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9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报告编码19RI0530 头豹研究院 | 建材装饰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通信研究团队 新风系统是将室外空气进行机械性过滤处理并强制 送入建筑物内部,从而隔离 PM2.5 等室外空气污染 物、稀释甲醛等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室内空气质 量,增强室内空气循环的一种独立空气处理系统, 主要由新风机组、 滤网管道、 风口、 控制器组成。 中 国新风系统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35.2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118.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5.6%。未来, 中国新风系统市场规模有望于 2021 年突破两百亿 大关。 热点一:大气污染问题,促使民众关注室内空气质量 热点二:品牌效应、生产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 热点三:新风系统智能化是主要发展趋势 过去十年间,中国大气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城镇居民对 室内空气质量关注不断加深,为新风系统提供了较大的 发展空间。 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品牌认可度不高,高昂 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大了企业推广难度,不利于企业扩 大生产规模,制约行业发展。 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将提升新风系统智 能化程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智能化家居环境需求, 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蒙可 邮箱:csleadleo 分析师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建材装饰系列概览2019 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概览 建材装饰系列概览2019 年中国门窗幕墙行业概览 建材装饰系列概览2019 年红木家具行业概览 2 报告编号19RI0510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 7 2.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 9 2.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 . 11 2.4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产业链 . 12 2.4.1 上游分析 . 12 2.4.2 中游分析 . 13 2.4.3 下游分析 . 14 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 15 3.1 驱动因素 . 1 5 3.1.1 大气污染问题,扩大新风系统需求 . 15 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者价格接受度提高 . 16 3.1.3 城镇化进程加深、房地产配套升级,推动行业发展 . 17 3.2 制约因素 . 1 8 3.2.1 品牌效应、生产成本制约企业规模 . 18 3.2.2 施工安全隐患制约行业规模 . 19 4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政策分析 . 19 4.1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政策分析 . 19 3 报告编号19RI0510 5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 21 5.1 新风系统标准实施加速行业整合 . 21 5.2 新风系统市场下沉,产品定义差异化 . 22 5.3 技术进步打造智能家居 . 22 6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竞争格局 . 23 6.1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23 6.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代表企业分析 . 24 6.2.1 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 . 24 6.2.2 深圳市霍尔新风科技有限公司 . 25 6.2.3 东莞市泽风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27 4 报告编号19RI0510 图表目录 图 2-1 新风系统分类 . 7 图 2-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 9 图 2-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1 图 2-4 中国新风系统产业链 . 12 图 2-5 中国新风系统应用场景占比,2017 年 . 15 图 3-1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8 年 . 16 图 3-2 中国城镇化规模,2014-2018 年 . 17 图 4-1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主要政策 . 20 5 报告编号19RI0510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 从环境保护、 智能家居等领域着手, 研究内容覆 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走向上市 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模式, 企 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7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0510 1.2 名词解释 新风系统:将室外空气进行机械性过滤处理并强制送入建筑物内部,从而隔离 PM2.5 等室外空气污染物、 稀释甲醛等室内空气污染物, 净化室内空气质量, 增强室内空气循 环的一种独立空气处理系统,主要由新风机组、滤网管道、风口、控制器组成。 