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DB34/T 2989-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27.140 P 58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9892017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lash flood disast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7-11-15发布 2017-12-15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29892017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文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余忠、薛仓生、顾李华、李京兵、曹百会、杨小明、史俊、方泓、吴峥、朱琼、田向东、祝京、张锦堂、祝延金、卞志勇、徐光淮、孟辉。DB34/T 29892017 1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要求、方法、程序、成果等。本标准适用于山丘区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SL 58 水文测量规范 SL 196 水文调查规范 SL 197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 537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山洪 flash flood 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3.2 山洪灾害 flash flood disaster 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3.3 调查对象 survey objects 受山洪威胁的城(集)镇、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3.4 山洪灾害调查 flash flood disaster investigation DB34/T 29892017 2 以水文调查为基础,采用勘测、调查、考证等手段采集调查对象的洪水淹没影响和洪水影响因子的工作。3.5 山洪灾害评价 flash flood disaster evaluation 对调查对象进行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现状防洪能力与预警指标综合分析评价等工作。3.6 控制断面 controlled section 用于推算调查对象所处河段水位流量与水位人口关系的河道横断面。3.7 水位人口关系曲线 water level-population curve 将调查对象住户的房屋地基高程、户籍人口与控制断面的水位关联,建立的水位与淹没影响人口数量的关系曲线。3.8 成灾水位 disaster causal critical water level 调查对象所处河段沿河民居和重要涉水建筑物开始受淹时对应的控制断面水位。3.9 临界流量 critical flow 对应于成灾水位的控制断面流量。3.10 临界雨量 critical rainfall 成灾水位或临界流量对应的各种特征时段雨量。4 总则 4.1 工作内容 在内业准备、外业调查和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对调查对象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分析。4.2 确定调查范围 沿河流方向,调查对象所处河段全部覆盖;沿高程方向,调查对象历史最高洪水位加 1.0 m 以下全覆盖。4.3 调查与评价工作流程 4.3.1 根据历史洪水,划定调查区域与河流。收集有关灾情资料,确定调查对象。DB34/T 29892017 3 4.3.2 根据调查对象的环境条件,确定调查范围,拟定调查方案。4.3.3 调查历史洪痕,勘测调查对象所处河段纵横断面,采集调查对象经济社会信息,调查涉水建筑物。4.3.4 评价调查对象所处河道现状防御能力,分析临界雨量。4.3.5 提交成果。4.3.6 工作流程图(见图 1)。图1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流程 调查 评价 DB34/T 29892017 4 5 调查 5.1 调查准备 应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确定调查工作底图,可搜集水利普查成果图、水利工程位置图等作为辅助图。