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民办国际化学校 投融资趋势分析报告 ( 2016 年度简要版) 1 目录 引言 . 3 第一部分:国际学校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 . 4 一、行业政策发展 . 4 1. 外籍子女国际学校政策宽松 . 4 2. 公办学校国际班政策收紧 . 5 3. 民办国际化学校政策促长 . 6 4. 其他政策催化 . 7 二、市场规模 . 8 1. 民办学校的市场规模增长 . 8 2. 国际学校市场规模的增长 . 9 3. 国际学校市场容量的预测 . 10 三、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市场细分与现状 . 14 1. 按照 K12 分阶段的分类 . 14 2. 针对客户需求分类的学校类型 . 15 第二部分: 国际学校 上市企业 分析 . 17 一、国际学校上市企业 . 17 二、 国际学校 上市企业 的对比分析 . 18 三、国际学校的成本结构和盈利率 . 21 四、国际学校的核心竞争要素 . 22 1. 校长 . 22 2. 师资 . 22 3. 生源质量 . 23 4. 课程设置 . 23 5. 信息化水平 . 23 6. 国内外教育资源 . 24 7. 配套服务能力 . 24 2 第三部分:中国国际学校行业的投资趋势 . 25 一、国际学校融资的困难 . 25 1. 学校融资的法律限制 . 25 2. 重资产投资回报率低 . 25 3. 教育行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 25 二、投资的几个趋势 . 26 1. 房地产转型,重资产证券化,加速国际学校的扩张 . 26 2. 政府主导的企业(个人)投资 . 27 3. 资本进入 . 28 4. 集团化并购 . 28 5. 投资民办学校的风控 . 28 第四部分:新学 说 传媒介绍 . 30 3 引言 英国诺德安达 教育 在美国上市 大连的枫叶教育在香港上市 浙江的海亮教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成都的成实外在香港上市 碧桂园教育集团强势待发,积极筹措上市事宜 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积极修订过程中 每一个消息都像是往火堆里添进的一把干柴,让民办国际化学校在资本市场上烧的越来越旺。 一级市场,大量资本在积极寻求快速进入民办学校行业的机会。孔裔、爱迪、光华、中锐等早期发展起来的国际学校办学先行者, 相继接受了股权投资或者独立进入了资本市场,成为了国际学校资本化的先行实践者。 二级市场,对教育概念的热捧促进了民办学校的资本化。 2014 年 12 月,昂立教育经过二次重组后终于成功借壳新南洋登陆上交所,成为 A 股教育第一股。全通上市后异军突起,估值超越新东方,在股市中表现耀眼。一时间,教育概念股遭到追捧。秀强玻璃收购全人教育,勤上光电 20 亿收购龙文,保龄宝公司 16.67 亿元收购新通。 2014 年中国股市教育概念股还很少,目前,中国股市的教育概念股已经近 36 家。 A 股市场,教育概念股平均估值甚至达到了 128 倍 PE。在大 量上市传统企业寻求进入教育行业的转型时,投建国际学校成了另一个热点。学大华丽转身,从美国股市私有化借银润投资,高举高打定增 24 亿,投建国际学校。中泰桥梁也强势整合,定增 12 亿筹建国际学校。创业板的教育概念股立思辰表现不俗,先后并购和投资了教育服务型企业后,也紧锣密鼓的筹备并购民办国际化学校。 推动这波资本狂潮的背后是教育政策的积极开放,公办教育国际化的政策限制,更反映了我国家庭的教育消费升级和教育端供给侧改革的大势。 特别鸣谢欧德基金为 该报告所做的调研工作 4 第一部分:国际学校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 国际学校的定义: 外籍子女国际学校 :仅接受外籍子女或者持外籍护照中国子女的学校 公立国际班 :开设国际课程的公立学校 民办国际化学校 :校内开设国际班或者全校采用国际课程双语教学的民办学校 国内传统学校以高考为目的、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繁重、重复训练过多等教育问题,其有限的教学资源和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很多家长的需求。 70 后和 80 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性,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国际视野的培养。送子女出国留 学已经成为很多富裕家庭为子女选择教育的常规路径。随着政府政策的放开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变化。学生选择国际学校的热度在不断提高,国际学校即将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行业政策发展 1. 外籍子女国际学校政策宽松 自 1995 年 4 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后,中国境内的外籍子女国际学校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其中, 2008 年教育部同意委托广东省审批在广东设立港澳人士子女学校, 2009 年 2 月广东省将在深圳开办港澳籍人员 子女学校的审批权下放深圳市, 2010 年 4 月广东省关于开办港澳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办法酝酿实施。 至 2011 年,随着外企管理人才本土化和中国经济形势增速放缓,企业驻华外籍高管人士数量减少,外籍子女国际学校开始出现学生数量的减少,有些学校出现招生数量不足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的问题不得不宣布倒闭(如北京瑞金国际学校)。外籍子女国际学校市场进入到了滞胀的时期。 2012 年起教育部暂停发放外籍国际学校的牌照,并与 2014 年 12 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5 将外籍子女学校的行政审 批权调整为省级行政部门执行。按照 2011 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境内外籍以及港澳台常住人口达到 102 万,外籍子女国际学校数量达到 115家。平均每所学校覆盖 8870 外籍人士。 外籍子女学校市场 常驻外籍(万人) 学校数量(所) 均校覆盖人数(人所) 全国总计 102 115 8870 北京 11 20 5500 上海 20 21 9520 广州 3.4 8 4200 深圳 2 5 4000 数据来源:新学说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 中国国家统计局 2. 公办学校国际班政策收紧 教育部在 2003 年 颁布了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 2004 年颁布了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确立了中国学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国际课程项目的法律依据。在英加澳等国本科留学潮的带动下,公办学校高中国际班进入了第一波快速发展期。 2006 年,教育部颁发了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在办学公益性、引进课程的规范性以及办学的收费等方面给了指导性意见。随后,规范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合作办学的审批流程和审批信息公示渠道。伴随着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本科留学潮将公立国际班的市场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并从一线城市快速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国际班、课程改革试验班以及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举办的出国班开始野蛮成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 2013 年底,中国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从 12 年前的 22家增至 338 家。 2013 年 ,教育部对公立学校办理国际班的政策开始收紧 ,出台了 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 草案对各类高中的国际班从招生、收费等多方面予以规范 ,并对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国际班进行清理或转制。之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陆续颁发了针对公立国际班项目的规范性文件。从教育部和各省市的政策导向来看,公立学校发展国际教育将受到限制,部 分城市不再新批新设公立学校国际部或国际班,“无牌照 ”公立学校将停办国际部或国际班, “有牌照 ”公立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定办学,审批之外的招生、收费和课程体系等都将被取缔。 6 3. 民办国际化学校政策促长 民办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开放。 