暖通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三个方面,是确保 室内环境可居住度的关键环节,是建筑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雾霾:由空气中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 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 ,当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 度将持续积聚,受静稳天气等因素影响,造成大范围的雾霾。 HEPA 滤网: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指过滤性能 达到 HEPA 标准的一类过滤网,即对于直径 0.3 微米以上微粒去除率达 99.97%以上的 一种过滤媒介。 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 制技术、 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 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 的管理系统, 提升家居安全性、 便利性、 舒适性、 艺术性, 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厂委托制造,受托厂商按来样厂商之 需求与授权, 按照厂家特定的条件而生产。 所有设计图等都完全依照来样厂商的设计来 进行制造加工。 7 报告编号19RI0510 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综述 2.1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新风系统是将室外空气进行机械性过滤处理并强制送入或排除建筑物内部,从而隔离 PM2.5 等室外空气污染物、稀释甲醛等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室内空气质量,增强室内空 气循环的一种独立空气处理系统,主要由新风机组、滤网管道、风口、控制器组成。新风系 统属于暖通工程领域, 主要应用于家庭住宅、 酒店等居住建筑空间和学校、 医院等公共建筑 空间及高端写字楼、办公楼等商业建筑空间中。 中国新风系统种类全面, 根据不同需求可实现上述应用场景全覆盖。 根据通风原理可分 为单向流新风系统和双向流新风系统两大类。 其中在单向流新风系统中, 可分为正压式及负 压式两种(见图 2-1) 。 图 2-1 新风系统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8 报告编号19RI0510 (1) 双向流新风系统: 双向流新风系统指同时具有独立进风、 排风系统的一种新风系统, 通过将室外新鲜空气 经过滤网、送风机、送风管道、送风口等构件主动机械式送入室内后,加速室内空气循环, 最后经排风口、 排风管道及排风机主动机械式排至室外, 完成室内空气换新。 双向流新风系 统应用于中央式新风系统中,包括吊顶式、组合柜式两种新风机类型。 双向流新风系统采用机械式主动排送风方式, 具有过滤效果好、 入室风量大, 循环效果 好,人体舒适度佳的优点。此外,双向流新风系统采用暗装吊顶或柜机外置安装方式,空间 利用率好、外观美观。但受安装方式、系统结构复杂限制,此类系统购买、安装价格昂贵、 运行成本高,且更换滤网、清洗管道等后期维护难度大,主要应用于大户型住宅、商业写字 楼、学校、医院等大型建筑空间中。 (2) 单向流新风系统: 单向流新风系统指由单向机械式强送或排风与自然风结合的多元通风系统, 由风机、 风 管、风口组成,通过机械式主动送(排)风方式(即人为形成室内外气压差) ,以达到换气 的功能。根据工作原理可进一步划分为正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和负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 正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 正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由送风机、 风管组成, 采用机械式主动送风方式将室外新风送入 室内,使室内气压大于室外气压,在此种正压作用下,将室内空气自然排出至室外,实现室 内空气换新功能。 正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具有安装简单、 运行成本低等有点, 适用于小户型家庭住宅。 但 此类新风系统结构简单,过滤效果一般,使用舒适度低于双向流新风系统 负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 负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由排风机组成。采用机械式主动排风方式将室内旧风排出室外, 9 报告编号19RI0510 使室内气压小于室外气压,在室内外压力差作用下,将室外空气沿建筑物通风口抽入室内, 完成室内循环后再被风机排出至室外。 负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结构简单, 为第一代新风系统, 普通负压式新风系统不具备热交 换功能, 会造成室内热量损失。 此外负压式单向流新风系统不具备过滤能力, 与其他类新风 系统相比通风效果最差。 2.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1924 年,英国大气污染处理专家奥斯顿淳于 1935 年发明人类首台热交换新风系统, 即现代意义上新风系统, 标志着第一代新风机的诞生。 伴随着人类对室内空气质量追求的不 断提高, 新风系统逐渐得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现代意义上人类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最早可 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欧美国家因大规模工业生产所致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这些事件引发了人类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反思。 1946 年,德 国标准化学会(DIN)发表 DIN1946 标准中第二部分关于通风和空调:技术卫生要求 的修订案。 