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升级及替代日本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Table_first1 中国 A 股策略策略 研究 策略报告TABLE_COVER 韩台启示录 :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韩台产业 升级 及 替代 日本产业 对中国 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至今, “东亚模式” 不但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随世界经济变革而发展出诸多优势产业 。 其 中 , 我们最关注 的是 成功实现对日本部分科技产业替代的韩国和 中国 台湾 的 发展经验。 按 本国 人均 名义 GDP 与同期美国人均 GDP 之比 来看, 当前中国已经站在了 与 70 年代末 韩国和 中国台湾科技业腾飞 时 相似 的起跑线上。 韩国和 中国 台湾的产业政策 发展 与内部逐渐过热的经济环境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具备较强的借鉴作用 。 稳定且具备持续性的政策规划、对经济增长的持续高度关注 、 稳定且持续的下游需求 是韩台 获得 成功的共性,而 对产业链“明星企业”的保护和 恰当 的 贸易 政策是韩 国 经济发展 后来 赶超台湾的关键 。 产业层面需关注具备 以下特征的行业和企业:或 政策和资金支持、官产学研合作、完善的产业链及企业分工、企业家精神 、 和 能够 有效利用收购兼并 。 以韩台 对日本的产业替代史 为鉴, 在国内庞大消费市场带来大量下游需求的基础上, 中国的科技行业有望依靠政策指导和国家投入实现技术突破 并加快发展 。我们建议投资者持续 关注中国科技产业升级 在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 短期关注确定性强且产业政策较完备的 半导体硅片行业的国产替代机会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光伏以及显示面板行业 。 证券研究报告 2020 年 08 月 17 日 Table_first3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6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2 先进制造研究团队 张新和 xinhe.zhang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1 Table_Info1 中国 A 股策略 策略 研究 TABLE_TITLE 韩台启示录 :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 韩台产业升级 及对日本产业 替代 的借鉴意义 Table_Info2 证券研究报告 2020 年 08 月 17 日 Table_Author1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6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2 先进制造研究团队 张新和 xinhe.zhangnomuraoi-sec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1 TABLE_SUMMARY 东亚模式的成功原因 。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 经济发展并非依赖二战结束时的资源累积,也并不具备显著的资源禀赋优势。 我们认为东亚模式国家得以成功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原因依次是 : 1) 具 备 比较 强势的 政府政策制定机构 ; 2) 对追求经济增长的普遍 社会认同 ; 和 3) 稳定且持续的 下游 需求。在 东亚模式的成功之 下, 日本 的人均 GDP 于 1981 年突破 1 万美元,并于1987 年成功突破 2 万美元;韩国和台湾分别于 1994 年和 1992 年突破 1 万美元,并于 2006 年和 2011 年突破 2 万美元。 韩国与 中国 台湾省的转型成败分析 。 东亚模式的经济体在经济转型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阵痛 : 日本在上世纪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的经济增速低迷,韩国也 曾 在 1997 年 经历金融危机,台湾也在 1992 年 民进党上台后 明显 遇到 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三个经济体 中 , 韩国 最快 走出阴影,而台湾经济却 持续低迷。转型期的东亚模式的共性包括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被 淡化 、左翼政治群体降低 了 政策制定 机构的稳定性、产业规划难度增加和国际压力 等 。而 相 较台湾 , 转型后韩国的发展优势则来自:经济与产业政策仍维持高效和稳定、未陷入左翼民粹对经济的拖累、“明星企业”对产业链的示范作用 、 对 中国大陆 ( 韩国 最大市场) 的 恰当 经贸政策 。 中国现在处于与 70 年代 末 韩台 相似的起跑线 。 从人均 GDP 占同期美国人均 GDP 之比的 角度, 中国 ( 2018 年 15.5%) 已经站在了 与 70 年代末 的 韩国 ( 1979 年 15.2%) 和 中国 台湾 ( 1978 年 15.2%) 科技业腾飞 时 相似 的 起跑线上。 