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 良种 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 O 一八年二月 1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5 1.1项目概要 . 5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 7 1.3综合评价 . 7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 9 2.1我国肉牛业发展现状 . 9 2.1.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 . 9 2.1.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 . 9 2.1.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 . 9 2.2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 2.2.1生产水平低 . 10 2.2.2良种化问题突出 . 11 2.2.3饲养规模小 . 11 2.2.4产业化程度低 . 12 2.3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 13 2.3.1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 . 13 2.3.2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 . 13 2.3.3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 . 13 2.3.4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 13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4 2.2.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 14 2.2.2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 15 2.2.3是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15 2.2.4是增强服务社会的需要。 . 16 2 第三章 建设条件 . 17 3.1项目区概况 . 17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 17 3.1.2自然资源及人口状况。 . 17 3.1.3项目地经济状况。 . 18 3.1.4建设地点选择。 . 19 3.1.5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 19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 19 3.2.1政策。 . 19 3.2.2资源 。 . 19 3.2.3市场。 . 20 3.2.4科技 。 . 20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 21 4.1市场分析 . 21 4.1.1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 21 4.1.2市场前景分析 . 21 4.1.3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 22 4.2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 23 4.3市场风险分析 . 24 4.3.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 24 4.3.2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 24 第五章 主要技术方案与指标 . 26 5.1项目建筑主要技术方案与指标 . 26 5.1.1设计标准 . 26 5.2肉牛生产主要技术方案与指标 . 27 5.2.3新品种培育 . 27 3 5.2.4饲草基地 . 27 5.3肉牛生产技术 . 29 5.4项目实施进度 . 33 第六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 35 6.1投资概算依据 . 35 6.2投资概算 . 35 6.3资金来源 . 39 7.1财务评价依据 . 40 7.2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说明 . 40 7.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 40 7.4财务效益分析 . 40 7.5不确定性分析 . 41 7.6财务评价结论 . 41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 42 8.1环境影响 . 42 8.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 42 第九章 生态农业 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 . 44 9.1生态农业 产业化经营 . 44 9.2农民增收、 生态农业 增效评价 . 46 9.3其它影响评价 . 47 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48 10.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 48 10.2经营管理模式 . 48 10.3经营管理措施 . 48 10.4技术培训 . 49 第十一章 项目招投标 . 50 4 11.1 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 . 50 11.2 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 . 50 11.3 招标范围 . 50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 52 12.1结论 . 52 12.2问题与建议 . 52 12.2.1存在的问题 . 52 12.2.2建议 . 53 5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园区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单位: 法 人 代 表 : 所有制形式: 合作经济组织 项目申报单位: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 年出栏良种肉牛 1000头 头。 建设期限: 2018年 2月 2019 年 1 月 , 1年 建设内容: 建设肉牛 养殖场 5000平方米。主要有牛舍建设 1500平方米,运动场 1000 平方米,料棚建设 300 平方米,管理用房 200平方米,粪污处理 400 平方米,隔离舍 150 平方米,道路绿化 1270平方米,沼气池建设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 投资规模: 300万元 资金构成: 总资金 =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 =200万元 +100万元 =300万元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300 万元 ,其中:业主自筹 250 万元,申请国家财政补助 50万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指标表 6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投资 万元 200 1.1 建设投资 万元 144 1.2 流动资金 万元 56 2 年销售收入 万元 390 正常年 3 年总成本 万元 278 正常年 4 年利润总额 万元 95 平均 5 财务评价指标 5.1 投资利润率 % 40.39 正常年 5.2 投资利税率 % 55.86 正常年 5.3 全部投资回收期 年 4.4 税前 4.5 税后 5.5 财务内部收益率 % 61.72 税前 55.89 税后 5.7 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 ic=12%) 万元 938.57 税前 769.64 税后 1-1 组织管理方案: 本项目由 XX市江津区赵氏养牛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项目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合作经理全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合作社组下设综合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部门,以推动项目区肉牛生产,逐步实行统一牛种、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联合型经营共同体。 7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依据 生态农业 部发布全国蓄牧业发展第 十三个五 年规划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 2007 4 号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8 2020年 ) XX市畜牧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五 年规划三峡工程 XX库区移民及移民开发重点专项规划 XX市江津区新农村建设规划 2016 2020 XX市江津区畜牧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 1.3 综合评价 肉牛,其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居世界动物前列,而深受世 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在食用方面,因其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并富含钙、锌、硒等无机盐,是一种为我国人民越来越欢迎的美味佳肴和强身滋补佳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肉食品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牛肉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在人们食物构成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市场上牛肉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涨。