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1.040.30 CCS P33 DB2101/T 沈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2101/T 0010 2019 沈阳市住 宅建筑绿 色设计标 准 Green design standard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of Shenyang 2019-02-18 发布 2019-03-18 实施 沈 阳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2101/T 0010 2019 前 言 为了贯 彻落 实国 家节约 资源、保护 环境 的方 针政策,实 现城乡 建设 可持 续发展,为 我市大 力发 展绿 色建筑提供 技术 支撑,沈阳 市城 乡建设 局组 织辽 宁省建 筑设 计研究 院有 限责 任公司 等相 关科研 设计 单位,经广 泛调查研 究,参考 国内外 绿色 建筑设 计标 准,反复论 证住 宅建筑 可适 用的 绿色建 筑技 术,并 在多 次征 求意见 的基础上,制定本 标准。本标准 主要 内容 有:总 则,术语,基本 规定,绿色 建筑 策划与 绿色 设计 文件,场地 规划与 室外 环境,建筑设计与 室内环 境,结 构设 计,给水 排水设 计,暖 通空 调设计,电气设 计。本标准由 沈阳市 城乡建 设局 负责管理,由辽 宁省建 筑设 计研究院 有限责 任公司 负责 具体技术 内容的 解释。执行过程 中如有 意见或 建议,请寄送 辽宁省 建筑设 计研 究院有限 责任公 司(地 址:沈阳市和 平南大 街 84 号,邮政编码:110005)。本标准主 编单位、参编 单位、主要起 草人和 主要审 查人:主 编 单 位:辽宁 省建筑 设计研究 院有限 责任公 司 参 编 单 位:沈阳 市绿色 建筑协会 沈阳建筑 大学 辽宁省建 设科学 研究院 有限 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 东北设 计研究 院有 限公司 沈阳理工 大学 主要起草 人:曹 辉 杨德 福 王 红 王蕾蕾 王晓东 谢春清 王少营 冯国 会 贾 洁 李少朋 宿专青 孙 强 孙胜进 郝建军 解维威 王朝 帅 徐云飞 马黎明 郭晓 朝 白亚娜 杨雨铮 张 寒 白文彬 周雨婷 薛 菲 主要审 查人:陈志新 任志生 张晓明 郭晓岩 金 鹏 刘子青 郑襄勤 姜 雷 张 岩 DB2101/T 0010 2019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3 4 绿色建筑策划与 绿色设 计文件.4 4.1 一般规定.4 4.2 策划内容.4 4.3 绿色设计文件.4 4.4 规划建筑专业.5 4.5 结构专业.5 4.6 给水排水专业.5 4.7 暖通空调专业.5 4.8 电气专业.6 5 场地规划与室外 环境.7 5.1 一般规定.7 5.2 场地要求与建 筑布局.7 5.3 交通组织与公 共设施.7 5.4 环境保护与资 源利用.8 5.5 场地绿化与景 观设计.8 6 建筑设计与室内 环境.10 6.1 一般规定.10 6.2 空间合理利用.10 6.3 日照、采光及 自然通 风.10 6.4 围护结构.10 6.5 室内声环境.11 6.6 工业化标准设 计和建 筑材料.11 7 结构设计.12 7.1 一般规定.12 7.2 结构优化设计.12 7.3 结构材料选用.12 8 给水排水设计.14 8.1 一般规定.14 8.2 节水系统.14 8.3 设备与器具.14 8.4 非传统水利用.14 9 暖通空调设计.15 9.1 一般规定.15 9.2 暖通空调冷热 源.15 9.3 供暖系统.15 9.4 通风空调系统.16 9.5 自动控制与检 测.16 10 电气设计.17 10.1 一般规定.17 DB2101/T 0010 2019 10.2 供配电系统.17 10.3 照明.17 10.4 电气设备.18 10.5 计量与智能化.18 本标准用 词说明.19 条文说明.21 DB2101/T 0010 2019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3 4 Green Design Planning and Green Design Documents.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4 4.2 Planning Contents.4 4.3 Green Design Documents.4 4.4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5 4.5 Structure.5 4.