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3.080.01 C 01 DB33 浙江省 地 方 标 准 DB 33/T 2176 2019 强制隔离 戒毒人员 体能康复 训练规范 Specification of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eople under compulsory isol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2019-01-15 发布 2019-02-15 实施 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33/T 2176-2019 I 目 次 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1 3 术 语和 定义.1 4 基 本原 则.2 5 管 理要 求.2 5.1 组织 要求.2 5.2 人员 要求.2 5.3 场地 要求.3 5.4 设备 要求.3 5.5 其他 要求.3 6 生 理脱 毒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3 6.1 训练 目标.3 6.2 训练 要求.4 6.3 实施 流程.4 7 教 育适 应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4 7.1 训练 目标.4 7.2 训练 要求.4 7.3 实施 流程.5 8 康 复巩 固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5 8.1 训练 目标.5 8.2 训练 要求.5 8.3 实施 流程.6 9 回 归指 导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7 9.1 训练 目标.7 9.2 训练 要求.7 10 病 残戒 毒人 员体 能康 复训练.7 10.1 训练 目标.7 10.2 训练 要求.7 10.3 实施 流程.8 11 体 质测 评.8 DB33/T 2176-2019 II 11.1 测评 目标.8 11.2 测评 要求.8 11.3 实施 流程.8 11.4 实施 时间.8 附录A(规 范性 附录)体 质测评.10 附录B(资料 性 附录)有 氧运动 训练 目标 心率 参考.20 附录C(资 料性 附录)主 观疲劳 感觉 分级 量.21 附录 D(资料 性附 录)抗 阻力量 训练 强度 说明.22 参考文 献.23 DB33/T 2176-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 依 据 GB/T 1.1-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本标准 由浙 江省 司法 厅提 出并归 口。本标准 起草 单位:浙 江省 戒毒管 理局、浙 江省 戒毒 协会、浙江 体育 科学 研究 所。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陈玉 海、姚 永清、安 平、薛亮、吕燕、王 琼、赵金 绍、孟勇。DB33/T 2176-2019 1 强 制隔离 戒毒人员 体能康 复训练规 范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强 制隔 离戒 毒人员 体能 康复 训练 的基 本原则、管 理要 求、生 理脱 毒期体 能康复训 练、教育 适应 期体 能 康复训 练、康复 巩固 期体 能 康复训 练、回归 指导 期体 能 康复训 练、病残戒 毒人 员体 能康 复训 练和体 质测 评等 内容。本标准 适用 于强 制隔 离戒 毒人员 体能 康复 训练。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仅 所注 日期的 版本适用 于 本文 件。凡是 不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括 所有 的修 订单)适用于 本文 件。GB/T 34311 体育 场所 开放 条件与 技术 要求 总则 3 术 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与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强制隔 离戒 毒人 员 drug addicts under compulsory isolation 根据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禁 毒法 被采 取强 制隔 离戒 毒措施 的人 员,以下 简称 戒毒 人 员。