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 除。 第 1 页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 除。 第 2 页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 “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 ”, “仿佛 ”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 “醒复醉 ”,再一个 “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 “幽人 ”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 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 除。 第 3 页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长恨此身非我有 ”是化用庄子 知北游 “汝生非汝有也 ”句。 “何时忘却营营 ”,也是化用庄子 庚桑楚 “全汝形,抱 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 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 “夜阑风静縠纹平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 除。 第 4 页 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 “小舟 ”两句,自是 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 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 一洗万古凡马空 气象 ”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 除。 第 5 页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 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