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5 4.7 HV AC.5 4.8 Electric.6 5 Site Planning and Outdoor Environment.7 5.1 General Requirements.7 5.2 Site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7 5.3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Facilities.7 5.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8 5.5 Site Gree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8 6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ndoor Environment.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6.2 Rational Space Utilization.10 6.3 Sunshine Light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10 6.4 Building Envelope.10 6.5 Indoor Acoustical Environment.11 6.6 Industrial Standar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11 7 Structure Design.12 7.1 General Requirements.12 7.2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12 7.3 Structural Material Selection.12 8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14 8.1 General Requirements.14 8.2 Water Saving System.14 8.3Fittings and Products.14 8.4Non-traditional 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14 9 HV AC Design.15 9.1 General Requirements.15 9.2 HV AC Heat and Cold Source.15 9.3 HV AC Water System.15 DB2101/T 0010 2019 9.4 HV AC Air System.16 9.5 Automatic Control and Detection.16 10 Electrical Design.17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17 10.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17 10.3 Illumination.17 10.4 Electrical Equipments.18 10.5 Meter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1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19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1 DB2101/T 0010 2019 1 1 总 则 1.0.1 为贯 彻执 行 节约资 源和 保 护环境 的国家 技 术经 济 政 策,推 进沈阳 市建筑 行 业 的 可持 续发 展,规范沈 阳市住宅建筑 的 绿色 设计,制定 本 标准。1.0.2 本标 准适用 于新建、改建和扩 建住宅 建筑的 绿色 设计。1.0.3 在满足 安全和 使用要 求的基础 上,绿色设 计应 统 筹考虑住 宅建筑 全寿命 周期 内最大限 度地节 能、节地、节水、节 材和保 护环境,遵 循健康、简约、高效的 设计 理念,实 现人、建筑与 自然 和谐共生。