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5/T 1685-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in pests control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2017-10-24发布 2018-01-24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35/T 16852017*2017 年 11 月第一版 2017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685-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尤溪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龙岩市新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祖仁、何学友、张龙华、郑宏、陈碧华、蔡守平、陈红梅、林家捷、张春兰、张登强 DB35/T 1685-2017 1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竹主要害虫长鞘卷叶甲、竹织叶野螟、竹叶扁蚜、绿竹链蚧、密竹链蚧、居竹伪角蚜、长足大竹象、大竹笋象、黑竹缘蝽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生物学特性、监测调查、发生(危害)程度分级与成灾标准界定、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调查和农药安全使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绿竹栽培管理中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5/T 1086-2010 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安全规范 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7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虫口密度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每单位害虫的数量,一般用单位面积或每一植株(枝)上害虫的数量来计算,常用于害虫防治和统计工作。3.2 有虫笋率 percentage of insect-infected bamboo shoot 有虫笋数占调查总笋数的百分率。3.3 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 绿竹林中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绿竹笋采挖安全食用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即自绿竹喷药后到该农药残留量降到绿竹笋安全食用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时间(天)。3.4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stage 害虫在整个生育期中对防治措施最敏感或绿竹及笋易受危害的时期,此时进行防治可有效降低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4 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5 虫情监测调查 5.1 踏查 DB35/T 1685-2017 2 在监测范围内,根据设定的路线进行调查,观察绿竹及笋生长和受害情况。5.2 详查 5.2.1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株调查。将调查结果根据不同害虫虫口密度的统计单位填入附录 B虫情监测调查表相应栏目。每种害虫填一张调查表。5.2.2 叶部害虫调查30 株,在样株中、下部的东、南、西、北方向,各选取一枝带有 1315片竹叶的样枝,调查样枝的活虫口数,统计其虫口密度(头/枝)。5.2.3 枝干害虫(蚧虫、蚜虫)调查10株,在距地面高1.5 m 左右竹干段随机选取 4节有虫竹节,按东、南、西、北 4 个方位交错开各选取一个4 cm3 cm小样方,查清样方内活虫数,统计虫口密度(头/10 cm2)。5.2.4 竹笋害虫调查30 颗样笋,直接检查笋受害情况,统计有虫笋率。有虫笋率计算方式见公式(1)。%100调查总笋数有虫笋数)%有虫笋率(.(1)6 发生(危害)程度与成灾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分级标准见附录C。未防治或经防治后发生(危害)程度达到中度以上的为成灾。7 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措施见附录D。