5.2 内业准备 5.2.1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山洪灾害调查对象的名录、数量、规模等信息,收集整理调查对象的信息,按照行政区划编码原则进行编码(编码规则见附录A)。5.2.2 水文及山洪防御基础资料 资料包括:a)历史山洪发生时段匹配的暴雨资料,及周边水文站点径流资料。b)属地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计算方法。c)已有调查成果资料。d)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基础资料。5.2.3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应收集调查所在行政区划的人口、居民户数等基本信息,重要企事业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所在行政区域近年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5.2.4 确定范围 按照调查名录逐一在工作底图上进行初查,选择受山洪威胁影响的沿河、离河、沟较近居民地作为重点调查区域。确定河道纵断面测量及沿河洪痕调查范围,初步确定河道横断面测量位置。5.2.5 流域基本参数分析 分析调查对象的流域特征值,包括河长、流域面积、流域主河道平均坡降、河网密度、形状系数等数据。5.3 外业调查和测量 5.3.1 要求 5.3.1.1 外业调查和测量工作应按照 GB/T 12898、SL 58、SL 196 和 SL 197 的相关规定执行。5.3.1.2 所有测量要素应按照河流走向从上游到下游进行排序,依次标注序号。5.3.1.3 及时填写相关表格(参见附录 B 表B.1B.12))、拍照及绘图。5.3.2 流域基本情况补充调查 5.3.2.1 对内业准备中,未能明确的流域基本参数应进行实地补充调查。5.3.2.2 应对河道现状与历史变迁情况进行调查。5.3.3 水文调查及测量 DB34/T 29892017 5 5.3.3.1 确定水准点 5.3.3.1.1 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两处永久性建筑物的突出位置设立临时水准点,分别作为基准点和校核点,做好永久标识,记录水准点的坐标和周边参照物的位置。5.3.3.1.2 调查对象附近有国家水准点或水文站点的,水准点高程应接引国家水准点或水文站点的水准点高程;无水文站点的,水准点高程值可假定。若接引国家水准点,应填报高程校差值和高程基面(参见附录 B 表B.1)。5.3.3.1.3 后续调查的水准点应与原调查保持一致。5.3.3.2 河道横断面选择及测量 5.3.3.2.1 以曼宁公式推求水位流量关系时,调查对象所处河段的横断面测量数量应不少于 3 处。横断面位置应选择顺直的河段,断面之间不应有桥梁、堰坝、陡坎和卡口等导致水面线突变的构筑物。5.3.3.2.2 以量水建筑物法分析水位流量关系时,应根据量水建筑物类别与流量计算要求,确定横断面测量的数量和位置。5.3.3.2.3 调查对象所处河段河势复杂,平面蜿蜒变化、纵向高程突变多的情况下,应在弯道前后、纵向高程突变点的上下游增加河道横断面测量。5.3.3.2.4 横断面水上部分应测至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 1.0 m。有堤防的河流,断面测点应测至堤防背河侧的地面。断面测量中应同步调查河床质(参见附录 B 表B.6)。同步查勘是否存在非有效过水区域,并在河道横断面测量成果上辅以文字表述。5.3.3.2.5 调查对象同时受一条以上河流影响的,每条河流均应测量横断面。5.3.3.3 河道纵断面测量 5.3.3.3.1 河道纵断面测量应沿河道中泓线进行,同时施测纵断面河底高程和水面线。5.3.3.3.2 测量范围应包括调查对象所处河段,当所处河段不能满足水位流量关系分析要求时,需向调查对象上下游各延伸适当距离。测点位置和间距应能完整反映河底形态变化,遇有陡坎、堰坝、跌坎、弯道等突变处需加密测点(参见附录 B 表B.7)。5.3.3.3.3 调查对象同时受一条以上河流影响的,每条河流均应测量纵断面。5.3.3.4 洪痕调查及测量 5.3.3.4.1 调查考证当地洪痕,做好标识,测量洪痕高程和坐标位置。洪水场次的选取采取“从新兼从高”的原则,以留有清晰准确痕迹的近期洪水为主,兼顾历史较大洪水。如调查到多个场次洪水痕迹,不同场次痕迹要分别记录。5.3.3.4.2 洪痕点采集数量以满足反映调查河段历史洪水的水面变化为原则,并覆盖调查对象所处河段。每一场洪水至少应调查 3 处洪痕,洪痕位置应与断面测量位置匹配。调查应以距河道较近的老建筑物上的痕迹为主,(参见附录 B表 B.8)。应避免把调查对象背水侧坡地汇流洪痕误作为真实的河道洪痕。5.3.3.4.3 调查对象同时受一条以上河流影响的,每条河流均应调查洪痕。5.3.3.4.4 洪痕高程沿河道纵向变化的起点应与纵断面中泓线起点一致。5.3.3.4.5 洪痕点现场标志包括水面线、洪痕场次(参见附录 C 图C.1)。