1.0.4 住宅 建筑的 绿色设 计 除应符合 本标准 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 国家、行业和 地方 现行有关 标准的 规定。DB2101/T 0010 2019 2 2 术 语 2.0.1 住宅 建筑绿 色设计 green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在住宅 建筑 设计 中采用 可持 续发展 的技 术措 施,在 满足 住宅结 构安 全和 使用功 能的 基础上,实 现建 筑全寿 命周期内的 资源节 约和环 境保 护,为人 们提供 健康、适用 和高效的 使用空 间。2.0.2 被动 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 用阳 光、风力、气温、湿度、地 形、植物等 现场 自然条 件,通过 优化规 划和 建筑设 计,采用 非机械、不耗能 或少 耗能 的方式,降 低建筑 的供 暖、空调和 照明 等负荷,提 高室 内外环 境性 能。通 常包 括自 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 结构的 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 入渗等措 施。2.0.3 主动 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通过采 用消 耗能 源的机 械系 统,提 高室 内舒 适度,实现 室内外 环境 性能。通常 包括 供暖、空调、机 械通风、人工照明 等措施。2.0.4 绿色 建筑增 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因实施绿 色建筑 理念和 策略 而产生的 投资成 本的增 加值 或减少值。2.0.5 建筑 全寿命 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 建造、使 用到拆 除的 全过程。包 括原 材料的 获取,建筑 材料 与构 配件的 加工 制造,现场 施工 与安装,建筑的运 行和维 护,以 及建 筑最终的 拆除与 处置。2.0.6 绿色 能源 green energy 绿色能 源也 称清 洁能源。狭 义的绿 色能 源是 指可再 生能 源,如 太阳 能、风能、地热 能、生 物能 和海 洋能等。这些能 源消 耗之 后可以 恢复 补充,很少 产生 污染。广义 的绿色 能源 是指 在能源 生产 及其消 费过 程中,选用 对生态环境 低污染 或无污 染的 能源,如 天然气、清洁 煤和 核能等。2.0.7 非传 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 统地表 水供水 和地 下水供水 的水源,包括 再生 水、雨水、海水 等。2.0.8 年径 流总量 控制率 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 通过自 然和 人工 强化的 入渗、滞蓄、调 蓄和 收集回 用,场地内 累计 一年 得到控 制的 雨水量 占全 年总 降雨量 的比例。DB2101/T 0010 2019 3 3 基 本 规定 3.0.1 住宅建筑 绿色设 计应 遵循因地 制宜原 则,结 合沈 阳市的气 候、资 源、生 态环 境、经济、人文 等特点 进行,应符 合本市 城市规 划管 理的相关 规定。3.0.2 住宅建筑 绿色设 计应 从促进建 筑与环 境可持 续发 展角度出 发,综合 考虑建 筑 全寿命周 期内的 技术与 经济特性,合理进 行场地 设计 和建筑设 计,并 选择和 确定 相应的技 术、设 备和材 料。3.0.3 住宅建筑 绿色设 计应 进行绿色 建筑专 项策划,明 确绿色建 筑目标 和技术 策略。方案 设计阶 段的设 计文件应包 括绿 色建 筑策划,初 步设计、施 工图 设计阶 段的 设计文 件应 编制 绿色设 计专 篇,在 施工 图设 计文件 中还应明确 对绿色 建筑施 工和 运营管理 的主要 技术要 求。3.0.4 绿色设计 应体现 共享、平衡、集成 的理念。在设 计过程中,规划、建 筑、结 构、给水排 水、暖通 空调、燃气、电 气和智 能化、室内 设计、景 观、经 济等各 专业 应紧密配 合。DB2101/T 0010 2019 4 4 绿 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 计文件 4.1 一般规 定 4.1.1 住宅建筑 设计应 进行 绿 色建筑 策划,明确绿 色建 筑的项目 定位、建设目 标及 对应的技 术策略、增量 成本与效益,并编 制绿色 建筑 策划书。