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2030议程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领域,包括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子目标。对SDGs各个目标的度量和监测是执行SDGs最重要的环节之一。SDGs跨机构专家组(IAEG-SDGs)2017年3月向UN统计委员会报告了包含232个指标的全球监测统计指标体系(IAEG-SDGs,2017),提供了一套全球统一的衡量体系,但这不可避免与各国诉求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指导具体国家的政策制定的作用较为有限,因此联合国鼓励各国因地制宜制定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构建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既非常必要,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困难在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实施SDGs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特别是数据监测和统计支撑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也面临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也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来调整指标优先关注项。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本土化SDGs指标体系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很高兴看到在WWF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通力合作下,建立中国本土化SDGs指标体系研究走出了重要一步。希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通过落实联合国SDGs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助益,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所启发。也希望该项目成果能够引起国内外同行对该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院长序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描绘了人类到2030年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并为今后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鼓励多利益相关方参与,鼓励各国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为推动人类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全球路线图。“无法测量则无法管理”,科学地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是确保实现SDGs的关键,也是各国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由于统计体系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框架”并不能适用于具体国家层面的SDGs监测评估,各国需要构建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地评估SDGs的进展,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从而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以来关注并支持SDGs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我们既积极参与全球SDGs谈判和倡导,也努力推动国家层面SDGs的落实行动。我们非常高兴能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合作,开展中国本土化SDGs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在现有统计资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构建SDGs指标体系、评估SDGs相关进展提供借鉴。当然,由于SDGs存在目标值不确定、数据获得难度大等问题,本研究在方法论和数据质量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很多环境类的指标属于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框架”中缺乏既定方法和标准的“第三类指标”,增加了评估工作的难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报告,呼吁各方联合起来,加强SDGs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政策指导,尤其是“第三类”指标的研究工作,建立可量化的SDGs评估体系,真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首席代表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确立了17项总目标和169项子目标,涵盖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提供了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尊严生活且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战略路线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与SDGs是不谋而合的,是中国的本土化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需要更好地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增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迈向SDGs2030的宏伟目标,积极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对SDGs各个目标的度量和监测是执行SDGs的关键。SDGs是一个普适性的框架,其涵盖169个子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庞杂,很多指标如何量化和统计还在深入研究中,SDGs跨机构专家组(IAEG-SDGs)2017年3月向UN统计委员会报告了包含232个指标的全球监测统计指标体系(IAEG-SDGs,2017)。全球指标框架提供了全球统一的衡量体系,但对于指导具体国家的政策制定的作用较为有限,因此联合国鼓励各国制定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中国迫切需要根据具体国情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开展评估体系建设,这是落实2030年议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SDGs全球指标框架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报告选取了163项指标,初步构建了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连续可获得性,选取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123项指标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评估,识别了中国在落实2030年议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份报告由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CA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 China)合作完成。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李楠发起了本项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董战峰博士为项目负责人,李红祥博士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是李红祥、璩爱玉、周全、郝春旭、董战峰,李楠、吴琼对报告内容和结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我希望报告中介绍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作出的努力,还能够对全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所启发,并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 主任助理前言 序第1章 引言 31.1 2030年议程总体情况41.1.1 2030年议程的原则41.1.2 2030年议程的主要内容41.1.3 2030年议程的特点71.2全球监测指标体系进展81.2.1联合国81.2.2 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和贝塔斯曼基金会91.2.3德国 91.2.4丹麦91.2.5芬兰101.2.6瑞典10第2章SDG指标构建思路方法学 112.1总体思路122.2基本原则122.3指标选择132.4评估方法25第 3 章 SDG 指标进展评估32SDG 1.