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21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6202017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for foundation seed production of three-lines in hybrid soybean 2017-05-08发布 2017-06-08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620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宝、赵丽梅、张井勇、张春宝、张伟龙、闫昊、张伟、赵鑫。DB22/T 26202017 1 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技术、生产方法、保持系原种生产、不育系原种生产和恢复系原种生产。本标准适用于杂交大豆“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原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2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NY/T 1299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大豆 DB22/T 2209 杂交大豆种子 3 术语和定义 DB22/T 22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DB22/T 2209 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 雌蕊正常而雄蕊花粉败育,自交不能结实,雄性不育性受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大豆品种(系),用A表示。3.2 保持系 maintainer line 给不育系授粉后,保持不育系不育特性的常规大豆品种(系),可自交繁殖,用B表示。3.3 恢复系 restorer line 给不育系授粉后,可使不育系恢复育性的常规大豆品种(系),用 R 表示。3.4 三系 three-line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3.5 三系种子繁殖 seed reproductionof three-line parents 利用三系繁殖种子的过程,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繁殖不育系种子,保持系、恢复系自交繁殖保持系和恢复系种子。DB22/T 26202017 2 3.6 三系原种生产 foundation seed production of three-line parents 在防杂保纯的基础上,保持不育系的不育性、保持系的保持力、恢复系的恢复度等遗传特性,繁殖达到原种标准的三系种子的过程。3.7 选种圃 selection nursery of individual plants 用于单株选择和不育系回交的圃场 3.8 株行圃 plant-row nursery 选种圃入选单株种成株行的圃场。3.9 株系圃 plant-line nursery 株行圃入选株行每个株行种植成一个小区,形成一个株系的圃场。3.10 株系种子 seeds of selected line 入选株系的种子。3.11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s 由育种家生产的、具备本品种特征特性、纯度达到100%的种子。3.12 原种种子 foundation seeds 用育种家种子繁殖得到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或按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得到的达到原种标准的种子。4 生产方法 4.1 基地选择 应选择隔离条件优越、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一致、排灌方便的田块,并符合下列要求:a)不育系原种生产基地选择干旱少雨(开花期降雨量小于 100 mm),有灌溉条件、野生传粉昆虫丰富的地区;b)保持系和恢复系原种生产基地选择适宜亲本性状充分表现的生态区域。4.2 隔离 应满足下列要求:a)不育系在小面积内采用网室隔离,大面积自然条件下种子生产空间隔离距离 1000 m 以上,采用人工释放蜜蜂传粉空间隔离距离 3000 m 以上;b)保持系、恢复系的繁殖隔离距离均应不少于 100 m。4.3 入选材料选择原则 以田间选择为主,结合室内考种综合评定。DB22/T 26202017 3 5 保持系原种生产 5.1 选种圃 5.1.1 种子来源 保持系原种。5.1.2 田间设计 单株株距10 cm,行距60 cm,根据需种量确定种植面积,田间管理同大田。5.1.3 选择依据 当选单株下列性状应符合原品系特征特性:a)株型、叶型、荚型、粒型、结荚习性、生育期;b)下胚轴颜色、花色、茸毛色、粒色、脐色。5.1.4 选择时期和数量 5.1.4.1 田间阶段 全生育期分4 次逐级选择:a)苗期:以下胚轴颜色、叶型为主,初选 400500 株,予以标记;b)花期:以花的颜色为主,选留 300400 株;c)鼓粒期:以抗病性、茸毛色进行选择,选留 200300 株;d)成熟期:以株型、荚型、结荚习性、茸毛色、生育期、结实率为主,定选 200 株。5.1.4.2 室内阶段 对定选的200 株进行考种,考查株高、节数、有效荚数、有效分枝、单株粒数、百粒重、粒色、粒型、脐色、完全粒率等,综合评选出100 株。将当选的单株单收、单脱、编号登记、单储。5.2 株行圃 5.2.1 种子来源 上季当选的单株种子。5.2.2 田间设计 各单株取60 粒种子,每个单株种成株行,按编号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隔15 个编号设一个对照,对照为同保持系育种家种子。2 粒点播,株距15 cm,行距60 cm,区间走道100 cm。5.2.3 株行选择 同5.1.3/5.1.4,综合评选,入选株行30%50%。5.2.4 收获储藏 当选株行种子单收、单脱、单晒、单储、编号登记。5.3 株系圃 DB22/T 26202017 4 5.3.1 种子来源 上季当选的株行种子。