该标准首次对建筑物通风标准进行了规定, 不同于 1956 年英国 空气洁净法案 , DIN1946-2 修订案标志着人类首次对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新风系 统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中国新风系统主要经历了产品引进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 段、市场整合阶段四个发展历程(见图 2-2) : 图 2-2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10 报告编号19RI0510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产品引入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2002 年) 20 世纪 90 年代, 新风系统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行业进入产品引进阶段。 这一时期 新风系统价格高,市场受众少,客户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用 于为高端商务人士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及商务体验, 少量应用于高端写字楼、 高端酒店等商业 建筑空间中。 该时期, 中国新风系统市场中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及双向流新风系统等高端产 品以法国品牌爱迪士、美国百朗等欧美品牌为主,中国本土品牌技术落后、产品不成熟,主 要生产负压单向流排气扇,中国本土新风系统市场仍未形成。 (2)初步发展阶段(2003-2012 年) 2003 年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全球性传染病疫潮的出现,促使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初步 发展。2003 年,初非典病毒在中国大规模爆发,增强了中国社会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 促使医院、 学校等公共建筑空间开始安装新风系统, 部分高端住宅也开始安装新风系统。 该 时期, 中国新风系统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托马斯、 博乐等欧美品牌新风系统开始进入中国市 场。部分中国本土企业开始试水双向流新风系统,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3)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7 年) 2013 年 2 月,中国东部地区雾霾问题频发,雾霾问题首次被中国民众关注,中国新风 系统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受中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影响, 民众对于新风系统认知度逐渐 升高。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及人均可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等多元因素叠加下, 新风系统 在家居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4)行业整合阶段(2018 年至今) 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整治步伐加速, 中国新风系统新标准出台, 带动中国新风系统行业进 入行业整合期。近五年来中国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此 外 , 2 0 1 8年7月1日 , 居住建筑新风系统技术规程正式开始实施,一方面加速新风 11 报告编号19RI0510 系统走进普通居住建筑的进程, 另一方面对新风系统的风量、 风压、 功率等净化性能提出了 要求,这一标准的实施在新风系统的各项生产制造标准上对相关生产企业提出了重大挑战, 标志着中国新风行业正式进入行业整合阶段,低于技术标准新风系统将无法进入市场。 2.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的规模发展受市场需求影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过去五年间, 受中 国大气污染问题影响, 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需求不断提高, 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驱使中国新风 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新风系统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35.2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118.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5.6%。随着 2018 年居住建筑新风系统技术规程出台实 施,部分中小型企业逐渐退出市场,行业进入整合阶段,但整体市场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市场规模已于 2018 年突破百亿大关(见图 2-3) 。 图 2-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未来五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经行业整合后,市场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增长。在 2019 年国家出台对城市老旧小住宅进行改造计划的背景下,中国新风系统行业销售量持续提升, 未来中国新风系统市场规模有望于 2021 年突破两百亿大关, 并于 2023 年达到 263.5 亿元 12 报告编号19RI0510 的市场规模。 2.4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产业链 中国新风系统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见图 2-4) 。