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22/T 2542-201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5422016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Rules of green controlling measures for the asiatic rice striped borer 2016-12-09发布 2017-03-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542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振铎、张琼、胡博、张庆贺、潘澎湃、袁媛。DB22/T 25422016 1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绿色防控技术的调查方法、绿色防控原则和绿色防控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始盛期 beginning period of full emergence 水稻二化螟某虫态个体累计数量占调查总虫量的16%的时期。3.2 羽化初期 initial stage of eclosion 二化螟蛹羽化数量达到总虫量的10%的时期。3.3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period 使用一种防控措施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3.4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使用一种防控措施防治害虫时相应虫态的最低密度或数量。3.5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 sex pheromone of Asiatic rice striped borer 油状顺式-9-十六碳烯醛(1)、顺式-11-十六碳烯醛(2)和顺式-13-十八碳烯醛(3)的混合物。3.6 植物支持系统 plant-mediated support system 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越冬和繁殖场所、提供逃避农药和耕作干扰等恶劣条件的庇护所及适宜生长发育环境的植物体系。3.7 虫伤株 plant bored by insect DB22/T 25422016 2 二化螟幼虫为害稻株致使稻穗部分甚至全部籽粒变为秕谷的稻株。3.8 白穗株 white ear 二化螟幼虫为害稻株致使水稻抽穗后整穗完全不实的稻株。4 调查方法 4.1 卵始盛期 4.1.1 留存稻草 上年秋季留存300 m2以上发生二化螟的代表性地块的稻草。4.1.2 调查时间 次年春季5 月中旬开始,每5 天调查一次。到螟蛾羽化初期停止调查。4.1.3 调查方法 应符合GB/T 15792的要求,从留存稻草垛的东、南、西、北四方随机抽取稻草秆不少于500 株,剥查并分别记录秆内活虫数、蛹数、蛹壳数。4.1.4 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1)、(2)分别计算化蛹率和羽化进度,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1,化蛹始盛期后推1112天为卵始盛期。化蛹率以 p 代表,数值以%计,按式(1)计算:100+=m n lm np.(1)羽化进度以 f 代表,数值以%计,按式(2)计算:100+=m n lmf.(2)式中:p 化蛹率;l活幼虫数;n蛹数;m蛹壳数;f 羽化进度。注: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4.2 田间蛾量 4.2.1 地块选择 选取面积10000 m2的代表性田块4 块。4.2.2 调查时间 DB22/T 25422016 3 水稻插秧一周后,每5 天调查一次。每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量达5头以上时停止调查。4.2.3 诱捕器设置 每块田设置15 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间距25 m左右,诱芯按使用说明更换。秧苗期诱捕器底边离地面0.5 m0.8 m左右,固定于支架上后立在稻田中,成株期放置在底边低于水稻叶面0.2 m左右。4.2.4 数据整理 计算单套性诱捕器累计平均数,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2。4.3 卵块密度 4.3.1 地块选择 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4 块进行调查。4.3.2 调查时间 诱捕器诱到蛾后5 天,每3 天调查记录卵块数,50 m2稻田中正常孵化卵块有2 块以上时停止调查。4.3.3 取样方法 应符合GB/T 15792的要求,采用平行跳跃式10 点取样,每点查10 穴。检查样点所有稻株上部5 片稻叶的正反两面及叶鞘。4.3.4 数据整理 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3。4.4 枯鞘株 4.4.1 地块选择 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 4块进行调查。4.4.2 调查时间 诱到螟蛾后12 天,每3 天调查一次。每平方米枯鞘株平均达到8 株以上时停止调查。4.4.3 取样方法 采用本标准4.3条的取样方法,调查记录所有样点内幼虫危害致叶鞘枯黄的稻株数和总株数。4.4.4 数据整理 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4,计算每平米枯鞘株平均数。4.5 防治效果 4.5.1 地块选择 选取防治区田块4 块与对照区田块1 块。4.5.2 调查时间 DB22/T 25422016 4 在水稻完熟期分别调查防治田和对照田的虫伤株和白穗率。4.5.3 取样方法 采用本标准4.3条的取样方法,田间调查所有样点虫伤株数、白穗数、总株数,枯心、枯孕穗按白穗计数,其它稻茎被害状按虫伤株计数,可以收割下来拿回室内调查。