5.3.4 洪水淹没影响调查 DB34/T 29892017 6 5.3.4.1 洪水淹没影响的调查内容指调查对象可能被洪水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基础信息,按照调查对象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 1.0 m 来确定调查范围,逐户测量该范围内的居民房屋、重要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生活场所等建筑物的基础高程和坐标,调查各户、各单位的在册人口(参见附录 B 表B.9)。5.3.4.2 调查对象同时受一条以上河流影响的,应现场了解调查对象主要的影响河流。5.3.5 涉水工程调查 对调查对象范围内的桥梁、堰坝、路涵、码头等涉水工程进行调查和测量。若有堤坝、护岸等工程,应详细调查其形状、建筑材质、现状、高程和保护范围(参见附录B 表B.10B.12)。5.3.6 外业调查填表拍照及绘图 5.3.6.1 外业调查中应对各调查要素同步测量、填表和拍照,如水准点、横断面、洪痕、房屋、桥梁、堰坝等在测量的同时均要填表、拍照,并在照片文件中备注要素名称。水准点、洪痕、横断面等关键要素的照片应反映参照建筑和全貌,参见附录 C图 C.2 和图C.3。5.3.6.2 除了各个要素图片信息外,应有能够反映调查对象与所处河道关系全景的图片,可利用无人机或附近的高地拍摄。5.3.6.3 外业测量数据应当天整理,根据测量成果绘制调查各要素分布平面图、横断面图、河道中泓线及洪痕纵向分布图。5.4 合理性检查 依据水文要素在流域内的一般规律,参照 SL 196 中的相关方法,对调查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6 评价 6.1 评价内容 不同重现期的淹没影响人口分析、调查对象的洪水风险等级确定、临界雨量分析。6.2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6.2.1 根据调查河段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分析方法:a)调查对象上下游有水文站点的,经过高程基面转换处理,借用水文站点的水位流量关系。b)无水文站点的,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天然河道,应选择顺直河段的断面,采用曼宁公式分析河道断面水位流量关系。c)河道内有水利工程控制,可参照 SL 537 进行计算。6.2.2 若调查河段纵断面无突变,采用曼宁公式推求水位流量关系时,水面比降应采用同场次洪水所有洪痕的综合平均比降;当调查河段纵断面存在突变时,应采用计算断面处附近的洪痕点计算的局部比降;糙率按河床质调查图片以及河势情况选用,宜按属地糙率表确定。6.3 水位人口关系分析 水位人口关系依据纵断面、洪痕、居民基础信息综合确定,步骤如下:a)以纵断面测点绘制调查对象所处河流的轨迹线,并以纵断面最上游的测点为起算原点。b)建立以起点距为横轴,高程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c)将各洪痕点向河流轨迹线投影,计算其投影点起点距,关联洪痕高程,在坐标系内绘制调查洪水的水面线。DB34/T 29892017 7 d)将各居民房屋向河流轨迹线投影,计算其投影点起点距,关联居民房屋基础高程,将其展绘在坐标系内。e)在坐标系内,将调查洪水的水面线沿着高程方向上下平行移动,按照短板效应原则,当有一户房屋基础高程与相应水面线相交成灾时,该水面线为成灾水面线。f)确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应与推算水位流量关系的断面统一。成灾水面线在控制断面上的水位为成灾水位,其相应流量即临界流量(Q 临)。以成灾水位为起点,设定水位步长,计算不同水位下相应水面线以下各户的淹没水深和淹没影响在册人口,建立水位人口关系线。6.4 设计暴雨 按照属地设计暴雨方法进行设计暴雨计算。6.5 设计洪水 调查对象所在流域不同重现期设计流量(Qm,p)的推求,视资料情况分两种:a)调查对象附近有实测径流资料的,先按照直接法推求水文站点的设计流量,再按照面积比拟法计算调查对象的设计流量。b)无实测径流资料的,采用属地设计洪水方法及其他适应的水文模型推求。6.6 临界流量重现期分析与风险评价 6.6.1 临界流量(Q 临)对比设计流量(Qm,p),确定重现期。按表 1 确定调查对象洪水风险等级。表1 调查对象洪水风险等级表 临界流量重现期(n)调查对象洪水风险等级 小于 5 年一遇 极高危险区 大于等于 5 年一遇,小于 20 年一遇 高危险区 大于等于 20 年一遇至历史最高洪水位 危险区 6.6.2 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确定不同重现期设计流量的相应水位;根据水位人口关系,提取淹没水深大于等于零的居民户并关联其坐标信息,绘制不同重现期淹没范围图。6.7 临界雨量 6.7.1 临界雨量由分析的临界流量及其重现期推求,临界雨量计算宜采用同频率法、反推法。