3.2 病残戒 毒人 员 disabled drug addicts 患有艾 滋病、心 脏病、尿 毒症、传染 病等 严重 疾病 和吞食 异物 自伤 自残 的,被采取 强制隔离戒 毒措 施的 吸毒 成瘾 严重人 员。3.3 体能康 复训 练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采取科 学训 练手 段,借助 一 定的康 复器 械,兼顾 相应 的 营养措 施,使戒 毒人 员身 体 机能、体能和 脑功 能得 以恢 复和 改善的 一种 综合 性训 练方 式。3.4 体能康 复训 练师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er 在 强制 隔离 戒毒 场所 具有 一定资 质的 从事 戒毒 人员 体能康 复训 练工 作的 人员。3.5 生理脱毒 期 phys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period 对戒毒 人员 实施 病房 式管 理,采取 医疗 措施 开展 急性 生理脱 毒治 疗和 健康 状况 检查的 阶段。3.6 教育适应 期 adaptation period of education 对戒毒 人员 实施 军营 式管 理,开 展行 动养 成训 练、团队意 识培 养、病症 评估 治疗、健康知识宣 教和 身心 状态 调整 的阶段。3.7 康复巩 固期 rehabilitation and consolidation period 对戒毒 人员 实施 校园 式管 理,帮 助其 重构 心理 健康、增强 体质 体能、掌 握劳 动技能、促DB33/T 2176-2019 2 进身心 康复 的阶 段。3.8 回归指 导期 community connection period 对戒毒 人员 实施 社区 式管 理,采取 社会 化矫治,帮 助其重 建社 会支 持系 统,提高社 会适应能力 的阶 段。4 基 本原 则 4.1 科学 指导 体能康 复训 练方 案的 制定 必须遵 循科 学指 导。完整 的训练 计划 应包 含三 个部 分:热 身、核心训 练、放松 整理。其 中核心 训练 内容 应包 含训 练频率、训 练强 度、训练 持续时 间以 及运动类型。注:训练频率(Frequency)、训练强度(Intensity)、训练持续时间(Time)以及运动类型(Type)简称FITT。4.2 循序 渐进 进行体 能康 复训 练时,运 动 强度、持续 时间 应根 据每 个 戒毒人 员的 康复 阶段、体 能 水平、健康状 况等 方面 的改 善逐 步增加。4.3 过程 监管 依据制 定的 体能 康复 训练 方案,以心 率监 测、主 观疲 劳感觉 问卷 或身 体表 现衡 量运动 强度。结 合运 动时 间,综合 监管戒 毒人 员的 运动 训练 量。4.4 分类 实施 运动训 练方 案、运动 处方 针对每 一个 戒毒 人员 的年 龄、体质 水平、成 瘾状 况 和健康 状况等个体 特征 制定。对 患有 高血压、骨 质疏 松症 以及 肥胖症 等疾 病的 戒毒 人员 制定特 殊的 运动方案。4.5 安全 防护 在制定 体能 康复 训练 计划、选择体 能康 复训 练项 目和 组织体 能康 复训 练时,应注 重安全,避免身 体 损 伤,做好 安全 防护措 施,定期 开展 运动 安全教 育。5 管 理要 求 5.1 组织 要求 5.1.1 体能 康复训 练中心 负责体能 康复 训练计 划的 制定和安 排,指导检 查体 能康复训 练工作的开 展,并 按照附 录 A 的要求 对戒 毒人 员开 展体 质测评,根据 体质测 评制 定运动 处方,开展体能 康复、训 练、诊断 评估。5.1.2 各 期大(中)队 负 责实施 各自 管辖 的戒 毒人 员体能 康复 工作。5.1.3 戒 毒医 疗中 心负 责 病残戒 毒人 员的 甄别 和鉴 定。5.2 人员 要求 5.2.1 配 备满 足体 能康 复 工作需 要的 体质 测评 员、体能康 复训 练师 和医 务人 员等。DB33/T 2176-2019 3 5.2.2 体质 测评员 应获得 高校体育 类专 业毕业 证书 或相关健 身指 导和体 能训 练资格证 书,并接受 过理 论和 实际 操作 的培训,熟 悉体 质测 评的 流程和 要求。5.2.3 体能 康复训 练师 应 具有长期 健身 指导的 经验,并应持 体育 部门颁 发的 专业健身 指导证书。每个 运动 康复 区域 应至少 有一 名体 能康 复训 练师负 责。5.2.4 医 务人 员 应 具有 医 师资格 证,可开 展医 务监 督等工 作。5.2.5 其 他相 关人 员 应 定 期参加 岗位 技能 培训 和考 核。5.3 场地 要求 5.3.1 应建 立专门 的康复 训练场地 和场 馆,并 按照 生理脱毒 期、教育适 应期、康复巩 固期和回归 指导 期设 置体 能康 复区域,室 内场 地设 置体 质测评 区域。