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研究所 全球 银行业 展望报告 要点 2019 年 年报 (总第 37 期) 报告日期: 2018 年 11 月 28 日 2018 年 ,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新兴市场局部发生动荡;各国银行业保持基本稳定,但美联储升息、贸易摩擦、监管强化等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 本次报告在比较分析各国银行业、 G-SIBs 和中国上市银行的基础上, 预测 2019 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包括经营环境、监管环境、规模与盈利、普惠金融和理财业务等方面 。 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格局,本期报告 以美洲、欧洲和亚太等代表性地区国家为例, 专题探讨了科技赋能、监管护航对全球银行业发展新动能带来的作用及影响。 2018 年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经营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总体规模财务结构经营效率业务结构风险抵补资产质量美国 欧盟 英国中国 日本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全球银行业 研究 课题组 组 长: 陈卫东 副组长: 张兴荣 成 员: 王家强 邵 科 熊启跃 赵 雪 原晓惠 孙艺洋 梁 斯 刘雅莹(香港) 于一工(悉尼) 王 哲 ( 东京 ) 瞿 亢(伦敦) 鲁蒙初 ( 俄罗斯 ) 杨 勃(匈牙利) 李文俊( 约翰内斯堡 ) 黄小军(纽约) 施小冬(巴西) 联系人:王家强 电 话: 010-66592331 邮 件: wangjiaqiangbankofchina 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1 2019 年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 应对新的不确定性 中国银行全球 银行业 展望报告( 2019 年 ) 2018 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美联储持续加息引发多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金融动荡,贸易摩擦加剧增添经济复苏风险,英国脱欧推进和欧盟拟实施 IPU 监管要求对欧洲银行业经营增添不确定性,金融科技新发展推动银行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总体上,全球银行业发展继续分化,需统筹兼顾,平衡好规模、结构 、 质量、效率、风险和市场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关系,在新的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可持续发展。本期报告对 2019 年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十大预测,同时,总结美洲、欧洲和亚太等代表性地区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实践,专题探讨了科技赋能、监管护航对全 球银行业发展新动能带来的作用及影响。 一、 2018 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综述 实体经济是银行业 赖以成长 的根基 ,资金价格波动和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则对银行业盈利水平带来重要影响。总体来看, 2018 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出现了一些较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制约了银行业务和收入的增长;一些风险因素增多,更是对银行资本和利润规模产生了减损效应。 (一) 宏观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奠定银行业低增长总基调 受美国实施多项税收、投资与贸易保护政策(包括对中国的 2000 美元商品进口加征关税)、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环境收紧、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2018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仅为 3.7%,与上年持平。特别地,全球国际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增长低迷(图 1)。 2018 年前 9 个月,全球货物贸易同比增长仅为 3.7%,全年增长率预计为 3.9%,比上年下滑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2 2019 年 0.8 个百分点; 2018 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滑 41%,全年很难实现增长。从主要区域来看,美国受益于减税增支等财政政策的刺激,经济增长较上年有所加速;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则出现了减速,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增减互现、整体持平的态势(图 2)。在此大背景下,全球银行业总体呈现低增长态势应在意料之中。 图 1:全球经贸活动增长( %) 图 2:全球 GDP 增长区域比较( %) 注:除全球 FDI 为 2018 年上半年实际数据外,其余 2018 年 为年度 预期数 资料来源: IMF, UNCTAD,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 二 ) 全球金融风险有所上升,影响投资对银行业经营预期 2018 年,全球金融状况总体上依然宽松,但是较上一年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条件略有收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美联储持续升息,加之全球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新兴市场外部融资成本上升、资本外流压力增大。