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35/T 1683-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683 2017 玉米叶斑 类病害综 合防治技 术规范 Technical rule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leaf spot diseases of maize 2017-10-24 发布 2018-01-24 实施 福 建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玉米叶 斑类 病害 综合 防治 技术规 范 DB35/T 1683 2017*2017 年 11 月第一版 2017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683 2017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1 3 术 语和 定义.1 4 综 合防 治技 术.1 附录 A(资料 性附 录)玉米叶 斑类 病害 的主 要种 类、病 原菌、病 害症 状特 征及其 发生 规律.3 附录 B(资料 性附 录)常用杀 菌剂 种类 及其 使用 浓度.6 DB35/T 1683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 按GB/T 1.1 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本标准 由福 建省 农业 科学 院提出。本标准 由福 建省 农业 厅归 口。本标准 起草 单位:福 建省 农业科 学院 植物 保护 研究 所。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杨 秀 娟、代玉 立、陈爱 华、甘 林、廖 长见、石 妞妞、杜宜 新、阮 宏椿、陈 福如、罗文贵、郑 利俭、刘 连生。DB35/T 1683 2017 1 玉 米叶斑 类病害综 合防治 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玉 米 叶 斑类 病害综 合防 治的 原则 和技 术要求。本标准 适用 于玉 米生 产和 制种过 程中 玉米 叶斑 类病 害的防 治。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 期的引 用文 件,仅注 日期 的 版本适 用于 本文 件。凡是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其最 新版 本(包括 所有 的修改 单)适用 于本 文件。GB/T 8321(所有 部分)农药合 理使 用准 则 NY/T 1276 农药 安全 使用 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玉米叶 斑类 病害 leaf spot diseases of maize 由病原 物侵 染玉 米叶 片,使叶片 组织 局部 感染,导 致玉米 叶片 出现 形状、大 小、颜 色多 样的 斑点 或斑块的 病害。注:本标准所指的玉米叶斑类病害为福建省发生的大 斑病、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病原、症状及发生 规律参见 附录A)。3.2 综合防 治 integrated control 从农业 生产 的全 局和 农业 生态系 统的 总体 出发,科 学地协 调农 业、生物、物 理、化 学等 防治 措施,将病情 严重 度控 制在 经济 损失允 许的 水平 之下,达 到经济、简 便、安全、有 效地控 制农 作物 病害 目 的。3.3 防治指 标 control index 病菌为 害造 成农 作物 经济 损失而 必须 防治 的病 情严 重度临 界值。4 综合防 治技 术 4.1 农业防 治 4.1.1 抗病品 种选 用 因地制 宜选 用抗 病、耐病 品种,在病 害混 合发 生区 首选多 抗品 种。注意 品种 合理布 局和 轮换,避 免长 期种 植单 一品 种。DB35/T 1683 2017 2 4.1.2 合理种 植 适时播 种,集中 培育 无病 苗,地 膜覆 盖栽 培,合理 密植,亩种 植密 度为2 500 3 000 株,可与 大豆、花生、甘薯 间作 或套 种。重病田 实行 轮作,有 条件 实行水 旱轮 作,避免 连作。