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野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野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野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野望 唐代:王绩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东皋( g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徙倚( xy):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秋色:一作 “春色 ”。 落晖:落日。 犊( d):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野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 “采薇 ”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薄暮 ”交代时间,渲染气 氛, “东皋 ”点明地点, “徙倚欲何依 ”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野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 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 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野望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 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 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 (约 590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 )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 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 “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