肉牛养殖在我区多是传统的家庭牧养形式,受草场面积所限,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量极为有限。因此,随着牛肉食用量的逐年加大,市场上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 部门统计,全区每年由商贩从外地倒运进来的肉牛达 2万头以上,既增加了费用又降低了牛肉的质量,而且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牛肉的市场潜力相当大。显然,仅仅靠过去那种牧养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发展 良种肉牛养 8 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投资相对少,见效快,可循环利用,对环境无污染,有利于推动定点屠宰和集中加工,保障牛肉食品安全。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肉牛养殖,有利于肉牛产业化,可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 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肉牛育肥基地为示范、农 户分散养殖为基础,扶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生产与牧草种植业, 符合国家调整 生态农业 结构战略方针,符合 XX市“ 十三五 ” 生态农业 发展指导思想。项目区项目区人民有传统的养牛经验,由合作社与大型种牛殖场签订合同,以保证牛源,配套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牧草基地,项目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 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促进我区蓄牧产业的发展,带动项目区规模养殖 60多户,牧草种植 1000头 亩。农民养牛人均纯收入增加 2500 元以上,直接解决就业人员 15 人,间接带动 100多人就业。 市场营销: 本项目主要组织示范肉 牛养殖,扶持农户开展肉牛繁育及架子牛育肥饲养,整体形成育肥牛规模生产,通过发展农户肉牛繁育收购农户育成架子牛,由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短期快速育肥,以此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及牧草种植业,逐步建立一个规范的肉牛生产体系。合作社 开发 市场渠道直接供应 XX、江津等周边城市肉牛市场 ,同时逐步扩大 国内市场。 9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我国肉牛业发展现状 2.1.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 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 1980 年,我国牛出栏量为 332 2 万头,产量仅 26 9 万吨; 2016 年,牛出栏5602 9 万头,牛肉产量达到 750 万吨,分别是 1980 年的 16 9 倍和 27 9倍。 2016 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 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1.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07 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 35千克,花费金额 26 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 8 72千克,支出额为 208 9元; XX牛肉人均购买量偏少,人均为 0 82千克,支 出额为 16 02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2.1.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 肉牛产区分布。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 2001 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 1980年的 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 7 10 上升到 47 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上升到 15 7。从 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 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 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 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 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 1 22 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 1 22 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左右。 2.2 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生产水平低 2015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 1亿多头 ,年产肉量只有 711 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 1亿头,年产肉量为 1131万吨,是我国的 1 6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 11 低的原因。 2015 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 200 7 千克, 日本为406 5 千克,美国为 331 7 千克,我国只有 135 2 千克,可见差距之大。 2.2.2良种化问题突出 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 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 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 93。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 2000 万剂,可配 1000 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 5000 1000头 0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1 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 1 10 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2.2.3饲养规模小 我国的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 户饲养为主,一般每户饲养都是三五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们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 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据统计, 2002年,内蒙古年出栏 3000-4999头和 5000头以上的场 (户 )数各有 1 个,而美国 1 4 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 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 30万头以上。肉牛散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 闲散资金、农作物 12 秸秆等,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其劣势在于 ,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混杂,因而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育肥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 2.2.4产业化程度低 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 和产业市场化。 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还是加工能力,我国肉牛加工企业的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缺乏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对全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有效拉动,这也是肉牛产业化链条难以形成的关键。国外大型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大都在几十万头,而我国肉牛加工企业却为几万头、十几万头左右,且不能满负荷运转,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据报道, 2003年,内蒙古肉牛加工能力仅相当于牛肉总产量的 42,而牛肉实际加工率约为 13。 