4.1.3 肥水管 理 施足基 肥,有机、无机 肥 并重,拔节 期、大 喇叭 口 期、抽 雄期 追施 复合 肥的 同时,适当 增施 微生 物菌肥,合理 排灌 水,重点 灌溉时 期为 拔节 期至 灌浆 期。4.1.4 田园清 洁 抽穗前 摘除 植株 底部23 片病叶、老 叶,带出 田外 集 中销毁。玉 米收 获后,及 时 清除地 面病 株残 体,集中堆 沤处 理,深耕 土壤,控制 病源 的扩 散,重病 田禁止 秸秆 还田。4.2 化学防治 4.2.1 杀菌剂 的选 择 按GB/T 8321、NY/T 1276 选择和 使用 适宜 的农 药品 种。4.2.2 种子处 理 精选种 子,播种 前晒 种1 d 2 d,可 选用有 效预 防玉 米苗期 病害、促 进玉 米苗 健壮生 长的 玉米 种 衣剂、拌 种剂 进行 种子 包衣 或拌种 处理(杀 菌剂 种类 参见附 录B 的B.1),及时 播种。4.2.3 生长期 间用 药 4.2.3.1 用药策 略 依 据 田 间 玉 米 种 植 用 途、病 情 发 展 情 况 及 植 株 生 育 期,适 时 合 理 用 药(杀 菌 剂 种 类 参 见 附 录B 的B.2),控 制好 用药 次数、用药浓 度、用药 量及 药剂 使用安 全间 隔期,注 意药 剂种类 的轮 换使 用。4.2.3.2 玉米生 产田 用药 当达防 治指 标(病 叶率20%或病 株率70%)时,叶面 喷雾杀 菌剂13 次,间隔7 d15 d,玉米 采摘前20 d 停止 用药。4.2.3.3 玉米制 种田 用药 当达防 治指 标(病 叶率20%或病 株率70%)时,叶面 喷雾杀 菌剂24 次,间隔7 d15 d,玉米 采摘前15 d 停止 用药。DB35/T 1683 2017 3 A A 附 录 A(资料 性附 录)玉米叶 斑类 病害 的主 要种 类、病 原菌、病 害症 状特 征及其 发生 规律 A.1 玉米大 斑病 A.1.1 病原菌 寄 生 性病 原真 菌,无性 态为 无 性真 菌类 大斑 突脐 蠕孢 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有 性态 为刚 毛球 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A.1.2 病原菌 形态 特征 菌丝透 明,有分 支,具 隔 膜。分 生孢 子梭 形或 长梭 形,榄 褐色,顶细 胞钝 圆 或长椭 圆形,基 细胞 尖锥形,有2 7个 隔膜,脐 点明显,突 出于 基细 胞外 部(参 见图A.1)。A.1.3 病害症 状特 征 主要为 害玉 米叶 片,也 为 害叶鞘 和苞 叶。发 病初 期 叶片上 出现 水浸 状青 灰色 斑点,后 病斑 沿叶 脉向两端扩 展,形成 边缘 暗褐 色、中 央淡 褐色 或青 灰色 的长梭 形大 斑,病斑 不受 叶脉限 制向 外扩 展,大 小 为(50 mm 200 mm)(10 mm 20 mm),后期病 斑多,严 重 时病斑 常纵 裂,或几 个病 斑连片 成为 不规则的 大斑 块,引起 叶片 变黄枯 死,潮湿 时病 斑上 有大量 灰黑 色霉 层(参见 图A.1)。A.1.4 病害发 生规 律 玉米整 个生 育期 均可 发病,在生 长后 期发 病逐 渐加 重。病 原菌 以菌 丝和 分生 孢子在 病残 体上 越冬;分生孢 子可 随风 雨、气 流 传播和 扩散,侵染 玉米。病斑形 成后 产生 的分 生孢 子可对 同一 生长 季节 的玉 米进行再 侵染。温 度20 25、相对 湿度85%以 上 利于病 害发 展。连作 地、排水不 良的 低洼 地,以及田间密 度高、郁 闭、通风 不良的 田块 发病 重。A.1.5 病害发 生区 域 在福建 省各 玉米 产区 均有 发生,其中 在宁 德、三明、南平、漳 州、龙岩 等地 区发生 较重。A.2 玉米小 斑病 A.2.1 病原菌 寄生性 病原 真菌,无 性态 为无性 真菌 类玉 蜀黍 平脐 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Shoemaker,有性 态为 异 旋孢腔 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A.2.2 病原菌 形态 特征 菌丝透 明,有分 支,具隔 膜。分 生孢 子长 椭圆 形或 近梭形,褐 色或 深褐 色,正直或 略向 一侧 弯曲,具115 个 隔膜,一 般68 个,脐 点明 显(参见 图A.2)。DB35/T 1683 2017 4 A.2.3 病害症 状特 征 主要为 害叶片,也 为害 叶 鞘、苞 叶和果 穗。