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13792017 小麦品种 冬春季抗 寒性鉴定 与评价 2017-04-24 发布 2017-07-24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379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为钢、方宇辉、齐学礼、王会伟、李艳、李春鑫、董海滨。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煜、张文超、赵明忠、李正玲、郭瑞。DB41/T 13792017 1 小 麦品种 冬春季抗 寒性鉴 定与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冬小麦品种冬春季抗寒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及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寒性鉴定与评价。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25-2012 有机肥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冬季冻 害 小麦在越冬期经历 0 以下连续低温或剧烈降温天气而导致的小麦生长停滞、叶片枯死或死苗的现象。3.2 春季寒 害 又称倒春寒,春季气温回暖后温度骤降到 0(冰点温度)以上低温对小麦造成的伤害。3.3 隶属函 数 若对论域(研究的范围)U中的任一元素x,都有一个数A(x)0,1与之对应,则称A为U上的模糊集,A(x)称为x对A的隶属度。当x在U中变动时,A(x)就是一个函数,称为A的隶属函数。4 抗寒性 鉴定 4.1 鉴定前 准备 4.1.1 种子选 择 待测试小麦种质资源和品种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2008的规定。4.1.2 播种 4.1.2.1 大田 DB41/T 13792017 2 播期为当地小麦适播期。田间种植方法为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约 13.33 m2,6 行区,行距 20 cm左右,播量确保基本苗每 667 m24.1.2.2 盆栽 为1214万。施肥按大田常规管理,有机肥应符合NY 525-2012的规定,化肥应符合NY/T 496-2010的规定。选择直径30 cm,高35 cm的圆柱形盆,装肥沃表土并施足基肥,埋于试验田中,盆内土壤与盆外大田齐平。每个参试材料种植4盆,每盆点播20穴,每穴1粒,定苗10株,施肥管理参见4.1.2.1。4.1.3 人工气 候室 设置 温度变幅为0.5,白天(8:0020:00)采用人工光源补光,光照强度为600 mol m-2s-1冬季冻害鉴定,温度为白天-10,夜间-13。春季寒害鉴定,温度为白天0,夜间-3。4.1.4 取样 4.1.4.1 基本要 求 当气温达到鉴定要求时,取小麦上部3片新鲜展开叶片。4.1.4.2 冬季冻 害 自然条件下,当气温降至最低温度(低于-10)后,4 h8 h内取样。盆栽条件下,小麦进入六叶一心时,将其移入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以不进行低温处理的材料作为对照。植株经低温处理12 h后进行取样。4.1.4.3 春季寒 害 自然条件下,气温发生比正常温度陡降8以上,4 h8 h内取样。盆栽条件下,进入拔节期后对小麦进行穗分化观察,发育至药隔期将其移入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对照设置和取样方法参见4.1.4.2。4.1.5 仪器与 试剂 测定指标所需仪器和试剂见附录A中A.1.2和A.1.3、附录 B中B.1.2和B.1.3及附录C中C.1.2和C.1.3。4.2 鉴定方 法 4.2.1 抗寒性 指标 测定 4.2.1.1 可溶性 糖含 量 采用蒽酮比色法。实验步骤和结果计算见附录A中A.2和A.3。4.2.1.2 超氧化 物歧 化酶(SOD)活性 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实验步骤和结果计算见附录B中B.2和B.3。4.2.1.3 丙二醛(MDA)含量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法。实验步骤和结果计算见附录C中C.2和B.3。5 抗寒性 评价 DB41/T 13792017 3 5.1 性状相 对值 计算 性状相对值计算见公式(1)。Xj=(xj/CKj式中:)100%(1)Xjx第j个指标的性状相对值,作为评价材料抗寒性的指标;jCK低温处理下第j个指标的测定值;j5.2 隶属函 数值 计算 第j个指标的对照处理测定值。各参试小麦材料相对性状的隶属函数值计算见公式(2)和(3)。