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山》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望夫山》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望夫山》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望夫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望夫山 唐代:刘禹锡 原文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赏析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 “望 ”字上做文章。 “望 ”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 “望夫石 ”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 “终日 ”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 “望 ”者一往情深; “望夫 ”而 “夫不归 ”,是女子化石的原因。 “夫 ”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 “苦相思 ”三字,正是 “化为石,不回头 ”(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 “望来已是几千载 ”比 “终日望夫 ”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 “望夫 ”的 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 “几千载 ”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 “初望 ”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 “初望 ”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 ”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 “已是 ”与 “只似 ”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望夫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 “望夫人化石 ,梦帝日环营 ”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 “望 ”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 ”,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 “望故乡 ”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 望故乡 ”之意,却通过写石人 “望夫 ”,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 它 “语虽拙而意工 ”。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刘禹锡( 772 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 ”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望夫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 “汉寿城春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