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宏 观 研 究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宏 观 经 济 专 题 报 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提消费 分析师: 杜征征 执业证书编号:S1380511090001 联系电话:010-88300843 邮箱:duzhengzhenggkzq 乡村居民收入 货币供应量 相关报告 1 内困外患下的变与不变2019年国内宏观 经济展望 2 增长动能偏弱,下行压力不减10 月宏观 经济数据点评 2018年 12 月 24日 内容提要: 近10年, 虽然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有7年 超过 50%,但也要看到最终资本形成对 GDP 的贡献率从 2001-2008年平均水平的51.1%回落到2017年的32.1%, 从而部分被动推升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 从消费内部看, 传统消费增速持续回落,以汽车、地产类商品等为主的 消费增速大幅放缓。 2013年至今乡村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城镇。随着国家对乡 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乡村居民收入日益提高,有利于提振乡村消费,增强并 优化经济内生动力,在经济存有下行压力的时候发挥一 定的支撑作用。 我国发展乡村经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仍然存在一些 先天不足和后天投入缺少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 界平均水平的 50%,中低产田约占 72%,粮食生产保障能 力稳定度不够, 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部分缺失,均 制约着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乡村居民收入增长。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 作报告亦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层面陆续出 台相关政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方向并辅以政策 支持。借鉴先进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经验,未来振兴国 内乡村经济需要在加大三农投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 及推进精准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居民收入增速持续放缓。 0 10 20 30 4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 元 乡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乡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右轴) 0 10 20 30 40 50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2009 2013 2017 % 乡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 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of 27 目录 一、中国乡村发展水平概览 . 3 1 、乡村人口变化 . 3 2 、乡村土地情况 . 5 3 、乡村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 . 8 4 、乡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 12 5 、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演化 . 15 二、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 . 17 1 、现代乡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17 2 、三农政策不断优化 . 18 3 、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 . 19 4 、大力发展旅游业 . 20 三、乡村振兴:补短板、提消费 . 21 1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 21 2 、开发乡村生态旅游 . 23 3 、持续推进精准扶贫 . 25 图表目录 图 1:中国乡村人口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趋于减少 . 4 图 2:中国乡村人口全球占比超过 1/6 . 4 图 3:中国乡村人口占比逐步减少 . 4 图 4: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 . 4 图 5 :2016 年中国农地利用情况 . 6 图 6 :2016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 6 图 7 :20122016 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 7 图 8 :20122017 年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 . 7 图 9: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占比较高 . 7 图 10:中国耕地面积占比较低 . 7 图 11 :2016 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8.6% . 8 图 12:2016 年中国人均农业增加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 8 图 13:中国单位谷类产量离美国仍有差距 . 9 图 14: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 9 图 15: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放缓 . 10 图 16: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 . 10 图 17: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 . 10 图 18:农村基建贷款加快增长 . 10 图 19:乡村居民收入增速趋于放缓 . 13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of 27 图 20:乡村居民经营收入有所提高 . 13 图 21:城乡收入倍差有所收窄 . 13 图 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差距有所收敛 . 13 图 23: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实际 GDP 贡献近 40% . 14 图 24:乡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趋于稳定 . 14 图 25:乡村消费与城镇消费差距在缩小 . 15 图 26:中国城市化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 15 图 27:2012-2017 年乡村旅游快速增长 . 24 图 28:2012-2017 年乡村旅游占国内旅游比重 . 24 图 29:2012-2017 年乡村旅游快速增长 . 24 图 30:2012-2017 年乡村旅游占国内旅游比重 . 24 图 31:区域经济、人口变化与生态旅游 . 25 表 1: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情况(以 5 省 101 村为例,单位:% ) . 9 表 2:乡村公共服务分类情况 . 11 表 3:不同类型公共投资项目投资金额结构(以 5 省 101 村为例,单位:% ) . 11 表 4:近 20 年我国城乡发展战略的几次转变 . 16 表 5:乡村战略核心思想的演进 . 16 表 6:美国乡村金融体系特点及作用 . 17 表 7:日本农地政策各相关阶段划分与特征 . 18 表 8: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历程 . 21 表 9:部分经济体财政支出结构比较(单位:%) . 22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of 27 2016年以来国内经济韧性有所增强,主要归功于供给侧改革发力,去产 能在去除无效供给、提高产能利用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库存则成 功推动了商品房库存去化,杠杆率也部分因为去杠杆而出现阶段性的下 降。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红利有所消退以及发力点逐步调整,经济下 行压力有所增加。由于前几年利润分配趋向于中上游企业,居民收入增 速低于名义 GDP 增速,较高的房价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社会保障机制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消费增速持续回落。