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Ta ble _F irst Table_First|Table_ReportType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行 业 投 资 策 略 Table_First|Table_Summary 复苏动能显著 ,国产替代渐入佳境 2021 年 电子行业 年度策略 投资要点: 电子行业复苏动能显著 历经 2018、 2019年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弱后, 2020年下半年开始电子行业 整体复苏动能显著,营收规模呈现较快增长,盈利能力企稳向好,其中半 导体板块尤为亮眼。展望 2021年:我们认为随着 5G基建推进, AI、物联网、 汽车电子、 MiniLED等应用将持续拉动下游需求,关注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 新增量机会。同时电子产业链历经数轮整合后,龙头厂商产能规模和技术 优势逐步凸显,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建议关注 所处细分行业较为 景气,且具备 综合 优势的龙头 如 :新洁能( 605111)、蓝思科技( 300433)、 TCL科技( 000100)、歌尔股份( 002241)、兆易创新( 603986)、北京 君正( 300223)、韦尔股份( 603501)、精测电子( 300567)。 5G创新催生市场新增量 关注 5G创新催生的市场新增量: 1)智能机迎来 5G换机周期,整机厂商有 望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有望给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2)可穿戴设备需 求处于快速成长期,有望从 2019年的 3.4亿部增至 2024年的 5.3亿部( IDC 数据),其中以 Airpods为代表的 TWS耳机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呈高速上升态 势; 3)汽车电子市场潜力巨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推动汽车朝电动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传统高级轿车的电子化成本约 25%,新能源车达到 45%-65%,预计 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0亿美元。 国产替代 下顺周期行业景气度提升,关注业绩弹性标的 当前 半导体国产替代仍为主逻辑,下游行业应用成长受 5G/新能源车 /云服 务器推动, 且 周期性涨价、产能紧缺有望 加速推动国内企业产品进入下游 客户供应链 。推荐关注: 1)硅片、光刻胶等存在涨价弹性且拥有国产替代 空间的公司; 2)扩产周期下领先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逻辑公司 ; 3)景 气度提升下拥有成熟制程产能的重资产晶圆厂,直接受益行业顺周期,业 绩弹性较大。 光电子板块周期底部向上 ,面板 行业边际改善显著 LCD面板 随着日韩企业退出 产能进一步集中,面板价格连续上涨催生行业 企业边际改善。该轮涨价更多来自于面板供需结构优化,具备 可 持续性, 龙头面板商将手握更多主动权调节自身盈利水平, 迎来稳定盈利期 。 LED 产业整体仍然供过于求,看好 Mini/MicroLED技术的应用给处于周期底部的 LED板块带来新动能。 从成本下行空间和当前的技术成熟度考量, MiniLED 有望在 LCD显示背光领域率先突破, 预 计 今年 整机厂商将陆续推出相关产 品,未来将持续拉动产能需求。 风险提示 : 1)下游市场需求不达预期; 2)产能爬坡进度不及预期; 3)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跌幅较大。 Tabl e_First|Tabl e_R eportD ate 2021 年 1 月 20 日 Table_First|Table_Rating 投资建议: 优异 上次建议: 优异 Tabl e_First|Tabl e_C hart 一年内行业相对大盘走势 Table_First|Table_Author 邵宽 分析师 执业证书编号: S0590520110001 电话: 0510-85613163 邮箱: Table_First|Table_Contacter Table_First|Table_RelateReport 相关报告 请务必阅读 报告 末页的 重要 声明 -20% 0% 20% 40% 60% 电子 (申万 ) 沪深 300 2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正文目录 1. 电子行业复苏动能显著 . 6 营收持续提升,半导体增速亮眼 . 6 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 . 6 整体盈利水平趋稳向上 . 7 2. 5G 创新催生市场新增量 . 8 2.1. 5G 加速智能手机升级换代 . 8 2.2. 可穿戴市场迎来快速成长 . 10 2.3. 智能终端功能结构件量价齐升 . 11 2.4. 汽车电子市场潜力巨大 . 13 3. 半导体顺周期下 5G 新技术驱动国产替代高成长 . 15 IC 设计业绩增速明显,国产替代为主旋律 . 18 存储芯片为半导体第一大赛道,国产替代成长空间广阔 . 19 5G 手机换机潮带动手机相关芯片单机价值量提升 . 24 晶圆厂产能扩张加速,高端制程突破在即,成熟制程需求旺盛 . 31 半导体设备厂商多数处于突破阶段,供应链动荡下国产设备加速替代 . 36 半导体材料企业多选取单一赛道切入,打开细分市场新成长空间 . 43 国产中高端功率器件亟需突破 . 50 4. 光电子周期底部向上 . 55 4.1. LCD 格局明朗,盈利能力趋稳, OLED 方兴未艾 . 55 4.2. LED 周期见底, MiniLED 现曙光 . 