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 20B1 1DB61陕西省地方标 准DB 61/T 1010 2016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of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theloess hilly-gully region2 0 1 6-0 2-2 4发 布 2 0 1 6-0 5-0 1实 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 61/T 1 0 1 020 16I前 言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本标准由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建恩、樊恒辉、白岗栓、李兴华、张星辰、马永清、陈云明、梁银丽、陈志杰、王继军、韩剑桥。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话:029-87082850地址:杨凌区邰城路3号邮编:712100DB 61/T 1 0 1 020 161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技术规范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术语和 定义、基本资料、一般性规定、类型和组成、规模和布置、设计、施工与设备安装及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设施的规划、布置、设计、施工与管理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7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 1645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GB/T 18622 温室结构设计荷载GB/T 19165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T 3073 土壤固化剂DB61/T 395 日光温室黄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396 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398 设施栽培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444 机修梯田技术标准DB61/T 537 日光温室西葫芦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38 日光温室茄子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39 设施栽培菜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40 设施栽培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41 设施栽培花椰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42 日光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543 冷棚蔬菜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治技术规程DB61/T 948 水土保持经济林营造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DB 61/T 1 0 1 020 162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hi gh-e ff ic ie nc y a g r i c u l t u r e o f so il a n d wa t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n t h e l o e s s hil ly-g ul ly r eg io n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基于调控径流泥沙,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综合效率的农业生产。3.2沟 台 地 ta bl el an d be tw ee n va ll ey指镶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川中的沟谷平地。3.3沟台地整治 r e c l a m a t i o n o f t ableland between v alley指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对原有沟台地进行整治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土地整治工程。3.4农业用水滤清系统 f i l t r a t i o n system o f agricultural w a t e r指采用植被过滤带和砂石滤清池(沟)组成的地表径流净化系统。3.5水 窑 wa te r ca ve指在崖面水平开挖成窑体,并在窑底开挖成坑状或者池状的雨水存贮工程。3.6温室集雨灌溉 i r r i g a t i o n with s t o r e d rainwater b y g r e e n h o u s e s指采用温室屋面作为集流面收集的雨水,对作物进行灌溉的一种高效农业灌溉方式。3.7农田防蚀 f a r m l a n d erosion p rotection指通过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对农田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3.8土壤固化剂 s o i l stabilizer指用以固化各类土壤,提高土壤工程性能的材料。3.9固 化 土 st ab il iz ed s o i l指在土体中掺入适量的土壤固化剂,经拌和得到的工程混合料。3.10水沙调控工程 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regulation e n g i n e e r i n g指通过拦截、收集、存储、净化、利用等手段,调节地表径流及泥沙,控制消减侵蚀的工程。