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643-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07.060 A.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 35/T 16432017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detect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of hydropower station 2017-02-08发布 2017-05-08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6432017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检测程序.2 6 防雷分类与雷电防护分级.3 7 检测内容与要求.3 8 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4 9 检测周期.4 10 数据整理与检测报告.4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水力发电站等级划分指标.6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接地装置测试项目、周期和要求.7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三种典型接地电阻测试方法.9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方法与结果判定.11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接触电位差与跨步电位差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14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电气完整性测试方法与结果的判断和处理.15 DB35/T 1643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三明市防雷减灾管理局、厦门华信立诚标准化服务有限公司、福建省华云防雷装置检测中心、泉州市防雷中心、龙岩市防雷中心、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三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衣长、蔡河章、李全荣、胡海洋、林文华、龚 伟、郑文楷、林 立、李 萍、张泉锋、王婷婷、吴振玲、庄丽琼、龚成龙、吴珠妹、郑江伟、陈启模。DB35/T 16432017 1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要求、检测程序、防雷分类和雷电防护分级、检测内容与要求、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检测周期、数据整理和检测报告。本标准适用于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的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65-201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 50150-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DL/T 475 电力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620-1997 交接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3 术语和定义 DL/T 475所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GB 50057-2010,术语2.0.5 3.2 水工建筑物 hydraulic structure 水利工程中用来控制和调节水流,防治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筑物。3.3 交流电气装置 Ac electrical unit 交流标称电压500kV及以下发电、变电、送电和配电电气装置(含附属直流电气装置,简称为A类电气装置)以及建筑物电气装置(简称B类电气装置)。DB35/T 16432017 2 3.4 交接试验 commissioning test 为了发现新设备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产生的隐患,诊断是否符合投入运行的条件,对新设备进行的检查、试验,也包括取油样或气样进行的试验。4 基本要求 4.1 对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的检测,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宜选在干燥天气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雷雨天气应停止检测。4.2 应选用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仪器和选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出现干扰现象时,应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再重新检测。4.3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试仪器要求准确度不低于 1.0 级,测试场区地表电位梯度、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的电压分辨率不低于 1 mV,采用异频电流法时,测试仪表的选频性能应良好。4.4 水力电站大型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试,宜采用异频电流法,试验电流宜在 3 A 20 A,频率宜在40 Hz 60 Hz 范围;若采用工频电流法,则应采用独立电源或经隔离变压器供电,尽可能加大试验电流,试验电流不宜小于 50 A。4.5 电站的等级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按照其水库总库容和装机容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 A。4.6 在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的防雷装置时宜在具有电工证人员参与下开展,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5 检测程序 5.1 对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开展检测工作应参照流程图执行,见图 1 图1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工作流程图 收集雷电活动或雷灾资料 制定检测方案 准备检测仪器 检查校准仪器,开展现场检测 填写检测原始记录表并完成相关签字 客户委托检测 分析处理检测数据,制作检测报告发放检测报告,做好资料归档 检测工作结束 DB35/T 16432017 3 5.2 检测前,检测机构宜收集相关雷电活动或雷电灾害资料,开展现场环境调查,核实被检对象名称与数量,可查阅上次防雷检测报告,对被检测对象划分防雷类别,制定检测方案,并按照检测方案准备所需检测仪器。