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I 目 录 前 言 . - 1 - 1 总则 . 1 1.1 评价目的 . 1 1.2 编制依据 . 1 1.3 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 3 1.4 评价采用的标准 . 4 1.5 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 8 1.6 评价因子 . 10 1.7 评价工作等级 . 11 1.8 评价范围 . 12 1.9 评价时段和技术路线 . 15 2 建设项目概况 . 16 2.1 企业概况 . 16 2.2 现有工程建设内容 . 16 2.3 原辅材料用量 . 17 2.4 主要生产设备 . 18 2.5 现有工程变更情况 . 20 2.6 蓄电池反应原理及工艺 . 20 2.7 工艺流程说明及产污环节 . 21 2.8 现有工程污染源强及治理措施 . 28 2.9 现有工程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 33 2.10 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 . 33 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34 3.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项目总投资 . 34 3.2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 34 3.3 产品规模 . 37 3.4 主要生产设备 . 38 3.5 主要原辅材料 . 38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II 3.6 生产工艺 . 40 3.7 元素及物料平衡 . 41 3.8 工程污染源分析 . 47 3.9 扩建前后污染物 “三本帐 ”分析 . 51 4 清洁生产分析 . 53 4.1 清洁生产概述 . 53 4.2 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 53 4.3 清洁生产建议 . 56 5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 58 5.1 自然环境 . 58 5.2 社会环境概况 . 60 5.3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 . 62 5.4 人群健康调查 . 69 6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 价 . 72 6.1 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72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96 6.3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99 6.4 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分析 . 100 6.5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100 6.6 铅尘的影响分析 . 102 6.7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105 7 环境风险评价 . 109 7.1 风险评价等级 . 109 7.2 风险识别 . 109 7.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 113 7.4 建立化学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 117 8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121 8.1 废气治理措施 . 121 8.2 污水处理措施 . 125 8.3 噪声控制措施 . 133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III 8.4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 134 8.5 地下水、土壤保护措施 . 135 8.6 内环境保护措施 . 136 8.7 运营期其它环保管理对策及措施 . 139 8.8 “ 以新带老 ” 措施及削减量 . 140 8.9 项目建设期污染防治对策 . 140 8.10 绿化 . 141 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 142 9.1 总量控制的目的 . 142 9.2 总量控制的原则 . 142 9.3 实施总量控制的项目 . 142 10 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论证 . 144 10.1 产业政策相符性 . 144 10.2 厂址可行性分析 . 144 10.3 与上高工业园产业规划及周边企业相容性 . 145 10.4 与环境功能区划相符性分析 . 145 10.5 与重金属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 146 10.6 与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的相符性 . 147 10.7 与铅酸蓄电池行业综合整治验收相关标准的相符性 . 148 10.8 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 150 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52 11.1 环保投资 . 152 11.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52 12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 154 12.1 环境管理计划 . 154 12.2 环境监测计划 . 155 12.3 环境监理 . 158 12.4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内容及要求 . 164 13 公众参与 . 166 13.1 公众参与的目的 . 166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IV 13.2 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 . 166 13.3 第一次公示 . 166 13.4 公众调查 . 167 13.5 第二次公示 . 173 13.6 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 174 13.7 公众参与的结论 . 175 14 评价结论 . 176 14.1 项目建设概况 . 176 14.2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176 14.3 工程分析 . 177 14.4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178 14.5 公众参与 . 179 14.6 总量控制 . 179 14.7 清洁生产 . 179 14.8 产业政策与项目选址分析 . 180 14.9 总结论 . 180 附图 附图一: 项目 地理位置及 监测布点示意图 附图二: 全厂 平面布置图 附图三: 黄金堆 工业园 工业企业分布 图 附图四: 水系及项目排水走向示意图 附件 附件一:委托书 附件二:备案文件 附件三: 建设项目 选址意见 书 附件四: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附件五: 项目测绘报告及 防护距离 图 附件 六 : 宜春市环保局关于现有工程环评批复及内化成变更批复 附件 七 : 宜春市环保局关于现有工程验收批复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V 附件 八 :危险废物转移单 、处理协议 、废硫酸处理协议及资质 等 附件 九 : 上高县人民政府关于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敏感点 及现有猪场拆迁的 承诺函 附件 十 : 上高县管委会证明 附件十 一 : 取水口证明 附件十 二 : 标准函 附件十 三 : 铅总量 、总量表 附件十 四 : 公参表样表 附件十五: 血铅样本 附件十六: 监测报告 审批登记表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1 - 前 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自行车质量的提升和清洁能源及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蓄电池的用途和用量越来越广。铁路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动汽车以及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带动市场对全密闭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需求大幅增长,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燃料燃烧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电动自行车由慢车速短途代步交通工具,逐步向骑行舒适省力、车速适当提高等方面发展,使自行车品种、功能和质量 有了明显的提高。 江西 新威动力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于 2011年在 上高县 工业园 黄金堆功能区 设立, 总占地面积 345亩, 原投资 29749.01万元建设 年产 2000万套极板和 600万只助力电动车外化成蓄电池 项目 , 经宜春市环保局以宜环 评 字 201177文批复同意建设 (详见附件) , 并于 2012年 8月得 通过 宜春市环保局的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式生产 。 2012年 5月,国家环保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铅酸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准入条件要求 “2012年 12月 31日后新建、改扩建的项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艺,且化成充电机放电能量必须回馈利用,不得用电阻消耗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着对社会和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主动提出极板化成生产工艺由外化成改为内化成,其化成工艺变更说明于2013年 4月通过审批(宜环评字 201396号)。 为满足市场对电动自行车用型蓄电池的旺盛需求,江西 新威动力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 拟投资 13674万元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扩建 充电 车间建筑面积 17100m2, 扩建后公司出产成品全部为内化成蓄电池,不外售极板 ,形成全厂年产 2000万只 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 。 本项目产品为新型结构密封型铅酸 蓄电池,从产品类别上划分属于新型高能阀控蓄电池,这类产品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隶属高效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参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是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2011年本) ( 2013年修订 ) 中的 允许 类产品,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具有较高环保效益的新产品,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及 “十二五” 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华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2 -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为切实做好该 项目 的环境保护工作, 建设单位 特委托 我院 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 院 接受委托后,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工程建设所在地及其周围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现场踏勘,详细了解与收集了本项目有关的资料,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该项目的特点,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 报告书 , 现呈报 江西省环保厅审 查 。 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环保厅、江西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宜春市环保局、宜春市环境 监测 站 、 上高 县环保局 和建设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 1400万只助力电动车内化成蓄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 究院 1 1 总则 1.1 评价目的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