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2015-2017年度能源基金资助项目)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报告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年 06月 项目研究专家顾问: 杜祥琬院士 中国工程院,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主任 唐孝炎院士 北京大学 项目负责人: 张瑞芹教授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郑州大学环科院 河南省 节能监察局 王姗姗 梁二芳 王 克 张 申 刘 磊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 张长森 郝大玮 武志立 鹤壁宝发能源科技公司 付 乐 彭俊冉 高 宇 马伊澜 摘 要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目前共有 182 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6 年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增加值的63.4%;同时产业集 聚区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区域, 2016 年河南省产业园区综合能耗占全省工业总能耗的 50%以上。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仍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在汲取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评估探索不同类型园区的循环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这将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指明方向,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 基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物质流动和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本项目拟通过开展系统研究,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发展最佳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业集 聚区循环发 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物质流和能流情况,并结合园区产业链现状设置基准情景和循环发展情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和生物群落法分析不同情景下园区企业间关联度和资源产出率情况,探索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目前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大多数园区企业间和产业间并未建立循环链接,园区资源能源生产力亟待提高;园区能耗统计基础薄弱,大多数园区并未对园区内企业 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园区层面能源消耗数据缺失;目前大多数园区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余压只是在本企业内部进行简单利用,利用份额很小,大部分废气被点燃后直接排放,园区低位能量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近年来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提高空间。 行业(化工)类 园区濮阳经开区综合评价结果由 2012 年的0.41 上升到 2015 年的 0.86,评价期内资源产出指标改善最为明显,废弃物排放指标指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资源消耗指标改善较差, 2015 年评价结果比 2012年低,表明园区未来在资源消耗, 资源利用率方面存在较大循环发展潜力空间。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园区 郑州经开区评价结果显示, 2008-2014 年间 园区资源消耗指标显著下降,园区 SO2、 COD、氨氮排放量逐年降低,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得到很大改善;但中水回用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产出率偏低。静脉类园区 大周产业集聚区评估结果显示其循环经济属于良好水平,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大部分指标如 COD、 SO2 和废水的排放量等均达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但园区还存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间关联度较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达标和环境管理能力不 够完善等问题。 第三,不同类型园区循环发展情景下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资源产出率较基准情景下均有显著提高,未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应根据 不同 园区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行业(化工)类 园区濮阳经开区未来循环发展模式为 “ 引入补链 ” ,新增双氧水生产项目,实现石化、煤化融合发展;加强热电联供之间水的梯级利用,从而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统一回收各企业的废气,利用余热余压进行发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危废处置中心、人工湿地、污泥集中处理中心等。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园区郑州经开区未来循环发展模式为 “ 延伸产业链条 ” ,在汽车 整车装配制造方面引进一批配套关键零部件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引进电子、电路、软件开发等项目;提倡企业间的废热、废水梯级利用,利用余热、余压和可燃废弃物进行发电;同时加快区内中水回用系统和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静脉类园区大周产业集聚区未来 应 结合国内静脉园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保证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及园区承载力的前提下, 完善回收体系,形成高效率、低污染的回收网络;扩充处理废物类型,加快相关项目建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核心技术开发,产学研相结合。 第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 未来 优化发 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 结合“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园区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数据的实时更新。 第二, 加强园区绿色培训,强化 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建设。第三, 围绕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积极引入补链企业 。 第四 ,识别 园区能量梯级利用的关键环节,实现能量分等级充分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五 , 完善园区 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 加快 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建设 。 关键词: 循环 经济; 产业 园区;循环发展评估 ; 产业关联; 物质流分析 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第二章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 2.1 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形势与策略 . 4 2.1.1 国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4 2.1.2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6 2.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 15 2.2.1 整体概况 . 15 2.2.2 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 16 2.2.3 集聚区发展特征 . 21 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未来展望及面临的挑战 . 22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发展实践 . 26 3.1 丹麦卡伦堡 . 26 3.1.1 园区简介 . 26 3.1.2 园区物质流情况分析 . 26 3.1.3 园区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分析 . 28 3.2 天津泰达 . 29 3.2.1 园区简介 . 29 3.2.2 园区产业共生情况 . 32 3.2.3 园区循环化发展相关策略 . 35 3.3 苏州高新区 . 36 3.3.1 园区简介 . 36 3.3.2 园区产业共生情况 . 38 3.3.3 园区循环化发展相关策略 . 40 3.4 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 . 41 3.4.1 园区简介 . 41 3.4.2 园区物质流情况分析 . 42 3.4.3 园区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分析 . 45 3.5 铝生态工业园区信发生态工业园区 . 45 3.5.1 园区简介 . 45 3.5.2 信发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况 . 46 3.5.3 信发集团水循环概况 . 50 第四章 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 53 4.1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53 4.1.1 园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4.1.2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4 4.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7 4.1.4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模型 . 58 4.2 案例分析 行业(化工)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 61 2 4.2.1 濮阳经开区基本情况 . 61 4.2.2 濮阳经开区主导产业链分析 . 62 4.2.3 濮阳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6 4.2.4 濮阳经开区指标权重的确定 . 68 4.2.5 濮阳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70 4.3 案例分析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 75 4.3.1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 75 4.3.2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7 4.3.3 郑州经开区指标权重的确定 . 