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 “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环( hu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 “是 ”。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 s):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 “城 ”。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 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 “兵器和铠甲 ”,比喻 “武力、军事 ”。 得道者:实施 “仁政 ”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 “仁政 ”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 “叛 ”,背叛。 之:意思是 “到、到达 ”。 至:意思是 “极点 ”。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 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胜:取得胜利。 赏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还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 “天时 ”、 “地利 ”、 “人和 ”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 “人和 ”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论断,阐明了施行 “仁政 ”的必要性。文章用层 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 “人和 ”的重要;第 4 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 “人和 ”,必先要 “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 “人和 ”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 .更加突出其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