注:康复训练场地和场馆主要 包括室外田 径场、多 功能训练 馆、乒乓球 馆(室)、篮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等。5.3.2 场 馆开 放条 件与 技 术应符 合 GB/T 34311 的 规 定。5.4 设备 要求 5.4.1 仪 器设 备应 满足 测 评与训 练要 求,测试 设备 应达到 计量 要求,所 有设 备应定 期校 验。5.4.2 仪 器设 备配 置应 符 合表 1 的规 定。表 1 仪器 配置 表 仪器设备 配置要求 体能康复设施设备 跑步机、功率自行车、动感单车、划船器、椭圆机、综合力量训练器械等 必配 体能康复小器材平衡盘、六角球、弹力带、壶铃、瑞士球等 选配 体质测评仪器 检测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间、俯卧撑和1 分钟仰卧起坐等仪器 必配 人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检测仪、心肺功能测试仪、血管机能检测仪、可穿戴式设备等 选配 5.4.3 教 育适 应区、康 复 巩固区 应配 备篮 球、(气)排球、乒 乓球(拍)、羽毛球(拍)、毽球和 跳绳 等。5.4.4 使用 设备应 填写记 录单。定 期对 仪器设 备进 行检查,保证 仪器设 备和 健身场地 使用正常。5.5 其他 要求 5.5.1 应 建立 健全 管理 制 度体系,并 制定 各类 突发 事件应 急预 案。5.5.2 应 针对 较大 强度、较大运 动负 荷的 运动 项目 安排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进行 专人指 导。5.5.3 应 建立 戒毒 人员 体 能康复 资料 库,并对 数据 资料进 行管 理,保证 信息 安全。6 生 理脱 毒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 6.1 训练 目标 戒毒人 员通 过体 能康 复训 练平稳 度过 生理 脱毒 期,逐步恢 复身 体机 能,并培 养良好 的运动习惯。DB33/T 2176-2019 4 6.2 训练 要求 6.2.1 应以“轻运 动”为 主要运动 形式,开展 体能 消耗较少、运 动强度 较低 的体能康 复训练。6.2.2 生 理脱 毒期 体能 康 复训练 要求 应符合 表2的 规 定。表2 生理 脱毒 期体 能康 复训练 要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有氧训练(快走、慢跑等)30%45%最 大 心 率 或10 12 主观疲劳感觉 7 次/周 增加运动强度前应先将运动时间从10 分钟开始增加到2050 分钟 伸展练习(健脑通脉操、健脑手指操和广播体操等)/力量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和深蹲等)每一项目练习2 4 组,每组重 复8 12 次,组间休息2 3 分钟 注:1 过度疲劳的戒毒人员应 该从低强度和间歇运动开始;2 有氧训练目标 心率参见 附录B,主观疲劳感觉参见附录C。6.3 实施 流程 6.3.1 生理 脱毒期 体能康 复前 应通 过医 疗体检、个 别访谈等 方法 了解戒 毒人 员身体状 况等基本信 息,建立 个人 体能 康复档 案,并依 据体 能康 复档案 对戒 毒人 员进 行分 组。6.3.2 应 以医 疗体 检和 心 理检测 等结 果为 基础,依据FITT 原则 制定 个性 化运 动方案。6.3.3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教导戒 毒人 员学 习相 应运 动技能。6.3.4 体能 康复训 练师应 按照个性 化运 动训练 方案 组织戒毒 人员 进行体 能康 复训练,并严格按照 方案 对戒 毒人 员的 动作规 范和 运动 量进 行实 时监督 和指 导。7 教 育适 应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 7.1 训练 目标 戒毒人 员通 过体 能康 复训 练恢复 体能,掌握相 关运 动技能,培养 团队意 识,养成良 好生活习惯,调 整身 心状 态。7.2 训练 要求 7.2.1 应以“适应 性运动”为主要 运动 形式,开展 体能消耗 较少、运动 强度 中等的体 能康复训练。7.2.2 教 育适 应 期 体能 康 复训练 要求 应 符 合表3的 规 定。表3 教育 适应 期体 能康 复训练 要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有氧训练(快走、慢跑)30%45%最 大 心 率 或10 12 主观疲劳感觉 7 次/周 20 50 分钟/次 伸展练习 戒 毒 康 复 处 方 操、队列训练等 30%45%最 大 心 率 或10 12 主观疲劳感觉 DB33/T 2176-2019 5 表3 教育 适应 期体 能康 复训练 要求(续)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伸展练习 传统健身项目 通过标准的完成套路动作达到预定强度 7 次/周 20 50 分钟/次 力量训练(俯卧 撑、仰 卧起坐和深蹲等)每一项目练习2 4 组,每组重复8 12次,组间休息2 3 分钟 注:过度疲劳的戒毒人员应从 低强度和间歇运动开始。