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DB41/T 1406-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 20.2 0B0 5DB41河南省地方标 准DB 41/T 14062017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技术规程2 0 1 7-0 7-0 7发 布 2 0 1 7-1 0-0 7实 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 41/T 1 4 0 620 17I目次前言.II I1范 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产地条件.14.1 基地选择.14.2 隔 离.25育 苗.25.1 种子质量.25.2 育苗时间与方法.25.3 苗床准备.25.4 播 种.25.5 播种后管理.26 定植前的准备.27 亲本繁育.27.1 两用系繁育.27.1.1 定植密度.27.1.2 去 杂.37.1.3 授 粉.37.1.4 采 种.37.2 父本繁育.38 杂交制种.38.1 定植密度.38.2 不育株的辨认和可育株的拔除.38.3 授粉收集.48.4 授 粉.48.5 采 种.49 病虫害防治.410 采后包装.410.1 种子检验.410.2 贮存包装.4DB 41/T 1 4 0 620 17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 0 0 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建华、姜国霞、慕留奇、赵国丽、余汉党、高产、姜俊。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曹光磊、赵红星、杨景涛、王利亚、贺新新、王勇、李艳、李清波。DB 41/T 1 4 0 620 171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 技术规程1范 围本规程规定了辣椒雄 性不育两用系制种过程中产地环境、育苗、定植前准备、亲本繁育、杂交制种、病虫害防治、采后包装操作技术规范。本规程适用于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种子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 0 9 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3 5 4 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5 0 8 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7 4 1 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GB/T 8 3 2 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 5 6 1 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 6 7 1 5.3 瓜菜作物种子 第3部分:茄果类GB 2 0 4 6 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NY/T 4 9 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 6 1 1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雄性不育两用系是一个具有50%不育株率的姊妹交稳定系统。5 0%的不育株可用来配制一代杂交种,起到雄性不育系的作用,可育株起到保持系的作用。通常用AB表示。3.2两用系制种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作母本,自交系作父本,得到育性正常且具杂种优势的杂交种子的过程。4 产地环境4.1 基地选择选择隔离条件优 越、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 2%左右、浇排两便、集中连片的田块,应符合GB 3 0 9 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5 0 8 4 农田灌溉水源标准,G B 1 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B 41/T 1 4 0 620 1724.2 隔 离可采用时间隔离和空间隔离。若为时间隔离,花期应错开25 d 以上。若为空间隔离,可以用60目纱网网室 隔离,只要网 室内不种植其它品种辣椒即 可,也可以 无网隔离,要 求不应在 300 m 周围内 种植其它辣椒品种。5育 苗5.1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 6 7 1 5.3 瓜菜作物种子 第3部分:茄果类的要求。5.2 育苗时间与方法河南省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保护地内多层覆盖穴盘育苗,穴盘规格为5 0 孔或7 2 孔。