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33SDG 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8SDG 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43SDG 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51SDG 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57SDG 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61SDG 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68SDG 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71SDG 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78SDG 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83SDG 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87SDG 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96SDG 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03SDG 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05SDG 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09SDG 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15SDG 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118第 4 章 结论与建议1224.1 评估结论1234.2 政策建议126附表: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性评估结果 127目录 目录 01-UN Photo-Loey Felipe引言4 5引言引言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和探寻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正式签署千年宣言,并庄重做出承诺,就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饥饿、文盲、性别歧视,减少疾病传播,阻止环境恶化,商定了一套到2015年达成的目标 (即“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在MDGs的指导下,全球在发展经济、改善人居、消除饥饿与贫困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考虑到MDGs将于2015年完成历史使命,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峰会),制定一套以MDGs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015后全球发展议程被提上日程。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建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个获得全球共识的发展议程,将对全球今后15年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SDGs由联合国193个国家共同签署,涵盖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子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更加强调统筹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以往未能足够重视环境支柱的弊端,解决人类和地球面对的持续性问题和新兴挑战。SDGs将根本性地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坚持包容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全球各国在2030年之前的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在对人类和地球至关重要的领域中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 1.1 2030年议程总体情况1.1.1 2030年议程的原则2030年议程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安全、伙伴关系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5P”原则,即人类(People)、星球(Planet)、繁荣(Prosperity)、和平(Peace)和伙伴关系(Partnership)。“5P”原则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旨在构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友好、全球和谐、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1.1.2 2030年议程的主要内容2030年议程共分四大部分:政治宣言、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执行手段、后续行动1。2030年议程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而是适用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是该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了包含17个总体目标和169个子目标的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施期限是到 2030 年或2020年(表1-1)。前 16 个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第 17 个(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强调通过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来推动2030年议程的落实。总体目标子目标数量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End poverty in all its forms everywhere)7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End hunger,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improved nutri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8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Ensure healthy lives and promote well-being for all at all ages)13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Ensu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10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all women and girls)9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Ensure availability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sanitation for all)8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Ensure access to affordable, reliable, sustainable and modern energy for all)5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Promote sustained,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full and productive employment and decent work for all)12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Buil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promot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ster innovation)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6.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fmprc.gov/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xzxzt/xpjdmgjxgsfw_684149/zl/t1331382表 1-1 2030年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6 7引言引言总体目标子目标数量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Reduce inequality within and among countries)10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10目标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Ensu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11目标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5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Conserve and sustainably use the oceans, seas and marine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0目标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rotect, restor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ustainably manage forests,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halt and reverse land degradation and halt biodiversity loss)12目标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Promote peaceful and inclusive socie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 access to justice for all and build effective, accountable and inclusive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12目标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Strengthen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vitalize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合计 169SDGs本身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阶段和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都不一样,不同目标之间有着彼此互相增强或者互相矛盾的关系,因此,相比MDGs,SDGs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对各目标的度量和监测是落实SDGs最重要的环节,但如何度量这些目标目前仍然面临很大困难,落实SDGs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联合国专门组织了一个跨国工作组,在现有17个目标169个子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衡量指标。2017年3月, SDGs跨机构专家组(IAEG-SDGs)向UN统计委员会报告了包含232个指标的全球监测统计指标体系,但是该指标体系如何精准的衡量各个国家的进展是非常困难的,不管是从方法论还是从数据资料的掌握层面来说,很多指标如何量化和统计还有待深入研究。