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通过的宪法中首次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首次肯定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随后的 20 年间,教育部先后颁布或修订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仍然倾向于将民办教育机构界定为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组织,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进入 2000 年后,针对民办教育的立法也有了新的突破, 200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部新教育法规中也首次删除了 “不以营利为目的 “这一表述,政府允许办学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合理回报。但并没有就如何取得合理回报做出具体说明。 2004 年颁布的民办基础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允许实施义务教育、高级中等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 教学活动。民办学校的投资者有了更大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 在此期间,通过个人投资办学、公立民办转制、企业投资政府支持等方式,各地创立了很多优秀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例如北京的汇佳、青苗、世青、上海的包玉刚、协和、平和、世外等学校 。 2010 年 5 月 5 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纲要强调了十年的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民办学校可选择营利性、支持教育国际化等有 利于民办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政策指导。 2015 年 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的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其中修改后的教育法增加条款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表明了国家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的主导角色。在随后 2015 年 12 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由于没有配套的分类登记、教师待遇、资产营利性学校的相关政策方案,民办教育促进法并未提请审议。 2016 年 4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并审议了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试行 )、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这为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三审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如果说 1980 年至 2000 年,民办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经费,满足公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那么 2000 年之后的民办教育政策的发展已7 经开始注重通过引进 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来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而公办教育承担国家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角色。 4. 其 他政策催化 1) 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新增人口将在接下来的几年迎来高峰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 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新政策实施后,每年将新增 100200 万新生儿,新出生人口数 将提高到 2000 年前后的水平,比 2012 年提高 9%19%。以北京为例, 2004 年开始分娩量从 10 万一路增长到 2014 年的 25 万,平均增幅 10%。预计2016 年北京的分娩量将达到 40 万。短期内,二胎婴儿潮的到来将迅速拉动早教幼教行业,继而带动整个 K12 学校行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 UN,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根据 上图 可以 看 出, 2014 年不同年龄段人结构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的 2030 年时的人口结构相差不大。预计,在 2014 年放开二孩政策, 2018 年的生育率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逐步维持稳定。长期来看,经过 15 年后, 0-14 岁预增人口仅为 2%。 2) 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 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涉及到关于国际学校发展的要点有 : 2014 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2030 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预测 8 教育国际化的双向性: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向其他国家推出我国的教育资源。 教育国际化的规范性:法制化和规范化,完善行业体制,制定准入、审批、评估和强制退出机制。 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满足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意见还提到了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中。此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对接下来的国际教育发展法规政策具有指引作用。预计,留学服务行 业、公立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或将迎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评估制度以及强制退出机制等系列监督性法规。 二、市场规模 1. 民办学校的市场规模增长 在政策的允许和政府的鼓励下,中国民办学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 2010 年到2013 年,各类民办学校总量从 11.9 万所增加到 14.9 万所,增加了 26%,年复合增长率8%。 2014 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15.52 万所,比上年增加 0.63 万所;招生 1563.84万人,比上年增加 69.32 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 4301.91 万人,比上年增加 223.6 万人。民办学校在 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率由 2009 年的 11.2%上升至 2013 年的 16.3%, 2017年有望突破 21%。其中,民办幼儿园学校数增加了 30%,民办普通小学学校数增加了 10%,民办普通初中增加了 6%。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数量超越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占总数的 67.2%,渗透率达 51.9%。也出现了相当规模的集团化高端幼儿园连锁园。民办教育呈现优质高端化、低龄化的趋势。 9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E 2016E 2017E( 万人 )中国各类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变化图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数据来源:佛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 欧德基金整理 2. 国际学校市场规模的增长 数据来源:佛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 欧德基金整理 国际 学校在过去的 5 年,市场规模需求旺盛,增长快速。根据佛若斯特利文报告,2009-2014 年,外籍子女国际学校和民办国际学校(仅包括 K12 纯国际课程学校)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速 21.63%, 2014 年国际学校市场规模达到了 213 亿元。从学生规模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