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银智库 研究 我国 改革开放 40 年 银行业民资准入 发展 历程 暨民营银行发展报告 发展民营银行对 我国 银行业改革意义 重大 。 发展民营银行 不仅有助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而且 有利于银行业优化 金融 供给结构,增强金融普惠性,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公司治理,促使银行业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银行业在民资准入方面逐步深化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向民资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同步性,但由于银行业本身受到较强的准入限制,这些发展进程又不完全同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92年)尝试允许民资办信用社 ; 第二阶段( 1993-2002年)第一家民营银行诞生,民资入股城商行 , 1996年 1月 12 日中国民生银行开业 ; 第三阶段( 2003-2012年)民营开放遇波折,民资开放加速推进 ; 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民营银行终破冰,进入常态化设立阶段。 民营银行特 色 鲜明,经营良好 。 目前的民营银行只是有限牌照的银行,批设民营银行 在相当程度上是着眼于 弥补现有银行 体系 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的空白。民营银行的优劣势均较为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股东资源、公司治理、运营效率等方面,劣势则主要体现在政策限制、业务资格、抗险能力等方面。目前按监管口径统计的 17家民营银行大体可分为互联网银行和非互联网银行两类,各家民营银行的经营特色 显著 。 2017年民营银行 经营 绩效 优于传统商业银行 。 民营银行应坚持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扬长避短 。 新时代银行业面临 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货币监管政策趋严、利率市场化、对外开放、金融科技等 发 展环境的转变。相应的,民营银行的机遇 来自于 传统银行面临转型压力、 其更 易抓住利率市场化机遇 以及互联网金融方面 优势; 挑战则在于 强监管 、 新进入者 以及 传统银行 加速 转型 。 为此,需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充分利用股东资源,采取模仿赶超策略,并加强与传统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合作。 促进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 政策建议。 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完善 政策 框架 :一是 扩大 准入、 放宽 限制 。推进远程开户,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把握批设节奏。 二是 细化事中监管。加强对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完善审慎监管工具,明确监管资源配臵。 三是 充实退出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监管部门职责,建立市场有序退出机制,防范 系统 性金融风险。金融 研究团队: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 王一峰 wangyifeng5cmbc 李鑫 lixin68cmbc 2018 年第 17 期 总第 77 期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018年 4月 28日 1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目录 一、发展民营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改革意义重大 . 2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银行业在民资准入方面逐步深化 . 4(一) 1978-1992 . 5 年:尝试允许民资办信用社1、民资大量申办城信社 . 6 2、农信社恢复为合作金融组织 . 6 3、民资兴办信用社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 6 (二) 1993-2002 . 7 年:第一家民营银行诞生,民资入股城商行1、中国民生银行诞生 . 7 2、部分城信社改制为民资控股城商行 . 8 3、学界呼吁筹建民营银行 . 9 (三) 2003-2012 . 9 年:民营开放遇波折,民资开放加速推进1、民营银行申办遇挫折 . 10 2、民营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入银行业 . 10 3、民生银行将发展重点转向民营企业 . 13 (四) 2013 . 13 年至今:民营银行终破冰,进入常态化设立阶段1、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 . 14 2、银监会继续支持民资进入银行业 . 15 三、民营银行特色鲜明,经营良好 . 16. 16 (一)民营银行是有限牌照银行,优劣势均较为突出1、民营银行是有限牌照银行 . 16 2、民营银行在股东资源、公司治理、运营效率方面有优势 . 17 3、民营银行在政策限制、业务资格、抗险能力方面有劣势 . 20 . 21 (二 )民营银行经营特色显著1、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 22 2、天津金城银行 . 24 3、温州民商银行 . 25 2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4、浙江网商银行 . 26 5、上海华瑞银行 . 28 . 29 (三)民营银行经营绩效优于传统商业银行四、新时代民营银行的发展战略 . 31. 31 (一)新时代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1、新时代将带来银行业发展环境的转变 . 31 2、传统银行的困境恰是民营银行的机遇 . 32 3、强监管对民营银行 创新带来挑战 . 33 . 34 (二)民营银行应坚持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扬长避短1、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 . 34 2、充分利用股东资源 . 35 3、可采取模仿赶超策略 . 35 4、加强与传统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合作 . 35 五、促进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36. 36 (一)扩大准入、放宽限制. 37 (二)充实细化事中监管. 37 (三)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附件:已开业 17 家民营银行基本情况 . 391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我国 改革开放 40 年银行业民资准入 发展 历程 暨民营银行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坚持,其中发展民营经济最能体现增量改革和体制外改革的特点。民营经济在四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和市场准入限制始终制约民营经济发展,这也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其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政府工作报告均再次强调要支持民营 企业发展 ,足见决策层对民营经济的重视 。发展民营银行 可成为有效 破除掣肘、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的主要抓手 :一方面可以弥补金融供给的结构性不足,增强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 金融服务业 的路径,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民营银行能够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的实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高质量地发展民营银行,无论是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还是对于银行业供给侧改革 均具有重大 现实 意义。 本报告首先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银行业民资准入发展历程 进行2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全面的回溯,并在此基础上 尤其对 民营银行 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特点以及其特色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对民营银行机遇与挑战的梳理,对 于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 了 初步的探讨 ,并 提出 了 促进民营银行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民营银行对 我国 银行业改革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和市场准入限制始终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发展民营银行可成为有效破除掣肘、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主要抓手:一方面可以弥补金融供给的结构性不足,增强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路径,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民营银行能够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 对于我国银行业改革而 言, 发展民营银行同样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高速增长更多是依靠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而不是内涵式的效率提升,这不仅造成银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使其与实体经济之间总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相适应, 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凸显。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高质量金融迫在眉睫, 发展民营银行则有助于促使银行业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公司治理、探索差异化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 3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一是 优化 金融 供给结构,增强金融普惠性 。 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结构性失衡,大部分信贷资金被国有、大型 企业所占据,而有强烈资金渴求的大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以及居民消费领域却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设民营银行是从 “供给端 ”做文章,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表象下的体制、机制问题,旨在纠正银行业结构的失衡。民营银行的引入有助于完善银行业的布局,更合理地配置市场资源、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降低由民间借贷所引发的金融风险。