5.3 检测时,应对所使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查,保证其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并能正常使用。针对具体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宜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进行。5.4 检测完成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判定检测结论,应向被检单位出具结论明确的检测报告;存在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应向被检电站企业提出防雷整改意见,并在检测报告中反映。6 防雷分类与雷电防护分级 6.1 防雷分类 水力发电站建(构)筑物应按GB 50057-2010第3章规定划分防雷类别。普通建(构)筑物如:办公楼、宿舍楼等宜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内部设有精密电子系统的生产性建(构)筑物如:水工建筑物、发电机房、中控室、高低压配电室等宜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6.2 雷电防护分级 对发电机房、中控室等建(构)筑物电子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应按GB 50343-2012中4.3的规定,根据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划分为A、B、C、D四级,也可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7 检测内容与要求 7.1 建(构)筑物检测内容和要求 7.1.1 普通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应检测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雷击电磁脉冲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等项目,检测的要求和方法参见 GB/T 21431-2015第 5章的规定。7.1.2 生产性建(构)筑物电子系统防雷装置检测 生产性建(构)筑物电子系统防雷装置检测要求如下:1)电子系统电源线与信号线路的屏蔽及布线应符合GB 50343-2012中5.3的规定;2)电子系统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 50057-2010中6.3.4的规定,各设备之间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2;电子设备保护接地电阻值应符合GB 50343-2012中5.2.5的规定。7.2 交流电气装置检测内容和要求 7.2.1 检查电力设备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的连接情况,以及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的腐蚀情况应符合DL/T 596-1996中 19.2 的规定。7.2.2 检查各种交流电气设备等电位型式,等电位连接材料规格应符合 GB 50057-2010表5.1.2 的要求,且其直流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7.2.3 各种交流电气装置接地装置的检测项目和要求应符合附录 B 要求。7.2.4 检查各种交流电气装置电气线路的敷设,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电气和电子系统线路的反击,应符合 GB 50057-2010中 4.3.8、4.4.7 的规定。7.2.5 检测各种交流电气装置电子信息系统线路与电力线路的布设,其间距应符合 GB 50343-2012 中5.3.4 第4 款的规定。7.2.6 对电力系统金属氧化锌避雷器的检测,检测项目和要求应符合 GB 50150-2016 的规定。DB35/T 16432017 4 7.3 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架空输配电线路杆(塔)检测内容和要求 7.3.1 首次检测应测量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的高度、与被保护建筑物的距离以及被保护建筑物的长、宽和高,然后计算其保护范围。后续检测在现场环境未发生变化时可不再进行此项检测。7.3.2 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应无倾斜、变形与截面积锈蚀 1/3 以上情况。7.3.3 检测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的工频接地电阻,其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附录 B 要求,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参见 GB 50057-2010 附录 C 的规定。7.3.4 检测架空输配电线路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其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附录 B 要求。7.3.5 对于高度在 40 m 以下的架空输配电线路杆(塔),在土壤电阻率2 000.m 的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当冲击接地电阻值难于降到 30 时,可采用 6 8根总长不超过 500 m 的放射形接地体,其冲击接地电阻可不受限制。但对于高度达到或超过 40 m 的杆塔,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超过 20。7.4 大型接地装置检测内容和要求 7.4.1 电站大型接地装置的特性参数测试应包含:接地电阻测试、电气完整性测试、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测试。7.4.2 检测大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 GB 50065-2011 的有关规定。7.4.3 测试大型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和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等特性参数,应符合 DL/T 475 的有关规定。