从宏观层 面看,稳定的 产业 政策 指引 、持续的产业链保护和对经济发展 所带来的的负外部性问题 的处理是 三个韩台成功的政策共同点 ;从产业层面看,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官产学研通力合作、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分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利用收购发展壮大可能是韩国 /台湾 在替代 日本产业 的 过程中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 90 年代 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韩国和台湾都 曾 面 临 较强的自由市场化和改革的倒逼。 现在 中国 也存在对 环保、城市治理、法制和市场机制改革的需求,如何有效且成功平衡这些因素与产业政策间的关系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韩台为鉴,关注中国科技产业 升级 。 以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竞争 已 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目前中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 ( 如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 等 领域 ) 已经建立领先优势,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中国 半导体产业仍主要依赖于进口。面对中美关系的反复,叠加新冠疫情在海外蔓延带来的供需影响,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可控及新基建成为投资主线,建议关 注:半导体硅片行业的国产替代机会, 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光伏以及显示面板行业 。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0.08.17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3 正文目录 国内产业升级之鉴:日韩台发展史 .5 东亚模式的成功原因 .13 东亚经济的转型与成败分析 .16 韩台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0 半导体 /光伏 /锂电池:各国产业迁移史 .25 图表目录 图表 1:日本经济发展过程 .6 图表 2: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7 图表 3:通产省政策梳理(各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 想) .7 图表 4:韩国经济发展过程 .9 图表 5:韩国 1962-1991 年六个五年计划概要 .10 图表 6:中国台湾省经济发展过程 .12 图表 7:日韩台人均 GDP .13 图表 8:日韩台的经济规划政策结构 .14 图表 9:外需依赖度 .15 图表 10:日本首相任期 .17 图表 11:韩国总统任期 .18 图表 12:台湾省经济部长任期 .18 图表 13:日本出口品结构变化 .20 图表 14:韩国出口品结构变化 .20 图表 15:中国台湾出口品结构变化 .20 图表 16:中国出口品结构变化 .20 图表 17:中日韩台人均名义 GDP 占同期美国人均名义 GDP 之比 .21 图表 18: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占 GDP 之比 .22 图表 19:日本经济发 展相关财政支出占固定资产形成额之比 .22 图表 20:韩国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占 GDP 之比 .22 图表 21:韩国经济发展相关财政支出占固定资产形成额之比 .22 图表 22:中国台湾省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占 GDP 之比 .22 图表 23:中国台湾省经济发展相关财政支出占固定资产形成额之比 .22 图表 24:日美韩等国家在半导体存储行业的市场份额变化 .25 图表 25:全球半导体产业区域转移发展历程 .25 图表 26:日本半导体产业链的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26 图表 27:半导体硅片行业合并收购及股权变动统计 .27 图表 28:全球半导体硅片厂商市场份额变化 .28 图表 29:韩国早期半导体 技术引进情况 .29 图表 30:韩国半导体技术追赶情况 .29 图表 31: 1985-2000 年全球半导体厂商前十强排名 .30 图表 32: 2006-2018 年全球半导体厂商前十强排名 .30 图表 33: 2018 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竞争格局 .30 图表 34: 2018 年 全球封测行业竞争格局 .30 图表 35:全球半导体硅片厂商市场份额变化 .31 图表 36: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及市场份额 .31 图表 37:台湾主要 LCD 面板厂商成立信息统计 .32 图表 38:全球面板显示行业市场份额变化 .33 图表 39: 2020 年全球 LCD 减少产能统计 .33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0.08.17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4 图表 40:主要国家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变化 .34 图表 41:日本光伏产业链 .34 图表 42: 2005 年世界各国和地区太阳电池产量占比 .35 图表 43:光伏电池全球前十名生产厂商 .36 图表 44:全球多晶硅生产规模 前十排名 .36 图表 45:全球硅片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36 