7.3 实施 流程 7.3.1 应 在教 育适 应期 初 期对每 一名 戒毒 人员 组织 开展体 质测 评,并 以 教育 适应期 的体 质测评、医疗 体检 和心 理检 测结果 为基 础,依据FITT 原则制 定个 性化 运动 方案。7.3.2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组织戒 毒人 员开 展戒 毒康 复处方 操、队列 训练、传 统健身 项目 等训练,建议 进行 脑功 能恢 复训练 等运 动技 能的 集中 学习和 训练。7.3.3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按 照个 性化 运动 训练 方案 组织戒 毒人 员进 行体 能康 复训练,并 严格按照 方案 对戒 毒人 员的 动作规 范和 运动 量进 行实 时监督 和指 导。7.3.4 体 质测 评结 果应录入戒毒 人员 个人 体能 康复 档案,并作 为诊 断评 估的 依据,为进 入康复巩 固期 做准 备。8 康 复巩 固期 体能 康复 训练 8.1 训练 目标 戒毒人 员通 过体 能康 复训 练、改 善体 质、增强 大脑 功能、培养 合作 精神、磨 练意志 力、改善情 绪状 态、提高 拒毒 能力、实现 身心 康复。8.2 训练 要求 8.2.1 应 以“处方 式运 动”为主 要运 动形 式,开展 针对性 强、体能 消耗 较大、运动 强度 中等的体 能康 复训 练。8.2.2 康 复巩 固期 的体 能 康复训 练分 为身 体素 质基 础训练 和身 体素 质提 升训 练。8.2.3 戒毒 人员 应 先参加 身体素质 基础 训练,由本 人提出申 请或 强制隔 离戒 毒一年期 满参加体质 考核 并达 标后,可 依据兴 趣选 择身 体素 质提 升训练 部分 的相 关内 容。8.2.4 身 体素 质基 础训 练 要求 应 符合 表4 的规 定。表4 康复 巩固 期身 体素 质基础 训练 要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有氧训练 中 低 强 度 持 续 跑1500米 40%50%最大心率 或1213主观疲劳感觉 3 5 次/周 20 50 分钟/次 中等强度间歇跑 50%65%最大心率 或1314主观疲劳感觉 传统健身项目 通过标 准的 完成 套路 动作达 到 预定强度 DB33/T 2176-2019 6 表 4 康复 巩固 期身 体素 质基础 训练 要求(续)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伸展练习(戒毒康复 处方操等)为30%45%最大心率或1113 主观疲劳感觉 3 5 次/周 20 50 分钟/次 力量训练(抗阻力量训练等)每一肌 群应 练习2 4 组,每 组 重复8 12次,组间休息2 3 分钟 1 2 次/周 其他康复训 练(脑功 能恢复训练、稳定 性训练、反应能力训练等)/8.2.5 身 体素 质提 升训 练 要求 应 符合 表5 的规 定。表5 康复 巩固 期身 体素 质提升 训练 要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有氧运动(功率自行 车、动感单车、跑 步机、毽 球、篮球、气排球、乒乓球、跳绳、羽毛球、体育舞蹈、广场舞、瑜伽等)中等强度:50%65%最大心率或1315 主观疲劳感觉;较大强度:60%75%最大心率或1416 主观疲劳感觉 中 等 强 度 运 动4 5 次/周或中等 和 较 大 强 度 结合的运动3 5 次/周 每次30 60 分钟中 等 强 度 运 动 且每周至少150 分钟,或每次2050分 钟 较 大 强 度 运动 且 每 周 至 少75分钟 力量训练(抗阻力量训练)每一肌群应练习2 4 组,每组 重复8 12次,组间休息2 3 分钟;体 质 较 差 的 戒 毒 人 员 中 等 强 度(60%70%最大力量)宜至少练习1 组,每组重复1015次 每 个 大 肌 肉 群 训练:2 3 次/周;同 一 肌 群 练 习 应至少间隔48小时/拓展训练(袋鼠跳、搭桥过河、链接加 速、心心 相印、盲人足球、人椅等)由体能康复训练师合理控制,分组实施 注:抗阻力量训练强度参见附 录 D。8.3 实施 流程 8.3.1 应 对康 复巩 固期 戒 毒人员 进行 体质 测评,并 将测评 结果 填入 本期 的体 能康复 档案。