4.1.2 绿色建筑 策划宜 采用 团队合作 的工作 模式。4.2 策划内 容 4.2.1 绿色建筑 策划应 包括 下列内容:1 前期调研。2 项目定位与 目标分 析。3 绿色建筑能 源与资 源高 效利用的 技术策 略分析。4 绿色技术措 施的技 术经 济可行性 分析。4.2.2 前期调研 应包括 下列 内容:1 场地调研:包 括地理 位 置、场地生 态环境、场地气 候环境、地 形地貌、场地周 边环境、道 路交通 和市政基础设 施规划 条件等。2 市场调研:包括建 设项 目的功能 要求、市场需 求、使用模式、技术 条件等。3 社会调研:包 括区域 资 源、人文环 境、生活 质量、区域水平 与发展 空间、公 众 意见与建 议、当地 绿色建筑激励 政策等。4.2.3 项目定位 与目标 分析 应包括下 列内容:1 项目自身特 点和需 求分 析。2 达到现行的 国家、辽宁 省或沈阳 市绿色 建筑评 价标 准的相应 等级或 要求。3 适宜的总体 目标和 分项 目标、可 实施的 技术路 线及 相应的指 标要求。4.2.4 绿色建筑 能源与 资源 高效利用 的技术 策略分 析宜 符合下列 要求:1 优先采用被 动设计 策略。2 选用适宜、集成技 术。3 选用高性能 建筑产 品和 设备。4 当实际条件 不符合 绿色 建筑目标 时,可 采取调 整、平衡和补 充设施。4.2.5 绿色技术 措施的 技术 经济可行 性分析 主要包 括以 下内容:1 技术可行性 分析。2 经济效益、环境效 益和 社会效益 分析。3 风险评 估。4.3 绿色设 计文件 4.3.1 住宅建筑 绿色设 计文 件应体现 在方案 设计、初步 设计和施 工图设 计三阶 段全 过程中,并达 到相应 的深度要求。4.3.2 方案设计 阶段应 编制 绿色建筑 策划专 篇,其中包 括项目的 绿色建 筑目标、设 计采用的 绿色设 计手段 和技术策略、投资 估算等。4.3.3 初步设计 阶段应 编制 绿色设计 专篇,应明 确绿色 建筑设计 目标和 相应的 绿色 建筑设计 策略,分专 业阐述绿色建 筑技术 措施,材料 选用和设 备选型;宜明 确所 采用的绿 色建筑 技术增 量成 本。4.3.4 施工图设 计阶段 应分 专业编制 绿色设 计专篇,针 对专项设 计明确 提出绿 色建 筑方面的 要求,并对 专项设计提出 控制、审核确 认。绿色设计 专篇主 要内容 应包 括:1 绿色建筑定 位目标 和相 应的绿色 建筑设 计策略。2 分专业阐述 绿色建 筑技 术指标和 技术措 施。3 选用材料的 性能指 标。DB2101/T 0010 2019 5 4 设备选型的 技术指 标。4.4 规划建 筑专业 4.4.1 应对场地 条件、区域 资源等进 行前期 调研:1 场地条件调 研应包 括:对项目所 在地的 地理位 置、周边物理 和生态 环境、道路 交通、人 流、绿 地构成和市政基 础设施 等规划 条件 进行分析。2 区域资源调 研应包 括:对场地可 再生能 源可利 用情 况及建筑 自身节 能需求 进行 分析,以 确认符 合区域条件及建 筑特点 的能源 利用 节约方案。4.4.2 建筑专业 策划方 案应 包括下列 内容:1 远离污染源、保护 生态 环境的措 施。2 改善室外声、光、热、风环境质 量的措 施及指 标。3 场地交通组 织与公 共设 施。4 地下空间的 合理利 用。5 场地总平面 的竖向 设计,以及场 地排水 组织和 渗水 地面的规 划。6 围护结构的 保温隔 热措 施及指标。7 保证室内环 境质量 的措 施及指标。8 自然采光和 自然通 风的 措施。9 绿色建材的 利用。10 可再生能 源的利 用。4.5 结构专 业 4.5.1 应对项目 所在地 的工 程地质和 水文地 质条件 进行 前期调研,并针对 上部建 筑 对地基的 适应程 度和所 产生的影响 进行分 析。4.5.2 结构设计 方案应 根据 建筑结构 特点进 行对比 与分 析,选择 结构 安全、对环境 影响小、资源 消耗低、材料利用率 高、耐 久性能 好的 结构体系,充分 考虑节 省材 料、施工 便捷、环境保 护等 措施。4.5.3 当具备经 济、技 术条 件时,宜 全部或 部分采 用可 工业化建 造的建 筑结构 体系。4.5.4 结构专业 策划应 包括 下列内容:1 设计使用年 限。2 地基基础设 计方案。3 结构选型及 相适应 的材 料。4 高强度结构 材料应 用的 可行性。5 高耐久性结 构材料 应用 的可行性。4.6 给水排 水专业 4.6.1 应对区域 水资源 状况 进行前期 调研,遵循低 质低 用、高质 高用的 用水原 则,对区域用 水水量 和水质 进行估算与 评价,合理规 划和 利用水资 源。应 采用合 理的 水处理技 术与设 施,提 高再 生水资源 循环利 用率。