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归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归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隐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归隐 宋代:陈抟 原文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鸣鸟一般春。 赏析 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归隐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中就点明了。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 表白。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中可以领会到。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大自然的生机正是诗人向往的,他要远离的是腐败和颓废的环境。所以诗里就有 “野花鸣鸟一般春 ”这样的句 子。与其说诗人想弃世,不如说诗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朴素的生活历练自己,以达到修道的本来目的。 陈抟(拼音 tun)( 871 年 989 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 “白云先生 ”、 “希夷先生 ”,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后唐清泰二年( 935 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 939 年),游峨眉山讲学,号 “峨眉真人 ”。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 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归隐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北宋端拱初年( 988 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 118 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