8.3.2 应 以康 复巩 固期 的 体质测 评、医疗 体检 和心 理检测 结果 为基 础,依据FITT 原 则制 定个性化 运动 方案;并 合理 安排戒 毒人 员的 运动 强度 和运动 负荷,分 模块 系统 开展各 项 运 动。8.3.3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组织戒 毒人 员进 行多 项运 动技能 的集 中学 习,之后 按照康 复巩 固期设定 的体 能康 复训 练内 容操作 要领 组织 实施。8.3.4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按照个 性化 运动 训练 方案 组织戒 毒人 员进 行体 能康 复训练,并 严格按照 方案 对戒 毒人 员的 动作规 范和 运动 量进 行实 时监督 和指 导。8.3.5 体 质测 评员 应 根 据 体质测 评结 果,结合 戒毒 人员参 与体 能康 复训 练的 积极程 度、纪律表现、考 勤情 况等 组织 诊断评 估。8.3.6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根据戒 毒人 员健 康水 平和 体质改 善状 况及 时调 整运 动处方。DB33/T 2176-2019 7 9 回 归指 导期 体能 康复 训 练 9.1 训练 目标 通过体 能康 复训 练培 养戒 毒人员 良好 的体 能康 复训 练习惯,巩 固体 能康 复训 练成果,为回归社 会成 为身 心康 复的 社会人 打下 良好 的基 础。9.2 训练 要求 9.2.1 应 以“趣味 性运 动”为主 要运 动形 式,开展 趣味性 强、体能 消耗 较大、运动 强度 中等的体 能康 复训 练。9.2.2 回 归指 导期 运动 内 容 应以 趣味 性和 群体 性运 动为主,并 继续 开展 康复 巩固期 体能 康复内容。9.2.3 回 归指 导期 体能 康 复训练 应符 合表6的 规定。表6 回归 指导 期体 能康 复训练 要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时间 大众健身项目(健步走、球类、舞蹈类)中等强度应为50%65%最 大 心率或1315 主观疲劳感觉 4 5 次/周 3060 分钟/次,且每周不应少于150分钟 拓展训练(个人挑战类、团队协作类)9.3 实施 流程 9.3.1 应 对回 归指 导期 的 戒毒人 员进 行体 质测 评,并结合 测评 结果,制 定体 能康复 训练 方案。9.3.2 应 按照 体能 康复 训 练方案 组织 戒毒 人员 进行 训练。9.3.3 在 期满 结束 前应 对 戒毒人 员进 行健 康体 适能 测评。测评 结果 录入 戒毒 人员体 能康 复档案。9.3.4 应 对历 次体 质测 评 数据进 行梳 理、对比、分 析,出 具戒 毒人 员体 能康 复训练 报告,客观评 价身 体康 复状 况,并提出 回归 社会 后体 能康 复训练 方案 和建 议。10 病 残戒 毒人 员体 能康 复训练 10.1 训练 目标 在保证 安全 的前 提下,参 加适宜 的体 能康 复训 练,以促进 身体 康复、改 善脑 功能,有效恢复身 心健 康。10.2 训练 要求 10.2.1 在 生理 脱毒 期和 教育适 应期 期间,病 残戒 毒人员 的体 能康 复训 练的 运动强 度、运动频率和 运动 时间 可参 照其 他戒毒 人员 执行。10.2.2 在 运动 内容 方面 需排除 因病 残原 因不 能进 行的运 动项 目,且 病残 戒毒 人员在 康复 巩固期和 回归 指导 期的 体能 康复训 练内 容与 其他 戒毒 人员有 所区 别。10.2.3 病 残戒 毒人 员体 能康复 训练 运 动 内容、强 度和频 率 应 符合 表7 的 规定。DB33/T 2176-2019 8 表7 病残 戒毒 人员 体能 康复训 练要 求 运动内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有氧训练 快走 30%45%最 大 心 率 或11 13 主 观 疲 劳 感 觉,安 全 心率不应超过130次/分钟 3 5 次/周 慢跑 传统健身项目 通过标准的完成套路动作达到预定强度 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每 一 项 目 练 习2 4 组,每 组 重 复10 12 次,组间休息2 3 分钟 伸展练习(戒毒康复处方操等)30%45%最大心率 或11 13 主 观 疲 劳 感 觉,安 全 心率不应超过130次/分钟 10.2.4 病 残戒 毒人 员体 能康复 训练 除符 合表7 的规 定外,还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运 动开 始时 在能 耐受 的范围 内间 歇步 行,持 续3 5 分钟,并 逐渐 增加 每次 步行的 持续时间;b)在 推荐 的主 观疲 劳感 觉和心 率限 制范 围内 逐渐 增加强 度至 能够 耐受 的程 度;c)在能 够 完成15 30分 钟的快 走或 慢跑 后,可尝 试练习 其它 训练 内容。