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 “春夜洛城闻笛 ”,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 “洛城 ”表明是客居, “春夜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 “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 “暗 ”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 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哪里。 “玉笛 ”,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 “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 曲子呢? “折柳 ”,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 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 “柳 ”谐音 “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 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 ”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 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 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