4.6.2 给排水专 业策划 方案 应包括下 列内容:1 配合规划、建筑、景观 专业合理 规划场 地雨水 径流,通过雨 水入渗 和调蓄 措施,减少开 发后场 地雨水的外排量。2 制定非传统 水综合 利用 方案。3 当生活热水 供应采 用太 阳能、地 热等可 再生能 源及 余热、废 热时,应与建 筑、暖通等相 关专业 配合制定综合利 用方案。4.6.3 景观用水 水 源不 应采 用市政自 来水和 地下井 水。4.7 暖通空 调专业 4.7.1 前期调研 应包括 下列 内容:DB2101/T 0010 2019 6 1 项目所在地 适用的 常规 能源条件 及可供 项目利 用的 余热(或废热)等 能源资 源条 件。2 可再生能源 利用的 资源 条件,包 括项目 基地与 周边 的可利用 地下水 资源、地埋 管场地资 源和其 他可利用资源。3 项目所在地 能源政 策。4.7.2 暖通空调 专业策 划方 案应包括 下列内 容:1 供热、空调 冷热源 形式。2 输配系统方 式。3 末端系统形 式及区 域划 分。4 计量与控制 要求。5 室内环境质 量控制 指标。6 采用能量回 收系统 的技 术合理性 分析。7 对可再生能 源的利 用,做可行性 研究以 及技术 与经 济分析。8 适宜采用的 其他各 项节 能技术措 施。4.8 电气专 业 4.8.1 前期调研 应对项 目实 施太阳能 光伏发 电、风 力发 电等可再 生能源 的可行 性进 行调查分 析。4.8.2 电气专业 策划方 案应 包括下列 内容:1 确定合理的 供配电 系统 并合理选 择配变 电所的 设置 位置及数 量,优 先选择 符合 功能要求 的高效 节能电气设备。2 合理应用电 气节能 技术。3 合理选择节 能光源、灯 具和照明 控制方 式,满 足功 能需求和 照明技 术指标。4 对 场 地 内 的 太阳 能 发 电、风力 发 电 等 可 再生 能 源 进 行 评估,当 技 术、经 济 合 理 时,宜 将 太 阳 能 发电、风力发电、冷热 电联供 等作 为补充电 力能源,并宜 采用 并网型发 电系统。5 根据建筑功 能、归 属和 运营等情 况,对 动力设 备、照明与插 座、空 调、特 殊用 电等系统 的用电 能耗进行合理的 分项、分区、分户 计量;评 估设置 建筑设 备监 控(管理)系统 的可行 性。DB2101/T 0010 2019 7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1 一般规 定 5.1.1 总体规划 的建筑 容量 控制指标 和建筑 间距、建筑 物退让、建筑高 度和景 观控 制、建筑 基地 的 绿地和 停车等主 要技 术经 济指标,应 符合沈 阳市 城市 规划管 理的 相关规 定、项目 所在地 区的 控制性 详细 规划 或修建 性详规和建 设项目 选址意 见的 要求。5.1.2 场地规划 应对场 地内 外的自然 资源、生物 资源、可再生资 源、建筑遗 存、市 政基础设 施和公 共服务 设施进行调 查与评 估,以 确定 场地资源 的合理 利用方 式。5.1.3 场地规划 应考虑 室外 环境的质 量,应根据 项目环 境影响评 价报告 提出的 结论 与建议,通过 优化场 地规划与设计 进行生 态补偿 和生 态修复,并采取 措施确 保场 地安全。5.1.4 涉及历史 城区、历史 文化街区、文物 保护单 位及 历史建筑 的居住 区规划 建设 项目,必 须遵守 国家与 地方有关规 划保护 与建设 控制 规定。5.1.5 既有居住区对生活 环境进行的改造与更新,应 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绿色 节能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市政管网 更新、机动车 停车 优化、居 住环境 品质提 升等。5.2 场地要 求与建 筑布局 5.2.1 居住区应 选择在 安全、适宜居 住的地 段进行 建设,并应符 合下列 规定:1 不得在有滑 坡、泥 石流、山洪等 自然灾 害威胁 的地 段进行建 设。2 与危险化学 品及易 燃易 爆品等危 险源的 距离,必须 满足有关 安全 规 定。3 存在噪声污 染、光 污染 的地段,应采取 相应的 降低 噪声和光 污染的 防护措 施。4 土壤存在污 染的地 段,必须采取 有效措 施进行 无害 化处 理,并 应 达 到 住 宅 用 地 土 壤 环 境 质 量 的 要 求。5.2.2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应统 筹考虑居 民的应 急避难 场所 和疏散通 道,并应 符合国 家 和地方有 关应急 防灾的 安全管控要 求。