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点二:5G、物联网布局前期,负极材料需求前景可观 热点三:新型硅碳负极材料有望取代传统负极材料 随着全球能源供求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发展节能环 保相关行业被各国予以重视,而作为创建节能环保社会 的关键一环,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共识。锂电池作 为理想的动力电池类型之一,受到各国政府和车企大力 认可和支持,而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负 极材料行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 5G、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锂电池应用面临潜在发展机遇,负极材料潜在需求增长 可观。 随着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补贴门槛的进一步提高,纯 电动车企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需求持续增加,作为影响 电池性能的核心材料之一,负极材料的性能和技术要求 也随之升高。具备极佳性能的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受到日 益追捧,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将有望改善负极材料企业 的盈利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头豹研究院 | 新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新材料研究团队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是中国锂电池行业的上 游,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广泛应用 于新能源动力电池、3C 数码产品电池、储能电池等 领域。 2018 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达 108.7 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34.8%,预计保持 25.7% 复合增长率,于 2023 年增长至 346.5 亿元。未来,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内部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 变化: (1)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需求持续升温; (2) 负极材料企业降低外协加工比例; (3)新型负极材 料蓄势待发。 热点一:新能源纯电动车需求推动负极材料发展 王凌之 陈夏琳 邮箱: csleadleo分析师 分析师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新能源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动力锂电池回收 行业概览 新材料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锂电池三元正 极材料行业概览 新能源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 行业概览 2 报告编号19RI0749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综述 . 9 2.1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9 2.2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历程 . 10 2.2.1 萌芽和起步阶段(1997-2001 年) . 11 2.2.2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2010 年) . 12 2.2.3 高速发展态势不减(2011 年至今) . 13 2.3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 . 14 2.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产业链分析 . 15 2.4.1 上游分析 . 15 2.4.2 中游分析 . 18 2.4.3 下游分析 . 19 3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20 3.1 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势头不减 . 20 3.2 5G 和物联网发展带来潜在增长点 . 22 3.3 新一代负极材料兴起,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 . 24 3 报告编号19RI0749 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25 4.1 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加速退坡 . 25 4.2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依然较低 . 26 5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 28 5.1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支持政策 . 28 5.2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监管政策 . 30 6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 6.1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渗透率持续提高 . 32 6.2 石墨化工序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 33 6.3 新型负极材料发展需求升温 . 34 7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36 7.1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36 7.2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37 7.2.1 湖南摩根海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37 7.2.2 北京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38 7.2.3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40 4 报告编号19RI0749 图表目录 图 2-1 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根据负极活性物质划分) . 9 图 2-2 锂电池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 10 图 2-3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 11 图 2-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按销售额统计) ,2014-2023 年预测 . 14 图 2-5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产业链 . 15 图 3-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纯电动汽车销量,2014-2018 年 . 21 图 3-2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2014-2018 年 . 22 图 3-3 中国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2019-2023 年预测 . 23 图 4-1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中央财政补贴政策变化,2016-2019 年 . 25 图 5-1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相关支持政策,2012-2019 年 . 30 图 5-2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监管政策和标准 . 31 图 6-1 锂电池负极材料应用比例变化,2014-2018 年 . 33 图 6-2 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价格,2017-2018 年 . 34 图 7-1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主要竞争者介绍 . 