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备案号:56325-2017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6242017 红松球蚜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control for 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 2017-06-12发布 2017-08-12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624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汪清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明、王选遥、史丽雯、高宇、李文龙、周昌旭。DB22/T 26242017 1 红松球蚜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松球蚜在红松上发生程度、虫情调查以及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红松球蚜分布地域及发生林分。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红松球蚜 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 Zhang&Fang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et Zuccarini主要害虫之一,刺吸苗木和幼树嫩梢,导致树势生长衰弱。详见附录A、附录B。3 发生程度划分 3.1 有虫梢率%100 调查总梢数有虫梢数有虫梢率 3.2 发生程度指标 按有虫梢率(%),分为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三级:轻度发生:5%有虫梢率15%;中度发生:15%有虫梢率30%;重度发生:有虫梢率30%。4 虫情调查 4.1 调查地 有红松的苗圃、未成林造林地和20年生以下的人工林。4.2 线路踏查 4.2.1 划分踏查块 苗圃调查时,可将相邻苗床合并,苗床数量不超过5 床为1 个调查样本;林分调查时,将相邻的寄主林分合并为1 个踏查块样本,面积不超过200 hm2,进行统一编号。DB22/T 26242017 2 4.2.2 时间与方法 5月上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在踏查块内,采用样株调查法,调查100 样株,逐株调查是否有活虫体。调查结果填入表C.1。4.3 标准地调查 对有虫梢率达5%以上的踏查块,苗圃以苗床为单位,设为1块标准地,按对角线取样方法选取20 样株调查;林分以小班为单位,设为1 块标准地,按机械取样调查法选取20 样株调查。调查内容为:样株的总梢数、有虫梢数以及平均有虫梢率(%)。结果填入表C.2。5 防治技术 5.1 预防措施 5.1.1 造林措施 不营造大面积人红松人工林。采取“栽针保阔”、冠下造林措施,营造针阔混交林。5.1.2 营林措施 加强林分抚育和留阔管理,促进形成针阔混交林。对立地条件差或林相不整齐的林分,实行封山育林,以改变林相,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林分抗虫性。5.2 保护天敌 5.2.1 保护自然天敌 林内保留一定数量蜜源植物,减少对草蛉、食蚜蝇、捕食性瓢甲等天敌的干扰。5.2.2 利用异色瓢虫 在秋末瓢虫越冬前的聚集期,收集瓢虫,人工辅助越冬。春季助迁到红松球蚜发生林分。5.3 化学防治 5.3.1 防治原则 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慎用广谱性化学杀虫剂。5.3.2 防治方法 5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开始集中于新梢时,选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3000倍,或20%丁醚脲乳油10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DB22/T 26242017 3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红松球蚜 A.1 分类地位与寄主 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球蚜总科 Adelgoide,球蚜科Adelgidae,松球蚜属 Pineus,学名 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 Zhang&Fang。原生寄主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次生寄主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A.2 形态特征 在红皮云杉上有翅性母蚜形态为:体椭圆形,长1.30 mm,宽0.64 mm。头部、胸部蜡片明显,由小圆形蜡孔组成;腹部各节有圆形至横长形中、侧、缘蜡片,缘蜡片蜡孔明显较多。触角5节,全长0.20 mm。足粗大。尾片有刚毛9根11根。尾板有刚毛8根12根。生殖板有刚毛15根。在红松上无翅孤雌侨蚜成虫形态为:体长体宽=1.3 mm1.0 mm。体形长椭圆形。头胸盾骨化弱。腺孔为不规则圆形,内含大而明显的颗粒,腺孔最大直径为0.0054 mm。其中每1腺群平均有40个腺孔。中额1对和前外缘1对腺群含有70多个腺孔。中胸、后胸以及腹部的腺板上腺孔成群,每群腺孔数较多。腹部第l节第6节上有缘腺孔群。触角长0.12 mm,分节明显,顶端尖圆,有3根长刚毛。喙末节(长宽)0.057 mm0.037 mm。喙末节沟两侧刚毛3对。口针长0.8 mm,不超过体长。后足腿节长0.11 mm,后足胫节长0.10 mm,产卵器长0.1168 mm,尾片毛4根,尾板毛20根以上,生殖板毛40根以上。A.3 生物学及习性 本种营全周期型生活,1年可完成4代。每雌虫约产卵30粒。在红松上,以2龄或3龄若虫在针叶基部蜡丝团内越冬,发育起点温度为3.90,有效积温为 95.75 日度。成蚜自4月初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若蚜在红松嫩梢芽缝内吮吸汁液。该虫在整个红松生长季节为害。常见众多个体群集在枝梢内。该虫主要危害红松3年4年生苗木嫩梢,并且随着苗木上山,主要为害约6年生红松幼树。30年生以上大树以及非人工林内冠下的幼树受害极轻。虫瘿仅在鱼鳞云杉上形成。在嫩枝一侧针叶基部膨大而形成虫瘿,另一侧针叶正常发育,整个虫瘿向一侧弯曲而且端部嫩梢继续生长。虫瘿单室。DB22/T 26242017 4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红松球蚜生态图 红松球蚜生态图见图B.1和图B.2。图B.1 在红松枝梢上侨蚜 图B.2 在鱼鳞云杉枝梢上虫瘿 DB22/T 26242017 5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红松球蚜调查表 红松球蚜调查表见表C.1和C.2。表C.1 红松球蚜线路踏查记录表 踏查块编号,踏查块面积(苗圃)公顷,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组,调查时发现其它虫(病、鼠)名称及其危害情况简述。调查情况记载(有虫划“”)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调 查 株 数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DB22/T 26242017 6 表C.2 红松球蚜标准地样株调查记录 调查林分编号;林班小班(苗圃)名称;调查小班(苗圃)面积 公顷;林龄;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踏查所报红松球蚜有虫梢率(%);调查时年度内是否有其它有害生物同时发生及记述。样株号 有虫梢数/总梢数 样株号 有虫梢数/总梢数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调查梢数 合计 有虫梢数 合计 平均有虫梢率(%)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