5.3 苗床准备床面整平,床土细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铺设地热线。5.4 播 种选用育 苗专用基质,基质装盘后,干籽穴播,每穴内播 2粒种子,播种深度 1 c m 1.5 c m,然后 将穴盘整齐码放在 苗床上,待苗床摆满后,盘下浇水,直到基质全部浸 湿,然后覆盖地膜保 墒,之后搭建小拱棚,备草苫。5.5 播种后管理5.5.1 温度管理出苗 之前,保持夜温 1 8 2 0,白天温度2 5 3 0,出苗之后适当降低温度,保持夜 温15 1 8,白天25 2 8,定植前一周保持夜温12 1 5,白天25 左右。5.5.2 水分管理播种至出苗前不需要浇水,当基质表面发白时喷水,喷水量以基质喷透为度。定植前5 d停止浇水。5.5.3 其它管理出苗达到70%左右时即可揭开地膜,出苗后尽可能多见光,晴天草苫早揭晚盖,阴雨天揭开2 h3 h,当苗高15 c m 2 0 cm,79片真叶时即可定植。6 定植前的准备结合 整地施足 基肥,肥 料使用应符合 N Y/T 496 的规 定。每 667 施入 有机肥 2 0 0 0 kg,三 元复合肥 5 0 k g,过磷 酸钙 100 k g,尿素 2 5 kg,按 120 c m 垄间距 提垄,垄背宽 7 0 cm,垄沟 宽 5 0 c m,垄高20 c m,垄背耧平,在垄背上铺设微喷管或滴灌,覆盖地膜。7 亲本繁育DB 41/T 1 4 0 620 1737.1 两用系繁育7.1.1 定植密度按40 c m 4 5 cm株距双行定植。7.1.2 去 杂7.1.2.1 选择标准选留株下列性状必须符合原品种的特征特性:株、叶、花、果四型、生育期和熟性;长势、长相;花药大小、花丝长短、花粉量多少,开花散粉习性,镜检败育情况。7.1.2.2 去杂时期分3次进行 去杂。苗期 以株型、叶色、叶型 为目标,初选 目标,去除杂株。开花期以花的大 小、花色、花粉量的一致性,选留目标,去除杂株。成熟期以果型、果色、果长一致性和抗病性,定选目标株。7.1.3 保持系花粉收集在授粉的前一天下午将可育株上即将要开的花摘下,剥下花药,装入干净的纸袋里,放入盛有生石灰的小缸或其它密闭容器内,封密容器口。经过10小时左右,第二天早上拍打纸袋,将花粉集中起来,用1001 5 0目筛网过筛后装入授粉管备用。7.1.4 授 粉用同系内可育株作父本,不育株为母本,每天上午81 1 时授粉。每株应授1012朵花,保留68个果。授粉结束后把可育株全部去除。7.1.5 采 种授粉后的果实果 皮全红时进行采收,果实采收后,用刀将果实纵向 剖开,剥下种子,去除杂质,然后干燥。种子应符合GB 1 6 7 1 5.3。7.2 父本繁育采用60目以上纱网隔离,在整个生育期内根据父本的特征特性、抗病性去杂去劣,混合留种。种子应符合GB 1 6 7 1 5.3。8 杂交制种8.1 定植密度两用系 按株距30 c m 穴距双 行双株定植,种植深度以 埋没土坨 1 cm左右为 度。父本靠两 用系的一侧集中定植,穴距25 c m,单穴单株定植。8.2 不育株的辨认和可育株的拔除根据两用系的特 点鉴定可育株与不育株,可育株上花蕾大 而饱满,花药大,花丝长,花粉量大,不DB 41/T 1 4 0 620 174育株花蕾明显小于可育株且细瘦,花药干瘪,没有花粉,花丝极短,柱头突出。定植后 2 0 d 左 右 门椒花陆续开放。每天上午 811 时,摘下即将开放的 大花蕾,观察花药和柱头,如果花药干瘪,柱头突出,即为不育株,作标记留下;反之,花药发育丰满,柱头不突出,即为可育株,立即去除。经过 3 d 5 d,9 5%不育株可辨认出来,将剩余的未开花的小苗全部拔除。此后,制种田内余下不育株作为杂交种配制母本备用。8.3 授粉收集授粉前1天下午 将要开放父本 花摘下,剥下 花药,装入 干净的 纸袋里,放入盛有生石灰的小缸或 其它密闭容器内,封密容器口。经过10 h 左右,第二天早上拍打纸袋,将花粉集中起来,用1001 5 0目筛网筛后装入授粉管备用。8.4 授 粉授粉前将母本上已坐的果实全部打掉,上午811时用已收集的花粉进行授粉,翌日重复1次。每株选取24层刚开放的花授1012朵,保79个果,整个授粉在20 d 内完成。授粉结束后,摘心打杈。8.5 采 种参考本文件7.1.5。9 病虫害防治9.1 防治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辅以化学防治应急控害。9.2 主要病虫害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成株期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甜菜夜蛾、菜螟、棉铃虫、烟青虫等。9.3 防治措施9.3.1 农业防治9.3.1.1 培育抗病品种9.3.1.2 轮 作制种田应与非茄科作物每23年进行一次轮作。9.3.2 物理防治9.3.2.1 防虫网防止蚜虫、甜菜夜蛾等害虫进入网室,宜选用40目银灰色或白色防虫网,直接罩在网室骨架上。9.3.2.2 黄 板网室内设置涂有粘着剂的黄板诱杀蚜虫、潜叶蝇等,黄板规格3 0 c m 2 0 cm为宜,每667 悬挂3040块,悬挂于植株上方10 c m 1 5 cm处。DB 41/T 1 4 0 620 1759.3.2.3 电子杀虫灯诱杀甜菜夜蛾、菜螟等害虫,每公顷悬挂1盏(2 2 0 V 1 5 W),离地高度1.2 m1.5 m。9.3.3 化学防治9.3.3.1 一般要求应符合 G B/T 8321 的要求。9.3.3.2 防治方案见附录B。防治后填写病虫害防治记录表(见表A.5)。9.3.3.3 施药器械施药前应保证施药器械洁净并校准,施药后器械应清洗干净放置。