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22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2985 2019 水稻秸秆 还田技术 规程 2019-07-04 发布 2019-08-01 实施 河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13/T 2985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本标准 由唐 山市 市场 监督 管理局 提出。本标准 起草 单位:唐 山市 爱东农 业科 技有 限公 司、唐山久 发农 业科 技有 限公 司、唐 山市 源源 谷 物种植有 限公 司、唐山 市曹 妃甸区 爱东 水稻 种植 专业 合作社、唐 山 市 曹妃 甸区 圣达源 水稻 种植 专业 合 作社、唐 山曹 妃甸 区天 旭生 态农业 有限 公司、唐 山曹 妃甸区 尚旭 水稻 种植 专业 社、唐 山市 曹妃 甸区 市场监督管 理局。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李爱 东、杨 扬、王辉、李 征、王世威、陈 猛、杨友 臣、毕国舜、李 彩云、邱彩萍、毕国 舜、韩捷、于 瑛、李 建朋、张 根柱、李 贺静。DB13/T 2985 2019 1 水 稻秸秆 还田技术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水 稻秸 秆还 田的术 语和 定义、秸 秆机 械化粉 碎抛 撒、土壤 机械 耕作、秸秆 还田 后 的肥水管 理。本标准 适用 于水 稻秸 秆机 械化全 量还 田作 业。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仅 注日 期的版 本适 用于 本 文件。凡 是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其最 新版 本(包括 所 有的修 改单)适 用于 本文 件。GB/T 5668 旋 耕机 GB 16161.1 农 业机 械运 行安全 技术 条件 第1部 分:拖拉 机 GB 16161.12 农业 机械 运 行安全 技术 条件 第12部 分:谷 物联 合收 割机 GB 20287 农用 微生 物菌 剂 NY/T 496 肥料 合理 使用 准则通 则 NY/T 499 旋耕 机作 业质 量 NY/T 500 秸秆 粉碎 还田 机作业 质量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水稻秸 秆还 田 水稻由 加装 切碎 装 置 的联 合收割 机收 割,将切 碎的 秸秆均 匀抛 撒于 水稻 田,然后翻 埋入 土 壤 中。3.2 秸秆腐 熟剂 能加快 作物 秸秆 腐熟 的农 用微生 物菌 剂。4 秸秆机 械化 粉碎 抛撒 4.1 作业要 求与 作业 质量 4.1.1 作业要 求秸 秆切 碎长 度应 不大 于 15 cm。4.1.2 作业质 量作 业质 量应 符合 表 1 规 定。DB13/T 2985 2019 2 表1 水稻 秸秆 粉碎 抛撒 作 业质量 项目 要求 粉碎长度合格率,%90 平均留茬高度,cm 15 抛散不均匀率,%20 4.2 机具选 择与 使用 4.2.1 机具选 择选 择加 装 切 碎装 置和利 于秸 秆扩 散的 导流 装置的 半喂 入联 合收 割机。4.2.2 机具安 全使 用水 稻联 合收 割机安 全技 术要 求符 合 GB 16161.12 规定。4.3 作业流 程 4.3.1 水稻收 获 用 半喂 入联 合收 割机收 割水 稻。