对中国来说,清晰、明确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制定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在SDGs实现进程中的角色备受关注,中国承受的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双重压力”趋于加大;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间段一般认为是在2030至2040年,如果将实现SDGs的时间点定在2030年或更早,中国就需要实施一系列强化转型战略,转型空间将被压缩,转型成本将加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SDGs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和基础,迫切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建立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的中国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1.3 2030年议程的特点2030年议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内容看,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全球性、普遍适用的可持续发展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强调 “为了所有人”、“一个也不要落下”,要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重点领域。第二,从决策方式看,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在政府间谈判中提倡开放和包容,听取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还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多种表达意见的渠道,鼓励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决策过程。第三,从增长模式看,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包容性增长,改变传统增长模式,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第四,从实现目标的途径看,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需要硬件建设,还需要促进意识和行为转变,以及法律、政策等 “软件”建设,如推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改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框架,包括融资机制等,执行难度加大,复杂性增强。8 9引言引言1.2全球监测指标体系进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后,在全球层面,联合国有关机构和重要智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监测,并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每年7月的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和9月联合国大会都会审议2030议程的执行进展。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为HLPF提供科学评估信息。从2016年到2017年,提交国家自愿评估报告的国家从22个发展到40个,中国是其中之一。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每年发布“SDGs指数”报告,对各国SDGs实施情况进行排名。在地区层面,一些国际机构对于欧盟,OECD和亚太地区等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落实SDGs进程进行评估和监测。亚欧基金会2015年发布研究报告“Who Will P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探讨国家如何资助SDG的执行问题。欧洲智库小组2016年2月出版“The European Unions Global Strategy: put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heart of EU external action”。在国家层面,德国等国家对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指标体系实现了本土化,并建立了相关落实机制。1.2.1联合国SDGs是在MDG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DGs使用了60个全球统一指标,尽管指标数量不多,但截止到2015年,仍有未采用这些指标的国家。和MDG相比较,SDGs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问题,因此SDGs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更高要求的综合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是对原来的可持续发展涵义的拓展。对SDGs各个目标的度量和监测是执行SDGs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联合国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间与专家咨询小组(IAEG-SDGs),主要工作是制定一套用于国家层面上SDGs的测量标准的指标框架。2016年3月,联合国在现有17个大的目标,169个子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232个指标的全球指标框架。全球指标框架于2017年3月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以及于2017年7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球指标框架的一个核心要素是人口特定群体的数据分类和覆盖面,目的是实现2030年议程中绝不让任何人掉队这项主要原则,即SDGs各项指标应根据官方统计基本原则按收入、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移徙情况、残疾情况、地理位置和其他特征酌情分类。根据完善方法的程度和整体数据的可用性, IAEG-SDGs将全球指标框架所含的232个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概念明确,具有国际商定的方法和标准,数据可定期从至少50%以上的国家获得,目前约占40-50%左右;第二类:指标概念明确,具有国际商定的方法和标准,但无法定期获得数据,目前约占30%左右;第三类:尚未具有国际商定的方法和标准,但是正在或将要开发或测试方法/标准,目前约占20-30%左右。2016年、2017、2018年联合国分别发布了2016、2017、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从IAEG-SDGs全球指标框架选取部分有可用数据的指标作为范例分析17项目标的进展情况。该报告基于最新的可用数据,突出强调了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2030年议程所倡导的宏伟目标和原则,而面临的收获与挑战。1.2.2 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和贝塔斯曼基金会2015年,贝塔斯曼基金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简称SDSN)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富裕国家是否准备好了?的报告,描述了34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实施现状。2016年在此报告基础上发布了2016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全球报告,引入更多指标,对研究方法深化提炼,从全球发展的角度将关注对象扩大到非OECD国家,涵盖了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的149个国家。2017年继续发布了2017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全球报告,将国家由149个扩大到157个,指标数由77个增加到99个。该系列报告的亮点是构建了SDG指数,利用SDG指数对各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现状进行排名,为比较国家间不同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可能。例如,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间,或相邻地区的国家间根据SDG各项指标的得分来比较SDGs的实施情况。1.2.3德国早在2002年,德国政府便出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于2017年1月1日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修订版。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即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用于持续监察的指标、调控规则和机构建设作出规定。为长期有效监察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06年开始,联邦统计局独立开展分析工作,编制指标报告,并且每两年发布一次,评估战略实施现状,提出达到目标措施并发展该战略,社会可全面参与此过程。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报告目的是衡量德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截至2017年底,德国已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报告六次。大部分指标设置了定量目标,部分设置定性目标。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况,2010年指标报告在2008年指标报告基础上,对其中6项指标内容做了微调,该年度指标报告有4个大的出发点,即世代公平,生活质量,社会团结和国际责任,包含作为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标准的21项大指标,35项小指标。联合国于201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后,德国修改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落实联合国指标体系,而不再分为四个指标群。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依照2030年议程内容新增了13个领域和30个指标。2016年,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含有63个关键指标,其中多数指标都与量化目标关联;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每一个都包含至少一个可量化指标。