图表 46:全球电池片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37 图表 47:全球组件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37 图表 48: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38 图表 51:公司供应商多为国内企业 .39 图表 5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40 图表 53: 2017-2019 国内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42 图表 54: 2017-2019 国内三元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42 图表 55: 2017-2019 国内负极材料竞争格局 .43 图表 56: 2017-2019 国内电解液竞争格局 .43 图表 57: 2017-2019 国内干法隔膜竞争格局 .43 图表 58: 2017-2019 国内湿法隔膜竞争格局 .44 图表 59: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补贴退坡或政策变动下市场竞争格局推演 .44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0.08.17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5 国内产业升级之鉴: 日韩台发展 史 自查莫斯 约翰逊 教授提出东亚发展模式后,全球对于亚洲威权主义国家在上世纪所展现出的产业升级与经济高速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 。 从以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为首的经济体增长经验 来看 , 特别 是在与拉美国家的比对中,东亚的产业升级之路显得尤为成功。 在当前中国 亟需 产业升级,且部分产业 直面 与 具备 先发 优势的 东亚国家的竞争的背景下,重读东亚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于研判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有 较强的借鉴意义。 宏观层面上,我们试图通过对彼时日韩台的宏观背景与政策环境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进行比对,同时从台湾 经济转型 的失败经验 吸取 教训 。 微观层面上, 基于 韩台对日本的部分科技产业实现替代的历史经验, 我们 尝试性分析其对于当前中国半导体等科技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 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被区分为奠基期、高速增长期、转型期、阵痛期和再度转型期。韩台作为复制日本发展模式的两个后 发 经济体, 其 发展过程与日本较为类似,然而与国内市场庞大的日本不同的是,韩台国内 内需 市场相对更小,且 早期的 经济基础 更 弱,其发展更加依赖外需。韩台产业链更加依赖全球化,且 政策 对于新兴科技的推进力度更大,在 1980 年之后逐渐实现了对日本如半导体、面板等产业的逐步替代 。 日本 经济 发展 历程 :从收入倍增到产业转型 战后复兴与神武景气: 在“道奇方针” 1修正了 此前倾斜生产的弊端后,日本经济实现了战后复兴。自 1954 年底开始的神武景气 2是战后日本首次不再依赖“战后复兴” ( 指 1946-55 年日本经济走出战争影响的阶段 )及 “朝鲜特需” ( 指 1950-52 年因朝鲜战争所带来的日本战争物资需求 )阶段 需求 ,而是 依靠 投资与消费等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 。在 神武景气期间,日本经济恢复至战前水平。 这一时期 内需和投资的高速 增长 为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奠定 了 基础。同时日本加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电力“五年计划”,这一举措使得上世纪 50 年代末日本国民“三神器”(冰箱 、 洗衣机 和 电视机)的普及成为可能。 经济的高速增长: 1960 年 7 月池田勇人首相上台并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经济增速的重要性自此被大幅提前。在“收入倍增计划”期间,日本成功实现工业化,重化工业 生产总额 年均增长率 在 1955-1973 年以及 1973-85 年 均列各 行业之首( 18.2%及 5.9%, 期间 全部行业总增长率 分别 为 9.4%和 3.6%) 。 期间日本还经历了岩户景气 3以及伊奘诺景气 4。 产业结构转型期: 伴随 尼克松冲击 ( 指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1 1949 年美国占领军财政顾问道奇提出为稳定日本经济及抑制通胀九条原则,虽然触发了经济衰退,但成功抑 制了严重的通胀问题 2 神武景气( Jinmu Boom) , 1955-57 年日本经济战后呈现 31 个月的复苏期 。 “神武”为古事记中的日本首位天皇,意喻本次复苏为日本神武天皇以来最好的经济增长 。 3 岩户景气( Iwato Boom) , 1958-61 年日本经济增长并实现工业升级,岩户取自古事记中的天岩屋户,天手力男曾将户中的天照大神拖出并使世界重获光明,意喻日本经济的焕然新生 。 4 伊奘诺景气( Izanagi Boom) , 1965-70 年日本经济增长,是战后持续期最长的繁荣期。伊奘诺为日本诸神之父,又被译为伊邪纳岐,意喻本阶段的日本繁荣胜过岩户及神武景气 。