4.3.2 秸秆粉 碎还 田 用 加装 切碎 装置和 利于 秸秆 扩散 的导 流装置 的半 喂入 联合 收割 机收割 水稻,将 割茬以上 秸秆 粉碎 并均 匀抛 撒在田 面。4.4 作业质 量检 查 作业质 量检 测方 法和 检验 规则按NY/T 500 规定。5 土壤机 械耕 作 5.1 犁耕翻 压 5.1.1 作业要 求与 作业 质量 5.1.1.1 作业要 求结 合生 产计 划,根 据土壤 适耕 性确 定耕 作时 间,以 土壤 相对 持水 量 75%左右时 为宜;翻耕后 土壤 覆盖 秸秆 严密。5.1.1.2 作业质 量作 业质 量应 符合 表 2 规 定。表 2 犁耕 翻压 作 业 质量 项目 要求 作业深度(耕深),cm 20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0 立垡、回垡率%3 地头地边状况 地头地边整齐;地头长不得超过 1.5 倍机组长。5.1.2 机具选 择与 使用 5.1.2.1 机具选 择根 据所 具备 的拖 拉机功 率、土地 面积 等情 况选择 单铧 或多 铧犁。5.1.2.2 机具安 全使 用拖 拉机 安全 技术要 求符 合 GB 16161.1 规定。5.1.3 作业流 程 DB13/T 2985 2019 3 5.1.3.1 施氮肥 犁耕 翻压 前,每 100 kg 秸 秆施 纯 氮 0.5 kg1 kg 调 节碳 氮比,促 进秸 秆 腐熟。5.1.3.2 施秸秆 腐熟 剂 犁 耕翻 压 前,施用 秸秆 腐熟 剂,促进 秸秆腐 熟。可与 施氮 肥同 时进行。秸 秆 腐熟剂应 符 合 GB 20287 规 定。秸秆 腐熟 剂用 量按 产品 使用说 明推 荐用 量。秸秆 腐熟剂 可与 氮肥 或干 土拌和均匀 后立 即撒 施于 抛撒 好秸秆 的田 内(适用 于粉 剂和颗 粒型),或 均匀 喷施 到抛撒 好秸 秆的 田内(适用于液 体型)。耕深 30 cm 时 不建 议施 用。5.1.3.3 翻耕入 土秋 耕时 间从 水稻 收获秸 秆粉 碎还 田后 到耕 层结冻;春耕 时间 从耕 层解 冻到距 离 水 稻插秧 30 d 以前。翻 耕后 秸 秆应全 部翻 压于 土中。5.1.4 作业质 量检 查 作业质 量检 测方 法见 附录A。5.2 旋耕入 土 5.2.1 作业要 求与 作业 质量 5.2.1.1 作业要 求结 合 生 产计 划,根据土 壤适 耕性 确定 耕作 时间,旱耕 时以 土壤 绝对 含水 量 15%25%时 为宜;旋 耕后 秸秆 应与土 壤充 分混 合。不建 议水耕。5.2.1.2 作业质 量作 业质 量应 符合 表 3 规 定。表 3 旋耕 入土 作业 质量 项目 要求 作业深度(耕深),cm 15 旋耕深度合格率,%90 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g/m2 200.0 碎土率,%壤土60、黏土50、砂 土 80 旋耕后地表平整度,cm 4.0 耕后田面情况 作业后田角余量少,田间无漏耕,没有壅土、壅草现象。5.2.2 机具选 择与 使用 5.2.2.1 机具选 择根 据所 具备 的旋 耕机,配套 相应 功率 拖拉 机。5.2.2.2 机具安 全使 用拖 拉机 安全 技术要 求符 合 GB 16161.1 规定,旋耕 机安 全技 术要 求符 合 GB/T 5668 规定。5.2.3 作业流 程 5.2.3.1 施氮肥 旋耕 前,每 100 kg 秸秆施 纯 氮0.5 kg1 kg 调节碳 氮比,促 进秸 秆腐 熟。5.2.3.2 施秸秆 腐熟 剂旋 耕前,施 用秸秆 腐熟 剂,促进 秸秆 腐熟。可与 施氮 肥同 时进 行。秸 秆腐 熟 剂应符 合 GB 20287 规 定。