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主要为新 风系统基础材料生产商, 按照材料类型不同, 产业链上游包括五大基础材料生产商。 产业链 中游主体是新风系统研发与制造企业, 主要负责新风系统研发、 生产及销售, 是新风系统生 产技术所有者。 产业链下游涉及终端销售和终端应用场景, 产品应用场景包括各类住宅、 写 字楼、商场、学校、医院等建筑空间。 图 2-4 中国新风系统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中国新风系统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基础材料生产企业, 为新风系统生产企业供应产品 所需基础材料,包括:风机、HEPA 滤网、智能控制器、热交换芯体等。基础材料成本占新 风系统价格 50%以上。其中 HEPA 滤网作为新风系统核心部件,使用周期较短,属于产品 耗材,占中游新风系统生产企业总生产成本的 22%。上游 HEPA 滤纸市场中主要有 PP 滤 13 报告编号19RI0510 纸、玻璃纤维、复合(PP、PET)滤纸、熔喷涤纶无纺布及熔喷玻璃纤维五种 HEPA 滤网产 品。自 2013 年以来,得益于中国民众对空气质量需求持续增长及玻璃纤维、合成纤维生产 工艺提高,中国 HEPA 滤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现阶段处于产业链上游环节 HEPA 滤网生 产企业中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厂家不超过十家,市场相对集中,中游新风系统生产企业对 HEPA 滤网需求量大, 因此上游基础材料生产企业相对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新风系统制造企业 具有强势议价能力。 新风系统产品种类复杂,根据产品定位细分,各产品间风量、风噪、换热率等性能具有 较大差异,所需风机、热交换芯体、智能控制器等基础材料的质量及性能具有差别。处于产 业链上游的风机、 热交换芯体、 智能控制器等生产企业根据中游新风系统制造企业不同需求, 按需研发、定量生产。上游风机、热交换芯体、智能控制器等生产企业相对于中游具有较强 议价能力。 2.4.2 中游分析 新风系统产业链中游为新风系统生产商。 产业链中游生产主体中主要分为三类企业: (1) 欧美企业;(2)中国本土领先企业;(3)中国本土区域性中小型企业。 现阶段产业链中游新风系统制造企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混乱。自2017年以来,中 国新风系统行业受新国标政策出台、 宏观经济放缓等多方因素影响进入行业整合阶段。 从新 风系统住宅配套率角度分析, 中国新风系统配套率仅为21%, 远小于欧美国家95%以上配套 率。新风系统市场普及程度较低,整体市场尚处于上升趋势,市场潜力巨大。 早期欧美等进口品牌因发展成熟, 在中国本土市场布局早, 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与中国代 加工企业合作,品牌认知度高,在品牌效应上具有优势,市场号召力强。中国本土品牌商依 托家具产业销售模式,早期通过OEM贴牌生产模式起步,并于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爆发时 14 报告编号19RI0510 期逐渐转为自主生产模式。 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风系统本土品牌现已形成少数头部 企业,例如远大洁净空气、霍尔新风、泽风净化等企业。此类头部企业专注新风系统研发、 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形成一体化运营模式。近五年来,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少数互联 网品牌依托资本整合及网络营销渠道优势, 进军小型壁挂式新风系统细分领域。 此类企业受 品牌效应、 售后服务、 产品通风量等因素限制, 主要消费人群为住宅面积60平米以下个人消 费者,产品尚未形成消费级市场。 中国本土新风系统生产企业起步较晚, 但在与欧美企业竞争过程中得到较大发展。 从新 风系统品牌集中度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新风系统行业相关监管政策、 行业标准缺失, 从业企 业两级分化严重。 中国本土领先企业与欧美品牌相比, 本土领先企业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高 中低端用户覆盖全面。 中小型企业主打区域性经营, 在区域渠道上具有明显优势。 但新风系 统随着2017年5月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 GB/T 34012-2017标准及2018年7月 居住 建筑新风系统技术规范的出台实施,行业技术壁垒提高。中小型企业受资金、研发能力、 品牌效应等因素影响,将被进一步被淘汰。 2.4.3 下游分析 新风系统产业链下游涉及终端销售机构,主要为新风系统代理商及直营经销商。 中国新风系统经销行业目前有超过两千家企业,整体呈现出多、乱、杂局面,行业集中 度低,行业内多数企业为区域性小型经销商,经营模式单一,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目 前主要以代理加直营方式为主。对接应用领域集中在住宅、酒店、学校、写字楼、医院商城 等建筑空间配套设施。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新风系统应 用领域市场划分中,住宅类占 45%、酒店类占 16%,学校、写字楼、医院、商场等细分应 用场景市场份额较小,综合占比 39%。其中住宅类配套新风系统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集中 15 报告编号19RI0510 采购占 60%、个人购买消费者占 40%(见图 2-5) 。房地产企业住宅建筑项目中新风系统集 中采购已成为趋势, 中标价持续走低, 将不断压缩流通企业利润空间, 间接淘汰了部分代理 品牌效应低、 客户群体小、 资金实力弱的小型经销商。 同时在行业整合的不断加深以及消费 者对售后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影响下, 二级、 三级经销商将逐步退出舞台, 经销商的利润 不断向中游生产企业转移, 部分新风系统头部生产企业开始布局流通领域, 实现产业链向下 延伸,中游生产企业的话语权显著提高。 