8 防治效果调查 参照虫情监测调查方法,调查防治前后及未防治对照区害虫数(头/枝、头/10 cm2、有虫笋率),将调查结果根据不同害虫虫口密度的统计单位填入附录E防治效果调查表相应栏目。以校正后的虫口减退率作为防治效果指标。虫口减退率计算方式见公式(2)。对照区虫口密度单位与防治区害虫相同,每张调查表填一种害虫。化学防治前后调查间隔时间一般为15 d20 d,生物、营林、物理防治前后调查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具体视虫口减退情况而定。防治效果计算公式见公式(3)。%100防治前虫口数量防治后虫口数量-防治前虫口数量)%虫口减退率(.(2)%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对照虫口减退率-防治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3)9 农药安全使用要求 9.1 按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7号)、DB35/T 1086-2010 执行。9.2 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并掌握好安全间隔期和防治适期。施药时能用注射防治的,一般不用化学药剂喷雾和烟雾剂熏杀防治,防止化学农药污染 9.3 7月中旬至8 月下旬绿竹发笋盛期,若有采挖食用笋,要慎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参照所用农药标签的规定。DB35/T 1685-2017 3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绿竹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见表A.1。表A.1 绿竹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 害虫名称 生物学特性 长鞘卷叶甲 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鞘 翅 目 铁 甲 科Hispidae 以幼虫、成虫取食绿竹叶片危害,成虫危害尤甚。以成虫集中在立竹中下部枝条的半枯黄卷叶内越冬,少量成虫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卷叶内越冬。在闽西北一年发生 1 代,4 月中旬出现初孵幼虫,老熟幼虫 5 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后为成虫危害猖獗期。越冬雌虫寿命330 d408 d,雄虫寿命 316 d400 d。成虫食叶量大,危害时间长,具有假死性,负趋光性。幼虫与成虫在绿竹中均呈聚集型分布。各虫态在绿竹上的垂直分布的主要位置为:卵在竹高7 m8 m 处,幼虫在竹高 5 m6 m 处,蛹在竹高4 m5 m 处,成虫在竹高2 m6 m 处。竹织叶野螟 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 鳞 翅 目 螟 蛾 科Pyralidae 幼虫吐丝缀新叶成苞,藏匿于苞内取食危害,以幼虫在卷苞中或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在闽中一年发生2 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初孵化幼虫取食绿竹叶表皮,2 龄后吐丝卷叶躲在其中取食,并形成虫苞。5 月下旬、6 月上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7 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入土结茧。8 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11 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在土茧中越冬。幼虫共 6 龄,有转苞危害习性。成虫羽化后寻找板栗、栎树等蜜源植物补充营养,有趋光性。叶部害虫 竹叶扁蚜 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Takahashi 半翅目扁蚜科 Hormaphidida 主要发生在平地与低海拔山区。寄主植物为绿竹、麻竹、刺竹等各类竹叶,成虫与若虫常成群栖息于竹叶背面吸食汁液。该蚜发生与气候有关,个别年份危害严重。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高温不利于该蚜发生发展,全年有34 个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 月下旬、6 月中旬、7 月上旬和9 月上旬。DB35/T 1685-2017 4 表A.1(续)害虫名称 生物学特性 绿竹链蚧 Bambusaspis notabile(Russell)半 翅 目 链 蚧 科Asterolecaniidae 以若虫、成虫刺吸竹干汁液危害,以卵和1 龄若虫在绿竹竹干越冬。