4 基本资料4.1 应收集当地县、乡级以上政府对水利、水保、农业、林果业等的发展规划资料。4.2 应收集当地水文、气象、地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料。4.3 应有沟台地、坡面、集流面、蓄水设施及灌溉土地方面的相对位置和高差资料及拟建工程地点土质或岩性资料。4.4 应对拟实施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沟台地、坡面的集流面(温室、公路、乡村道路、屋顶、庭院、打碾场等)垂直投影面积进行量算。4.5 应对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实施范围内已建集流面的材料和集流效率、集蓄雨水的水质、蓄水设施的种类、结构和容积、提水设备、节水灌溉设施以及节水灌溉制度和工程运行及管理情况进行调查。DB 61/T 1 0 1 020 1634.6 应对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实施范围内的生活用水、生产用水,计划利用降雨径流进行灌溉的作物种类、面积、单产和灌溉情况以及土壤质地进行调查。5 一般性规定5.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应统一进行区域性综合规划,其规划应符合 G B/T 15772 的要求。5.2 应对本地区农业资源状况、发展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5.3 应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及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适度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模。5.4 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规划相协调,并与水土保持及农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5.5 应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类型及组成6.1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类型主要是指沟台地高效农业、梯田大田、梯田温室及梯田果园高效农业。6.2 沟台地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系统宜由大田或日光温室、水保工程、灌溉排水及高效作物等设施组成。6.3 梯田大田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系统宜由梯田、经济作物、农艺管理、农田防蚀等设施组成。6.4 梯田温室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系统宜由梯田、日光温室、屋面集流设施、植物滤清设施、蓄水设施、灌溉设施、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设施等组成。6.5 梯田果园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系统宜由梯田、经果林、人工集流设施、蓄水设施、灌溉设施及农艺管理设施等组成。7 规模和布置7.1 规 模7.1.1 应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治理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增收规划、高效农业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合理确定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发展类型和规模。7.1.2 基于发展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水土资源利用条件,按照“以水定需”的原则,综合考虑作物类型、种植面积、需水规模、供水能力等因素,确定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发展规模。7.1.3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温室必须考虑雨水收集及防蚀等水沙调控工程。其蓄水规模依据温室的面积、集水量及作物需水量确定;梯田果园应发展集雨补灌,每公顷果园布置的水窖规模应不少于 110 m3。7.2 布 置7.2.1 应根据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进行分区,确定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发展类型和布置模式。7.2.2 新造沟台地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布置应符合 GB/T 1 6 4 5 3.3 的规定,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综合考虑沟台地用途、作物类型、日照时数、工程造价、降雨量及灌溉水源、交通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位置;DB 61/T 1 0 1 020 164b)应在新造沟台地的高边坡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沟台地应布置灌溉排水设施,在沟台地布置温室应与高边坡及陡坎保持安全距离。7.2.3 修建梯田应符合 DB61/T 444 和 GB/T 16453.1 的要求。梯田大田宜优化采用等高耕作、草田轮作、深耕留茬、地表覆盖、植物篱种植等水土保持耕作方式。7.2.4 梯田温室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布置应能满足以下要求:a)应布置在水平梯田上;b)应布置于朝阳坡面一侧;c)应布置于交通便利的合适位置;d)温室修建应考虑布设防蚀、降雨径流收集、净化、存储及利用系统,相关技术应符合 G B/T 5 0 5 9 6的要求。7.2.5 梯田果园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布置应能满足以下要求:a)梯田果园布置应按东南坡、南坡、西南坡次序选择;b)梯田果园宜布置在海拔 800m 13 50 m 之间;c)应在果园内布置防蚀、人工集流、蓄水、保水及灌溉设施;d)蓄水工程位置应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e)果园内应合理布设田间道路。