在叶片 上发病 初期可 见水 浸状小 点,后 期常见 症状 有3种:1)病斑 受叶脉 限制,两端呈 孤形或 近长 方形,病斑上 有时出 现轮 纹,黄 褐色或 灰褐色,边 缘深褐色,大 小 为(10 mm 40 mm)(3 mm 4 mm);2)病 斑不 受叶 脉限 制,为梭形 或椭 圆形,黄 褐色或褐色;3)病斑为 圆形 小 点状坏 死斑,黄褐 色,边 缘紫褐 色或深 褐色,周围 有褪绿 晕 圈,不扩 展(参见图A.2)。前两种 症状 属感 病类 型,严重时 病斑 连片,常造 成 叶片提 早干 枯死 亡,潮 湿 时在病 斑反 面或 枯死 叶片反面 产生 稀薄 的灰 至灰 黑色霉 状物。果穗染 病后,病 部产 生不 规则的 灰黑 色霉 区,严重 的果穗 腐烂,种 子发 黑霉 变。A.2.4 病害发 生规 律 玉米整 个生 育期 均可 发生,在生 长后 期发 病逐 渐加 重。病 原菌 以菌 丝和 分生 孢子在 病残 体上 越冬,在地面 上能 存活12 年,埋入土 中的 病残 体腐 烂后,病菌 则不 易存 活。分生 孢子可 随风 雨、气流 传 播 和扩散侵 染玉 米,病斑 形成 后产生 的分 生孢 子可 对同 一生长 季节 的玉 米进 行再 侵染。温度25 30、相对湿 度85%以 上有 利于 病害发 展。玉米 孕穗 期、抽 穗期降 水多、湿 度高,易造 成小斑 病流 行;低洼 地、密植地 和连 作田 发病 较重。A.2.5 病害发 生区 域 在福建 省各 玉米 产区 均有 发生,其中 在福 州、三明、宁德、南 平、漳州 等地 区发生 较重。A.3 玉米南 方锈 病 A.3.1 病原菌 寄生性 病原 真菌,多 堆柄 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A.3.2 病原菌 形态 特征 夏孢子 橘黄 色,单胞,圆 形或卵 圆形,表 面有 稀疏 小刺(参见 图A.3)。A.3.3 病害症 状特 征 主要危 害叶 片,也可 侵染 茎秆、苞叶 和雄 穗组 织。病菌侵 染后,在 叶片 上初 生褪绿、淡 黄色 的小 斑点,随 后小 斑点 略隆 起,并突破 表皮 组织 而露 出圆 形、卵 圆形 直径 约1 mm 1.5 mm 橘黄色、黄褐 色的夏孢子 堆,有些 品种 上的 夏孢子 堆周 围可 呈现 褪绿 或紫红 色的 晕圈。孢 子堆 生于叶 片正 面,数量 多,分布密集,很 少生 于叶 片背 面。在 感病 品种 上,由于 叶 片上产 生大 量孢 子堆,常 导致叶 片短 时间 发生 干枯,植株早 衰,常 造成 籽粒 灌 浆不足。在抗 病品 种上 症 状表现 为仅 在叶 片上 产生 小而不 产孢 的褪 绿斑 点,或形成坏 死斑(参 见图A.3)。A.3.4 病害发 生规 律 主要发 生在 玉米 生长 中后 期,流 行速 度快。病原 菌以 夏孢子 随风 雨远 距离 传播,进行异 地菌 源交 流,并在一 个生 长季 节中 发生 多次再 侵染,使病 株率 和 病叶率 不断 升高,由点 片 发生发 展到 普遍 发病,造 成较大危 害。温度22 30、相 对湿 度85%以上 有 利于病 害发 展。玉米 南方 锈菌属 专性 寄生 菌,病原菌不能 脱离 寄主 植物 而长 期存活。DB35/T 1683 2017 5 A.3.5 病害发 生区 域 在福建 省各 玉米 产区 广泛 发生,以秋 玉米 生产 区发 生严重。图A.1 玉米大 斑病 症状(A)及 大 斑病菌 分生 孢子(B)图A.2 玉米小 斑病 症状(A)及 小 斑病菌 分生 孢子(B)图A.3 玉米南 方锈 病症 状(A)及 锈菌夏 孢子(B)DB35/T 1683 2017 6 B B 附 录 B(资料 性附 录)常用杀 菌剂 种类 及其 使用 浓度 B.1 玉米种 衣剂 或拌 种剂 6%戊唑 醇悬 浮剂4050倍 液,2.5%咯 菌腈 悬浮 剂24倍液,3%苯醚 甲环 唑悬 浮剂,20%福克 悬浮剂,用 药量 与种 子质 量比 为1:(50 60)。B.2 田间用 药 25%丙 环唑 乳油1 000 倍液、25%吡 唑醚 菌酯 乳油1 000 2 000 倍 液、25%戊 唑醇 乳油1 000 2 000 倍液、10%苯 醚 甲 环 唑 可 湿 性 粉 剂1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2 0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乳油1 000 倍2 000 倍液、75%肟菌酯 戊唑 醇水 分散 粒剂2 000 3 000 倍 液、12.5%氟环唑 悬浮 剂1 000 倍液,60%唑醚 代森 联水 分散 粒 剂1 000 倍 液、32.5%苯醚 甲环唑 嘧菌 酯1 500 倍 液。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