在闽中一年发生2 代,翌年3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取食。第 1 代若虫5 月下旬开始孵化,6 月中旬为高峰期;第1 代雄成虫羽化始见于 8 月上旬,8 月中旬为高峰期。第1 代雌成虫8 月上旬形成,8 月中旬为高峰期并开始孕卵和产卵。第2 代若虫 9 月上旬开始孵化,11 月下旬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翌年 3 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第 2 代成虫于翌年 5 月上旬开始羽化,5 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雌成虫 6 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初孵若虫爬行速度较快,寻找竹干适宜寄生位置,终生固定取食。绿竹链蚧在阴湿竹林比干燥竹林发育要晚 3 d7 d,坡地干燥环境各虫态自然死亡率均高于洼地阴湿环境,但阴湿环境被寄生蜂寄生的比例较高。密竹链蚧 Bambusaspis miliaris(Boisduval)半 翅 目 链 蚧 科Asterolecaniidae 以若虫、成虫刺吸竹干、枝叶或初长笋汁液危害,以大量的1 龄若虫和少部分卵在绿竹竹干、枝条和叶片上越冬。在闽中一年发生1 代,翌年3月上旬1 龄若虫恢复取食。3 月中旬1 龄若虫发育成2 龄若虫,3 月下旬 2 龄若虫出现雌雄性别分化,4 月下旬为分化高峰。雌成虫翌年 3月下旬开始出现,5 月中旬为高峰期。4 月中旬雌成虫开始产卵,5 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若虫5 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11 月下旬各虫态进入越冬。产卵、孵化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这与该蚧危害毛竹的发生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该蚧喜阴湿环境。环境和林内卫生差、3 年生以上竹发生较重。林分过密,有利于该虫种群发展。在绿竹林中该蚧呈聚集分布。枝秆害虫 居竹伪角蚜 Pseudoregma bambusicola Takahashi 半 翅 目 扁 蚜 科Hormaphidida 以孤雌蚜和若蚜群集在嫩枝和茎干表面刺吸汁液危害,以无翅孤殖蚜和若蚜在竹干及竹丛下方土表处越冬。在福建一年发生1011 代,世代交替,若蚜共 4 龄。该蚜主要随着气温的升高,翌年年初开始活动量增加,开始繁殖若蚜。土表处的虫体开始陆续向上爬行。当竹枝、竹笋开始萌发时,居竹伪角蚜就开始迁移至嫩芽上为害,并大量繁殖,5 月至6 月若虫大量迁移、扩散至嫩梢或新笋危害。全年有23 个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 6 月中旬、7月上旬、9 月。该蚜的最适繁殖温度为 2023,相对湿度为65%75%。DB35/T 1685-2017 5 表A.1(续)害虫名称 生物学特性 长足大竹象 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 鞘翅目象虫科 Curculionidae 一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翌年 6 月中旬成虫出土,8 月中、下旬为出土高峰期。幼虫危害期为 6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中旬;7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化蛹,7月底8 月初至11 月下旬羽化为成虫越冬。成虫出土后以竹笋为补充营养,雌成虫交尾后在径粗2 cm以上的笋啄产卵孔随即产卵。卵多产在距笋梢15 cm50 cm处。成虫寿命为40 d70 d。幼虫5 龄。幼虫在笋内蛀食路线成“Z”字形,被害竹笋不能成竹。该虫常与大竹象混合危害,竹笋被害率达35%以上。老熟幼虫在土中建土室化蛹,并羽化为成虫在土中蛹室越冬。大竹笋象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 鞘翅目象虫科 Curculionidae 在福建一年发生1 代,以成虫在土茧中越冬,翌年6 月中、下旬出土,雌虫以竹笋为补充营养,出土后取食 2 d 即可交尾产卵,卵产在距笋梢 8 cm30 cm 处。成虫寿命45 d90 d。幼虫多在产卵穴周围及以下 25 cm40 cm 长度的笋肉内取食,幼虫历期18 d27 d。幼虫5 龄。成虫在笋外啄食笋肉,幼虫在笋中取食笋肉,造成退笋、畸形竹或断头竹。幼虫可带笋筒在地上爬行,找适宜处入土。竹 笋 害 虫 黑竹缘蝽 Notobitus meleagris Fabricius 半翅目缘蝽科 Coreidae 是绿竹笋期的重要害虫,以若虫、成虫取食绿竹笋汁液。一年发生 2 代,以成虫越冬。在闽中 6 月至 10 月整个绿竹笋期均有危害。