6.7.2 同频率法是基于暴雨洪水同频率的假定,通过临界流量重现期和属地设计暴雨统计成果,直接确定不同时段同频率的临界雨量。计算步骤如下:a)确定临界流量重现期;b)分析调查对象以上流域的汇流时间;c)按照属地设计暴雨成果,依据确定的重现期,推求时段长大于等于汇流时间的特征时段的临界雨量。6.7.3 反推法由临界流量利用属地设计洪水方法中的汇流计算方法试算反推,并基于两个假定,一是暴雨时程分配与属地设计暴雨时程分配相同,二是不考虑前期降雨影响,即流域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反推法中采用汇流计算方法应与设计洪水计算方法一致。计算步骤如下:DB34/T 29892017 8 a)设定特征时段长;b)先假定雨量,再按照设计暴雨时程分配比例计算特征时段内各小时雨量;c)进行汇流计算,读取计算洪水过程的洪峰值(Qm);d)对比 Qm与Q临,若 Q mQ 临,就减小雨量,反之增加,重复 b)后的步骤,当符合 100QQ-Q临临 m 1条件时,对应的雨量即为该特征时段的临界雨量。7 提交成果 7.1 图表 具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表:a)调查表(参见附录 B 表B.1B.12)。b)水位流量关系图、水位人口关系图(参见附录 D 图D.6 和图 D.7)。c)不同重现期设计洪水及淹没范围图(参见附录 D 表D.5 和图 D.11)。d)特征时段临界雨量表(参见附录 D表 D.7)。7.2 调查照片 调查过程中各类要素照片(参见附录C)。7.3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格式参见附录D。DB34/T 29892017 9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行政区划编码原则 调查编码以国家统计局所用行政区划代码(省、市、县、乡、行政村五级)为基础,行政区划代码扩展到自然村一级,采用 15 位代码,编码办法为:省(市、区)+市+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 6位 3位 3位 3位 自然村按照所在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先左岸再右岸的原则,从 001 开始,依次编码;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并有较大管理区域农垦、林场等单位按级别和住地对应编码纳入体系。DB34/T 29892017 10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调查表 以村落为单位,一个村落一套表。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自然村:填表人:审核人:校核人:填表时间:表B.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经度()纬度()人口(人)户数(户)基准点高程(m)高程校差值(m)校核点高程(m)基面名称 备注 注1:经度和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下同;注2:高程校差值:临时水准点接引指定基面的真高与假定高程之差。表B.2 河流水系表 流域名称 水系名称 河流名称 河流代码 汇入河流名称 汇入河流代码 备注 表B.3 防洪能力调查表 堤防名称 堤顶高程(m)堤防类型 雨量预警 有 无 水位预警 有 无 警报设施 有 无 备注 表B.4 防洪影响_森林与种植情况表 植被率 最大坡度 坡地耕种程度 高 中等 低 DB34/T 29892017 11 表B.5 历史洪灾调查表(历史最大)历史洪水发生日期 最高水位(m)调查洪峰流量(m3/s)受灾人口(人)死亡人口(人)倒塌房屋(间)参考依据 备注 注:参考依据,指出自文献如县地方志、县水利志等,或现场调查。表B.6 横断面成果调查表 河流名称 纵向编号:施测时间 糙率 起测岸别 左岸右岸 垂线号 经度()纬度()起点距(m)河底高程(m)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备注 注1:纵向编号:同一个调查对象,一个代码,自上游到下游的断面编号依次为1、2、3;注2:经、纬度:指断面测点的空间位置;注3:各种类型河槽糙率参考值:河床无植物、两岸陡峭、高水期沿岸树木丛 0.030.05;水流缓慢,加有大弧石的飘石 0.040.07。DB34/T 29892017 12 表B.7 纵断面成果调查表 测量时间 中泓 测时水面线 序号 起点距(m)高程(m)经度()纬度()河流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表B.8 洪痕调查表 洪痕序号 起点距(m)洪痕高程(m)经度()纬度()洪水场次 河流 最高水位 出现时间 成灾时间1 2 3 4 5 6 注1:洪水场次按照调查河段历史洪水最高水位出现时间确定,如1969年 7 月5日洪水,填写格式为“19690705”;注2:起点距是距调查河段纵断面起点的里程。