3.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5.3.3 液体种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见附录C。5.4 灭菌 5.4.1 培养基配制后在 4h 内进锅灭菌。母种培养基灭菌 121,30min。原种培养基灭菌 121,1.5h。栽培种培养基常压灭菌 100,10hl2h;高压灭菌 121,1.5h。5.4.2 液体种培养基灭菌:121124,40min。5.5 灭菌检查 5.5.1 母种培养基随机抽取3%5%的样品,28恒温培养,48h 后检查,无杂菌长出的为灭菌合格。5.5.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随机抽取1%的样品,接种于附录 A 的培养基,28恒温培养,48h 后检查,无杂菌长出的为灭菌合格。5.6 冷却 培养基灭菌后,冷却到2030备用。5.7 接种 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DB61/T 1113.22017 5 5.8 培养 培养温度2024,空气相对湿度65%75%,通风,避光。5.9 培养期的检查 间隔10天检查1次,拣出不合格菌种。5.10 记录 菌种生产的每个环节应有现场生产记录,归档保存。5.11 留样 留样数量每批次3支(瓶、袋)。母种46 贮存;原种、栽培种14贮存。6 标签、标志、包装 6.1 标签、标志 标签、标志符合农业部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文件要求。6.2 包装 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外包装用木盒或纸盒。盒内附有使用说明书。7 运输贮存 7.1 运输 7.1.1 菌种运输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7.1.2 运输应有防晒、防潮、防雨、防冻、防震的设施与措施。7.2 贮存 7.2.1 母种宜贮存在 5的冰箱内,保质期 6个月。7.2.2 原种贮存温度 510,保质期 3个月。7.2.3 栽培种贮存温度 1015,保质期1 个月。7.2.4 液体菌种贮存温度 610,贮存3 天;1115,贮存 2 天。DB61/T 1113.22017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 A.1 PDA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20 g,水 1000 mL,pH 值自然。A.2 CPDA 培养墓(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氢钾 2 g,硫酸镁 0.5 g,琼脂 20 g,水 1000 mL,pH 值自然。DB61/T 1113.22017 7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基配方 B.1 以木屑为主料的培养基配方 B.1.1 木屑78%,麸皮20%,白砂糖1%,石膏1%,料水质量比 1:1.1。B.1.2 木屑63%,棉籽壳15%,麸皮 20%,白砂糖1%,石膏1%,料水质量比 1:1.1。B.1.3 木屑80%,麸皮18%,白砂糖1%,石膏1%,料水质量比 1:1.1。B.2 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基 棉籽壳99%,石膏l%,料水质量比 1:1.1。DB61/T 1113.22017 8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液体菌种常用培养基配方 C.1 摇瓶培养 C.1.1 葡萄糖20 g,蛋白胨2.5 g,酵母膏2.5 g,磷酸二氢钾1.0 g,硫酸镁1.0 g,水1000 mL。C.1.2 白砂糖30 g,磷酸二氢钾1.0 g,硫酸镁1.0 g,麸皮50 g,玉米浆3 ml,水1000 mL。C.2 扩大培养基 C.2.1 淀粉3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2.5 g,酵母膏2.0 g,磷酸二氢钾2.0 g,硫酸镁1.0 g,水1000 mL。C.2.2 白砂糖30 g,磷酸二氢钾1.0 g,硫酸镁1.0 g,麸皮50 g,玉米浆3 ml,水1000 mL。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