5 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取食嫩芽的汁液补充营养,继而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初孵若虫行动敏捷,先爬到成虫取食部位吸食成虫穿刺竹笋流出的汁液,3 龄方可刺吸竹笋取食。成虫10 月中旬开始寻找隐蔽、干燥的树洞、皮缝、砖石缝等场所越冬。DB35/T 1685-2017 6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虫情监测调查表 县(市、区)乡镇 村(工区)地名(土名)林班 大班 小班 面积 亩 发生面积 亩 样株号 调查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合计 平均 虫口密度(头/枝)虫口密度(头/10 cm2)有虫笋(打“”)害虫名称:平均虫口密度(头/枝)平均虫口密度(头/10 cm2)虫 态:平均有虫笋率(%)发生(危害)程度(轻、中、重)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日期:年 月 日 DB35/T 1685-2017 7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C.1。表C.1 绿竹主要害虫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害虫名称 调查阶段 统计单位 轻度 中度 重度 长鞘卷叶甲 幼虫、成虫 头/枝 1535 3665 66 以上 竹织叶野螟 虫苞 头/枝 515 1645 46 以上 竹叶扁蚜 若虫、成虫 头/枝 3060 61100 101 以上 绿竹链蚧 若虫、成虫 头/10 cm2 515 1635 36 以上 密竹链蚧 若虫、成虫 头/10 cm2 310 1130 31 以上 居竹伪角蚜 若虫、成虫 头/10 cm2 310 1130 31 以上 长足大竹象 幼虫、成虫 有虫笋率(%)510 1120 21 以上 大竹笋象 幼虫、成虫 有虫笋率(%)510 1120 21 以上 黑竹缘蝽 若虫、成虫 有虫笋率(%)510 1120 21 以上 DB35/T 1685-2017 8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措施见表D.1。表D.1 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害虫名称 发生(危害)程度 综合防治措施 轻度(一)生物防治:春季雨后或有露水天气的早晚喷撒含孢量 100 亿/g 的白僵菌粉剂 7.5 kg10 kg/hm2防治幼虫。(二)营林防治:春节前后结合垦复抚育伐除老竹,剪除虫害枝及卷叶,就地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和破坏越冬场所。(三)物理防治: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的产卵高峰期和5 月下旬至6 月中旬的化蛹高峰期,人工摘除虫害卷叶捕杀卵和蛹。长鞘卷叶甲 中度重度 除结合轻度防治措施还可采用:(一)生物防治:4 月底至 5 月上旬幼虫期、5 月底至 6月中旬成虫期喷施 25%灭幼脲粉剂 7.5 kg/hm2。(二)物理防治:7 月至 9 月成虫危害高峰期,人工剪除绿竹中、下部 6 m 以下成虫危害的枝叶,并集中烧毁加以消灭。(三)化学防治:4 月底至 5 月上旬幼虫期喷施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40006000 倍液防治;5月底至 6 月中旬成虫期喷施 2.5%联苯菊酯乳油 40005000 倍液防治;用 40%乐果乳油的1020 倍液竹干基部竹腔注射防治。轻度(一)生物防治:6 月第一代幼虫盛发前期喷施苏云金杆菌(16000 IU/mg)稀释液750kg/hm2、白僵菌(100 亿孢子/g)、绿僵菌(80 亿孢子/g)或森得保(0.18%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可湿性粉剂 15 kg/hm2防治。(二)营林防治:结合秋冬季绿竹林抚育,开展竹丛除草、松土、垦复,清除林间、林缘蜜源植物,破坏在土壤中越冬虫茧。叶部害虫 竹织叶野螟 中度重度 除结合轻度防治措施还可采用:(一)物理防治:8 月上、中旬成虫盛发期在林间灯光诱杀;(二)化学防治:6 月发现幼虫苞叶时,用 40%乐果乳油或 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 1020 倍液每株竹腔注射 5 mL10 mL 防治;用 90%敌百虫 500 倍液或 80%敌敌畏10002000 倍液喷雾防治;7 月中、下旬老熟幼虫下竹化蛹时,地面喷洒 10%氯氰菊酯1000300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3000 倍液防治。DB35/T 1685-2017 9 表D.1(续)害虫名称 发生(危害)程度 综合防治措施 轻度 营林防治:每年出笋长竹前适量伐除老竹,改善绿竹丛内通风透光条件,彻底清除绿竹周围的杂草及其他植物的残枝病叶,及时垦复表土层,破坏越冬环境。