80 4.3.4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82 4.4 案例分析 静脉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 86 4.4.1 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 86 4.4.2 大周再生金属集聚区主导产业分析 . 87 4.4.3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91 4.4.4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92 4.4.5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结果 . 95 第五章 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102 5.1 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基本方法介绍 . 102 5.1.1 物质流分析法 . 102 5.1.2 园区企业间关联度的测算方法 . 102 5.1.3 园区资源化率计算方法 . 104 5.1.4 园区资源产出率测算方法 . 106 5.2 案例分析 行业(化工)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106 5.2.1 濮阳经开区物质流分析 . 106 5.2.2 情景设定 . 109 5.2.3 濮阳经开区企业间关联度测算分析 . 110 5.2.4 濮阳经开区水资源产出率测算分析 . 116 5.2.5 濮阳经开区能量梯级利用研究 . 120 5.2.6 濮阳经开区循环发展模式建议 . 123 5.3 案例分析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124 5.3.1 郑州经开区物质流分析 . 124 5.3.2 情景设定 . 127 5.3.3 郑州经开区企业间关联度测算分析 . 132 5.3.4 郑州经开区园区资源化率测算 分析 . 134 5.3.5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议 . 136 5.4 案例分析 静脉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137 5.4.1 大周产业集聚区物质流分析 . 137 5.4.2 天津子牙静脉园区发展模式 . 140 5.4.3 大周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建议 . 144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146 6.1 结论 . 146 6.2 建议 . 148 6.2.1 梳理问题 . 148 6.2.2 摸清家底 . 149 3 6.2.3 加强园区绿色培训 . 149 6.2.4 引入补链企业 . 149 6.2.5 加强能量梯级利用 . 150 6.2.6 建立基础设施共享平台 . 151 致谢 . 152 参考文献 . 153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拉动。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6 年河南省 182 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增加值的 63.4%;同时产业集聚区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区域, 2016 年河南省产业园区综合能耗 占全省工业总能耗的 50%以上。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将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并将直接影响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目标的实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河南省政府做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纳入政府规划的省份。在规范整合原有 300多个园区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规划确定了 180 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有 2 个园区正在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分别是郑州市上街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 5 年的发展,截止 2013 年 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成区面积达到 1740.7 平方公里,共涵盖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有色、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 15 类产业。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 2016 年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014 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 52.9%,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91%。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集聚区是新常态下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 体。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循环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各企业间关联度低、分工与协作缺乏合理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较低,能源供给体系相对简单,能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是河南省政府支持的重点方向,但由于工作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产业集聚区产业共生现状、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不同类型园区循环发展方向和重点等问题亟待回答。因 2 此,本项目拟通过开展系统研究,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 环发展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分析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物质流和能流情况,探索河南省不同类型园区的循环发展模式。这将有利于推广国内外生态园区建设的最佳实践,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全面推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促进当地产业转型。 1.2 研究目的 开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分析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的园区管理方式、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 展情况,提炼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评估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水平;并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最佳实践经验,探索设计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模式,为产业集聚区实现循环优化发展提供一种基本设计思路和具体分析方法,为河南省政府部署园区循环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提供支撑,促进河南省乃至我国产业园区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根据研究目标,在对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进行现状分 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发展最佳实践,构建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模型来对河南省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完成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潜力识别;然后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和产业关联度模型来比较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在无产业共生和有产业共生两种情景下的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污染物排放和产业关联情况,定量分析循环发展模式为产业集聚区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设计提出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优化发展路径。 3 问 题 提 出E I P最 佳 实 践典 型 产 业集 聚 区 循环 发 展 水平 评 估典 型 产 业集 聚 区 循环 发 展 模式 分 析物质流分析法,产业关联测算模型研 究 背 景 研 究 意 义 相 关 理 论 基 础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现 状 调 查 分 析丹麦卡伦堡天津泰达苏州高新区信发园区天津子牙循环产业园综 合 类研 究 结 论 与 建 议现 状 分 析山东鲁北行 业 类 静 脉 类园 区 循环 发 展宏 微 观环 境 分析园 区 循环 发 展评 价 指标 体 系构 建园 区 循环 发 展水 平 评估SWOT-PEST分析,层次分析法园 区 物质 流 分析园 区 企业 间 关联 度 分析园 区 产业 共 生效 益 分析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循 环 发 展 潜 力 识 别无 产 业 共 生 情 景 有 产 业 共 生 情 景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循 环 优 化 发 展 路 径 设 计文献资料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图 1.1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项目研究思路 4 第二章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形势与策略 2.1.1 国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的产业园区数量约为 1.2-2 万个。以美国为例,该国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园区约为 380 个,解决了全国 57%的劳动力人口安置,创造了 80%的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依靠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共享、吸引企业入驻进行生产来实现经济扩张;第二 个阶段,主要是注重扶持园区企业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活动的密切合作,园区发展成为有明确创新意识的产业开发基地;第三个阶段,把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结合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孵化器职能的形成;第四个阶段,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形态 生态工业园或循环发展园区在各个国家及地区蓬勃兴起。 ( 1) 丹麦卡伦堡( Kalundborg)工业园区 丹麦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