在外汇市场,美元较大幅度升值,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贬值,持有较多美元资产的国际银行受益,而在拉美和中东非洲敞口较多的银行则受损。在资本市场,美国股票市场在连创新高之后出现大幅震荡,风险显现;美国国债收益率较大幅度上升,全球市场美元流动性收紧;阿根廷、委内瑞拉、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 发生金融动荡,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对跨国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带来较显著-50-40-30-20-10010全球 GDP ( PPP法)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全球 FDI流量2016 2017 20180 2 4 6 8日本拉美地区英国欧元区美国中东北非欧洲新兴亚洲新兴20182017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3 2019 年 的冲击。在大宗商品市场,国际油价在上涨一段时间后动能不足,四季度的价格大幅回落一定程度加大交易业务的风险。综合来看, 2018 年各种主要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中,表现比较好的包括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表现较差的包括全球股票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图 3)。从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国际大银行和金融市场综合指标来观察,全球银行业股指整体下滑, PB 值处于低估状态,显示投资者对银行业未来业绩增长信心不足。 图 3:全球主要金融资产类别 2018 年初至 11 月 22 日的涨幅( %)资料来源: Wind,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三)货币政策环境 整体有利于 保持 银行业 净息差稳定 2018 年 以来, 美联储 维持升息态势 , 联邦 基金 目标利率 至今 已升至 2.25%,较年初上升 了 0.75 个 百分点 , 美联储 持续加息为全球货币政策 奠定了 主基调。受 美联储加息 影响, 部分 发达经济体 相继 加息 , 政策利率逐步向 长期 中性水平靠拢。 比如 英格兰银行将 政策利率 由 0.5%升至 0.75%,加 拿 大央行 将 政策利率由 1%升至 1.75%。实施量化 宽松和负利率政策的欧元区和日本也 正 积极考虑 退出 宽松 政策并迈开 利率正常化 的 步伐。 新兴 经济体货币政策呈分化态势 。 为应对 美联储加息造成 本币 贬值和资本外流 压力 ,部分 新兴 经济体 跟随采取 加息政-30-20-10010203010年期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日元兑美元欧元兑美元黄金价格人民币兑美元欧洲 50股票美国标普 500原油价格上证综合指数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4 2019 年 策, 如为应对 里拉危机, 土耳其将 政策利率由 7.25%升至 22.5%, 印度尼西亚 将基准 利率由 4.25%调整 至 6%, 印度和 马来 西亚 也分别 上调政策利率。 也有 部分新兴市场 国家为应对国内经济 增速 下滑的压力,采取 了降息 政策,如巴西 央行将基准利率由 2015 年的 14.25%降至 目前 的 6.5%;俄罗斯从 11%降至目前的 7.5%;中国 央行保持 稳健 中性政策 立场 ,利率中枢稳中 趋降(表 1)。 进行资产 和负债期限转换是银行的重要功能 。由于银行的负债 久期 整体 低 于资产 久期 ,在 货币环境趋于 中性的 政策周期 ,银行 净息差能 逐步修复,对 盈利 形成重要支撑。 表 1: 2015 年 以来主要 经济体 政策利率变动情况 ( %) 国家 利率 2015 2016 2017 2018 Q1 Q2 M11 美国 联邦 基金目标利率 0.75 1.00 1.50 1.75 2.00 2.25 日本 政策 目标利率 0 -0.10 -0.10 -0.10 -0.10 -0.10 欧元区 存款 便利利率 -0.30 -0.40 -0.40 -0.40 -0.40 -0.40 英国 基准 利率 0.50 0.25 0.50 0.50 0.50 0.75 加拿大 隔夜 目标利率 0.50 0.50 1.00 1.25 1.25 1.75 瑞士 3 个月 LIBOR 目标利率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澳大利亚 货币市场 目标利率 2.00 1.75 1.50 1.50 1.50 1.50 韩国 基准 利率 1.50 1.25 1.50 1.50 1.50 1.50 南非 回购 利率 6.25 7.00 6.75 6.50 6.50 6.50 巴西 隔夜 利率 14.25 13.75 7.00 6.50 6.50 6.50 中国 7 天回购 定盘利率 2.90 2.48 3.26 3.04 3.03 2.63 俄罗斯 关键 利率 11.00 10.00 7.75 7.50 7.25 7.50 印度 货币 市场隔夜平均利率 6.97 5.58 5.97 6.14 6.27 6.33 土耳其 隔夜 利率 7.25 7.25 7.25 7.25 16.25 22.50 印 尼 基准 利率 7.50 4.75 4.25 4.25 5.25 6.00 泰国 隔夜 利率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马来 西亚 隔夜 利率 3.25 3.00 3.00 3.25 3.25 3.25 资料 来源: Wind,中国银行 国际金融研究所 (四)全球 金融监管延续趋严 态势 ,银行体系合规压力不断加大 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5 2019 年 2008 年 以来, 全球金融 监管政策 不断 出台和金融监管 制度逐步 完善, 金融监管 持续趋严 。 