10.3 实施 流程 10.3.1 通 过体 质测 评、医 学诊断、个别 访谈 等方 法了 解病残 戒毒 人员 身体 状况 等基础 信息,建立体 能康 复个 人档 案。10.3.2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结合 测评 诊断 情况 和医 嘱,制 定体 能康 复训 练方 案。10.3.3 体 能康 复训 练师 应 按照 体能 康复 训练 方案 对病残 戒毒 人员 进行 训练。10.3.4 体 质测 评员 应 对 每次测 试数 据进 行梳 理、对比、分 析,出具 病残 戒 毒人员 体能 康复训练报 告,客观 评价 身体 康复状 况,并提 出回 归社 会后体 能康 复方 案和 建议。11 体 质测 评 11.1 测评 目标 通 过对 各期 戒毒 人员 的体质 测试(按 附 录A进行 测评),结 合医 学诊 断结 果、个 人访 谈等,综 合评 价戒 毒人 员的 体质水 平,为制 定体 能康 复训练 方案 和训 练期 提供 依据。11.2 测评 要求 11.2.1 戒 毒人 员 测 试前 应做好 准备 活动,测 试后 应做好 整理 活动,测 试中 如遇不 适,立 即停止测 试。11.2.2 体 质测 评内 容、方法和 评级 见附 录A。11.2.3 病 残人 员的 体质 测评应 酌情 考虑,对 因病 残导致 不适 合进 行的 项目 实施免 测。11.3 实施 流程 按照身 体形 态、身体 机能(除台 阶试 验)、身 体素 质、台 阶试 验的 顺序 开展 体质 测 试。11.4 实施 时间 体质测 评实 施时 间应 符合 表8的 规定。DB33/T 2176-2019 9 表8 体质 测评 实施 时间 测试时间 测试内容 备注 教育适应期初期 体质 必测 康复巩固期(强制隔离一年期满)体质 必测 回归指导期结束前 健康体适能 必测 注:1 体质见附 录 A 表 A.2,健康体适能见附录 A 表A.4;2 病残戒毒人员可选测。DB33/T 2176-2019 10 附 录 A(规范 性附 录)体质测 评 A.1 适用 对象 的分 组 A.1.1 分 组和 年龄 范围 适 用对象 为20 69 周 岁的 强制隔离 戒毒 人员,按年 龄、性别 分组,每5岁 为一 组。男 女共计16 个组 别。20周 岁以 下人员 划分 到20 24 岁人 群组别。A.1.2 年 龄计 算方 法 年龄计 算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测 试时 已过 当年 生日 者:年 龄=测试 年 出生 年;b)测 试时 未过 当年 生日 者:年 龄=测试 年 出生 年 1。A.2 测试 指标 参考 国民 体质 测 定 标准,测 试指 标包 括身 体形 态、身 体机 能和 身体 素质 三类,见表A.1。表A.1 戒 毒人 员体 质测 试指标 类别 2039 岁 4059 岁 60 69 岁 身体形态 身高 体重 身高 体重 身高 体重 身体机能 肺活量 台阶试验 肺活量 台阶试验 肺活量 身体素质 握力 坐位体前屈 闭眼单脚站立 选择反应时 俯卧撑(男)/1 分钟仰卧起坐(女)纵跳 握力 坐位体前屈 闭眼单脚站立 选择反应时 握力 坐位体前屈 闭眼单脚站立 选择反应时 注:推荐测试项目有:走直线、蒙眼合手。A.3 测试 方法 A.3.1 一 般要 求 戒毒人 员测 试前 应保 持安 静状态,不 应从 事剧 烈体 力活动。A.3.2 身 体形 态指 标 A.3.2.1 身高 身高测 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DB33/T 2176-2019 11 a)应 反映 人体 骨髓 纵向 生长水 平;b)应 使用 身高 计测 试,且 精度 应为0.1cm;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 试者 应赤 脚、呈 立正 姿势 站在 身高 计的底 板上;受 试者 应保 持躯 干挺 直,上 肢自 然下 垂,脚跟 并拢,脚尖 分开 约60,脚跟、骶骨部 及两 肩胛 间与 身高 计的立 柱接 触,头部 正直,两 眼平 视前 方,耳屏 上 缘与眼眶 下缘 最低 点呈 水平,如图A.1 所示;记 录应 以厘 米为 单位,且小 数点 应保 留 后1位。图 A.1 身高 A.3.2.2 体重 体重测 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发育 程度 和营养 状况;b)应 使用 体重 秤测 试,且精度 应为0.1kg;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 试者 应自 然站在 体重 秤中 央,站稳 后,读 取数 据,见图A.2;记 录应 以kg 为单 位,并保留 小数 点后1 位。