7.2.6 用于灌溉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设施工程应利用有利地形,做到自流供水。其设施布置应符合G B/T 50363 的相关规定。7.2.7 沟台地和梯田应合理布置水沙调控工程及边埂防蚀措施。8设 计8.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沟台地整治应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原则,兼顾水土保持。沟台地整治应符合以下规定的要求:a)应综合考虑径流的蓄、排、用工程,沟台地不得作为径流流路;b)应尽量减少陡坡开挖,保持沟坡稳定,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c)应避免破坏原有沟道的输水功能;d)应进行土壤改良,防止盐渍化;e)新造沟台地的边坡应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护加固,防止侵蚀。8.2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梯田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的要求:a)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梯田建设应以机修水平梯田为主;b)梯田设计应考虑边埂防蚀、陡坎防护措施等。防蚀措施应采用适宜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c)多级梯田设计应考虑蓄、排水及防蚀措施;d)田间道路选线应避免深挖高填,应与梯田、蓄排工程及防蚀措施相协调;路面宽度应根据生产作业与使用机械的情况选取。8.3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梯田温室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的要求:a)用于 修建温室 的水平梯 田宽度不 宜小于 15m,温 室的宽 度不宜大于 梯田宽度 的 1/2,温 室的长度方向尺寸宜为 50m6 0 m;b)温室设计应符合 GB/T 1 8 6 2 2 及 G B/T 19165 的规定;c)应修建防蚀、降雨径流收集、净化、存储及利用系统;d)植被过滤带宜采用新型能源型牧草柳枝稷或当地适宜草带;DB 61/T 1 0 1 020 165e)当采用温室屋面作为集流面进行温室集雨灌溉时,应修建截流沟拦截降雨径流并引入汇流沟及蓄水工程;f)收集温室屋面降雨的截流沟应与温室屋面平顺搭接,防止溢流,确保温室安全。8.4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梯田果园设计应能满足以下要求:a)梯田 果园宜采 用水平 梯田或者 反坡梯田,反坡梯田的 坡度设计 应能满 足 G B/T 1 6 4 5 3.1 的相 关要求;b)梯田果园的边埂防蚀宜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c)蓄水工程位置应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地下式蓄水工程外壁与崖坎和根系较发达树木的距离不得小于 5m,多个水窖或水窑衬砌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4m;d)应在果园内布设保水、保肥设施,可施用聚丙烯酰胺等土壤结构 调理剂进行土壤改良,或采用覆膜、覆草或保水剂等措施进行保水;e)梯田种植经济林应符合 DB61/T 948 规定的要求。8.5 湿陷性黄土地区蓄水工程宜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现浇混凝土水窖、干性固化土水窖或预制橡塑水窖。其他集流工程、蓄水工程、净水设施及节水灌溉系统设计应符合 G B/T 50596 的规定。8.6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灌溉设计应采用集雨补灌与常规灌溉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作物的需水关键期及需要补充的灌溉水量,确定合理的作物灌水次数及灌溉定额。8.7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应合理考虑田间道路设计,以方便运输、减少占地、控制侵蚀为原则。9 施工和设备安装9.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涉及的建筑用砂、粗骨料、水泥、拌合用水、浆砌石块等均应符合相关建筑材料规范的规定。9.2 土壤固化剂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 CJ/T 3 0 7 3 的相关规定。固化土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a)固化 土的配合 比及最优 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应通过 试验确定。所用土 料应过 5 m m 筛。土料备料宜按最优含水率(1%2%)控制;b)干性固化土采用强制性搅拌 机搅拌时,搅拌时间宜控制在 1 m i n 左右。人工搅拌时,应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c)混合 料应 在 最优 含 水率 下夯实。夯 实可 采 用人工或机械 方式进行,每次 夯 实厚度不应 超过 20c m。夯压应有重叠,避免漏压。夯压不得小于 3 次,应测定压实度;d)固化土夯实整平 24h 后,应洒水养护 7d;e)用固化土砌块铺砌渠道或集流面时,砌块接缝应用固化土浆液或纯固化剂浆液灌缝,并抹光。勾缝应饱满、平整。砌块施工 12h18h 后,应洒水养护 7d。9.3 原土翻夯应分层夯实,每层铺松土厚度应不大于 2 0 c m。夯实深度和压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夯实后表面应整平。回填土适宜含水率宜按表 1 的规定取值。表 1 回填土适宜含水率土料种类含水率%砂壤土 915壤土 1215重壤土 1620DB 61/T 1 0 1 020 1669.4 固化土集流面的土基应进行翻夯处理,厚度应按设计规范或不少于 30cm,翻夯应符合相关规范。塑膜集流面的土基应铲除杂草,清除杂物、整平表面并拍实或夯实。9.5 橡塑水窖的制造应满足设计年限及用水水质使用要求。地埋式橡塑水窖的基坑开挖应符合 GB/T5 0 5 9 6 的相关规定,并对水窖进行支护以防空窖工况下垮塌、漏水。