2018 年 ,全球银行体系 依然 延续了危机以来的强监管态势, 一系列重要 监管政策和 制度出台并得到完善, 主要 体现在 以下方面: 一是巴塞尔协议(最终版) 实施 。 巴塞尔 协议被认为 是 全球 金融监管领域 的重要理论 成果 ,也是 危机以 主要 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 制度 依据 。 2017 年 12 月 7 日 , 历经近 8 年的 修订与完善 ,巴塞尔协议(最终版)面世。这一版本 强化 了对信用风险 暴露 的 分类 ,丰富了计算 风险加权资产的 风险 驱动因素 ,优化了 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的计量 办法 ,提出 了 全球 系统重要性银行 (以下称 G-SIBs) 的附加杠杆率 以及内评法风险 权重输出下限等 监管 要求 。在巴塞尔协议的 指引下, 危机 以来 主要 经济体普遍实施了更为审慎的监管标准,银行 体系 日趋稳健。 截至 2018 年 9 月末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全部27 个 成员 都已 实施 更严格 最低资本 充足率要求、 流动性覆盖比率 要求 和 留存 资本缓冲要求 ;其中 26 个成员实施了 逆周期资本缓冲 要求并针对国内 系统重要性银行 采取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未来,巴塞尔协议将持续对 全球银行体系 的经营发展产生 重要 影响。 二是 大型 金融 机构监管 压力持续上升 。 “大而不能倒”是 危机以来 金融 监管改革所有解决 的重要议题。 2018 年 , 针对 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 措施 得到强化,主要 体现在: 1.金融稳定委员会(以下称 FSB)修订 G-SIBs 评估办法 。新 办法 修改了跨境负债定义;在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指标 体系 中引入交易量指标,将保险子公司的风险敞口、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指标分别并表纳入 G-SIBs 关联性和复杂性考核; 扩大信息披露的 机构 范围 ;提高 针对 G-SIBs 最高 3.5%的 附加资本缓冲要求 上限 , 规定可根据 G-SIBs 系统重要性得分 情况 增设第六组或更高组别,并实施更为严格的 附加 资本缓冲要求。 在 2018 年 11 月最新公布 G-SIBs 名单中,G-SIBs 数量由 30 家降至 29 家,延续了危机以来 G-SIBs 系统重要性平均级数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6 2019 年 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 2.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原则 执行 进展堪忧 。 2013 年 1 月,为进一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决策以及风险应对能力,巴塞尔 委员会发布了 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原则(以下称原则)。原则实施 5 年来 , G-SIBs 在 执行 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截至 2017 年底,在 30 家 G-SIBs 中,仅 2家声称能够完全执行原则各项规定。根据 2018 年 FSB 公布的调研报告,原则每条细项指标的合规达标时间将迟后 2.2 年至 2.8 年不等 , G-SIBs 达到原则要求的压力较大 。 3.总损失 吸收能力要求( TLAC)即将产生较大的监管压力 。 2015 年 11 月,FSB 通过了 TLAC 原则及条款。该条款要求 G-SIBs 的 TLAC 资本 在 2019 年 1月 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 16%和表内外 风险暴露的 6%;在 2022 年 1 月 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 18%和 风险暴露的 6.75%。 与此同时 ,条款还要求 TLAC 债务资本占 TLAC 资本的 比例必须在 33%以上。从 2018 年 G-SIBs 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由于在 融资方式上存在 较大差别 ,美 资、 日资 和 中资 G-SIBs 面临较大的TLAC 资本补充 压力 。另外, 从 2018 年对于 TLAC 征求意见的情况看, 主要经济体在银行重要附属子公司满足 TLAC 要求的条文上存在一定争议。 4.G-SIBs 自救 和 可处置融资计划 措施框架得到完善 。 2018 年 , FSB 分别发布 “自救执行原则”和“可执行处置计划融资策略”, 对 G-SIBs 在 执行恢复与处置计划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进行规范 。自救 是指 通过减记或转股方式将债务资金转成资本吸收损失的机制。“自救执行原则”对 G-SIBs 在信息披露 、 估值能力、 交易 机制、法律制度和制度安排 方面 提出更高监管要求。可执行 处置计划融资是指陷入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 的 融资安排计划。 “可执行处置计划融资策略” 要求 G-SIBs 具有计算资金缺口和执行融资策略的能力; 同时, 融资计划的实施应符合母国和东道国法律要求;建议 G-SIBs 通过公司资产(抵押)和私人筹资 方式融资 ; G-SIBs 应具备向公众支持基金或央行借贷便利筹集资金的能力。 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7 2019 年 三是 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改革持续推进 。 主要体现在: 1.IFRS9 正式推出并实施。 会计 准则 是 银行体系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危机以来 金融 监管改革的重点领域。 2018 年 1 月 1 日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9 号( IFRS 9) 在 全球范围内正式实施。