d)应 包括 如下 注意 事项:测 试时,受 试者 尽量 减少着 装;上、下 体重 秤时,动 作要轻 缓。图 A.2 体重 DB33/T 2176-2019 12 A.3.3 身 体机 能指 标 A.3.3.1 肺活 量 肺活量 测试 应符 合下 列要 求:a)应 反映 人体 肺的 容积 和扩张 能力;b)应 使用 肺活 量计 测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试 者应 深吸 气至不 能再 吸气,然 后将 嘴 对准肺 活量 计口 嘴做 深呼 气,直至呼 尽为 止,见图A.3;应 测试 两次,并 取最 大值,且记录 应以 毫升 为单 位。d)应 包括 如下 注意 事项:呼 气不 可过 猛,防止 漏气;不 得二 次吸 气;肺活 量计口 嘴应 严格 消毒。图 A.3 肺 活量 A.3.3.2 台阶 试验 台阶试 验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心血 管系 统的机 能水 平;b)场 地应 包括 台阶 若干(男台 高:30cm;女 台高:25cm),器材 应包 括电 子台阶 试验仪、秒 表(备用);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试 时,受试 者自 然 站立在 台阶 前方,按 照蜂 鸣器发 出的 提示 音进 行上 下台阶运动;当 蜂鸣 器发 出第 一次 声响时,受 试者 应一 只脚 踏上台 阶;第二 次声 响时,受试者另一 只脚 踏上 台阶,双腿 应伸 直,呈站 立姿势;第 三次 声响 时,受试者 先踏上台阶 的脚 下台 阶;第四 声响时,受 试者 另一 只脚 下台阶;持续 运 动3 分钟。结 束 后,受 试者立 刻静坐,前 臂前伸,掌心 向上,手指 自然分开;执行 上述 步骤后,测 试人员 应将 指脉 夹夹 在受 试者中 指或 食指 的远 节指 骨,传感器应 贴紧 指腹。台 阶试 验仪开 始测 量运 动后3次脉搏;受试 者在测 试过 程中 不能坚持 运动 或 连续3 次不 能按规定 频率 上下台 阶,测试人员应 立即 让受 试者 停止 运动,为受 试者 夹上 指脉 夹,进 入脉 搏测 试程 序。d)应 包括 如下 注意 事项:心 脏功 能不 良或 患有 心脏疾 病者,不 能进 行此 项测试;受 试者 在测 试前 不得 从事任 何剧 烈活 动;DB33/T 2176-2019 13 受 试者 在每 次登 上台 阶 时,腿必 须伸 直,膝关 节不得 弯曲;受 试者 必须 严格 按照 提示音 的节 奏完 成上 下台 阶运动;测试 人员 在仪器 测量 脉搏时,应经 常用手 指触 压桡动 脉搏 动,与试 验仪 进行 对比,如果10次脉 搏相 差超 过2次,可视为 仪器 不 准,及时改用 人工的 方法 测量脉搏;人 工测 试脉 搏的 方法:测试 运动 停止 后11.5 分钟、22.5 分 钟、3 3.5 分钟脉搏数。台 阶指 数计 算公 式:2100三次脉搏之和)运动持续时间(台阶指数S A.3.4 身 体素 质指 标 A.3.4.1 握力 握力应 符合 下 列 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前臂 和手 部肌肉 力量;b)应 使用 握力 计测 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 试者 应转 动握力 计的 握距 调节 钮,调至适 宜握 距;执 行上 述步 骤后,受 试者应 用力 手持 握力 计,身体直 立,两脚 自然 分开(同肩宽),两臂 自然 下垂,开 始测试 时,应用 最大 力紧 握上下 两个 握柄,见 图A.4。应 测试 两次,并 取最 大值,且记 录应 以千 克为 单 位,保留 小数 点 后1位。d)应 包括 如下 注意 事项:用 力时,受 试者 应禁 止摆臂、下 蹲图 或将 握力 计接触 身体;受 试者 分不 出有 力手 时,双 手应 各测 试两 次。图 A.4 握力 A.3.4.2 坐位 体前 屈 坐位体 前屈 测试 应符 合下 列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柔韧 性;b)应 使用 坐位 体前 屈测 试仪测 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试者 应坐 在垫上,双腿 伸直,脚跟 并拢,脚 尖自 然分 开,全 脚掌 蹬在测试 仪平 板上;执 行上 述步 骤后,受 试者应 掌心 向下,双 臂并 拢平伸,上 体前 屈,用双 手中指指尖推 动游 标平 滑前 移,直至不 能移 动,见 图A.5;DB33/T 2176-2019 14 应 测试 两次,并 取最 大值,且记 录应 以厘 米为 单位,保留 小数 点 后1位。d)应 包括 如下 注 意 事项:测 试前,受 试者 应做 准备活 动,以防 肌肉 拉伤;测 试时,膝 关节 不应 屈曲及 突然 前振 的动 作;记 录时 应正 确填 写正 负号。