5.2.3 居住区应 根据其 分级 控制规模,对 应规划 建设配 套设施和 公共绿 地。各级生 活圈居住 区与居 住街坊 的用地与建 筑控制 指标、各级 公共绿地 控制指 标应符 合 城市居住 区规划 设计标 准GB 50180 的规定。5.2.4 居住区地 下空间 的开 发利用应 适度,应合 理控制 用地的不 透水面 积并留 足雨 水自然渗 透、净化所 需的土壤生态 空间。5.2.5 建筑规划 布局应 满足 当地规划 审批要 求及日 照标 准,且不 得降低 周边建 筑的 日照标准。5.3 交通组 织与公 共设施 5.3.1 总平面规 划应结 合所 在地区的 公共交 通布局,基 地人行出 入口应 结合公 共交 通站点布 置,并宜在 基地出入口和 公交站 点之间 设置 便捷的人 行通道。5.3.2 基地内人 行通道 应采 用无障碍 设计,并应与 基地 外人行通 道无障 碍设施 连通。5.3.3 停车场布 置应符 合下 列要求:1 机动车、非 机动车 停车 设置应符 合国家、辽宁 省和 沈阳市的 相关规 定。2 停车库(场)布 置应考 虑 无障碍停 车位,无障 碍停车 位数量应 符合国 家、辽宁省 和沈阳市 的相关 规定。3 应以地下停 车库为 主,地面停车 位不应 挤占步 行空 间及活动 场所。4 非机动车库(场)设 置位 置应合理,室外 非机动 车停 车场应有 遮阳、防雨雪 和安 全防盗设 施。5.3.4 居住区配 套公共 服务 设施应遵 循配套 建设、方便 使用、统 筹开 放、兼 顾发展 的原则进 行配置,其 布局应遵循集 中和分 散兼顾、独 立和混合 使用并 重的原 则,并宜与周 边地区 实现资 源共 享。5.3.5 应合理布 局餐饮 店、生活垃圾 收集点、公共 厕所 等容易产 生异味 的设施,避 免气味油 烟等对 居民产 生影响。5.3.6 建筑及场 地应配 备环 卫设施,其规 模和设 置地点 应满足生 活垃圾 分类收 集清 运的要求,方 便投放 和收集,不应 影响道 路交通、消 防通道和 盲道的 通行,不应 影响市容 市貌。DB2101/T 0010 2019 8 5.4 环境保 护与资 源利用 5.4.1 利用场地 内自然 资源 时宜保持 和利用 原有地 形、地貌,应 保护和 利用地 表水 体,并应 采取措 施保持 地表水的水 量和水 质。5.4.2 保护和利 用场地 原有 植被,对 古树 名木采 取保护 措施,维 持或 恢复场 地植物 多样性;宜采 取 措施,恢复或补偿 场地和 周边地 区原 有生物生 存的条 件。5.4.3 利用可再 生资源 应确 保资源利 用效率,提高 可再 生能源贡 献率。5.4.4 应将场地 内有利 用或 保护价值 的既有 建筑纳 入场 地和建筑 规划。5.4.5 居住区应 有效组 织雨 水的收集 与排放,并应 满足 地表径流 控制、内涝灾 害防 治、面源 污染治 理及雨 水资源化利 用的要 求。5.4.6 场地的声 环境设 计应 符合现行 国家标 准 声 环境 质量标准 GB 3096的规定。住宅建筑 应远离 噪声源,受噪声 影响 的住 宅建筑 周边 应采取 隔声 降噪 措施,宜根 据隔声 降噪 措施 进行噪 声预 测模拟 分析。当 存在超 过标准的噪 声源时,应采 取下 列措施:1 对固定噪声 源,应 采用 适当的隔 声和降 噪措施。2 对交通干道 的噪声,应 采取设置 声屏障 或降噪 路面 等措施。5.4.7 场地光环 境应符 合下 列要求:1 应合理地进 行场地 和道 路照明设 计,室 外照明 不应 对居住建 筑外窗 产生直 射光 线,场地 和道路 照明不得有直射 光射入 空中,地面 反射光的 眩光限 值宜符 合相 关标准的 规定。2 建筑外表面 的设计 与选 材应合理,并应 有效避 免光 污染。3 室外夜景照 明光污 染的 限制符合 现行行 业标准 城 市夜景照 明设计 规范JGJ/T 163 的规定。5.4.8 场地风环 境应符 合下 列要求:1 建筑规划布 局应营 造良 好的风环 境,保 证舒适 的室 外活动空 间和室 内良好 的自 然通风条 件,减 少气流对区域微 环境和 建筑本 身的 不利影响。2 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 利风向,并宜通 过设置防风 墙、板、防风林 带、微地形 等挡风措施阻隔 冬季冷风。3 宜进行场地 风环境 典型 气象条件 下的模 拟预测,优 化建筑规 划布局。5.4.9 场地设计 应采取 下列 措施改善 室外热 环境:1 种植高大乔 木,设 置绿 化棚架为 广场、人行道、庭 院、游憩 广场和 停车场 等提 供遮阳。2 地面、屋面、外墙 的太 阳辐射反 射系数 不低于0.4。3 合理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 蓄雨水功能 的绿地和水体,其面积之和 占绿地面积的比 例宜达到30%。