2018 年 1-11 月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名义累计增长8.1%, 大幅弱于2017年末市场预期 (10.5%左右) 。 而此前 10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仅为 5.6%,创有数据以来次 低,仅高于2003 年5月(非典爆发时期)的4.9%。如果再考虑到社会 消费零售由于基数规模庞大而难以持续高速增长这一因素,消费增速已 经从次贷危机前20%左右降至目前的9%左右。 近10年,虽然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有7年超过50%,但也 要看到最终资本形成对 GDP 的贡献率从 2001-2008 年平均水平的 51.1% 回落到 2017年的 32.1%,从而部分被动推升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从消 费内部看,新业态、新零售、网上零售、服务类消费等发展迅速,但传 统消费增速持续回落, 以汽车、 地产类商品等为主的消费增速大幅放缓, 尤其是在汽车刺激政策消退后,销售连续出现负增长。市场对当前是消 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存有一定分歧,但总的来说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在 逐步升级,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相对应的,2013年至今乡村(本文并 不严格区分乡村和农村的含义)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城镇。随着国家对乡 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乡村居民收入日 益提高,有利于提振乡村消费,增强并优化经济内生动力,在经济存有 下行压力的时候发挥一定的支撑作用。 对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亦 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指明方向并辅以政策支持。 一、中国乡村发展水平概览 1、乡村人口变化 建国至今,中国乡村人口规模与占比先升后降。1949-1991年,中国乡村 人口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由 4.8 亿人增长到 8.4 亿人;但乡村人口在 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由 89.4%下降到 72.7%。1992-2017 年,乡村人口规模趋势性下降,由 8.4 亿人减少到 5.8 亿人,乡村人口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of 27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亦从 71.8%减少到 42.0%。即便如此,2017 年中国 乡村人口全球占比仍然超过1/6。 不仅乡村总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占比亦在下降。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显示,2000 年乡村劳动力人口为 5.25 亿;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则显示,2010 年农村劳 动力人口为 4.69 亿,10 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显著下降。2011 年以来的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 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图 1:中国乡村人口自 20 世纪 90年代后趋于减少 图 2:中国乡村人口全球占比超过 1/6 资料来源:Wind,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Wind,国开证券研究部 图 3:中国乡村人口占比逐步减少 图 4: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Wind,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Wind,国开证券研究部 随着改革开放和户籍制度的松动,乡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和流动 已经持续了近40年。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我国新常态下的就业形 5.1 5.7 8.0 8.3 8.1 6.7 0 1 2 3 4 5 6 7 8 9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亿人 中国乡村人口数量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 中国农村人口全球占比 42.1 18.2 5.7 66.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 中国农村人口比重 美国农村人口比重 日本农村人口比重 印度农村人口比重 27.0 3.7 2.7 2.7 1.5 1.4 1.2 0 5 10 15 20 25 30 % 2016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5 of 27 势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7所述,乡村人口流动表现出了一些新趋向和新特点。 第一,乡村流动人口总量先升后降,目前趋于平稳。近年来,我国流动 人口总量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趋势。 自2015年, 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 2015-2017 年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分别为 2.47 亿人、2.45 亿人、2.44 亿人,分别较上一年减少600 万人、200 万人和100 万人。预计未来流 动人口的总规模小幅波动,总量变化不大。 第二,新生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规模和占比持续扩大。近年来 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 年已达 64.7%,成为流动人 口中的主力军。1659岁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80后流动人口比重由 2011 年的不足 50%升至 2016 年的 56.5%; 90 后流动人口的比重由 2013 年的 14.5% 升至 2016 年的 18.7%,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老一 代流动人口的逐步回乡和新增劳动力的持续流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 生代流动人口规模和占比都将进一步增长。 预计到2030年将基本完成从 老一代流动人口向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代际更替。 第三,人口流出和回流并存,返乡人口更趋向于非农就业。根据近年来 流出地监测数据显示,15 岁及以上的乡村户籍人口中,从未外出人口、 返乡人口、外出人口分别占 57.5%、9.9% 和 32.6%。23.4% 的外出人口 返乡,约占四分之一;现居本区县的乡村留守人口中,曾经外出过的人 口占 14.7%。与此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返乡就业人口的非农 就业比例比从未外出人口高 6.1 个百分点,比半工半农的比例高 7.6 个 百分点。返乡人口拥有一些技能/手艺的比例达32.2%,而从未外出人口 仅为14.3%。 第四,流出地更加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重上升。 我国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已逐步成为目前和今后乡村流动人口 的主要流出地。近年来,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比持续保 持在 93%以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由 2011年的 5.8%升 至 2016年的 6.5%。未来 20年内,受新型城镇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在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 长的拉动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规模和参与率上都还将继续增长,且 其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也会进一步上升。 2、乡村土地情况 中国乡村面积广袤,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94%以上,不过耕地面积占比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6 of 27 偏低,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2017中国土地 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所示,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农用地 64512.66 万公顷,其中耕地 13492.10 万公顷(20.24 亿亩) ,园地 1426.63 万公 顷,林地 25290.81万公顷,牧草地 21935.92万公顷。 