在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方面开展工作较少,市场开发明显不足。牛肉产品销售上,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价格便宜,不能体现不同档次牛肉的不同价格。我国的肉牛基地和肉牛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有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13 2.3 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2.3.1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 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 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是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 5300 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 49, 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2.3.2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 育肥牛的有机粪肥含大量的磷、氮、钾微量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肥田,促进 生态农业 发展。我国有机肥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结合牛场建设生产有机肥,既能支持各种植物生产体系肥料的需要,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2.3.3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 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是建设绿色食品的优势产区,要使本地区成为未来牛肉生产的强势地区,必须促使肉牛生产和疫病防 治体系相结合。 2.3.4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2015 年以来,国家除强化对粮食安全的行政和政策支持以外,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考察 生态农业 时多次指出要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出“畜牧业是 生态农业 产业化的一篇大文章”,他强调说:“在粮食转化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一个很大差距就是畜牧业”。 中央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将加快畜牧业发展纳 14 入了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国务院国发 20074号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 :“畜牧业是现代 生态农业 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促进 生态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 十三个五 年规划 中提出:“ 畜牧业是 生态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建设现代 生态农业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 生态农业 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 。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8 2020年 )中也提出 :未 来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肉食结构中牛肉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对肉牛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肉牛业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专用肉牛品种缺乏、投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提升肉牛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供给。西南肉牛优势区包括四川、 XX、云南、贵州、广西 5 省(区、市)的 67个县,着力满足本区域和华南地区优质牛肉需求。综上所述,该项目的提出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和 XX市牧业生产及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生态农业 产业化的必然需要。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我国 生态农业 担负着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中,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 15 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江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2.2.2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江津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条 件制约和小农经济束缚,养殖业生产方式尚未完全走出粗放经营的模式,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仍占较大比重,加之缺乏规范经营和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畜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产品质量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项目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链、绿色产品生产链、规模品牌发展链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开展肉牛良种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管理,实现传统肉牛生产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2.2.3是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 生态农业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的增长,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致使粮食销售不畅,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我国加入 WTO,将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对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和销售已造成冲击,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但对草产品、畜产品等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却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养殖业是典型的密集型产业,从长远看,是江津地区区域优势产业。因此,是实施 生态农业 战略性结构调整、 生态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16 2.2.4 是增强服务社会的需要。 近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疫情严重、相关标准(兽药、饲料和食品)不健全、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不严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因素,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的严重问题,也成为日益广泛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此,积极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实施优质安全“放心肉”工程,是保障城乡人民消费安全的需要。 17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尾,渝西经济走廊。地理位置为北纬 29 28,东经 105 49至 106 39之间。位于渝、川、黔交界处,东与巴南、九龙坡相邻、南与綦江、贵州省习水接壤,西邻四川合江,北连永川、壁山,主城区距 XX 市区 42 公里、江北机场7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 (走马出口 )28公里。成渝铁路沿长江北岸由西向东穿境而过,渝合公路向南逶逦过境。即将开工的渝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境内 127 公里。本项目处于江津东部 生态农业 园区源头的良种肉牛养殖基地的位置,对全区良种优质肉牛育肥均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1.2自然资源及人口状况。 全区幅员面积 3200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1.68万公顷( 坡耕地面积约占 60%),林地面积 8万公顷,水域面积 1.58万公顷,未利用地 5.8 万公顷。