5.4.10 居 住 建筑 厨 房 的油 烟 应设 置 专 用井 道 高 空排 放;车库 废 气 应按 规 定 高度 排 放;排 烟、排气 风 口 应避开住宅的 主要朝 向。5.4.11 居 住 区废 弃 物 应遵 循 生活 固 体 废弃 物 减 量化 原 则,合 理 布 置垃 圾 分 类收 集 设 施,为 有 害垃 圾、餐厨垃圾、可 回收垃 圾配备 单独 收集设施,位置 应固定。建 筑设计宜 采取主 动措施 减少 厨余垃圾 排出量。5.5 场地 绿化与 景观设 计 5.5.1 场地绿化 与景观 环境 设计应符 合下列 要求:1 场地水景的 设计应 结合 雨洪控制 设计,并宜 进行生 态化设计。场 地水景 应以自 然软体为 主,保证水 质清洁,水 景面积 不应大 于总 绿地面积 的30%。2 充分保护和 利用场 地内 原有树木、植被、地形 和地 貌景观。3 场地绿化宜 保持连 续性。4 住宅建筑南 侧绿地 宽度 不宜小于8m,北侧绿 地宽度 不宜小于3m,东西面 绿地宽 度不宜小 于2m。5 每块集中 绿地的 面积不 小 于400m2,且至 少有1/3的绿 地面积在 规定的 建筑间 距范 围之外。6 可进入活 动休息 绿地面 积应 大于等 于 总绿 地面积 的30%。7 空旷的活 动、休息 场 地乔 木覆盖率 不宜小 于 该场 地面 积 的30%。应以 落叶 乔 木 为 主,以保 证活 动 和休息场地夏有 庇 荫、冬有日 照。8 有活动设施 的绿地 应符 合无障碍 设计要 求,并 与居 住区的无 障碍系 统相衔 接。5.5.2 绿化种植 种类应 符合 下列要求:1 选择沈阳地 区的适 生植 物和草种。DB2101/T 0010 2019 9 2 选择少维护、耐候 性强、病虫害 少、对 人体无 害的 植物。3 应采用乔木、灌木 和草 坪结合的 复层绿 化。4 种植土 土层应 符合各 类乔 木、灌木、草 本植物 的生长 条件,一般 厚度为:乔木1.2 1.5m,灌木0.6 0.9m,地被或 草坪0.20.4m。5 地下、半地下 建筑顶 板上 的绿地覆 土厚度 不宜小 于1.5m。5.5.3 室外 活 动场 地、地 面停 车场和其 他硬质铺 地的 设计 应 符合下 列要求:1 室外活 动场地的 铺装 应选 用透水性 铺装材 料。2 透水性铺装 地面构 造应 采用渗水 基础垫 层。DB2101/T 0010 2019 10 6 建 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6.1 一般 规定 6.1.1 建筑设计 应按照 被动 措施优先 的原则,优化 建筑 形体、空 间布局、自然 采光、自然通 风、围 护结构 保温、隔热 等,降 低建筑 供暖、空调和 照明系 统的能 耗,改善室内 舒适度。6.1.2 根据所在 地区地 理与 气候条件,建筑 宜采用 最佳 朝向或适 宜朝向。当建 筑处 于不利朝 向时,宜采取 补偿措施。6.1.3 建筑造型 应简约,并 应符合下 列要求:1 满足建筑使 用功能 要求,结构及 构造应 合理。2 减少纯装饰 性建筑 构件 的使用。3 对具有太阳 能利用、遮 阳等功能 的建筑 室外构 件宜 与建筑一 体化设 计。6.2 空间合 理利用 6.2.1 宜充分考 虑住宅 使用 人数和使 用方式 的未来 变化,选择适 宜的平 面尺寸 和层 高,并符 合下列 要求:1 住宅套型内 宜采用 灵活 的室内分 隔以提 高空间 使用 功能的可 变性和 改造的 可能 性。2 住宅建 筑的层 高不宜 超过 3m;使 用集中 空调、新风或 地热系统 的住宅 建筑层 高不 宜超过 3.2m。6.2.2 建筑 设计应 根据使 用 功能要求,充分 利用外 部自 然条件,并宜将 起居室、卧 室等主要 居室房 间布置 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 通风 和视野的 位置,住宅卧 室等 有私密性 要求的 空间布 置宜 避免视线 干扰。6.2.3 建筑 设计选 用的电 梯 应考虑节 能运行。2 台以上 电梯集中 排列设 计时,应设 置电梯群 控装置,并应 具有自动转为 节能运 行方式 的功 能。6.2.4 建筑 的主要 出入 口 及 门厅附近 宜设置 便于日 常使 用的楼梯,楼梯 间、电梯 候 梯厅宜有 自然通 风和自 然采光。6.3 日照、采光及 自然通 风 6.3.1 住宅 建筑的 室内各 空 间的采光 应符合 现行国 家标 准建筑 采光设 计标准 GB 50033 的相关规定。6.3.2 地下 空间宜 引入自 然 采光和自 然通风。6.3.3 外窗 的位置、方 向和开 启方式应 合理设 计;外窗的 开启面积 应符合 国家及 地方 现行有关 标准及 规定的 要求。