(Xij)(XijXmin)/(Xmax Xmin(X)(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的指标)(2)ij)1(XijXmin)/(Xmax Xmin式中:)(与抗寒性呈负相关的指标)(3)(XijX)第i个样品,第j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ijX 第i个样品,第j个指标的性状相对值;max 和Xmin5.3 抗寒性 评价 值计 算 某指标性状相对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参试小麦材料的冬春季抗寒性评价值计算见公式(4)。Di=(Xij式中:)/n(4)Din测定指标数。第i个样品的抗寒性评价值;5.4 抗寒性 分级 根据抗寒性评价值D将小麦的抗寒性分为三个等级,见表1。表1 小麦抗寒性 分级 标准 级别 抗寒性评价值(D)抗寒性 1 0.65D1.00 强 2 0.40D0.65 中等 3 0.00D0.40 弱 DB41/T 13792017 4 A A 附 录 A(规范 性附 录)小麦叶 片可 溶性 糖含 量测 定 A.1 试验准 备 A.1.1 材料 取被测小麦品种新鲜叶片,剪碎并混匀。A.1.2 仪器设 备 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水浴锅;100 mL容量瓶;试管;漏斗;剪刀;移液管;洗耳球等。A.1.3 试剂及 配制 蒽酮试剂:称取蒽酮200 mg溶于100 mL浓硫酸中。该试剂不能久贮,宜用前配制。100 gmL-1A.2 实验步 骤 蔗糖标准母液:准确称取蔗糖100 mg于烧杯加少量水溶解后,洗入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A.2.1 蔗糖标 准曲 线制 作 取6支试管,编号,按表A.1配制每管含量为0g100 g蔗糖标准液。加入表中试剂后,向各管沿管壁迅速加入蒽酮试剂6.5 mL,并立即摇动使混合均匀,置试管架上室温下显色,冷却后倒入比色杯,以0号管作空白对照,在620 nm波长处,以多点校准总量法,制作标准曲线。表A.1 蔗糖标 准液 的配 制 试剂 管号 0 1 2 3 4 5 蔗糖标准母液/mL 0 0.2 0.4 0.6 0.8 1 蒸馏水/mL 2.5 2.3 2.1 1.9 1.7 1.5 每管蔗糖含量/g 0 20 40 60 80 100 A.2.2 样品提 取 取低温胁迫后的新鲜小麦叶片约1 g,剪碎混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0 mL,置于沸水浴中提取20 min,冷却后过滤入100 mL容量瓶中,以热水冲洗残渣23次,一并滤入容量瓶中,待冷至室温,定容至刻度,即为样品待测液。A.2.3 可溶性 糖含 量测 定 DB41/T 13792017 5 吸取待测液0.2 mL(含糖量30g80 g),加入试管中,再加蒸馏水2.3 mL,摇匀。随后沿试管壁迅速加入蒽酮试剂6.5 mL,立刻摇动混合均匀,置于试管架上显色,冷却至室温后,以空白管作对照,在620 nm波长处,按多点校准定量法测定待测管中提取液糖含量。A.3 结果计 算 可溶性糖含量计算见公式(A.1)。(mVa)/(1000VbW)SS W1000=(A.1)式中:WSS可溶性糖含量,mgg-1m提取液中糖含量,g;W小麦叶片鲜重,g;VaV提取液总量,mL;b 待测液用量,mL。DB41/T 13792017 6 B B 附 录 B(规范 性附 录)小麦叶 片SOD 活性测 定 B.1 试验准 备 B.1.1 材料 取被测小麦品种新鲜叶片(大田材料16:00取样),剪碎并混匀。B.1.2 仪器设 备 分光光度计;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灯(反应试管处照度为4000 Lx)、微量移液器等、离心管数支。B.1.3 试剂及 配制 磷酸缓冲液配制:A液:0.2 M的KH2PO4溶液 称取分析纯KH2PO427.216 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B液:0.2 M的K2HPO4溶液 称取分析纯K2HPO43H20.05 M 磷酸缓冲液(pH=7.8):A液21.25 mL+B液228.25 mL定容至1000 mL。O45.644 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130 mM Met(甲硫氨酸):取1.9399 g Me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 mL;棕色瓶避光4 保存。750 M NBT(氮蓝四唑):取0.06133 g NB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 mL;棕色瓶避光4 保存。