DB34/T 29892017 13 表B.9 洪水淹没人口影响调查表 类别 户主姓名 房屋 结构 宅基 高程(m)人数是否切坡是否临水经度()纬度()历史最高水位洪痕高程(m)注1:类别分为六类:居民、学校、医院、敬老院、企业、其他;注2:户主姓名,如果是学校、医院、敬老院、企业应填报负责人姓名;注3:房屋结构分为六类:简易房、砖木、砖混、钢混、钢结构、其他。表B.10 防洪影响调查表_桥梁 桥梁名称 桥梁长度(m)桥梁宽度(m)桥面高程(m)河底高程(m)桥梁底板高程(m)孔数(个)过水总宽(m)桥墩宽度(m)现状经度()纬度()建成日期备注 注:桥墩宽度填写在河道中阻水的桥墩总宽。DB34/T 29892017 14 表B.11 防洪影响调查表_堰坝 堰坝名称 堰坝 长度(m)堰坝 高程(m)底坎高程(上游侧)(m)堰底高程(下游侧)(m)经度()纬度()建成日期 表B.12 防洪影响调查表_其它阻水建筑 建筑物名称 岸别 占河宽度(m)经度()纬度()DB34/T 29892017 15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调查照片 图C.1 洪痕标注要素图 图C.2 临时水准点位置图 图C.3 横断面标识图 图C.4 村貌、河床图 图C.5 桥梁形状图 图C.6 堰坝位置及形状图 DB34/T 29892017 16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报告格式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山洪灾害评价报告 1 调查对象简介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 1800 多年历史,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一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呈坎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潀川河(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呈坎紧邻皖南山区暴雨中心之一黄山高值区,加之村落沿河布局,两岸居民房舍基础高程低,极容易受洪水影响,经调查,建国以来有 1969、1991、1998、2008、2013 出现较大或特大洪水,村落受洪水威胁严重,还有其它年型,右岸沿河高程较低的街道、房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呈坎既是属地人口集中地,又是旅游景区,流动人口多,加之山洪频发,开展山洪影响普查十分必要。2 调查要素合理性分析 按照标准中调查部分要求,对村落开展全面调查,调查要素包括洪痕、河道中泓线、河道横断面、居民布局与高程以及影响过洪能力的水工建筑调查等,调查要素分布如图D.1 所示。图 D.1 调查要素分布图 DB34/T 29892017 17 2.1 洪痕 本村落洪水调查时间是2013年8月29日,距“2013.6.30”洪水发生时间不足两月,洪水痕迹明显,沿河调查洪痕点 38 处,经与河道中泓线对照,剔出两处,36 处洪痕及调查河段中泓线分布,洪痕点水位与沿河路面高程关系与实况相符,洪痕调查成果如图D.2 所示,调查洪痕可靠,分布合理。调查洪痕与断面布局匹配,与水工建筑物法推算流的要求匹配。2.2 控制断面位置选择 鉴于村落上游河道与村落中央河道差异较大,村落上游河道经过人工整治,两岸岸线清晰,路堤结实,村落中央保持原始状态,局部河段存在漫溢分流情况。调查时断面选择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满足调查流量计算条件,包括曼宁公式使用条件、堰坝等水工建筑物推流条件,二是必须满足流量控制要求,以便真实反映与流域面积匹配的洪水规模。基于以上因素,在村落上游顺直河段测量 3 处断面,用于调查洪水洪峰流量计算、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分析。3 处断面测量成果如图D.3 所示。图 D.3 调查河段横断面测量成果图 图2 呈坎村“2013.6.30”洪痕纵向分布图y=-0.000909 x+201.375779y=-0.00542 x+202.10570193.00194.00195.00196.00197.00198.00199.00200.00201.00202.00203.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起点距(m)高程(m)沿河洪痕测点潈川桥堰坝上游大断面测量河段洪水水面线沿河两岸村落中间洪痕测点(左岸)河道纵断面环秀桥下游河段洪痕点沿河居民高程右岸道路高程图 D.2 呈坎“2013.6.30”洪痕纵向分布图 高程(m)DB34/T 29892017 18 2.3 居民基础信息 呈坎村有 3500 人,其中沿河居住人口 1275,居住集中,沿着潀川河分布,村落上下游相距 1.5 km,洪水期水面落差 4.3 m,本次调查共享了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成果,在规划地形图基础上按照洪水淹没情况,划定调查范围,以户主房屋读取地形高程作为房屋基础高程,匹配户主对应人口,村落可能被洪水淹没的高程人口分布如图D.4 所示。