6.3.4 宜考 虑在室 外环境 不 利时的自 然通风 措施。当采 用通风器 时,应 有方便 灵活 的开关调 节装置,应易 于操作和维修,宜有 过滤和 隔声 功能。6.4 围护结 构 6.4.1 建筑 物的体 形系数、窗 墙面 积比、围护 结 构热 工性 能、外窗 的气密 性能、屋顶 透明部分 面积比,应符合现行国家 及地方 相关建 筑节 能设计标 准的 规 定。6.4.2 墙体 设计应 符合下 列要 求:1 外墙出挑构 件及附 墙部 件等部位 的外保 温层应 闭合,避免出 现热桥。2 夹芯保 温外墙 上的 外 页墙 钢筋混凝 土梁、板处,应采 取保温隔 热措施。3 连续供 暖和空 调建筑 的夹 芯保温外 墙的内 页墙宜 采用 热惰性良 好的重 质密实 材料。4 非供暖 房间与 供 暖房 间的 隔墙和楼 板应设 置保温 层。5 温度要 求差异 较大或 空调、供 暖时 段不同 的房间 之间 应有保温 隔热措 施。6.4.3 外窗 设计应 符合下 列要 求:1 外窗框 与外墙 之间缝 隙应 采用高效 保温材 料填充 并用 密封材料 嵌缝。2 外墙外 保温墙 体上的 外窗 宜靠外墙 主体部 分的外 侧设 置,否则,外窗 洞口周 边墙 面应做保 温处理。DB2101/T 0010 2019 11 3 金属窗 框和幕 墙型材 应采 取隔断热 桥措施。6.4.4 屋面 女儿墙、外挑 部分 及出屋面 的各类 管井等 混凝 土构件或 其他围 护结构 外露 部分,保 温层应 闭合,避免出现热 桥。6.5 室内声 环境 6.5.1 建筑 室内的 允许噪 声 级、围护 结构的 空气声 隔声 量及楼板 撞击声 隔声量 应符 合现行国 家标准 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GB 50118 的规定,环境噪 声应符 合现 行国家标 准声 环境质 量标 准GB 3096 的规定。6.5.2 毗邻 城市交 通干道 的 建筑,应 加强外 墙、外 窗、外门的隔 声性能。6.5.3 空调 机房、通风机 房、发电机 房、换 热站、水泵 房等有噪 声污染 的设备 用房 的顶棚、楼面、墙面和 门窗宜采取相 应的吸 声和隔 声措 施。6.5.4 电梯 井应避 免紧邻 起 居室、卧 室等居 住空间。电 梯井道紧 邻其他 居住空 间时,应采取 下列措 施:1 电梯机 房墙面 及顶棚 应采 取吸声处 理,门 窗应选 用隔 声门窗,地面应 采取隔 声处 理。2 电梯井 道与安 静房间 之间 的墙体采 取隔声 处理。3 电梯设 备应采 取减振 措施。6.6 工业化 标准设 计和建 筑材料 6.6.1 建筑 设计宜 遵循模 数协 调统一的 设计原 则进行 标准 化设计。6.6.2 工业化住 宅宜采 用工 业化建筑 体系或 工业化 部品,可选择 下列构 件或部 品:1 预制混凝土 构件、钢结 构构件等 工业化 生产程 度较 高的构件。2 整体厨卫、单元式 幕墙、装配式 幕墙、多功能 复合 墙体、成 品栏杆、雨篷 等建 筑部品。6.6.3 全装修住 宅建筑 应做 到土建与 装修一 体化设 计,装 修 设 计 应 避 免 破 坏 和 拆 除 已 有 的 建 筑 构 件 及 设 施。6.6.4 建筑设计 应优先 使用 经国家、辽宁省 和沈阳 市建 设主管部 门推荐 使用的 绿色 建筑材料。6.6.5 建筑材料 中有害 物质 和放射性 核素限 量应符 合现 行国家标 准相关 要求。6.6.6 室 内 装 饰 装 修 材 料 的 选 用 应 符 合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室 内 环 境 污 染 控 制 规 范 GB 50325 的规定。6.6.7 建筑 室内外 装修 应 选择 耐久性好 的材料 和建筑 构造。6.6.8 建筑 设计宜 选用下 列功 能性建筑 材料:1 具有保 温 功能 的建筑 材料。2 具有防 潮、防 霉功能 的建 筑材料。3 具有自 洁功能 的建筑 材料。4 具有改 善室内 空气 质 量功 能的建筑 材料。6.6.9 宜采 用可再 循 环、可再 利用建筑 材料。6.6.10 宜 选用以 废 弃物 为 原 料生 产的 建筑材 料。DB2101/T 0010 2019 12 7 结构设计 7.1 一般 规定 7.1.1 应避免采 用严重 不规 则的结构 抗震设 计方案,且 不宜采用 特别不 规则的 结构 抗震设计 方案。7.1.2 结构方案 应在做 到安 全适用、经济 合理、施工方 便的基础 上,优先采 用节省 材料、环 保节 能以及 便于材料循环 再利用 的结构 体系。7.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