相较于 过去 的 国际会计标准 39 号( IAS 39) , IFRS 9对 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 银行 基于 摊余 成本法计量的资产数量减少,而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 计入其他 综合收益的资产 比例 增加 。 这一 变化 加大了权益项的波动 ,对银行资本管理将产生影响 。另外, IFRS 9 提出了前瞻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该方法使银行拨备 数量上升, 对 盈利产生侵蚀效应。 2.基准 利率改革 取得进展 。 2012 年 LIBOR 操纵案的发生暴露了全球基准利率制度存在的漏洞与缺陷。 2018 年, FSB 继续推进基准利率体系改革,探讨利用隔夜无风险利率或固定利率替代现行的同业拆借利率。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在基准利率的改革过程中取得进展。 2017 年 ,美国 推出 担保隔夜融资利率( SOFR) ,欧元区 选定欧元隔夜指数( EONIA) 作为 无风险利率,英国 央行推出隔夜指数均值( SONIA) 。 2018 年 , FSB 发布 报告探讨了 隔夜无 风险利率和固定利率将会 成为 未来 基准 利率改革的重要方向 ,并将 根据 这一方向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 。 3.场外衍生品 “ 唯一产品 鉴别器 ( Unique Products Identifier, 简称 UPI)”制度 落地。 大量 场外衍生品缺乏监控造成了 金融 危机期间 风险 的快速累积。 危机以来, FSB 致力于加强场对外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能够建一套可以对场外衍生品交易进行监控的设施体系。 2017 年 9 月 28 日 , FSB发布 UPI 技术指南 , 2018 年以来该技术标准不断 在全球银行体系推广。 UPI 机制能够 识别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产品品种,监管机构 凭借 UPI 系统 ,就能 清晰 了解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情况 。 四是中国和欧美针对 外资银行 的 监管 态度日趋 分化。 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全球银行业 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8 2019 年 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美国推出多德 弗兰克法案沃尔克法则、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等针对在美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的代表性监管政策。通过强化资本、流动性、组织架构、反洗钱合规等要求,加大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欧盟通过建立单一银行监管机制,出台资本要求指引 4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指引等,强化在欧银行的资本、流动性和反洗钱监管要求。特别是,欧盟逐步推进针对外资银行分行的子行化管理措施,并在 2016年 11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欧盟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政策提议中规定,对在欧总资产超 过 300 亿欧元的非欧盟金融集团要求设立中间母公司( Intermediate Parent Undertakings,简称 IPU),该政策对外资银行在欧发展组织架构将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演进,欧盟和英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不一致性将日益凸显,在欧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与欧美持续强化外资银行监管不同, 2018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金融业外开放力度。在银行业领域,我国放松了对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股比限制,同时扩大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范围并简化相关业务的审批流程。 五是对金融科技 、数字货币 、影 子银行等金融业态的监管 持续 完善和强化 。为更好促进金融科技发展、隔离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探索推出并完善“监管沙盒”制度。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监管, 2017 年底, FSB 发布金融网络安全的监管政策指引,提出强化网络安全监管的若干实践建议。对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人民银行都曾发布公告提示风险,各国对数字货币使用呈谨慎态度。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 2018 年 4 月中国资管新规面世,银行体系表外融资急剧收缩,影子银行扩张受到较大影响。考虑到 全球整体的利率中枢上移,这对于影子银行加杠杆行为将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2018 年全球影子银行市场规模增速将 呈现 下降 趋势 。 六是美国 开启金融 “ 松 监管 ”周期 。 2018 年 5 月 24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促进经济增长、放松监管要求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案(以下称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