8 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 8.1 大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测试主要采用电位降法、电流-电压表三极法和接地阻抗测试仪法三种方法之一,三种典型测试方法见附录 C,各类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电阻测试值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8.2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的区域划分、测试方法及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曲线的绘制和结果判定参见附录D。8.3 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的测试方法及结果判断参见附录 E。8.4 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测试方法及结果判断和处理规定参见附录 F。8.5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试方法见 DL/T 475 的规定。9 检测周期 9.1 电站建(构)筑物及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架空输配电线路杆(塔)的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一次。9.2 各类电气装置接地装置测试周期参见附录 B 的要求。9.3 大型接地装置及各类不同等级的水力发电站交接试验时应进行各项特性参数的测试,电气完整性测试宜每年进行一次。9.4 大型电站或大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场区地表电梯梯度、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等参数,正常情况下不宜超过 5 年测试一次;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不宜超过 3 年测试一次;9.5 遇有接地装置改造、重要设备更换或其他必要时,接地电阻、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等参数,应进行针对性检测;遭遇雷电灾害引发相关事故或重要设备损毁时,应再次进行各项特性参数测试。9.6 对于沿海或腐蚀特别严重地区可适当缩短检测周期,增加检测次数。10 数据整理与检测报告 DB35/T 16432017 5 10.1 检测后应将现场检测数据如实填入检测原始记录表,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10.2 检测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现场技术负责人签名,检测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10.3 检测原始记录应字迹清晰工整、信息完整,不得有追记、涂改,如有笔误应进行杠改并签字。10.4 检测报告的内容 检测报告应包含有以下内容:1)发电站装机容量:发电机台数单台发电机功率(kW);2)发电站最大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最大单相接地故障电流(kA)3)发电机组额定电压:发电机组出线额定电压(kV);4)电站并网标称电压:发电站并网标称电压(kV)。10.5 应采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后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10.6 检测报告应严格按检测原始记录表的内容填写,应在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字后,由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签发,应加盖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10.7 检测报告不少于两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纸质和电子存档两种形式。DB35/T 16432017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水力发电站等级划分指标 A.1 水力发电站等级划分 水力发电站的等级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按照其水库蓄水容量或装机容量划分为三个等级,见表A.1 表A.1 水力发电站等级划分指标 电站规模 水库蓄水容量A(亿m3)装机容量B(MW)大型 A1 B300 中型 0.1A1 50B300 小型 A0.1 B50 DB35/T 16432017 7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接地装置测试项目、周期和要求 B.1 建(构)筑物及电气装置接地电阻要求 检测建(构)筑物及部分B类电气装置接地电阻的要求见表B.1 表B.1 建(构)筑物及电气装置接地电阻要求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办公楼(综合楼)4 职工宿舍楼 4 水工建筑物 4 高低压配电室 4 发电机房 4 中控室及其它精密电子设备机房 1 按GB 50057-2010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B.2 交流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的检测项目、周期和要求 A类交流电气装置接地装置测试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B.2 表B.2 交流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的检测项目、周期和要求 序号 项 目 周 期 要 求 1 有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3)可以根据该接地网开挖检查的结果斟酌延长或缩短周期。R2000/I或 R0.5,式中:I经接地网流入地中的短路电流,A;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当接地电阻不符合以上要求时,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增大接地电阻,但不得大于5,同时应结合地面电位测量对接地装置综合分析,为防止转移电位引起的危害,应采取隔离措施。2 非有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3)可以根据该接地网开挖检查的结果斟酌延长或缩短周期。1)当接地网与1 kV及以下设备共用接地时,接地电阻R120/I,一般不应大于4;2)当接地网仅用于1 kV以上设备时,接地电阻R250/I,一般不应大于10;3)在高土壤电阻率情况下,接地电阻一般不得大于30,并确保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符合要求,式中:I经接地网流入地中的短路电流,A;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3 利用大地作导体的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1年。