36 5 报告编号19RI0749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已经积 累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头豹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材料、工业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着手,研 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 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 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头豹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 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 一份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头豹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 面阅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7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0749 1.2 名词解释 锂电池: 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 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锂电池可分 为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本报告中提到的“锂电池”均指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 一种二次电池 (蓄电池) , 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 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锂电池负极材料: 在锂电池中起能量储存和释放作用, 影响锂电池的首次效率、 循环性 能等。 锂电池负极材料由碳系或非碳系材料等负极活性物质、 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 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辊压而成。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是由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 工序制作而成。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一般用于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在一定温度下煅烧,再经粉碎、分级 和高温石墨化等工序制作而成。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般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锂电池和 中高端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 中间相碳微球: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堆积密度、易石墨化、 热稳定性好以及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等,适合于制备各种锂电池。 硅基负极材料:是已知的比容量最高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硅基负极材料。 比容量: 比容量有两种, 一种是质量比容量, 即单位质量的电池或活性物质所能放出的 电量;另一种是体积比容量,即单位体积的电池或活性物质所能放出的电量。 库伦效率: 又称放电效率, 指电池放电容量与同循环过程中充电容量之比, 即放电容量7 报告编号19RI0749 与充电容量之百分比。 首次效率:即首次放电效率,通过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放电容量除以充电容量计算得出。 循环寿命: 蓄电池充电和放电一次称为一个循环。 电池容量降到某一规定值之前, 能反 复充放电的次数称为循环寿命。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电池所具有的能量,分为体积能量密度(Wh/L)和质 量能量密度(Wh/kg) 。 倍率: 是电池充放电能力的一项指标。 电池的充放电倍率越高, 通常意味着电池功率越 大,充放电速度越快。 天然鳞片石墨:天然显晶质石墨,其形似鱼磷状,属六方晶系,呈层状结构,具有良好 的耐高温、导电、导热、润滑、可塑及耐酸碱等性能。 石油焦:原油经过延迟焦化处理,在高温下裂解生产轻质油品时的副产物。 针状焦:制造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电极的优质材料。 沥青焦:是一种低硫、低灰的焦炭,是以煤沥青为原料,在炼焦炉中直接焦化而得到的 产品。 煤沥青:煤沥青全称为煤焦油沥青,是煤焦油蒸馏提取馏分后的残留物。 石墨化: 把焙烧制品置于石墨化炉内保护介质中加热到高温, 实现石墨晶体结构的有序 转化的高温热处理过程。 球形石墨: 以优质高碳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 采用先进加工工艺对石墨表面进行改性处 理而制成的形似椭圆球形的石墨产品。 3C 数码产品:是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三类电子产品的简称。 动力电池: 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 多指为电动汽车、 电动列车、 电动自行车、8 报告编号19RI0749 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本报告中提到的“动力电池”均指动力锂电池。 储能锂电池: 指使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锂 电池。 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融合的技术。 VR: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 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是集 3G 与 WLAN 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 像的技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包括 TDD-LTE 和 FDD-LTE 是常见的 4G 技术标准。 :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 5G 通信网络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 8 秒 1GB, 比 4G 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 万物互联: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一起造成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 电炉炼钢: 又称电弧炉炼钢或短流程炼钢, 是利用电弧的热效应进行加热熔炼炉料的炼 钢方法。 石墨电极:又称人造石墨电极,是以石油焦、针状焦为原材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 煅烧、粉碎磨粉、配料混捏、挤压成形、焙烧、沥青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 工序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A 类专项:指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至 2050 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 略研究基础上, 瞄准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集科技攻关、 队伍和平 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其中 A 类专项指 前瞻战略科技专项。 9 报告编号19RI0749 2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综述 2.1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锂电池负极材料在锂电池中起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 主要影响锂电池的首次效率、 循 环性能等。 锂电池负极材料由碳系或非碳系材料等负极活性物质、 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 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辊压而成。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 一,占锂电池成本近 10%。 负极材料根据其负极活性物质的不同可分为碳系和非碳系负极材料两大类: (1)碳系 负极材料具体可分为石墨、硬碳、软碳和石墨烯等负极材料,其中,石墨材料可进一步分为 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中间相碳微球; (2)非碳系负极材料包括钛基材料、硅基材料、锡 基材料、氮化物和金属锂等(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 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根据负极活性物质划分)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0 报告编号19RI0749 石墨材料分类中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具备导电率高、 锂离子扩散系数大、 嵌 锂容量高和嵌锂电位低等特点, 相比其他类型锂电池负极材料应用, 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在 电池比容量、首次效率、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且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 便宜,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占锂电池负极材料的 90%左右(见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 。