图 A.5 坐 位体 前屈 A.3.4.3 闭眼 单脚 站立 闭眼单 脚站 立测 试应 符合 下列规 定:a)应 反映 人体 平衡 能力;b)应 使用 电子 闭眼 单脚 站立测 试仪 测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 试者 双脚 应依次 踏上 测试 板,其中 习惯支 撑脚 站在 中间 踏板 上,另一只脚 站在 周边 踏板 上,受试者 闭眼,抬起周 边踏 板上脚 的同 时,测试 仪 开 始计时,见 图A.6;当 受试 者的 支撑 脚移 动或抬 起脚 着地 时,测试 结束计 时;应 测试2 次,取最 大值,且记 录应 以秒 为单 位,不计小 数。d)应 包括 下列 注意 事项:测 试前,双 脚要 依次 踏上测 试台,站 稳后,方 可进行 测试;在 测试 过程 中,受试 者应保 持闭 眼状 态;测 试人 员要 注意 保护 受试者。DB33/T 2176-2019 15 图 A.6 闭 眼单 脚站 立 A.3.4.4 选择 反应 时 选择反 应时 测试 应符 合下 列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反应 能力;b)应 使用 电子 反应 时测 试仪测 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试 时,受试 者应 五指 并拢伸 直,用 中指 远节 按 住“启动”键,当 任意 一个“信号”键 发出信 号时(声、光同时 发出),应用 同一 只手以 最快 速度 按向 该“信号”键;执 行上述 步骤 后,应 再次按 住“启 动键”,等 待下一 个信 号的 发出,每 次测试须完成5 个信 号的 应答,见 图A.7。当所 有“信号”键 都同时 发出 声、光信 号时,表示测 试结 束,显示 屏上 应显示 测试 值;应 测试2 次,并记 录最 小值,且小 数点 应精 确到 后2 位。d)应 包括 下列 注意 事项:测 试时,受 试者 不要 用力拍 击“信号”键;受 试者 按住“启 动”键应等 到“信号”键 发出 信号方 可松 手;按“启 动”键开 始下 一次测 试。图 A.7 选 择反 应时 A.3.4.5 纵跳 DB33/T 2176-2019 16 纵跳测 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应 反映 人体 下肢 弹跳 力;b)使 用电 子纵 跳计 测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前,受 试者 踏上 纵跳板,双 足应 自然 分开,呈直 立姿 势,准备 测试;测 试时,受 试者 应屈 膝半蹲,双 臂尽 力后 摆,然后向 前上 方快 速摆 臂,双腿同时发力,尽 力垂 直向 上跳 起。当受 试者 落回 纵跳 板后,显示屏 应显 示出 测试 值;应 测试2 次,并记 录最 大值,且应 以厘 米为 单位,精确 到小 数点后1 位。d)应 包括 下列 注意 事项:起 跳时,受 试者 双腿 不应移 动或 有垫 步动 作;起 跳后 至落 地前,受 试者不 应出 现屈 髋、屈膝 等动作;受 试者 没有 落回 到纵 跳板上 导致 测试 失败,须 重新测 试。A.3.4.6 俯卧 撑 俯卧撑 测试 应符 合下 列规 定:a)应 反映 人体 上肢、肩 背部的 肌肉 力量;b)宜 使用 垫子 测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试者 应双 手撑地,手指 向前,双手 间距与 肩同 宽,身 体挺 直,屈臂使身体 平直 下降 至肩 与肘 处于同 一水 平面,然 后将 身体平 直撑 起,恢复 至开 始姿势为 完 成1次,见 图A.8;应 对完 成的 次数 及时 进行记 录次 数。d)身 体在 测试 中未 保持 平直或 身体 未降 至肩 与肘 处于同 一水 平面 时,该次 应不 计 数。图 A.8 俯 卧撑 A.3.4.7 1 分 钟仰 卧起 坐 1 分钟 仰卧 起坐 测试 应符 合 下列规 定:a)应 反映 人体 腰腹 部的 肌肉力 量;b)应 使用 垫子 和秒 表测 试;c)测 试方 法应 符合 下列 规定:测 试时,受 试者 应仰 卧于水 平放 置的 垫子 上,双腿稍 分开,屈 膝呈90,双手手指交 叉抱 于脑 后,由同 伴压住 双脚 以固 定下 肢;测试 者发 出开始 口令 的同时 应开 表计 时,受试 者应快 速起 坐,且双 肘触 及或 超过双膝,然 后还 原为 仰卧,双肩 胛触 垫为 完成1 次,见图A.9;应对1 分 钟完 成的 次数 进行记 录。DB33/T 2176-2019 17 d)应 包括 下列 注意 事项:受 试者 借用 肘部 撑垫 的力量 完成 起坐 及双 肘未 触及或 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