1)长久利用时,接地电阻为R50/I;2)临时利用时,接地电阻为100/I;式中:I接地装置流入地中的电流,A;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4 1kV以下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使用同一接地装置的所有这类电力设备,当总容量100kV.A时,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如总容量100 kV.A时,则接地电阻允许大于4,但不超过10。DB35/T 16432017 8 表B.2(续)序号 项 目 周 期 要 求 5 独立微波站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6 独立的燃油、易爆气体贮罐及其管道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1年。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无独立接闪杆保护的露天储罐不应超过10)。7 露天配电装置的集中接地装置及独立接闪杆(线)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8 发电厂烟囱附近的吸风机及该处装设的集中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9 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2)不超过6年。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10 与架空线直接连接的旋转电机进线段上避雷器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 2)与所在进线段上杆塔接地电阻的测量周期相同 排气式和阀式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分别不大于5 和3,但对于 300 kw1 500 kW 的小型直配电机,如不采用 DL/T 620-1997相应接线时,此值可酌情放宽。当杆塔高度在40 m以下时,取不大于下列要求值;如杆塔高度40 m时,则取不大于下表值的50%;但当土壤电阻率大于2 000m,接地电阻难以达到15 时,可放宽至20。土壤电阻率m 冲击接地电阻 100及以下 10 100500 15 5001 000 20 1 0002 000 25 11 有架空地线的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 1)交接时 2)发电厂进出线1 km2 km内的杆塔1 2年;3)雷击多发区内线路杆塔3年;4)其它线路杆塔4年。2 000以上 30 种 类 冲击接地电阻 非有效接地系统的钢筋混凝土杆、金属杆。30 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力网的线路钢筋混凝土杆、金属杆。50 12 无架空地线的线路杆塔接地电阻 1)交接时;2)发电厂进出线1 km2 km内的杆塔1 2年;3)雷击多发区内线路杆塔3年;4)其它线路杆塔4年。低压进户线绝缘子铁脚。30 备注 有效接地系统也叫大电流接地系统,是指在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大,所以叫大接地电流系统,一般为110 kV及以上系统或380/220 V 的三相四线制系统。非有效接地系统也叫小电流接地系统,是指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小,所以叫小电流接地系统,一般为35 kV以下系统。DB35/T 16432017 9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三种典型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C.1 电位降法 电位降法测试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方法是按图1布置测试回路,应符合DL/T 475的规定。图C.1 电位降法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流过被测试接地装置G和电流极C的电流I使地面电位变化,电位极P从G的边缘开始沿与电流回路呈30 45的方向向外移动,每间隔d(50 m或100 m、200 m)测试一次P与G之间的电位差U,绘出U与x的变化曲线,曲线平坦处即为电位零点,与曲线起点间的电位差即为在试验电流下被试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Um,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Z为:IUZm.(C.1)式中:Z-接地电阻;Um-电位极电位差;I-测试电流。如电位测试线与电流线呈角度放设确实困难,可与之同路径放设,但要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如果电位降曲线的平坦点难以确定,则可能是受被试接地装置或电流极C的影响,考虑延长电流回路;或者是地下情况复杂,考虑以其他方法来测试或校验。C.2 电流-电压表三极法 电流-电压表三极法分为:直线法和夹角法两种不同的测试线布置测试方法,大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都采用电流-电位线夹角法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应符合DL/T 475的规定。DB35/T 16432017 10 C.3 接地阻抗测试仪法 对于接地装置较小时,可采用接地阻抗测试仪(接地摇表)测接地电阻,具体接线图和测试方法应符合DL/T 475的规定。DB35/T 16432017 11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方法与结果判定 D.1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是一个重要的表征接地装置状况的参数,大型接地装置应测试所在场区的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中小型接地装置则应视具体情况尽量测试,某些重点关注的部分也可测试。D.2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区划分 接地装置按照DL/T 475的有关要求施加试验电流后,将被试场区合理划分,例如:某220 kV发电站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划分见图D.1,测试区根据设备数量、重要性等因素划分,一般情况下曲线(直线)间距不大于30 m。在曲线(直线)路径上中部选择一条与主网连接良好的设备接地引下线为参考点,从曲线(直线)的起点等间距(间距d通常为1 m或2 m)测试地表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U,直至终点。图D.1 某 220kV发电站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划分示意图 D.3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方法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方法示意图见图D.2。