61 5. 投资组合 . 63 6. 风险提示 . 64 图表目录 图表 1:电子行业近三年分季度营收(百万元) . 6 图表 2:电子各板块分季度营收同比增速 . 6 图表 3:电子近三年分季度归母净利 润(百万元) . 7 图表 4:电子各板块分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速 . 7 图表 5:电子行业近三年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 . 7 图表 6:电子行业近三年期间费用率情况 . 7 图表 7:电子行业存货周转天数 . 8 图表 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 . 9 图表 9: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 . 9 图表 10: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情况 . 10 图表 11: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情况 . 10 图表 12: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结构 . 11 图表 13:智能手机各类面板出货量(百万片) . 11 图表 14:全贴合工艺概览 . 12 图表 15:金属中框 +玻璃逐渐向中低端机渗透 . 12 3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16:2019 主流品牌在售机型结构件应用比例 . 12 图表 17:小米 5 摄机型示意 . 13 图表 18:全球智能机后置多摄出货比例 . 13 图表 19: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预测 . 13 图表 20: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测(亿美元) . 13 图表 21:全球车载面板出货量预测(亿片) . 14 图表 22:车载显示面板出 货结构 . 14 图表 23: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 15 图表 24: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 16 图表 25:世界公有云行业格局 . 16 图表 26: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单位: 亿元) . 17 图表 27:中国公有云格局 . 17 图表 28: 2017-2022 年全球及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 . 18 图表 29: 2010-2019 年芯片设计企业数量 . 18 图表 30:中国设计企业产品分布 . 19 图表 31:半导体存储分类 . 19 图表 32:半导体存储应用汇总 . 20 图表 33:集成电路芯片应用领域占比 . 20 图表 34:存储器细分市场格局 . 20 图表 35:存储器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美元) . 21 图表 36:中国存储器进口占比不断提升 . 21 图表 37: DRAM 市场竞争格 局 . 21 图表 38: NAND 市场竞争格局 . 21 图表 39: DRAM 下游应用占比 . 22 图表 40:智能手机后置摄像头数量 . 24 图表 41:智能手机摄像头预测 . 24 图表 42: 2017-2019 年 20MP 以上智能手机像素分布 . 24 图表 43: ADAS 系统示意图 . 25 图表 44: Yole 预测 CIS 各应用领域出货量(单位: Munits) . 26 图表 45: 2018 年 CIS 产能分布 . 26 图表 46:三层堆栈结构图 . 26 图表 47: CIS 主要厂商 wafer 产能展望(单位:万片 /月) . 27 图表 48:无线通信传输示意图 . 27 图表 49:射频示意图 . 27 图表 50: Broadcom 射频前端器件演进 . 28 图表 51: 2018-2025 年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 28 图表 52: 20182025 年智能手机射频前端市场 . 29 图表 53: LTE 及 5G 对射频器件的需求(单位:个 ) . 29 图表 54:射频市场龙头布局情况 . 30 图表 55:手机射频前端市场占比 . 30 图表 56:手机射频细分市场占比 . 31 图表 57: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市场(亿美元) . 32 图表 58: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制造销售额(亿元) . 32 图表 59:纯晶圆代工行业全球市场 . 33 图表 60:纯晶圆代工行业中国市场 . 33 图表 61:技术节点的进步迭代所需的资本投入大幅增长 . 33 图表 62:主要晶圆代工企业关键技术节点的量产时间 . 34 4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63:各公司未来技术节点预测 . 34 图表 64:各公司资本开支及资本开支占营收比例 . 34 图表 65:国内 IC 设计企业各制程收入占比 . 35 图表 66:半导体制造流程示意图 . 36 图表 67:前道工艺生产区域及所需设备和材料 . 37 图表 68: 2017 年集成电路各类设备销售额占比 . 38 图表 69:各类设备在晶圆产线中的价值占比 . 38 图表 70: WFE 市场预测(单位:十亿美元) . 39 图表 71:测试、封装( Assembly、 Package)设备市场预测(单位:十亿美元) . 40 图表 72:各地区来看半导体生产设备市场规模预测(单位:十亿美元) . 