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2 锂电池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是由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工 序制作而成。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一般用于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在一定温度下煅烧,再经粉碎、分级 和高温石墨化等工序制作而成。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般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锂电池和中高 端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 2.2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锂电池应用在中国的大幅增加和深度覆盖, 作为锂电池的核心部分, 负极材料行业 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显著。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11 报告编号19RI0749 个发展阶段(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3 中 国锂电 池负 极 材料行 业发 展 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萌芽和起步阶段(1997-2001 年)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中国锂电池开始国产化,中国锂电池相关产业链逐渐开始国产 化进程。 作为锂电池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负极材料的国产化需求也应运而生。 90 年代期间, 中间相碳微球是全球主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为促进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国产化, 中间相碳微 球的国产化工作逐步开展。1997 年,鞍山热能研究院成功研制出中间相碳微球,并实现小 规模试生产,标志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试制成功。1999 年,上市公司杉杉股份与鞍山热 能研究院成立合资公司, 从事负极材料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进入商业 化阶段。21 世纪初,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参与者较少,产品以低端的人造石墨负极材 料为主,比容量低于 300mAh/g,无法满足锂电池应用的技术要求,而同时期日本负极材 料产品的比容量高达 360mAh/g,充分满足锂电池的应用需求,导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 市场基本被日本企业垄断。 12 报告编号19RI0749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2010 年) 随着锂电池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 3C 数码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锂电池性能和成本 的要求不断提高,比容量相对低且价格昂贵的中间相碳微球逐渐无法满足锂电池发展需要, 具备性能和成本优势的石墨负极材料开始成为主流, 并逐渐分化成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两种 不同的技术发展体系。 杉杉股份和贝特瑞作为两种不同体系下的代表性企业, 其发展历程体 现这一时期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快速成长并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变化: (1)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2001 年,杉杉股份实现中间相碳微球规模化生产,并 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中国中间相碳微球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改变中国在该材料领域下完全依赖 日本进口的现象。 随着中间相碳微球不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杉杉股份转向研发石墨负极材 料, 并于 2005 年成功开发出新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领先于从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的 其他中国竞争对手,奠定了其在该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 (2)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领域:2003 年,贝特瑞成功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开发出球 形石墨并实现产业化, 球形石墨的成功产业化为贝特瑞天然石墨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 通 过积极发挥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点,贝特瑞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产品比容量达到 360mAh/g,逐步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在市场上开始占据优势。至 2006 年,贝特瑞天然石 墨负极材料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至 2010 年, 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越日本企业 成为全球第一。 杉杉股份和贝特瑞等代表性企业在不到十年时间内, 使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实现了 从“初步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到“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转变,充分 体现了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13 报告编号19RI0749 高速发展态势不减(2011 年至今) 2011 年后,伴随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迅 速发展,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1) 2015 年以前,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主要由 3C 数码产品锂电池的需求 推动。2010 至 2015 年,中国 3C 数码产品市场规模由 1 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增长至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从 2010 年的 1.9 万吨增长至 2015 年 的 7.3 万吨。 (2)2015 年后,全球 3C 数码产品市场规模下滑,中国 3C 数码产品市场规模增长速 度也趋于稳定, 然而锂电池行业发展速度并未随之减缓, 在国家财政利好政策支持、 动力电 池技术提高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下, 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带动锂电 池负极材料需求增长。2015 年,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销售量超过 24 万辆,同比增长超 过 400%,此后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大幅增加,至 2018 年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销量达 100 万辆左右。在此时期,中国锂电池行业随着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行业的爆发进一步发展,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从 2015 年的 7.3 万吨增长至 2018 年的 19.2 万吨。 在这一发展阶段, 石墨负极材料由于技术成熟度和材料性质的方面的综合优势, 在中高 端电子产品和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占有率超过 90%。 