2016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 面积 34.50万公顷, 通过土地整治、 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 26.81 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7.69万公顷。此外,自然资源部的全国土 地利用数据预报结果显示,2017 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 13486.32 万 公顷(20.23亿亩) ,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 少耕地面积 32.04 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 积25.95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09万公顷。 2016年年末,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 等别, 1等耕地质量最好, 15等耕地质量最差。 1-4等、 5-8 等、 9-12等、 13-15等耕地分别划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 。其中,优等 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 (5848.58万亩) , 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0%; 高等地面积为 3579.57 万公顷(53693.58 万亩) ,占 26.59%;中等地面 积为 7097.49 万公顷(106462.40 万亩) ,占 52.72%;低等地面积为 2395.41万公顷(35931.40万亩) ,占 17.79%。 图 5:2016年中国农地利用情况 图 6: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开证券研究部 林地 39.2% 园地 2.2% 耕地 20.9% 牧草地 34.0% 其他农用地 3.7% 优等地 2.9% 高等地 26.6% 中等地 52.7% 低等地 17.8%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7 of 27 图 7:2012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图 8:20122017年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开证券研究部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居 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 50%,中低产田约占 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稳定度不够。而且, 随着人口总量的扩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的 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当前与未来迫切地需要优化耕地资源与进一步提 高单产等。 图 9: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占比较高 图 10:中国耕地面积占比较低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开证券研究部 2018 年 1 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其 中指出,2018 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将全面启动,完成遥感数据采集、 处理,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 年, 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 13515.84 13516.34 13505.73 13499.78 13492.09 13475 13480 13485 13490 13495 13500 13505 13510 13515 1352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万公顷 耕地面积 32.2 36.0 28.1 24.2 26.8 26.0 40.2 35.5 38.8 30.2 34.5 32.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E 万公顷 增加耕地面积 减少耕地面积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 中国 印度 日本 美国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0 5 10 15 20 25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 % 中国 日本 美国 印度(右轴)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8 of 27 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 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 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利于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乡村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 (1) 农业产出占比较大,但人均产出偏低 2016年, 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8.6%,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5%) , 亦高于主要发达国家(日本 1.2%、美国 1.0%、德国 0.6%) ;但人均农业 增加值仅为 1,529 美元,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 80,538 美元、 日本 55,901 美元) ,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53 美元)与中低收入国 家平均水平(1,786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产出效率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 图 11:2016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较高 图 12: 2016 年中国人均农业增加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Wind,国开证券研究部 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影响农业产量。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看,中国 每100平方公里拥有农业机械(拖拉机等)83.7辆,与同期美国、日本 差距较大。此外,中国在农业技术方面持续投入,农业单位产量提高, 例如 2016年单位谷物产量较 1978年提高 116%,但仍然离老牌农业大国 美国还有26%的差距。 80,538 55,901 31,714 2,053 1,989 1,786 1,529 1,202 0 30,000 60,000 90,000 美国 日本 高收入国家 全球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中国 印度 美元 人均农业增加值 16.3 8.6 4.9 4.2 3.5 1.9 1.2 1.0 0.6 0 4 8 12 16 20 印度 中国 巴西 俄罗斯 全球 韩国 日本 美国 德国 %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9 of 27 图 13:中国单位谷类产量离美国仍有差距 图 14: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开证券研究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开证券研究部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仍显不足。一是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2017 年降至 8.2%, 低于近20年以来平均水平。二是乡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不佳,农村固定 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自 1996 年以后持续下行,2017 年仅为 1.5%;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自 2009 年达到峰值(27.3%) 后趋于下行,2015-2017年更是连续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