40 图表 73:各家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家市场占比( 2019 年) . 41 图表 74: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格局 . 41 图表 75: 2018 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市场结构占比 . 43 图表 76: 2019 年各地区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 44 图表 77:国内半导体材料制造国产化率(单位:亿元) . 45 图表 78:半导体硅片在产业链的位置图 . 45 图表 79:硅片分类说明 . 45 图表 80:中国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 46 图表 81: 2018 年中国各尺寸硅片产能结构 . 46 图表 82: 2018 年全球 硅片竞争格局 . 47 图表 83:国内主要硅片厂家 . 47 图表 84: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示意图 . 48 图表 85: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份额 . 48 图表 86:半导体光刻胶及辅助材料产值(亿美元) . 48 图表 87:半导体光刻 胶类型 . 49 图表 88:全球半导体光刻胶需求结构(亿美元) . 49 图表 89: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趋势 . 50 图表 90:功率器件发展历程与类别 . 51 图表 91: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趋势 . 52 图表 92:国内主要功率半导体市场 结构 . 52 图表 93:全球功率半导体竞争格局 . 52 图表 94:全球 IGBT 市场规模 . 53 图表 95:国内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路线图 . 54 图表 96:国内半导体分立 器件进口情况 . 54 图表 97:二极管器件进出口额(万美元) . 54 图表 98: LCD 下游需求占比 . 55 图表 99: TV 端尺寸占比情况 . 56 图表 100:大陆 LCD 产线明细 . 56 图表 101:海外 LCD 产线明细 . 57 图表 102:大尺寸 TV 产品供过于求 . 58 图表 103:主要面板厂商发展方向 . 58 图表 104: LCD 细分应用价格变化举例(单位:美元) . 59 图表 105: WOLED . 59 图表 106:三星 QLED . 59 图表 107:全球主要 OLED 产线汇总 . 60 图表 108:全球 LED 产能情况(万片 /月) . 62 图表 109: 4 英寸 LED 芯片价格趋势 . 62 5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110: Mini/MicroLED 显示应用性能对比 . 62 图表 111: MiniLED 背光模组成本占比 . 63 图表 112: 2022 年 mini/microled 外延片占比预测 . 63 图表 113:推荐标的一览 . 64 6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1. 电子行业复苏动能显著 营收持续 提升 , 半导体增速亮眼 我们选用申万行业分类中的电子行业作为分析对象,分为半导体、电子元件、光 学光电子、电子制造、其他电子共五个子板块,总计 220 家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剔除 ST 及 部分历史季度数据未披露的次新股)。 2020 年前三季度电子行业营业收入 13791 亿元,同比增长 7.7%。 从分 季度 数 据 来看,受到 疫情 影响,电子行业在 2020Q1 营收 3611 亿元,同比下滑 4.1%; Q2 开始营收呈现快速反转,连续两季度实现 10%以上增长,其中 Q3 单季度实现营收 5467 亿元。细分板块具体来看, Q3 转入消费电子传统 备货 旺季, 其中 iPhone5G 机 型 的首次推出将 对 下游需求 有所提振 , 电子制造板块 Q3 单季度营收增速达 11.9%。 电子元件方面,在 MLCC 等被动元件景气度较高的态势下,该板块 Q3 单季度营收 增速 为 4.1%; 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光学光电子 Q3 增速为 14.7%;而半导体 板块 营收 Q3 同比 提升 20.8%, 已连续五个季度实现较快增长, 我们认为 在资本和政 策的大力扶 持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已渐入佳境。在疫情不确定性逐步减弱的前提下, 随着下游需求复苏和扩产落地,预计 2021 年电子行业 整体 营收 规模 将继续保持 稳定 成长 。 图表 1:电子行业近 三 年 分季度 营收 (百万元) 图表 2:电子各 板块分季度 营收同比增速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归母净利 润快速增长 半导体板块净利润同比高增速,光电子由负转正。 2020 年前三季度电子行业整 体 实现 归母净利润为 818.8 亿元,同比 提升 15.0%。分季度来看,电子板块在 2020Q2 和 Q3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0.6 亿元和 369.5 亿元,分别 增长 27.0%和 19.8%。其 中, 半导体 板块 持续 高景气, Q2 和 Q3 增速分别为 93.1% 和 71.8%,在五个子板块 中增速最快。 此外 光电子 在连续多个季度同比下滑后, Q3 净利润实现 30.7%的正增 长, 主要是 LCD 面板 产业竞争格局趋稳 , 且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厂商的盈利 恢复 。 