图 D.4 呈坎村高程人口关系图 3 山洪影响评价 3.1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调查流量选择两种方法,即曼宁公式法和水工建筑物法。流量计算的方法:曼宁公式:21321J AR n Q,其中 n 为糙率、A 为过水断面面积、R 为水力半径、J 为平均坡降;堰坝公式:231BH C Q;M C 1,其中 为淹没系数、为侧向收缩系数、M 为流量系数、B 为堰宽、H 为水头。曼宁公式计算采用的洪水比降 J,不能直接选用整个村落的综合值,必须考虑河道水工建筑物对过洪能力的影响,按照断面测量的平面位置结合洪痕纵向分布分段采用,分段采用比降数值如图D.5 所示。3 个断面以及 2 号堰坝流量计算成果见表D.1、表D.2 所示。取 1 号断面作为洪水规模评价控制断面,洪峰流量 287 m3/s。按照曼宁公式分析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成果如图D.6 所示。DB34/T 29892017 19 图 D.5 分段洪水比降分析示意图 表D.1 断面流量计算成果表 断面序号 Z I n R A Q 1 201.50 0.000909 0.040 2.78 169 287 2 201.18 2.44 181 247 3 201.07 2.19 205 260 表D.2 2 号堰调查流量分析成果表 h H h/H M D1 A Q 3.08 3.39 0.91 0.60 0.85 1.77 1.50 50.23 283.01 呈坎村“2013.6.30”洪痕纵向分布图y=-0.000909 x+201.375779193.00194.00195.00196.00197.00198.00199.00200.00201.00202.00203.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起点距(m)高程(m)沿河洪痕测点潈川桥堰坝上游大断面测量河段洪水水面线河道纵断面图6 代表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图197.00198.00199.00200.00201.00202.000.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流量(m3/s)水位(m)图 D.6 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图 DB34/T 29892017 20 3.2 水位人口关系分析 按照典型年(“2013.6.30“)洪水水面纵向分布成果,并基于不同量级洪水水面比降不变的假定,结合村落居民调查成果(房屋基础高程、空间位置),以内插洪水水面高程方式计算各个居民户受淹没情况。推算控制断面水位与村落淹没人口关系,同步考虑现状自动水位预警站与控制断面的洪水落差,推算预警断面水位人口关系,成果如图D.7 所示。图 D.7 控制断面与预警断面水位人口关系图 3.3 设计流量 调查对象位于黄山市境内,本报告设计洪水计算直接采用黄山水文手册成果。3.3.1 经验公式 1 1:095.21 751.11 0188.02 F F Q 2:438.19 179.10 0163.02 F F Q 5:631.17 0506.8 0128.02 F F Q 10:927.15 4218.6 0102.02 F F Q 20:4.5 31.5 010.02 F F Q 式中:F 流域面积 km2。DB34/T 29892017 21 3.3.2 经验公式 2 1:Je F Q0051.083553.8 或 2334.0 0237.16838.4 J F Q 2:Je F Q0051.0535.7 或 2352.0 0316.1871.3 J F Q 5:Je F Q0051.08451.5 或 2394.0 0502.17853.2 J F Q 式中:F 流域面积 km2;J 流域平均坡降。3.3.3 水文模型 1)设计暴雨 见表D.3。