100 M EDTA-Na2:取0.0372 g EDTA-Na220 M FD(核黄素):0.00753 g FD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随用随配。棕色瓶避光保存。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0 mL,棕色瓶避光保存。B.2 实验步 骤 B.2.1 酶液提 取 取低温胁迫后的新鲜小麦叶片约0.5 g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 mL预冷的0.05 M磷酸缓冲液(pH=7.8)在冰浴上研磨成浆,加缓冲液使最终体积为5 mL,在4 冷冻离心4000 r/min下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SOD酶粗提液,置于0 4 下保存待用。B.2.2 显色反 应 取透明度较好的5 mL离心管4支,2支为测定管,2支为对照管,1支做光反应对照,1支做空白(对照、空白不加酶液,以缓冲液代替)。按表B.1依次加入各溶液:表B.1 各溶液 显色 反应 用量 试剂 用量/mL 终浓度 0.05 M 磷酸缓冲液 1.5 130 mM Met 0.3 13 mM 750 M NBT 0.3 75 M 100 M EDTA-Na 0.3 2 10 M DB41/T 13792017 7 表B.1 各溶液 显色 反应 用量(续)试剂 用量/mL 终浓度 20 M FD 0.3 2.0 M 酶液 0.05 2 支对照管以缓冲液代替酶液 蒸馏水 0.25 总体积 3.0 混匀后将空白管对照管置黑暗处,其它各管于4000 Lx日光下反应20 min,要求各管受光情况一致,根据温度情况来调整反应时间,温度高,反应时间缩短。反应结束后遮光保存。B.2.3 SOD活性测 定与 计算 以空白管调零,560 nm比色,分别测定其它管的吸光度。B.3 结果计 算 已知SOD活性单位以抑制NBT光化还原的50%为一个酶活性单位表示,SOD活性计算见公式(B.1)。(ACKAEU)V SOD 0.5WV=(B.1)tA式中:CK USODSOD总活性,Ug-1A;CKA照光对照管的吸光度;EV样品液总体积,mL;样品管的吸光度;VtW小麦叶片鲜重,g。测定时的酶液用量,mL;DB41/T 13792017 8 C C 附 录 C(规范 性附 录)小麦叶 片MDA 含量测 定 C.1 试验准 备 C.1.1 材料 取被测小麦品种新鲜叶片,剪碎并混匀。C.1.2 仪器设 备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离心管;移液器(1 mL、5 mL);洗耳球;剪刀。C.1.3 试剂 10三氯乙酸;0.6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石英砂。C.2 实验步 骤 C.2.1 MDA的提取 称取低温胁迫后的小麦叶片1 g,加入少量石英砂和10三氯乙酸2 mL,研磨至匀浆,再加8 mL 10三氯乙酸进一步研磨,匀浆以4000 r/min 离心10 min,其上清液为丙二醛提取液。C.2.2 显色反 应及 测定 取4支干净试管,编号,3支为样品管(三个重复),各加入提取液2 mL,对照管加蒸馏水2 mL,然后各管再加入2 mL 0.6硫代巴比妥酸溶液。摇匀,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反应15 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分别在532、600和4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值。C.3 MDA含量计 算 C.3.1 反应混 合液 中 MDA 浓度 反应混合液中 MDA 浓度计算见公式(C.1)。Cm=6.45(A532A600)0.56A450式中:(C.1)Cm反应混合液中MDA浓度,molL-1A;450A在450 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532A在532 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600C.3.2 提取液 中MDA 浓度 在600 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DB41/T 13792017 9 提取液中MDA浓度计算见公式(C.2)。CmVrC/1000 eV=(C.2)式中:d Ce提取液中MDA浓度,molmL-1V;rV反应液体积,mL;dC.3.3 样品中MDA 含量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样品中MDA含量计算见公式(C.3)。CeV WT MDAW=(C.3)式中:WMDA样品中MDA含量,molg-1V;TW小麦叶片鲜重,g。提取液总量,mL;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