叶部害虫 竹叶扁蚜 中度重度(一)生物防治:1.2%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二)物理防治:将杨柳枝条扎成把,置于蚜虫大量发生的绿竹林中诱集蚜虫,集中杀死或用酒水糖醋=1234 配比的糖醋液置于上端开口的器皿内,傍晚放于蚜虫大量发生的绿竹丛中,诱杀蚜虫;蚜虫迁飞季节,在绿竹林中放置黄色粘板(在黄板上涂抹10号机油、凡士林等),每亩放67块,诱杀有翅成蚜。(三)化学防治:蚜虫发生期用50%抗蚜威30004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用40%乐果等内吸性杀虫剂乳油5倍液,每株5 mL竹秆基部竹腔注射防治,可兼治其他害虫。轻度 营林防治:结合抚育间伐,清除有虫竹及老、弱、病死竹,适时除草、垦复、培土施肥,提高绿竹生长势,增强抗性。绿竹链蚧 中度重度 除结合轻度防治措施还可采用:(一)营林防治:及时伐除严重受害竹,适时调整竹龄结构和密度,立竹保持77558745 株/hm2,且分布均匀,保持良好林分结构。(二)化学防治:4 月中旬和7 月下旬采用5%吡虫啉乳油10 倍液每株竹干基部竹腔注射 5 mL10 mL;采用 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分别与 80%敌敌畏乳油、5%啶虫脒乳油等农药等量混配剂10 倍药液每株竹干基部竹腔注射5 mL 防治 2 龄若虫。轻度 参照绿竹链蚧轻度防治措施。密竹链蚧 中度重度 除参照绿竹链蚧营林防治外,4 月中旬 2 龄若虫高峰期、5 月中旬雌成虫高峰期、10 月下旬1 龄若虫高峰期还可采用绿竹链蚧化学防治方法。防治后15 d 重复防治1 次。轻度 除参照竹叶扁蚜轻度营林防治外,还可采用物理防治:用竹片等工具人工直接刮除蚜虫。枝秆害虫 居竹伪角蚜 中度重度 除参照竹叶扁蚜中度-重度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外,还可采用化学防治:20%氰戊菊醋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喷雾防治;95%矿物油乳油400 倍液喷雾防治。DB35/T 1685-2017 10 表D.1(续)害虫名称 发生(危害)程度 综合防治措施 轻度(一)植物检疫:加强竹笋和带土母竹的检疫,防止长足大竹象、大竹笋象等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新区。(二)物理防治:成虫高峰期组织人员,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捉灭杀;幼虫期在竹笋象产卵的上下方,用刀轻轻剥开受害笋壳,刺杀或挖出幼虫和卵;挖竹笋时,及时捕捉竹笋附近刚出土的成虫,清除退笋或有虫孔的笋。长足大竹象、大竹笋象 中度重度(一)物理防治:采用长80 cm、宽30 cm的编织袋套在没有虫孔的竹笋上,袋口用橡皮筋扎住,防止笋尖上部15 cm50 cm处被竹笋象成虫产卵,直到竹笋长高至2 m以上摘除编织袋。(二)营林防治:秋冬季开展除草和垦复松土20 cm25 cm,破坏越冬虫茧,消灭越冬害虫。(三)化学防治:危害期用90%敌百虫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20003000倍液喷洒竹笋,隔7 d一次,喷23次。轻度 物理防治:成虫产卵期,人工摘除卵块。竹笋害虫 黑竹缘蝽 中度重度 化学防治:若虫孵化高峰至 2 龄若虫期用 40%的乐果乳剂加 2.5%的溴氰菊酯乳油 1:1混配液的10002000 倍液喷雾;黑竹缘蝽上笋危害之前或初期,用8%绿色威雷300 倍液对笋喷雾,杀灭若虫和成虫。DB35/T 1685-2017 11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防治效果调查表 县(市、区)乡镇 村(工区)地名(土名)林班 大班 小班 面积 亩 发生面积 亩 样株号 调查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合计 平均 防治前 虫 口 密 度(头/枝)防治后 防治前 虫 口 密 度(头/10 cm2)防治后 防治前 有虫笋(打“”)防治后 对照(ck)害虫名称:虫 态 发生(危害)程度 防治效果(%)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日期:年 月 日 DB35/T 1685-2017 12 参 考 文 献 1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2 L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DB35/T 549-2004 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规范 4 DB35/T 1006-2010 地理标志产品 尤溪绿竹笋 5 DB35/T 1086-2010 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安全规范 6 DB35/T 1599-2016 白僵菌防治林业害虫技术规程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