9.6 用于农业用水滤清系统植物带的柳枝稷种植应符合以下要求:a)植被过滤带的尺寸应符合沿 径流方向长 5m7m、宽不小于 3m,土层厚度不小于 0.2m,坡度不大于 1%;b)将植被过滤带的地表土挖松,除杂草和杂物,然后在植被过滤带施底肥,底肥选择磷肥和钾肥并按重量比 1:1 配制,每亩用量 7.5kg1 5 k g,有利于能源型牧草柳枝稷植株幼苗生长;c)选 择存 放 不 超过 3 年,出苗率 在 75%以上的 能源型牧 草柳枝稷 种子,按 每平 米 0.8g 1.0 g 均匀撒播后过耙,种植深度为 1cm2 c m;d)播种后注意灌溉,灌溉频次宜每星期 1 次,以保证 10 c m 内土层的相对湿度,维持土壤田间正常持水量;苗期注意控制 杂草,3 0d4 5 d 后,能源型牧草柳 枝稷长高至 30 cm,植被过滤带的覆盖率达 80%以上;e)能源型牧草柳枝稷每年秋季汛后单次刈割,并留 30cm 残茬,以便来年春季恢复生长。9.7 温室工程和设备安装应符合 GB/T 19165 及相关标准的规定。9.8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涉及的其他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满足 GB/T 50596 规定的要求。9.9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涉及的喷灌、微灌应满足 GB/T 50085、GB/T 50485 规定的要求。9.10 施工中应按相关安全规程、规范执行,避免事故发生。10 管 理1 0.1 一般规定10.1.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设施工程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明确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10.1.2 农户自用为主的工程产权应明晰到户。对集体所有的工程,应由受益农户共同商定管理办法。1 0.2 工程管理10.2.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设施工程应按照有关规定,划定管护范围并设置标识。禁止在管护范围内从事破坏工程结构、影响工程安全、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10.2.2 应经常检查集流面,确保其完好,并清除杂物。发现集流面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10.2.3 应注意蓄水工程内水位有无异常下降,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处理。10.2.4 应及时疏通引水渠、滤清系统及进出水管(沟),清除拦污栅杂物,保持畅通。雨季应定期观测工程蓄水位,蓄水达到设计水位后,应及时关闭进水口。蓄水工程应及时清淤。10.2.5 水窖(窑、池)宜保留深度不少于 20cm 的底水,防止干裂。寒冷地区的水窖(窑)冬季最高水位应低于冰冻线,开敞式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10.2.6 水窖(窑)检修口、水池取水梯入口处应加盖(门)锁牢,并随时检查以确保完好。10.2.7 各类灌溉设施必须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和管护,喷灌机组、微灌设备应有专人管理。1 0.3 作物管理10.3.1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的清洁生产涉及的种、管、护、收均应符合相关国家或地方标准的规定。10.3.2 水土保持型高效农业日光温室的作物病虫防控应符合以下要求:DB 61/T 1 0 1 020 167a)黄瓜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395 的规定;b)番茄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396 的规定;c)辣椒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398 的规定;d)西葫芦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537 的规定;e)茄子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538 的规定;f)菜豆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539 的规定;g)芹菜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540 的规定;h)花椰菜病虫防控应符合 DB61/T 541 的规定。10.3.3 日光温室根结线虫绿色防治应符合 D B 6 1/T 542 的规定。10.3.4 冷棚根结线虫绿色防治应符合 D B 6 1/T 543 的规定。10.4 农艺管理10.4.1 果园土壤宜采用土壤结构调理剂、保水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进行管理。10.4.2 土壤结构调理剂宜使用聚丙烯酰胺(PAM)。PAM 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a)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梯田果园应在降水前采用撒施法施用。施用前应中耕除草,施用后不应喷施除草剂。果树落叶后到萌芽前不应施用;b)壤土、黏壤土应降低施用量或选用分子量较小的类型,砂土应增加施用量或选择分子量较大的类型,且应与石膏配合施用。土壤中阳离子含量较低时,施用时应混入 2 0 0 k g/h m2的石膏,防止土壤结皮,增加降水入渗;c)施用时应均匀地撒施于地表,最大施用量不宜超过 10kg/hm2;d)储放时应保持通风、干燥、避光,并应密封保存,防止吸湿返潮。10.4.3 果园施用保水剂应符合以下要求:a)保水剂应采用穴施及全园混施两种方法,应施入到 5cm20cm 土层中;b)保水剂应在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施入,若土壤水分含量低,应先浸泡保水剂或施入后补充灌溉;c)幼树、未挂果树株施 20g/株30g/株,结果树株施 75g/株150g/株;d)保水剂不应与含有钾、钙、铵等阳离子的化肥直接混合施用;e)保水剂应避光保存,储放保水剂的库房应保持通风干燥。10.4.4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地膜、秸秆等材料进行物理覆盖。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