表D.3 设计暴雨成果表 p()1 2 5 10 20 kp 2.15 1.98 1.69 1.48 1.26 Xp 172.0 158 135.2 118.4 100.8 最大 6 小时雨量均值:80 mm;Cv=0.36,Cs/Cv=3.5(a)(b)图 D.8 黄山市多年平均最大 6 小时暴雨均值、Cv 等值线图 DB34/T 29892017 22 表D.4 设计暴雨过程成果表 时间 富溪站(mm)面雨量(mm)1 2 5 10 20 2013/6/30 5:00 0 0.0 0.0 0.0 0.0 0.0 0.0 2013/6/30 5:30 0 0.0 0.0 0.0 0.0 0.0 0.0 2013/6/30 6:00 5 3.2 4.2 3.8 3.3 2.9 2.4 2013/6/30 6:30 2 2.2 1.7 1.5 1.3 1.1 1.0 2013/6/30 7:00 3 3.4 2.5 2.3 2.0 1.7 1.5 2013/6/30 7:30 7 5.8 5.8 5.3 4.6 4.0 3.4 2013/6/30 8:00 18 15.4 15.0 13.7 11.8 10.3 8.8 2013/6/30 8:30 17 14.8 14.1 13.0 11.1 9.7 8.3 2013/6/30 9:00 29 25.4 24.1 22.1 18.9 16.6 14.1 2013/6/30 9:30 46 33.4 38.2 35.1 30.0 26.3 22.4 2013/6/30 10:00 46 33.2 38.2 35.1 30.0 26.3 22.4 2013/6/30 10:30 33 32.6 27.4 25.2 21.6 18.9 16.1 2013/6/30 11:00 1 1.0 0.8 0.8 0.7 0.6 0.5 合计 207.0 170.4 172.0 158.0 135.2 118.4 2)设计洪水 见表D.5。图 D.9 呈坎村以上流域设计洪水(水文模型法)过程图 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13/6/30 5:00 2013/6/30 7:30 2013/6/30 10:00 2013/6/30 14:00 2013/6/30 19:00 2013/7/1 0:00050100150200250300降水典型暴雨(富溪)典型(面处理)1%2%5%10%20%流量(m3/s)降水量(mm)DB34/T 29892017 23 y=-0.000909 x+201.375779y=-0.00542 x+202.10570193.00194.00195.00196.00197.00198.00199.00200.00201.00202.00203.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起点距(m)高程(m)沿河洪痕测点潈川桥堰坝上游大断面测量河段洪水水面线沿河两岸村落中间洪痕测点(左岸)河道纵断面环秀桥下游河段洪痕点沿河居民高程右岸道路高程图 D.10“呈坎村洪痕水面线与俩岸道路、居民点高程对照表D.5 设计流量成果表 3.4 临界流量重现期分析与风险评价 按照“2013.6.30”洪水水面线平行下移,考虑村落中央道路相对低点(如图D.10),综合确定成灾水位 199.50 m,临界流量 100 m3/s。对比设计流量成果表D.5,临界流量不到 5 年一遇,根据标准中洪水风险等级表,调查对象危险等级为极高危险区。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确定不同重现期设计流量的相应水位。根据水位人口关系,确定不同重现期淹没影响人口(见表D.6)。表D.6 洪水影响评价成果表 重现期(n)设计流量(m3/s)控制断面水位(m)影响人口(人)100 334 201.84 1275 50 291 201.52 1275 20 232 201.00 1075 10 187 200.57 501 5 146 200.13 200 重现期(n)计算流量(m3/s)设计流量(m3/s)经验公式 1 经验公式 2 模型 100 334.3 265 332 334 50 290.7 226 301 291 20 232.3 175 250 232 10 187.2 204 187 5 145.8 162 146 DB34/T 29892017 24 由于“2013.6.30”洪峰流量 287 m3/s,对照从表D.6 可知:重现期为五十年一遇;当发生五十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时,呈坎村沿河居民全部受影响,淹没范围图见图D.11。3.5 临界雨量分析 按照临界流量 100 m3/s,对照设计洪水计算结果,不到 5 年一遇,近似以 5 年一遇暴雨过程分析暴雨预警阈值。根据表D.4 所列雨量,形成临界雨量成果,见表D.7。表D.7 特征时段临界雨量 特征时段 最大 1 小时 最大 2 小时 最大 3 小时 最大 6 小时 临界雨量(mm)45 70 85 100 图D.11 呈坎镇5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图DB34/T 29892017 25 4 结论与建议 呈坎村落过洪能力低,综合评定为极高危险区。当发生五十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时,呈坎村全部居民受影响。区域内降水站点密度基本满足要求,但是有两处重叠,建议补空原则调整。呈坎点自动水位站下移到村落,适宜在宝纶阁附近,并按照徽派建设,与周边建设风格一致。村落河段由于堰坝多,加上上游河段左岸建设了新区,原高水时左岸分流条件丧失,建议恢复高洪分流条件。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