境内总体地貌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要特征,地势起伏大,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是大娄山余脉。境内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 18.3 ,年降雨量 1035.5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这一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理想区域。 全区总人口 145.48 万人,其中 生态农业 人口 108.5万人,劳动力 75 万个,是 XX 市的 生态农业 大区之一。 2016 年统计资料:江津区全区年生产总值( GDP) 148.9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 43.17 18 亿元,工业总产值 163.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 11779元(按当期汇率折合 1512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045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3691 元。 3.1.3项目地经济状况。 先锋镇是中国最大的花椒之乡,九叶青花椒 驰名全国,香飘海外。镇域左矗金紫坪,右峙鹤山坪,中有 XX主城二级水源保护的笋溪河九曲回肠蜿蜒百里穿境而过,地处江津城郊结合部,是江津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区域。渝东、杨珞公路交织其间,扼津东津南交通之咽喉。幅员面积 129.3平方公里, 辖 8个行政村、 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6.6万人。先锋镇人民政府驻地先锋场,距江津主城 8公里,距渝泸高速公里先锋出口 2 公里,距 XX 主城区 54 公里, XX外环高速路、渝泸高速路贯穿境内 11.4公里,属 XX1小时经济圈范围。笋溪河是江津城郊清幽的休闲佳境。 2007 年,实现地方总产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 22.6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44.7: 2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03 亿元,增长36.52%。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 1162 万元,增长 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001 万元,增长 15.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850元,增长 23.29%。农民人均收入 5012元,增长 22%。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3.8%和 0.49。 2007年累计支农投入 2784万元,创历史新高。兑现国家惠农直补 529万元。完成花椒技改 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 17750亩、天宝工程 42000亩。新建微型水利工程 50 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3万平方公里。新增蓄水 2万立方米,恢复蓄水 10万立方米,解决了 2000余头牲畜和 3000居民的饮水问题。 19 3.1.4建设地点选择。 本项目场址位于江津区先锋镇 石鱼村赵家池塘沙埂上, 占地 面积 15亩。环境相对独立的,空气清晰,水质良好,移动通信覆盖该区域,境内无工业企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周围无居民密集区,有利于防疫和隔离,是建立畜牧养殖项目的理想之地。 3.1.5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江津区 生态农业 生产以 生态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继续调整 生态农业 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订单 生态农业 和无公害 生态农业 ,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2016 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 165.5万亩,总产量 55.2万吨,实现 生态农业 总产值 431441万元,比下降 4.1%。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牛饲养量达到 2.1万头,年末大牲畜存栏 2.3万头,生猪存栏 67.5万口,羊存栏 5万只;水产品产量 15.7 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 10. 万 5吨,比上年下降 3.5 %。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政策。 产业政策上,江津区 委区政府认真规划草畜产业,实施优势突破战略,加快商品基地建设。以农户“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为主,突破常规,增加基础母牛,走自繁、自育与易地育肥相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引进适龄母牛,加快繁育和购入外地架子牛扩大短期育肥两个环节。 该项目实施后,会进一步优化配置 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条件,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安排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本项目的提出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3.2.2资源 。 20 江津区是全国知名的猪粮大区,近年来结合三峡库区了展规划,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项目区现牧草资源丰富,这为本项目生产育肥架子牛打下坚实的牛源基础。 3.2.3市场。 XX 地区每年都要向外地调入大量的牛肉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术, 江津地处 XX 西南部,即将溶入 XX 主城,且历来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埠重镇,不仅是西南地区的活畜交易、贩运、屠宰集散地,还联系着全国诸多省市。 3.2.4科技 。 江津区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人多,多次参加完成了 生态农业 部和市列科研、推广项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并与西南农大等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江津区畜牧局经常举办各种培训,为全区培训了大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同时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21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 1)供应现状: 2016年,我市牛肉、羊肉、猪肉的产量分别是6.3万吨、 4吨、 142.1吨,前两者的总和,只相 当于后者的 1/14。 ( 2)需求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显示, 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35公斤,花费金额 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 8.72公斤,支出额 208.9 元; XX牛肉人均购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牛肉消费水平不仅偏低,而且受消费习惯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 3) 市场价格状况。 根据 生态农业 部畜牧业司定点调查月报资料分析, 2007 年上半年我国去骨牛肉平均价格 20.28 元 /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 10.10%。从月份价格 来看,牛肉价格从 2016 年 7 月份的全年最低价 18.27元 /公斤开始一路走高,一直上升到 2007年 2月份的 20.35 元 /公斤,升幅为 11.38%。然后进行季节性回落,到 4 月份下降到 20.07元 /公斤,降幅为 1.38%。从 5月份开始价格出现回升,到 6月份升高到 21.21元 /公斤,升幅为 5.68%。 据对 XX 去骨牛肉进行的市场调查情况看, 1-4 月份,去骨牛肉平均价格 18.33元 /公斤,同比上涨 10.06%;去骨牛肉 4 月份平均价格 20.13元 /公斤,同比涨幅 3.96%。 4.1.2市场前景分析 ( 1)供应分析。 我国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平均每 22 头出栏牛的胴体重、人均牛肉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优质牛肉比重小,牛肉档次低,出口价格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一半。世界牛肉占肉类比例发达国家达 50%以上,而我国仅占10%左右,牛肉人均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 50 公斤以上,世界人均10公斤,而我国却不足 5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 2公斤。 ( 2)需求分析: 我国除了城市肉类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