9.3.3.4 剩余药液处理应按照需要准确配制,少量剩余药液(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喷洒到法规允许的休耕地中并填写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处理记录表(见表A.6)10 采后包装10.1 种子检验根据品 种的特性检 验种子,并由种子检 验部门根据 GB/T 3543进行复 检,对符合 GB 16715.3规定标准的种子签发合格证书。10.2 贮存包装检验合 格的种子依 据 G B/T 7 415的规定 进行贮藏,按 照 N Y/T 6 11的规定 进行包装,依 据 G B 2 0464规定加种子标签。11 档案记录制种基 地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见附录 A),保 留制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 效记录,记录应保留两年以上。DB 41/T 1 4 0 620 176A A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产记录A.1 制种基地情况记载表(见表A.1)。表 A.1 制种基地情况记载表基地名称基地地址 基地面积 制种时间基地负责人 电话植保员姓名 电话灌溉水源周围环境情况前茬作物土壤检测报告编号 报告日期 评定结论水质检测报告编号 报告日期 评定结论空气检测报告编号 报告日期 评定结论A.2 主要农用设备(工具)登记表(见表A.2)。表 A.2 主要农用设备(工具)登记表农用设备(工具)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数量 购买日期 现况 保管人 备注A.3 制种基地投入品出、入库记录表(见表A.3)。表 A.3 制种基地投入品出、入库记录表日期 投入品名称入库 出库库存数量 规格 来源 检测报告编号 数量 应用单位 领用人A.4 制种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见表A.4)。DB 41/T 1 4 0 620 177表 A.4 制种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日期 活动内容 肥料名称 使用量 使用设备 天气状况 操作人 技术负责人注1:农事活动包括耕田、育苗、起垄、移栽、施肥、浇水、除草、授粉等。注2:天气状况记录当天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A.5 病虫害防治记录表(见表A.5)。表 A.5 病虫害防治记录表日期防治对象农药名称 用量 使用设备 是否按标准方案 更改理由 天气状况 操作员 植保员注:天气状况记录当天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A.6 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处理记录表(见表A.6)。表 A.6 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处理记录表操作人 电话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名称 数量处理地点 处理日期处理方式备注DB 41/T 1 4 0 620 178B B附录B(规范性附录)辣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B.1 病 害B.1.1 猝倒病、立枯病苗床地用30%苗菌敌W P 1 0 g/15 g/或苗期,用7 2.2%霜霉威AS70 m l/6 6 7 8 0 m l/667兑水3 0 k g5 0 k g喷雾,防治23次,或7 5%百菌清W P 6 0 08 0 0倍液或7 2%克露W P 5 0 0倍液或5 0烯酰吗啉WP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间隔7 d1 0 d。B.1.2 病毒病发现病毒病立即拔除带出地块,集中处理。B.1.3 疫 病可用50%甲霜灵W P 6 0 0 倍液或72%克露W P 5 0 0 倍液或40%疫霜灵W P 2 0 0 倍喷雾防治,施药间隔7 d1 0 d,连续23次。也可用50%甲霜灵WP600倍液或7 2%克露WP5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量2 5 0 g,施药间隔5 d7 d,连续12次。B.1.4 炭疽病可用25%嘧菌酯 S D 1 0 0 0 2 000倍或 1 0%苯醚甲 环唑W G 1 5 0 0 倍 液+75%百菌清 WP8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间隔7 d1 0 d,连续23次。B.2 虫 害B.2.1 蚜虫、白粉虱单株发现害虫81 0 头,可以进行防治,可用 2 5%噻虫嗪WG3 g/667 4 g/6 6 7 兑水3 0 k g 5 0 kg喷雾,或用10%吡虫啉W P 2 0 g/667 30 g/6 6 7,防治次数视发生情况而定,施药间隔7 d10 d。B.2.2 烟青虫、棉铃虫24%氯虫苯甲酰 胺 S C 1 0 m l/667 15 m l/667 或2.5%多杀霉素 S C 5 0 ml/667 兑水30 k g 50 k g喷雾防治。连续23次,施药间隔7 d1 0 d。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