图 2-5 中国新风系统应用场景占比,2017 年 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3 中国新风系统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3.1 驱动因素 3.1.1 大气污染问题,扩大新风系统需求 过去十年间,中国大气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城镇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关注不断加深,为 新风系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大规模 工业生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2013 年 1 月,北京市 30 天内连续 26 天出现重 16 报告编号19RI0510 度及以上污染级别雾霾天气。受此次事件影响,2014 年 1 月 4 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 次将雾霾天气纳入 2013 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013 年京津翼地区 PM2.5 平均浓度为 106 毫克/立方米,PM10 平均浓度为 181 微克/立方米,京津翼地区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范围为 62.5%,其中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占总污染天数 66.6%。雾霾等大气污染 可对人类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等造成较大的危害,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对大气环境治理提起 重视。 随着中国对空气质量关注度持续增加, 民众环保意识不断觉醒, 建筑空间内安装地新 风系统可在室内进行有效换气的基础上, 对空气进行过滤, 因此城镇居民对新风系统购买意 愿不断增加,极大推动中国新风行业快速发展。 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者价格接受度提高 中国宏观经济快速, 促使民众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民众对新风系统价格接 受度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4 年的 28,843.9 元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39,250.8 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0%(见图 3-1) 。在宏观经济发展 的带动下,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图 3-1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8 年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伴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中国进入了新一轮消费升级。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 17 报告编号19RI0510 能力逐步攀升, 民众对健康舒适生活方式的需求逐渐提高, 带动民众更加倾向于选择高质量、 高性能产品。因此,城镇居民家庭更有意愿为健康家居环境买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在 这种消费升级驱动下, 新风系统作为提高家居环境的一类房屋配套设备, 逐渐被民众所接受, 推动新风系统行业健康发展。 3.1.3 城镇化进程加深、房地产配套升级,推动行业发展 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驱动下, 城镇人口对住房及配套设施需求促使房地产 企业升级房屋配套设施,持续推动新风行业发展。 在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 城镇化 进程不断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表明,2014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 7.5 亿人,城镇 化比率 54.8%,到 2018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 8.3 亿人,城镇化比率 59.6%(见图 3-2) 。 与欧美发达国家约 70%-80%的城镇化比率相比,未来中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 3-2 中国城镇化规模,2014-2018 年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自 2014 年起,房地产行业头部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效应、提高楼盘形象、 增加竞争差异,积极将新风系统与住宅建筑进行配套,极大促进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 2014 年 5 月,以万科为首的房地产开发商,联合海尔、而立等 20 多家家电设备制造商共 同举行了“除霾行动”发布会,会议提出将新风系统作为房屋标配设施,促进家居环境健康 18 报告编号19RI0510 化发展。 同年, 北京 K2 玉兰湾项目正式配套智能新风系统, 提出家居品质生活概念。 到 2017 年底,万科地产住宅项目新风系统配套率为 32.2%,恒大集团新风系统配套率 17.2%,碧 桂园地产吸风系统配套率达 14.7%。为迎合消费者需求,房地产行业对住宅项目新风系统 的配套需求持续提高, 促进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快速发展, 未来, 新风系统在中国住宅项目的 配套使用率将持续上升,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2 制约因素 3.2.1 品牌效应、生产成本制约企业规模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本土生产企业在技术水平、研 发创新性、产品先进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中国本土企业的主要竞争者, 外资企业 在新风系统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仍然领先中国本土企业, 对中国市场上其他参与者形成竞争 压制。以美国百朗、法国爱迪士、瑞士兰舍为例,这些企业通过在中国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