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19182019 代替 DB 22/T 1918-2013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 of 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 2019-10-14发布 2019-11-01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1918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22/T 1918-2013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技术规程。本标准与 DB22/T 1918-2013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落叶松褐锈病术语(见 2.1,2013 年版的 2.1);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中的踏查、标准地调查和发生面积(见 2013 年版的 2.2,2.3,2.4);修改了病情发生分级指标(见 3.1 中的表 1,2013 年版的 3.1);修改了病情发生程度分级的中度和重度发生的病情指数范围(见 3.3,2013 年版的 3.3);修改了成灾指标(见 3.4,2013 年版的3.4);修改了踏查相关方法(见 4.2,2013 年版的4.2);修改了防治药剂(见 5.2.3,2013 年版的 5.2.2);增加了病原(见附录 A.1);删除了褐锈病的分布(见 2013年版的附录 A.1)。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晓霞、王志明、魏松艳、陈玲、马 颖、李继平、崔铁花、刘冰、桑洪亮、李宏超。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2/T 1918-2013。DB22/T 19182019 1 叶松褐锈病防治技术规程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落叶松褐锈病发生指标和成灾指标、病害调查方法以及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落叶松褐锈病防治。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落叶松褐锈病 larch brown rust 由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侵染落叶松(Larix spp.)针叶,产生病斑导致提前落叶的一种病害。其生物学及发病症状等见附录A。3 病情发生和成灾指标 3.1 分级指标 落叶松褐锈病病情分级指标见表1。表1 落叶松褐锈病分级指标 3.2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的计算见公式(1)。100 fii Nfi XiA.(1)式中:A 病情指数;Xi 各病级受害株数;fi 各病级代表值;fii 发病最高级代表数值;病害等级 代表数值 分级指标 0 全树冠针叶正常 1 树冠 1/4 以下针叶染病 2 树冠 1/41/2 针叶染病 3 树冠 1/23/4 针叶染病 4 树冠 3/4 以上针叶染病 DB22/T 19182019 2 N 调查样株总数。3.3 发生程度分级 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程度分级见表2。表2 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程度分级 发生程度 分级指标 轻度 20病情指数40 中度 40病情指数60 重度 病情指数60 3.4 成灾指标 病情指数60。4 病害调查方法 4.1 应施调查寄主林分 30 年生以下落叶松林。4.2 踏查 4.2.1 根据森林资源档案和林相图,结合应施调查林分的分布情况,按照林分、林龄相似可合并的原则,可将相邻的寄主林分合并为一个踏查块,但面积不应超过 200 hm2,进行统一编号。4.2.2 8 月下旬采用样株调查法,在踏查块中沿线路调查 100 样株,观察样株上针叶有无病斑,填写落叶松褐锈病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 B.1),统计发病株率。4.3 标准地调查 对发病株率大于 20%的踏查块,以小班为单位设立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为 0.2 hm2,其内落叶松林木不少于 100 株,采用“Z”字形或平行线取样方法调查。调查 100 样株的发病等级(见表 1),填写落叶松褐锈病标准地调查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2),统计调查标准地病情指数。4.4 发生及成灾面积统计 按照病情发生指标、成灾指标,统计相应面积,填写 月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报告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3)。5 防治技术 5.1 营林措施 5.1.1 适地适树造林,营造针阔混交林。5.1.2 加强营林抚育,改善林分生态环境条件。5.1.3 增强树势,提高林木抗病能力。DB22/T 19182019 3 5.2 化学防治 5.2.1 时间 6 月下旬7月上旬有效降雨之后实施防治。对重度发生的林分,应在 7 月下旬8月中旬有效降雨之后,更换药剂增加 1 次2 次防治。5.2.2 方法 5.2.2.1 10 年生以下林分采取喷雾防治。5.2.2.2 10 年生以上林分采用烟剂防治。5.2.3 防治药剂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药剂见表3。表3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药剂 名称 使用浓度或用量 备注 25%三哇酮可湿性粉剂 2000倍 喷雾 10%双苯环唑水分散颗粒剂 5000倍 喷雾 5%腈菌唑乳油或高渗乳油 1500倍 喷雾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000倍 喷雾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1000倍 喷雾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倍 喷雾 30%百菌清烟剂 15 kg/hm2 烟剂 注:其他有效杀菌剂按说明书使用。DB22/T 19182019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落叶松褐锈病 A.1 病原 真菌界Eumycete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锈菌纲Urediniomycetes锈菌目Uredinales柄锈菌科Pucciniaceae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A.2 寄主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长白落叶松L.olgensis。A.3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落叶松针叶尖端或近中央部位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6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退绿斑部位背面,沿针叶中脊两侧产生桔红色至血红色的夏孢子堆。最初,1 枚针叶上只发生1 堆2 堆,后期不断增多,最多达20 堆,甚为鲜明。7月上中旬,夏孢子成熟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堆原基处留下痕迹,该处较叶背面颜色淡,略呈淡褐色。8月中下旬,病斑变为浅红棕色至茶褐色段斑。8月9月在病斑部位的背面,产生凸于叶面的3 个5 个冬孢子堆。至发病后期,冬孢子堆得数量逐渐增加,最多可达40个。这时,染病林分开始大量落叶,与健康林分相比提前落叶30 d40 d。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A.4 流行规律 该菌为同主寄生菌,不需转主寄生。落叶松从幼苗到成林均可被侵染发病。在林内,树冠在50 cm200 cm高度内的针叶发病较重,200 cm以上针叶发病较轻。该病常与落叶松落叶病同时发生在同一林分中甚至同一针叶上。落叶松落叶病严重发生的林分内此病发生较轻。幼龄林受害最重,随林龄的增大,病情逐渐降低。混交林的病情显著低于人工纯林。处于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坡下、风口处的林分发病重,处于坡上、暗棕壤、透水性比较好的地段的林分发病轻。中、幼龄林中,密度大、下部受挤压枝条多、落叶层厚的林分发病重;郁闭度适中、落叶层薄的林分发病轻。DB22/T 19182019 5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落叶松褐锈病记录表 表B.1 落叶松褐锈病线路踏查记录 踏查块编号,踏查块面积 公顷,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组 调查情况记载(有病划“”)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表B.2 落叶松褐锈病标准地调查记录 调查林分编号;林班小班名称;调查小班面积 公顷;林龄;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年度内是否有其它有害生物同时发生及记述;年度内是否采取了防治措施及记述。病 害 等 级 代表数值 调查记载(划正字)小计 0 1 2 3 4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病情指数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DB22/T 19182019 6 表B.3 _月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报告表 上报单位:单位:公顷、年 汇总日期:年 月 日 标准地状况 发生情况(面积)调查林 分编号 林班 小班 名称 有害生物名称 发育 阶段 森林类型 及树种组成 林龄 虫口密度(平均失叶率)未发生 轻 中 重成灾 情况(面积)调查 日期(月、日)调查表所 在页 码备注 发生及成灾面积小计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