供需角度来看, 随着下游消费电子 等 需求 的提振 , 且 国内产能持续扩张 告一段 10.1% 15.0% 8.9% 3.9% 7.7% -4.1% 13.1%12.1% -10% -5% 0% 5% 10% 15% 20%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电子板块营收合计 YOY(右轴) -30% -20% -10% 0% 10% 20% 30% 40% 半导体 电子元件 光电子 其他电子 电子制造 电子整体 7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落 ,供过于求情况将 逐步改善;同时电子产业链历经数轮整合后,龙头厂商规模和技 术优势逐步凸显,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表 3:电子近 三 年 分季度 归母净 利润(百万元) 图表 4:电子各 板块分季度 归母净利同比增速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整体盈利 水平趋稳向上 盈利能力 趋稳向上 。 毛利率和净利率 2020Q1 受疫情波动后 ,到 Q3 毛利率和净 利率分别为 18.4%和 6.9%,较 2019Q3 分别同比 提升 1.4pct 和 0.6pct,环比呈现企 稳 向上 态势。我们认为,电子行业整体 盈利水平向好的 主要 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器件、 芯片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厂商产能利用率饱满,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在于头 部厂商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 图表 5:电子行业近 三 年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 图表 6:电子行业近 三 年 期间费用率 情况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期间费用率整体保持稳定。 从三费来看, 2020Q3 年管理费用率为 7.6%,同比 减少 0.5 个基点; Q3 销售费用率为 2.4%,同比 减少 0.1 个基点; Q3 财务费用率为 1.4%, 相比 2019Q3 增加 0.9 个基点,我们认为其中有部分受到汇兑损益影响 。 此 外, 电子行业存货周转天数从 2020Q1 的 81.4 天逐步下降至 2020Q3 的 62.2 天, 环 比减少 5.6 天, 同比增加 3.8 天,我们认为其中受到部分厂商积极备货的影响 。 -50.5% -10.8% 4.1%11.3% 68.6% -11.0% 27.0% 19.8% -60% -40% -20% 0% 20% 40% 60% 8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电子板块净利润合计 YOY(右轴)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半导体 电子元件光电子 其他电子 电子制造 电子整体 16.9%17.7%16.4%16.6%17.0%17.6%16.2%18.4%18.4% 5.9% 2.5% 4.5% 5.8% 6.3% 3.8% 3.9% 6.4% 6.9% 0% 5% 10% 15% 20% 行业毛利率 行业净利率 2.8% 3.0% 3.1% 2.7% 2.5% 2.7% 2.7% 2.5% 2.4% 6.8% 8.0% 7.7% 7.3% 7.1% 7.7% 8.5% 7.8% 7.6% 0.5% 1.0% 1.4% 0.8% 0.5% 1.1% 1.0% 1.0% 1.4% 0% 2% 4% 6% 8% 10%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8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7:电子行业存货周转天数 来源: 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历经 2018、 2019 年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弱 后 , 2020 年下半年开始 电子行业整 体 复苏动能显著, 营收 规模呈现较快增长,盈利能力企稳向好,其中半导体板块尤为 亮眼。展望 2021 年 : 我们认为随着 5G 基建推进, AI、物联网、汽车电子、 MiniLED 等应用 将持续拉动下游需求 , 关注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新增量机会。同时产业链电子 产业链历经数轮整合后,龙头厂商产能规模和技术优势逐步凸显,盈利稳定性有望进 一步提升。 2. 5G 创新催生市场新增量 关注 5G 创新催生的市场新增量: 1)智能机迎来 5G 换机周期,整机厂商有望 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有望给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2)可穿戴设备需求处于快速 成长期,有望从 2019 年的 3.4 亿部增至 2024 年的 5.3 亿部( IDC 数据),其中以 Airpods 为代表的 TWS 耳机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呈高速上升态势; 3)汽车电子市场潜 力巨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推动汽车朝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传统高级 轿车的电子化成本约 25%,新能源车达到 45%-65%,预计 2020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 场规模将突破 3000 亿美元。 