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整个银行业更加均衡,进而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是 提高服务效率,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 发展民营银行是将 “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 ”的原则落实到银行领域,将有助于带动全行业竞争更加充分,从而提升银行体系活力,改善各家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通过发展民营银行,也有助于培养一批真正的银行家。在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银行由于受限于体制机制原因,竞争力尚不足以与国际性的大银行相抗衡。而在外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前,通过引入民营银行来产生积极的 “鲶鱼效应 ”,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则有助于提升中资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 在公司治理方面为银行业开辟新道路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当前银行业深化改革的 重点,而民营银行则可在此有所创新,或许可以为中国银行业开辟出新的道路。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行政控制现象,长期来看将不利于银行业的可持续4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发展。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则有助于优化股东素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执行力。而在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中,股东则更能有效介入银行治理,按照自身意愿选择管理者,并遵循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民营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也可为传统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四是 有助于银行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 随着民营银行的进入 ,银行业资本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民营银行的发展将促进现有银行体系在客户层次和业务结构方面进一步细分,金融服务理念的转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则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民营银行能够更有效实现产业和金融资本融合,这意味着其未来必然会呈现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近些年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利率自由化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多重变革,已在迫使传统商业银行推进业务转型,而民营银行的引入则会加速各银行转型的步伐,传统银行之间也会加速分化。 二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银行业 在民资准入方面逐步深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我国银行业 向民 营资本 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同步性, 但 由于 金融服务业受到较强监管,准入门槛较高 , 使得 这些发展 进程 又不完全同步 。 在改革初期 , 鼓励民间资本开设信用社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和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后 决策者对于民营资本 独立发起设立银行 持极为审慎的态度 , 直到十八大 以 后 民营银行 创设 才 得以 真正 破冰 。此后 , 民营银行实现 常态化设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5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表 11: 银行业向民资 开放的历程 时间 对所有制认识的深化 民营经济的发展 银行业向民资 的开放 1978-1992 年 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起步并快速发展 允许民资办信用社 1993-2002 年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大中型民营企业、企业集团开始形成 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诞生,民资 借城信社改制之机 入股城商行 2003-2012 年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大型民营企业、企业集团数量大幅增加,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参与商业银行 IPO、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改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2013 年至今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民营经济已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民营银行正式破冰并进而实现常态化设立 资料来源:民生银行研究院 整理 (一) 1978-1992 年: 尝试 允许民资 办信用社 起源于农村地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富余劳动力 得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在 城市中 , 依托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城市集体企业迅速发展,同时 也产生了 大量城镇个体工商户。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民营企业开始从地下转向地上。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强调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民营企业得到了官方的鼓励。 面对数量快速增加的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日益活跃的城乡市场经济活动,刚刚从 “大一 统 ”的单一银行体制转变而来的专业银行体系对其服务的覆盖明显不足 ,6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放开民资开办信用社,成为我国第一次金融自由化改革 的 尝试 。 1、民资大量申办城信社 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一些地区出现了少量 城市信用社。 1986 年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对城市信用社的性质、服务范围、设立条件等作了规定 ,城市信用社设立 速度 开始 加快 。 尽管从 1989 年上半年 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 开始 对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 ,然而 由于 经济进入高速发展 期,各行各业申办城市信用社的 需 求 依然非常强烈。到 1993年底,城市信用社数量近 4800 家,总资产为 1878 亿元。 1993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各省分行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城市信用社,此后绝大多数地方都 不再 审批新的城市信用社。 2、农信社恢复为合作金融组织 1984年,国务院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到 1988 年末,农信社机构、网店近 40 万个 ,建立县联社 2200 多个,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400 亿元,贷款余额 912 亿元。 1989 年,农信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 有所 改善。 3、 民资兴办信用社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允许民间资本大量开办农信社、城信社,弥补了原有金融服务不足,满足了新兴的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融资、结算需求,为我国7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民银智库研究 第 77 期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 市场准入过低 造成 机构 数量过于 膨胀, 同时 经营管理 、 风险意识 、 监管能力 等 也未跟上, 使得许多信用社在 面临不良资产高企的情况陷入困境。 解决由此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监管部门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 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后来政策制定者对于民营银行持有审慎的态度。 (二) 1993-2002 年: 第一家民营银行 诞生 ,民资入股城商行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方针。 1997 年党的十五大 进一步 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为共同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 。在摆脱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后, 民营 经济 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一良好发展窗口期,异军突起,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大中型民营企业 、 企业集团开始形成, 民营企业进军银行业的能力和意愿都在增强。 另一方面, 1993 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了 商业化、市场化改革 方向,使得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在向民资开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1、中国民生银行诞生 1993 年 12 月 30 日,时任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提议, “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办一家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两天后得到朱镕基的批示: “请人民银行予以考虑,是否可以试一家 ”。 1995年 5 月 6 日,国务院发文批复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设立一家民营商业银行 。 1996 年 1 月 12 日, 中国 民 生银行开业。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银行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民营资本开放,因此民生银行更像是 “公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