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0.08.17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6 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日本政治与经济形成的冲击 ) 与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的巨大 影响 ,日本在 1974 年 经历了 战后 GDP 的首次负增长。受通胀等因素扰动,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曾一度上马,导致田中首相的“日本列岛改造论” ( 工业重新布局、旧城改造及“新 25 万人口城市” ) 被暂停。但随后伴随日本经济从内需主导向出口主导的转型,日本经济又恢复增长。同时期的产业扶持政策也从此前的 以 重 工 业 为中心 转向精密仪器与电气机械等为主的加工组装产业。 泡沫期建筑业一度 创 本行业最快增速 : 广场协定 5后 的超长景气期(长达 51 个月)带来 了 投资的过热, 1985-1990 年间建筑业生产总额年均增长率 从之前的 0.4%加快至 8.0%,服务业 增速也从 4.4%上升至5.2%。 同时由于热钱大量流入, 地产与股市投资陷入过热, 据国土交通省数据,东京都平均住宅地价格自 1985-1987 年 10 月上涨181.5%,日经 225 指数在 1985-1989 年间累计上涨 237.1%。但 地产与股市投资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泡沫期日本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的事实 , 这一时期日本的 加工组装型产业的增长依然维持在 8.4%高速增长的水平 。 平成萧条期间日本产业升级进程 放缓 : 自 1990 年至 2018 年,日本GDP 年均增速仅 1.0%,远低于同期世界银行全球 GDP 的年均增速2.8%。泡沫破裂所产生的一系列债务问题持续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制,同时半导体等产业也面临来自韩 台 等经济体的强势竞争。 从 泡沫破灭后 日本企业 持续遭受 债务压力困扰,到 1998 年“ 大藏省丑闻 ” 6曝光, 乃至 2001 年大藏省被拆散(金融业务交由金融厅、税收财政业务交由财务省,并设立内阁府、总务省和经济产业省等部门)。虽然期间日本的产业升级进程仍未结束,并诞生了一系列“小而美”的细分行业龙头,但此前统一的经济规划(也就是东亚模式)已不复存在。 图表 1: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 ( GDP 年增速) 资料来源: 内阁府、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5 1985 年美日等五国政府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协议, 之后日元大幅升值。 6 大藏省 曾是日本的 中央政府财政机关,主管日本财政、金融、税收 。 1998 年 1 月东京地检厅闯入大藏省强制搜查,并爆出多名金融官员收贿受贿并渎职的事件。 -6-4-202468101214%战后复兴1955 -57 年神武景气1958 - 61 年岩户景气1965 - 70 年伊弉诺景气电力五年计划收入倍增计划,并加速实现工业化尼克松冲击叠加石油危机下,产业从内需主导转向出口主导重化工业 加工组装产业 服务业加工组装产业(精密仪器、电气机械等)泡沫期 平成萧条期间G DP 增速 8. 9%期间G DP 增速 9 .2 %期间G DP 增速 3. 4%期间G DP 增速 4 .7 %期间 G D P增速 1 .0 %建筑业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0.08.17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7 图表 2: 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增长率) 产业 1955-1973 年 1973-1985 年 1985-1990 年 1990-2000 年 总增长率 9.4% 3.6% 5.2% 1.5% 农林水产业 1.1% -0.2% 0.8% -3.3% 矿产业 7.4% -0.8% 1.4% -3.9% 制造业 12.8% 4.2% 4.8% 1.2% 轻工业 10.0% 2.2% 2.3% -1.3% 重化学工业 18.2% 5.9% 6.4% 2.5% 基础原材料型产业 17.2% 3.1% 3.4% 0.5% 加工组装型产业 20.0% 8.9% 8.4% 3.8% 建筑业 10.8% 0.4% 8.0% -2.4% 电力、煤气、自来水 11.0% 4.3% 3.7% 2.2% 服务业 9.5% 4.4% 5.2% 2.5% 资料来源: 内阁府、日本经济史: 1600-2015、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3: 通产省政策梳理 (各年代 通商产业政策构想 ) 计划名称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发布时间 1963 1971 1979 1990 背景 出口振兴 知识产业革命 石油危机 日本技术接近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预算压力加大 中长期产业变化: 经济的服务业化 全球化 ; 预算压力加大 目标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 化 以知识产业为重点,建立适宜服务业发展的新产业结构 作为 “经济大国 ”对国际的贡献,克服 “资源小国 ”的制约,实现活力和有余裕的国内经济 贡献 国际社会 ;推进 本国改革 实现有余裕和富裕的国内生活 确保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策课题 产业结构高端化 贸易自由化的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