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397-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 20.0 1B2 0DB41河南省地方标 准DB 41/T 1397 2017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2 0 1 7-0 7-0 7发 布 2 0 1 7-1 0-0 7实 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 B 4 1/T 13 9720 17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 B/T 1.12 0 0 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士政、李少昆、赵亚丽、李潮海、王俊忠、葛树春、杨青华。本标准 参加起草人:王克如、王群、慕兰、谢瑞芝、董朋飞、黄达、苌建峰、王磊、张学林、张霞、李鸿萍。D B 4 1/T 13 9720 171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术语和定义、选地与前茬处理、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与贮藏。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夏玉米种植区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 0 8 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 3 2 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 0 3 9 5.9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GB 1 5 6 1 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 1 0 1 72007 玉米干燥技术规范GB/T 2 1 9 6 12008 玉米机械收获NY/T 4 9 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5 0 3 单粒(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NY/T 1 3 5 5 玉米收获机作业质量NY/T 2 8 5 1 2 0 1 5 玉米机械化深松施肥播种作业技术规范DB41/T 1 2 5 0 2 0 1 6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DB41/T 1 2 5 1 2 0 1 6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玉米全程机械化玉米从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应用机械作业的全生产过程。3.2种肥异位同播采用种子、肥料同播复式播种机,实现种子和肥料不同位置一次完成的作业方式。4 选地与前茬处理4.1 选 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 B 15618 规定,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田块。D B 4 1/T 13 9720 1724.2 前茬处理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应符合 D B 4 1/T 12502016 规定。5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5.1 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所在区域种植、耐密、高产、抗病、抗倒、整齐度好、穗位适中、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杂交种。5.2 种子质量净度99%、纯度9 8%、发芽率95%、发芽势9 0%大小均匀一致的种子。5.3 种子包衣宜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宜采用符合GB/T 8 3 2 1 规定的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每1 0 k g种子采用70%吡虫啉悬浮剂 30 mL和 2%戊唑醇 悬浮剂4 0 m L60 mL进行拌 种处理;或采 用 5 0%辛硫磷 乳油20 mL和2%戊唑醇悬浮剂40 m L60 m L 进行拌种处理;或采用4 0%溴酰噻虫嗪悬浮剂和2%戊唑醇悬浮剂30 m L 6 0 m L进行拌种处理。6播 种6.1 播 期小麦收获后抢时早播,黄河以南应在 6 月 1 0 日前完成播种,黄河以北应在 6 月 15 日前完成播种。6.2 土壤条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60%7 0%。若墒情不足,应播后立即浇水。6.3 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的特征 特性,选择其适宜的种 植密度。水 肥 条 件 好 的 高 产 田 块,可适当密植,每667 m2种植45 0 0 5 5 0 0 株;水肥条件较差的中低产田块,可适当稀植,每 6 6 7 m2种 植 3 5 0 0 45 00 株。6.4 播种机型选择依据种植规模,选用采用种子、肥料同播 复式播种机,其操作应符合 NY/T 5 0 3 和 NY/T 2 8 5 1 2 0 1 5规定。6.5 种肥异位同播6.5.1 宜采用 60 cm 等行距播种,种子播种深度 4 c m5 c m,肥料深施在玉米种子侧下方,与种子的侧向距离 5 c m 1 0 cm,施肥深度 5 c m15 c m。6.5.2 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作物品种和肥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施肥量,或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氮肥总量的 4 0%及全部磷、钾肥随玉米播种施入。提倡施用缓控释肥。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 9 6 规定。7 田间管理D B 4 1/T 13 9720 1737.1 化学除草7.1.1 除草剂使用除草剂使用应符合 G B/T 8 3 2 1 规定,采用安全、高效的动力喷药机械作业,避免药剂飘移至其他作物上。7.1.2 苗前除草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较湿润时,每 6 6 7 m2采用 40%乙莠悬浮剂 150 m L200 m L,在微风天气,进行土壤封闭喷雾。施药应均匀,不重喷,不漏喷。7.1.3 苗后除草对于未能及时进行苗前除草的地块,每 6 6 7 m2采用 24%烟嘧乙悬浮剂 80 m L 1 0 0 m L,在玉米 35 叶期的早上 9 点之前、下午 4 点以后进行定向喷雾。施药应均匀,不重喷,不漏喷。7.2 追施氮肥在玉米91 2 展叶期,采用施肥机条施总氮量的60%。若播种时已施用缓控释肥,可适当减少追肥用量。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 9 6 规定。7.3 水分管理苗期可适当 控水 蹲苗。拔节 后出现干旱 应 及时 灌水,每66 7 m2每次灌水 量20 m33 0 m3。宜采用喷灌或滴灌进行灌溉。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 0 8 4 规定。如遇涝灾应及时排涝,田间积水时间不超过1 d。7.4 化控防倒存在倒伏风险地块,根据品种特性和苗情,选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防倒。施药应均匀,不得重喷、漏喷。7.5 病虫害防治7.5.1 施药机械依据种植规模,选用安全、高效的动力喷药机械或无人机,其操作应符合 G B 10395.9 规定。7.5.2 农药使用农药使用应符合 G B/T 8321 规定。7.5.3 虫害防治播后苗前,每 6 6 7 m2采用 4 8%毒死蜱乳油 200 m L 300 mL,或 3%杀虫双颗粒剂 2000 g3 0 0 0 g 混土均匀撒于地表防治地下害虫。苗期,每 6 6 7 m2采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g 和 2.5%溴氰菊酯乳油 2 0 mL30 m L 混合进行叶面均匀喷雾防治蚜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等。大喇叭口期,每 6 67 m2采用 3%辛硫磷颗粒剂 8 0 0 g 1000 g 进行防治,或每 667 m2采用 40%氯虫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4 g 8 g 进行植株上部均匀喷雾,或害虫幼卵期每 667 m2投放赤眼蜂 1.5 万头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等。7.5.4 病害防治D B 4 1/T 13 9720 174苗期,每 6 6 7 m2采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g 进行叶面均匀喷雾防治灰飞虱以控制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抽雄前,每 6 6 7 m2采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或 7 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50 g,或 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 3 5 mL 进行叶面均匀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叶斑病和茎腐病等。大喇叭口期,每 6 6 7 m2采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 g 防治玉米穗腐病。8收 获8.1 收获时期机械穗 收应在籽粒乳 线消失 后进行;机械粒收应在籽粒 乳线消 失7 d1 0 d后、籽粒含 水量28时收获。如农时不能满足,则在保证冬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晚收。8.2 收获植株状况植株倒伏倒折率5%,穗位高度整齐一致,穗位高度50 c m。8.3 收获方式采用玉米 果穗收获 机进行 穗 收;采用专用型 玉 米籽 粒收获机收获 籽 粒,割 台行 距 5 5 c m 65 cm。收获机应符合 G B/T 219612 0 0 8 规定。8.4 作业质量采用玉米果穗收获机进行穗收,总损失率4%,落穗损失率4%,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杂率1.5%,苞叶剥净率85%。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进行粒收,总损失率5%,籽粒破碎率5%,籽粒含杂率3%。其他收获作业质量应符合 N Y/T 1355 规定。8.5 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应符合 D B 4 1/T 12512016 规定。9烘 干机收果穗应及时晾晒,脱粒;机收籽粒应及时烘干。烘干技术要求和烘干产品质量 应符合GB/T 2 1 0 1 72007规定。籽粒含水量14%时入仓贮藏。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