4.5.4 计算方法 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5,分别计算防治区和对照区的虫伤株率和白穗率,再计算对照区的虫伤株减退率sd 和白穗减退率bd。最后计算防治效果e。虫伤株(白穗)率计算公式,数值以%计,按式(3)计算:()()100=zcb sb s.(3)式中:s虫伤株率;b白穗株率;()b sc 虫伤(白穗)株数;z 调查总株数(穗数)。注: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减退率以d代表,数值以%计,按式(4)计算:()()()()100=cktr ckb sb sb s b sd.(4)式中:()b sd虫伤株(白穗)减退率;()ckb s对照区虫伤(白穗)株率;()trb s防治区虫伤(白穗)株率;注: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防治效果以e代表,数值以%计,按式(5)计算:2b sd de+=.(5)式中:sd虫伤株减退率;bd白穗株减退率;e防治效果;注: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DB22/T 25422016 5 5 绿色防控原则 以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为出发点,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为害规律,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及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措施,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和为害的环境,保护稻田有益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降低农药残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6 绿色防控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整地泡田 秋后、早春机械深翻稻地,翻地深度18 cm22 cm,旋耕深度14 cm16 cm,也可用耙浆机整地;翻地要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漏、不留生格。深水(10 cm以上)泡田3 天5 天后整地,同一稻池内高低差不大于3 cm,插秧前5 天7 天完成整地。6.1.2 稻草处理 根据上年秋季稻田二化螟发生轻重情况,收割脱粒后将害虫发生重地块的稻草和发生虫害轻的稻草分开存放,先使用害虫发生重的稻草,后使用发生轻的稻草。在4 月末以前用完所有稻草,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6.1.3 种植诱虫植物 4 月中下旬在稻田不影响运苗的水渠、田埂等空地播种苏丹草,株距80 cm,行距20 m以内,后期高度控制在120 cm以下。引诱二化螟在苏丹草上产卵,使幼虫不能完成生活史,减轻幼虫对水稻的危害。6.1.4 种植蜜源植物 4 月中下旬在稻田不影响运苗的水渠、田埂等空地,种植荞麦、大豆、芝麻等作物,构建害虫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增加害虫天敌食物来源,为天敌繁殖等活动提供场所,保护和养育天敌。6.1.5 配方施肥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要求,科学确定氮、磷、钾肥的用量、比例和施用时期,使用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使用微量元素,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水稻的抗虫性。6.1.6 合理灌溉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用水规律,合理灌溉。浅水移栽,返青后间歇灌溉,浅水勤灌,干湿交替,以浅为主,分蘖末期在确保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适度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性,抽穗期保持浅水层。6.1.7 拔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株时,及时拔除并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6.1.8 除草灭卵 DB22/T 25422016 6 及时清除田间、池埂、水渠等处杂草,减少二化螟产卵植物,降低虫卵数量。6.2 物理防治 6.2.1 稻草垛灯光诱杀 在稻草茎杆集中堆放地,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围绕稻草垛安放,两灯间隔50 m左右,安装高度为1.3 m1.5 m(接虫口到地面距离),用铁丝将灯上的吊环绑在固定杆上。时间从螟蛾羽化初期开始(我省一般在6 月中下旬),天黑开灯,天明关灯,每天整理集虫袋,7 月初收灯。6.2.2 田间灯光诱杀 田间灯光诱控防治指标为螟蛾羽化进度达到10%时,每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量达5 头以上。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成虫,棋盘式布局,两灯间隔距离200 m,按本标准5.2.1条款安装使用杀虫灯。6.3 生物防治 6.3.1 放蜂防螟 卵始盛期为首次放蜂防治适期,防治指标为50 m2稻田达3 块卵以上。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在卵始盛期首次放蜂,连续放蜂3 次,间隔5 天。蜂种可以选择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i)等。6.3.2 喷施Bt 1 龄幼虫始盛期为Bt制剂防治适期,Bt制剂防治指标为50 m2稻田中正常孵化卵块有2 块以上。