1.2.4丹麦丹麦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推动生态创新,是2015年欧盟28国生态创新得分最高的国家。自2011年以来,每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全球绿色增长论坛(3GF)。该论坛旨在确保到2050年世界能够满足90亿人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展示在领先企业,投资者和主要公共机构之间所展开的合作与伙伴关系,引领创造一个包容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2014年,丹麦政府实施了丹麦国家行动计划,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实施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10引言2017年,丹麦启动了全球目标行动计划,主要围绕五个“P”繁荣,人民,地球,和平与伙伴关系展开,并制定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行动计划的37个目标。同年,发达国家政策“2030年世界”中肯定了丹麦所承担的全球共同的责任,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解决了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该政策确定了安全与发展、移民与发展、包容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自由与发展等四个战略目标。2018年,丹麦政府计划启动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基金,该基金将用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项目。1.2.5芬兰早在1993年,芬兰就成立了全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其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的指导原则是由高层政治领导人领导,跨部门进行指导,坚持政策一致性,对未来进行长期展望,制定自下而上的规划,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基于相互学习和信任展开持续对话。2006年,芬兰实施了一项全面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芬兰”。该战略于2013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我们希望的芬兰2050: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2016年,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更新以符合“2030年议程”,该计划将在采取行动时为其提供有关依据的信息,为芬兰的行动奠定基准,确定芬兰的优势以及主要差距和实施的挑战。同年,芬兰落实了以“2030年议程”为基础的关于发展政策(实现消除贫困)的政府报告,并建立指标网络。利用3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衡量向社会承诺的包括平等的幸福前景、公民参与式社会、可持续的工作、当地社区的可持续性、碳平衡的社会、资源上的经济、尊重自然承载能力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的决策等八项战略目标的进展情况。可以说,强大及时的后续和审查机制,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制定和发展,一直是芬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1.2.6瑞典2002年瑞典首个可持续发展策略由政府和议会通过,并在“瑞典宪法”的中规定,必须由国家推动为今世后代创造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政策,其强调了需要不同政策领域之间的一致性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决定了瑞典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条件。1990年至2015年间,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25。2016年,瑞典所有部委都制定了行动计划,为2016年开始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全球发展政策提供了政府通报的基础,并报告了其执行“2030年议程”的情况。报告中显示,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反映在各部的活动中。同年,瑞典政府任命一个委员会负责支持在瑞典国内和国际上实施“2030年议程”的工作。该委员会与政府机构,县议会和市镇,社会伙伴,商业部门,民间社会和研究界就可持续发展进行广泛对话,并于2017年6月1日提出了“2030年议程”行动计划提案。该提案将于2017年由政府审议,将作为制定议程国家行动计划的基础。SDGs指标构建思路方法学 UN Photo by Cia Pak12 13SDGs指标构建思路方法学SDGs指标构建思路方法学2.1总体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关键,指标在帮助国家作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议程第40章中号召各国、国际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开发和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描述和反映某一时间(或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某一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各领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SDGs对中国而言既有压力和挑战,也更有机遇。中国在全球大国中第一个出台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积极推进SDGs的行动计划。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GDP增速出现趋势性放缓的同时,正经历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力度前所未有,创新驱动的自觉性也前所未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正式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积极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如何衡量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而联合国提出的SDGs是一个普适性的框架,其涵盖169个子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庞杂,很多指标如何量化和统计还在深入研究中。为此,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将中国现有的一些规划、政策和指标工作相衔接,探索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的全面衡量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本次研究构建中国SDG指标主要遵循以下思路:首先,系统分析SDG全球指标框架,即全球指标框架的三个层次:(a)已经具有既定方法和广泛提供的数据;(b)已经设定方法但并不易获取数据;(c)尚未确定国际商定的方法,遴选具有既定方法和可监测性的指标。然后,在具有既定方法和可监测的指标基础上,分析中国推进SDGs实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中国的可监测的指标。最后,根据2030年议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中国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分析中国SDGs推进路线,增选全面衡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指标,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2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状况,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内部相互联系的整体,其研究方法、资料和数据的收集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想,利用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指标体系与外部的联系来构建,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开放、互动的有机整体。(3)代表性原则所选取的物理量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既能反映可持续发展各项目标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确实反应可持续发展。(4)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最终是可测量的、切实可行的,而不是笼统的,主观的描述。每一个指标应是可以监测或观察的,以获取明确的结论。(5)数据可得可靠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量化的定量指标,另一类是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对于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选择应考虑指标信息数据采集的条件,指标数据来源应是可统计的、准确的。2.3指标选择基于数据可得性,在借鉴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框架”基础上,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际,确定了由163项指标构成的“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清单”。根据数据来源不同,中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联合国数据库有中国统计数据的指标,第二类为从相关规划和中国现有统计数据库中筛选出可用于测量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如表2-1所示。其中,指标层(A)是遴选出的SDGs全球指标框架体系中的具有既定方法和可监测的指标(即全球性指标框架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层(B)是联合国数据库有中国统计数据的指标(以联合国数据库2017年7月21日更新数据);指标层(C)是根据中国现有统计监测情况下,遴选的全面衡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