杉杉股份、 贝特瑞等具备较强技术和经验积累的石墨负极材料企业在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 业中占据龙头地位, 行业内头部企业集中度不断上升。 随着 2018 年国家财政补贴力度的明 显降低,中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结构逐步调整,中小型企业竞争力不断下滑, 逐渐被大型企业收购或退出市场。 受此影响,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 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14 报告编号19RI0749 2.3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 近年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 其中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增量明显。 新能源纯电 动汽车产销量的爆发推动了动力锂电池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受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的大幅上 升,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显著增长。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 规模从 33.2 亿元迅速增长至 109.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4.8%。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环境下, 作为全球动力锂电池主要供应商, 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中国锂电池企业销售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 此外, 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 的发展,3C 数码电子产品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带动 3C 数码类锂电池需求量的增加, 改变近年来的增长颓势。 受益于锂电池下游需求的持续上升, 未来五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 市场规模将保持 25.7%的年复合增长率,于 2023 年增长至 346.5 亿元(见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 ) 。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按销售额统计) ,2014-2023 年 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未来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得以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新能源15 报告编号19RI0749 汽车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2)5G、物联网发展为锂电池行业带来潜在增长机遇; (3)新型 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受到日益追捧,推动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盈利水平提高。 2.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产业链分析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产业链分为三部分:产业链上游参与者为石油化工、煤化工、 矿石等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以及外协加工服务提供商, 产业链中游主体为各类锂电池负极材 料生产企业,产业链下游由锂电池电芯生产企业构成(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5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上游参与者是原材料和外协加工提供商, 其中, 原材料种类繁多, 供应商主要为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石油、煤化工企业以及天然石墨、钛、硅等矿石材16 报告编号19RI0749 料加工企业。 外协加工服务提供商主要为石墨化加工等炭素企业。 由于石墨类负极材料是目 前主流锂电池负极材料,占锂电池负极材料比例约 90%,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基本 围绕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而展开。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石墨负极材料, 其原材料和生 产工序存在较大差异: (1)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 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制成的球形石墨,占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成 本的 20%-30%。天然石墨材料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天然石墨市场价格较为稳定,天然石墨 材料供应商对中游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所需的生产设备主要有为球磨机、 反应釜和粉碎机等设备。 天然石墨 负极材料生产商根据代工情况和自行生产需求向设备供应商进行相应采购。 由于该类设备属 于通用设备,且国产化程度高,市场价格较为稳定,上游设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般。 制作负极材料的天然石墨主要通过高温煅烧进行碱酸法提纯处理,而提纯处理耗能高、 污染大,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企业通常将该工序交给外协厂处理。 外协加工费占天然石墨负极 材料生产总成本近 30%。 (2)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为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 等化工材料,原材料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总成本的 35%-40%。 石油焦是炼油副产品, 以石油渣为原料经过延迟焦化生产出的固态颗粒物, 中国石油焦 的制备工艺已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炭素、电解铝、玻璃、金属硅等领域。在锂电池负极 材料领域,石油焦主要用于制备普通品质的人造石墨负极。 针状焦为热膨胀系数极低且容易石墨化的优质焦炭, 其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主要应17 报告编号19RI0749 用领域为炭素和高品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中国对优质针状焦的进口依赖度大, 进口占比达 50%。 石油焦和针状焦在炼钢用石墨炭素和电解铝用预焙阳极等领域的应用广泛, 因此石墨炭 素和电解铝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上述材料的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2016 至 2017 年石墨炭 素和预焙阳极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导致石油焦和针状焦市场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商带 来一定压力。自 2017 年末,石墨炭素和预焙阳极市场需求回落,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 供过于求, 价格不断下降, 导致原材料供应商对中游负极材料生产商的议价能力降低。 因此,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随原材料下游的石墨炭素和预焙阳极等 市场应用需求的波动而出现明显变化。 人造负极材料所需的生产设备主要有窑炉、 艾奇逊石墨化炉和粉碎机等设备。 中游人造 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商根据代工情况和自行生产需求向设备供应商进行相应采购。 由于该类设 备属于通用设备且国产化程度高,市场价格较为稳定,上游设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般。 除原材料成本外, 石墨化加工费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 石墨化是人 造石墨负极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主要作用为改变人造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结构, 从 而提高人造石墨的导电性、耐腐蚀性等各项性能。由于石墨化工序耗能高、污染大,人造石 墨负极企业一般采取外协方式, 委托炭素厂完成石墨化加工。 石墨化加工费占人造石墨负极 材料生产总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