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在二化螟产卵始盛期后6 天7 天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进行防治,发生严重时9 天11 天后再喷施一次。6.3.3 性诱剂诱杀 防治适期为螟蛾羽化初期,防治指标为每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量达5 头以上。在田间放置诱捕器并挂好诱芯,每公顷放置干式诱捕器15 个,根据诱芯有效期及时更换诱芯,我省一般在6 月中下旬开始安放,8 月上旬撤回。干式诱捕器放置方法同本标准4.2条,其它诱捕器根据不同厂家使用说明书设置。6.3.4 稻鸭共育 水稻秧苗移栽缓苗后10 天15 天(我省一般为6 月上中旬),每亩稻田放雏鸭10 只,水稻破口抽穗后收鸭。鸭子种类以中小型为佳。一般每公顷分为两群,在田间用钢丝网进行隔离,网高30 cm50 cm,孔径以鸭苗不能穿过为宜。每群鸭子建一个5 m2鸭舍,供鸭子晚上休息和人工喂食,根据鸭子的取食情况合理补充饵料。6.4 化学防治 6.4.1 农药使用准则 施药应符合NY/T 1276要求。根据二化螟的发生情况,选用已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遵照安全使用规程和使用说明施药;采用合理的使用方式,交替使用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性产生,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控制效能,降低农药对稻米和环境的污染。6.4.2 药剂的使用 DB22/T 25422016 7 60%幼虫进入1 龄期2 龄期为化学防治适期;化学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枯鞘株平均达到8 株以上,如插秧密度为30 cm20 cm时枯鞘株率约为2%。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在二化螟幼虫2 龄以前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进行防治。这两种化学农药在水稻生育期内最多使用2 次,施药间隔超过20 天,安全间隔期要超过30 天。DB22/T 25422016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效果调查表 水稻二化螟化蛹羽化情况记录见表A.1。表A.1 水稻二化螟化蛹羽化情况记录 调查日期 调查样点 剖查稻杆数(根)活幼虫(头)蛹(头)蛹壳(个)化蛹率(%)羽化进度(%)备注 性信息素诱捕器诱集二化螟蛾量记录见表A.2。表A.2 性信息素诱捕器诱集二化螟蛾量记录 性诱捕器诱蛾量 调查日期 调查田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值(头)备注 二化螟卵块密度记录见表A.3。表A.3 二化螟卵块密度记录 调查样点卵块数(块)调查日期 调查田块 取样数量及面积(丛、)卵块(块)1234567891 0合计 每平方米卵块数备注卵块 孵化卵块 卵块 孵化卵块 DB22/T 25422016 9 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记录见表A.4。表A.4 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记录 调查样点枯鞘株数 调查日期 调查田块 取样数量及面积(丛、)1 234567891 0合 计 每平米枯鞘株 备注 二化螟绿色防控效果记录见表A.5。表A.5 二化螟绿色防控效果记录 调查样点 调查日期 调查田块 稻株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虫伤株(白穗)率(%)备注虫伤株(株)白穗(穗)总株数(株)虫伤株(株)白穗(穗)总株数(株)DB22/T 25422016 10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水稻二化螟识别特征 雄蛾:体长10 mm12 mm,翅展20 mm25 mm。头胸部灰褐色,触角丝状。前翅颜色稍灰,中央有1个灰黑色斑点,下面有3 个同色斑点,斜行排列,外缘有7 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腹部瘦小,圆筒形。雌蛾:体长12 mm15 mm,翅展25 mm31 mm。头胸部和前翅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翅面有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亦有7 个小黑点。后翅白色,有绢丝般光泽。腹部粗壮,纺锤形。卵:大小为1 mm0.7 mm,扁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逐渐加深,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幼虫:一般6 龄,老熟时体长20 mm30 mm,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5 条棕色纵线,最下1条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3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蛹:长约11 mm17 mm,淡棕色,前期背面可见5 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DB22/T 25422016 11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二化螟被寄生卵与正常卵的区别特征 二化螟被寄生卵与正常卵的区别特征见表C.1。表C.1 二化螟被寄生卵与正常卵的区别特征 项目 寄生卵 正常卵 卵孵化前 卵上有黑点 卵淡暗红色 卵孵化时间 比正常卵迟2 3天 正常 卵上孔口 羽化孔口光滑 孵化孔口不整齐 卵壳颜色 卵孵化、羽化后卵壳黑色 卵壳无色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