5.3.2 田间设计 按株行编号顺序排列,每个株行种子种成5 行,每隔10 个编号设一个对照,对照为同保持系育种家种子。5.3.3 观察记载和选择方法 同5.1.3/5.1.4,每个株系定点10 株观察记载,各生育阶段观察记载群体表现型和田间杂株,凡出现有异型株的株系,淘汰全系。5.3.4 测保鉴定 开花期对当选株系选取3 株与对应不育系原种(另圃种植)测交,收获不育系结实的种子作测保鉴定(鉴定花粉不育度和隔离自交结实率)。5.3.5 综合评选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考种,综合评选优良株系,当选率50%,当选株系种子单收单储,结合测保鉴定结果,淘汰保持力低于99%的株行,混合成为株系种。5.4 原种圃 上季当选的混合株系种子,在隔离条件下,进行种植,管理同大田。应根据GB/T 3543.2进行鉴定和检测,符合GB 4404.2要求的种子即为原种。6 不育系原种生产 6.1 选种圃 6.1.1 种子来源 不育系使用育种家种子或原种,测交保持系使用5生产的株系种。6.1.2 田间设计 不育系与保持系同期播种,相间种植,行比为11,行距为60 cm,株距为40 cm,每穴2 株,花期放蜂。6.1.3 选择依据 以该不育系原有的不育性、异交率为选择依据,其他性状与对应保持系相同,见5.1.3.6.1.4 育性检验 始花期对初选合格单株逐株挂牌镜检,选留花粉败育率达到高不育以上或者完全不育的单株。参见附录A。6.1.5 选择时期和数量 DB22/T 26202017 5 选择步骤同5.1.4,再根据镜检复选,田间选择数量不少于200 株,决选不少于50 株。6.1.6 种子收储 将入选的单株单独收获、脱粒、编号登记和储藏。6.2 株行圃 6.2.1 种子来源 不育系使用上季当选的不育系单株种子,测交保持系使用与不育系成对测交的保持系种子。6.2.2 田间设计 同6.1.2 6.2.3 观察记载及选择方法 同5.1.3,每株均挂牌观察,在当选的株行中,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考查单株粒数、异交结实率、百粒重。6.2.4 育性选择及育性检验 同6.1.4,育性检验发现异型株并已经散粉,全株行立即淘汰。6.2.5 株行决选 在目测观察、育性鉴定和镜检的基础上,选典型性、一致性、结实率高的株行。6.2.6 收获 授粉结束后,立即割除保持系;成熟时当选株行分别单收、单脱、编号登记、单晒、单储。同时收获同世代配套单繁的保持系种子。6.3 株系圃 6.3.1 种子来源 不育系使用上季当选的不育系株行种子,测交保持系应使用同世代配套单繁的株行种子。6.3.2 田间设计 6.3.2.1 繁殖区 保持系与不育系同期播种,行比11,每个株行种植1个小网棚,行距60 cm,株距40 cm,花期放蜂。6.3.2.2 性状鉴定区 在隔离条件下种植不育系和对照,对照为同不育系原种;每株系种植20 个30 个单株。6.3.3 观察记载和去杂 6.3.3.1 观察记载同 5.1.3,分株系取样镜检花粉。记载繁殖区和性状鉴定区的田间纯度,调查记载杂株率。DB22/T 26202017 6 6.3.3.2 去杂应在繁殖区及时拔除可育的单株,发现有变异株的株系,全株系淘汰。6.3.4 结实率调查与测产 繁殖区各株系取10 株调查结实率,并测产;隔离区调查全部植株的自交结实率。6.3.5 综合选择 根据观察记载、目测、镜检、隔离自交结实率、田间测产情况,综合评选优系,当选率50%。6.3.6 收获 授粉结束后,立即割除保持系,成熟后混收当选株系种子,即为株系种。同时收获同世代配套单繁的保持系种子。6.4 原种圃 6.4.1 种子来源 使用6.3.6的收获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种子。6.4.2 田间种植 6.4.2.1 网室隔离保持系与不育系 1:1 种植,行距 60 cm,株距 40 cm,花期放蜂,严格除杂。6.4.2.2 大田隔离保持系与不育系按 1:2 种植,保持系株行距同大田,严格除杂。6.5 原种选定 授粉结束后立即割除保持系,应根据GB/T 3543进行鉴定和检测,符合GB 4404.2要求的种子混合收获定为不育系原种。7 恢复系原种生产 7.1 种子来源 恢复系育种家种子或原种。7.2 三圃的设置、种植方法 同5。7.3 杂种优势和恢复力鉴定 开花期对当选株行选取3个单株与所配组合的不育系原种测交,收获不育系结实的真杂交种子,下季种植鉴定杂种优势,综合评选出典型性好,恢复度不低于对照、恢复株率100%的株系,株行当选率30%50%,株系当选率50%70%。7.4 株行、株系圃观察记载项目、标准、方法 同5。7.5 原种选定 DB22/T 26202017 7 当选株系混合为株系种,根据需要繁殖原种。应根据GB/T 3543进行鉴定和检测,符合GB4404.2要求的种子定为恢复系原种。DB22/T 26202017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杂交大豆三系原种生产田间记载项目与方法 A.1 田间档案记载 应符合NY/T 1299的规定。A.2 主要生育性状 同A.1。A.3 主要形态特征特性 同A.1。A.4 花粉 A.4.1 花粉镜检 不育系始花期每株取主茎上、中、下3 个未开花,用70%的酒精溶液固定,然后取出花药置于0.56%的碘-碘化钾液的载玻片上,捣碎花药挤出花粉,使花粉均匀分布,在160 倍显微镜下进行全视野观察后,再选3 个有代表性视野计数各类花粉的数量,凡染色花粉较多的植株复检一次。为防止人为误差,要求同一品种材料由同一个人完成花粉镜检,并保持操作的一致性。A.4.2 花粉类型 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能染上色的为可育花粉,染不上色的为败育花粉。A.5 育性 A.5.1 不育株率 调查隔离区100 株的不育株率。A.5.2 不育率 花粉经碘-碘化钾染色后的,不育花粉数占总花粉数的百分率。不育:花粉败育率在 95.1%以上,自交不结实;正常可育:花粉败育率在 010%,正常结实;半不育:花粉败育率在 10.195%;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在 10.160%,自交结实正常。A.5.3 恢复株率 DB22/T 26202017 9 结实率在100%以上的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A.5.4 恢复率 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杂种一代结实率达到100%植株所占的比例。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