秸 秆腐熟 剂用 量按 产品 使用 说明推 荐用 量。秸秆 腐熟 剂可与 氮肥 或干 土拌 和均匀后立 即撒 施于 抛撒 好秸 秆的田 内(适用 于粉 剂和 颗粒型),或均 匀喷 施到 抛撒好 秸秆 的田 内(适 用于液体 型)。DB13/T 2985 2019 4 5.2.3.3 旋耕入 土应 在距 离水 稻插 秧前 30 d 以前 进行。旋 耕 后秸秆 应全 部混 于土 中。5.2.4 作业质 量检 查 作业质 量检 测方 法按NY/T 499 规 定。6 秸秆还 田后 的肥 水管 理 6.1 施肥 6.1.1 施肥原 则符 合 NY/T 496 规 定,平 衡施 用氮、磷、钾 及微肥。6.1.2 施肥量 亩 施N 14 kg 18 kg、P2O5 3 kg 7 kg、K2O 2 kg5 kg、ZnSO4 H2O 1.5 kg。6.1.3 氮肥施 用方 法分 多次 施入。基 肥占40%50%,蘖肥 占35%40%(一、二 次蘖 肥比 例4:6),穗肥 占10%25%。基肥 在耙地 前或 耙地 时施 入;蘖肥于 插秧 后 7 d 和15 d 左右施 入;穗肥 于 倒4 叶龄期施 入。6.1.4 其他肥 料施 用方 法按 照测 土配方 施肥 要求,合 理施 用磷、钾及 锌肥。6.2 水分管 理 6.2.1 泡田 6.2.1.1 犁耕后 泡田 秋耕 地块 可进 行冬季 大水 泡田,到 春季 田面冰 层解 冻后,田 面应 保持水 层 1 cm 3 cm。秋 耕未 进行 冬灌 的地 块和春 耕地 块,应 在距 离 水稻插 秧30d 前 进行 泡田,田 面应 保持 水 层 1cm 3 cm。6.2.1.2 旋耕后 泡田 旋耕 完成 后放 水泡田,田 面应 保持 水 层1 cm 3 cm。6.2.2 水稻分 蘖中 期水 分管 理 保持水 层0 cm5 cm。实 行 浅水灌 溉和 晾干 交替,待 自然落 干后 灌溉 浅水,如 此反复,直 至还 田秸秆彻底 腐解。因 还田 秸秆 腐解造 成根 系变 黄、变黑 情况时 晾干3 d 7 d。6.2.3 水稻其 他生 育时 期水 分管 理 插秧、缓苗 期、分蘖 前期、分蘖 后期、拔 节、孕穗 期、抽 穗开 花期、灌 浆期、成熟 期按 照常 规 方法进行 水分 管理。DB13/T 2985 2019 5 附 录 A(规范 性附 录)犁耕翻 压作 业质 量检 测方 法 A.1 检测 区的 划定 检测区 距离 地头15 m 以上;检测区 长度 为40 m,小拖 配 套犁耕 检测 区长 度为20 m;宽度为 沿前 进方向和返 回方 向各2个 行程。A.2 耕深 和耕 深稳 定性 变 异系数 的测 定 在耕地 过程 中,采用 耕深 尺或其 他测 量仪 器测 量沟 底至原 地表 的距 离,每行 程测11 点;如在 耕 后进行,则测 量沟 底至 已耕 地表面 的距 离,按0.8 折 算 求得各 点耕 深。分别 按式(1)、(2)、(3)计算平均 耕深、耕 深标 准差、稳定 性变 异系 数。naai(1)1)(2 na aSi(2)100 aSV(3)式 中:平均 耕深,cm;每测 点耕 深值,cm;N 测 点数;S 耕 深标 准 差,cm;V 耕 深稳 定 性变异 系数,%。A.3 立垡 和回 垡率 的测 定 在 检 测区 沿 前进 方向 和返回 方 向各 测2个 行 程,每一行 程 内分 别测 量 立垡 及回垡 的 总长 度,按 式(4)、(5)计 算立 垡、回垡率。100 LLFll(4)100 LLFhh(5)iaaDB13/T 2985 2019 6 式中:立垡 率,%;立垡 总长,m;测区 长,m;回垡 率,%;hL 回 垡总 长,m。_ lFlLLhF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