DB35/T 16432017 12 图D.2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示意图 当间距d为1 m时,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曲线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位差U T按公式(D.1)折算,得到实际系统故障时的单位场区地表电位梯度UT mIIU UsT T.(D.1)式中:Im-流入地网中的测试电流;IS-被测接地装置内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US-跨步电位差测试值;US-系统故障时的单位场区地表电位梯度。电位极P可采用铁钎,如果场区是水泥路面,可采用包裹湿抹布的直径20 cm的金属圆盘,并压上重物,测试线较长时应注意电磁感应的干扰。D.4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的绘制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的绘制根据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测试的结果,场区电位分布用若干条曲线来表述,绘制出各条U-x曲线,即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例如:某大型接地装置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见图D.3 DB35/T 16432017 13 图D.3 大型接地装置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曲线 图D.3中:曲线1表明电位梯度分布较均匀,地下接地装置状况较好;曲线2的尾部明显快速抬高,曲线3起伏很大,均表明接地装置状况可能不良;曲线4有两处异常剧烈凸起,尾部急速抬高,地下接地装置很可能有较严重的缺陷。D.5 测试结果的判定 D.5.1 状况良好的接地装置的电位梯度分布曲线表现比较平坦,通常曲线两端有些抬高;有剧烈起伏或突变通常说明接地装置状况不良。D.5.2 当该接地装置所在水力发电站有效接地系统的最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不超过35 kA时,折算后得到的单位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应在20 V以下,一般不应超过60 V,如果接近或超过80 V则应尽快查明原因予以处理解决;对于最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超过35kA时,参照以上原则判断测试结果。DB35/T 16432017 14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接触电位差与跨步电位差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E.1 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的测试方法:E.1.1 接触电位差的测试方法与取值:如图E.1所示,根据定义使用电压表测试在地面上距设备水平距离1.0 m处与沿设备外壳、架构或墙壁离地面的垂直距离1.8 m处两点间电位差,电压表两端并上等效人体的电阻Rm,所测电位差即接触电位差。需重点检测场区边缘的和运行人员常接触的设备,如隔离开关、接地开关、构架等。E.1.2 跨步电位差的测试方法与取值:如图E.1所示,根据定义使用电压表测试地面上水平距离为1.0 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电压表两端并上等效人体的电阻Rm,所测电位差即跨步电位差,数值上即单位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可直接在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曲线上量取折算,也可根据定义在所关心的区域,如场区边缘测试。图E.1 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测试示意图 实际的跨步电位差可按公式(E.1)折算,式中US为跨步电位差测试值。msIIU Us s.(E.1)式中:Im-流入地网中的测试电流;IS-被测接地装置内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US-跨步电位差测试值;US-系统故障时的单位场区地表电位梯度。E.2 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的判定 当该接地装置所在水力发电站的有效接地系统的最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不超过35 kA时,跨步电位差一般不宜大于80 V;一个设备的接触电位差不宜超过85 V;对于最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超过35 kA时,参照以上原则判断测试结果。DB35/T 16432017 15 F F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电气完整性测试方法与结果的判断和处理 F.1 测试的范围 电厂的接地装置:除变电所部分应符合DL/T 475的要求外,主要应测试局部地网与主地网之间;厂房与主地网之间;各发电机单元与主地网之间;每单元内部重要设备及部分与主地网之间;接闪杆与主地网之间;油库、水力发电站大坝与主地网之间;其他必要部分与主地网之间。F.2 测试仪器 测试宜选用专门仪器,仪器的分辨率为1 m,准确度不低于1.0级。也可借鉴直流电桥的原理,在被试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与参考点之间加恒定直流电流,再用高内阻电压表测试由该电流在参考点通过接地装置到被试设备的接地部分这段金属导体上产生的电压降,并换算到电阻值。F.3 测试方法 首先选定一个很可能与主地网连接良好的设备的接地引下线为参考点,再测试周围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与参考点之间的直流电阻。如果开始就有很多设备测试结果不良,宜考虑更换参考点。F.4 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测试中应注意减小接触电阻的影响,当发现接触电阻测试值在50 m以上时,应反复测试验证。F.5 测试结果的判断和处理 a)状况良好的设备测试值应在50 m以下;b)50 m 200 m的设备状况尚可,宜在以后例行测试中重点关注其变化,重要的设备宜在适当时候检查处理;c)200 m 1 的设备状况不佳,对重要的设备应尽快检查处理,其他设备宜在适当时候检查处理;d)1以上的设备与主地网未连接,应尽快检查处理;e)独立接闪杆的测试值应500 m以上;f)测试中相对值明显高于其他设备,而绝对值又不大的,其状况按基本符合处理。_ DB35/T 16432017 福建省地方标准 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35/T 1643-2017*2017年 5月第一版 2017年 5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