2.1. 5G 加速智能手机升级换代 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处于存量市场 。据 StrategyAnalytics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 机出货量自 2018 年开始逐步下滑。 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近年高位,为 15.07 亿台,同比增长 1.3%, 2018 年和 2019 年出货量分别同比下滑 5%和 1.3%, 预计疫情影响下 2020 年全球出货量将为 12.6 亿部,同比下降 11%。 70.6 65.5 59.0 55.6 69.8 63.4 58.4 54.0 81.4 67.8 62.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8: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 来源 : StrategyAnalytics,国联证券研究所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亦同步下降。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 GSMA)数据, 目前全球有 75%的手机在中国生产,国内同时也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制造 产业链。 2016 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近年的峰值 5.22 亿部,同比增长 14.2%。 2017 年开始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下降,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2019 年我国智能手 机出货量下滑至 3.72 亿部,同比减少 4.7%,在 2020 上半年同比下滑 16%。 图表 9: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 来源 :中国信通院 ,国联证券研究所 5G 有望缩短换机周期。 据 IDC 统计, 2014 年以来用户换机周期持续延长,一 方面由于智能机质量提高和寿命延长,另一方面在于 4G 所能承载的应用和服务创新 已趋于饱和,一些非颠覆性的局部创新难以提振用户的换机需求。随着 5G商用加速, 高清大视频、 VR/AR、海量物联等创新应用和生态的产生有望大幅改善用户体验,进 而刺激下游换机需求。 -12% -10% -8% -6% -4% -2% 0% 2% 4% 6%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全球出货量(亿台) 同比(右轴) 4.57 5.22 4.61 3.9 3.72 14.20% -11.70% -16% -4.70%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0 1 2 3 4 5 6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国内出货量(亿台) 同比(右轴) 10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图表 10: 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情况 来源 :高通 , IDC, Canalys, 国联证券研究所 根据 Canalys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球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 2.78 亿部, 其中 62%来自大中华区,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紧跟其后。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显示,今年前 8 月中国市场 5G 手机出货量已累计达 9367.9 万部。我们认为 2020 年 开始, 5G 叠加其他应用创新将催生新一轮 23 年的换机需求。 2.2. 可穿戴市场迎来快速成长 可穿戴设备成为 5G 时代消费电子新增量。 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智能手表及智 能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成了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另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根据 IDC 的统 计数据,全球可穿戴设备 2014 年出货量为 0.28 亿部, 2019 年出货量已达到 3.4 亿 部; 2020 年 Q2 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 8620 万台,同比增长 14.1%;预计到 2024 年出货量将达到 5.3 亿台;从厂商排名来看,苹果今年以 34.2%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 市场,出货 2940 万部,其次是华为 1090 万部,市占为 12.6%。 图表 11: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情况 来源 : IDC, 国联证券研究所 耳戴设备市场份额大幅上升。 从可穿戴设备产品结构来看, 2018-2019 年,耳戴 设备市场份额大幅上升, 2019 年占比突破 5 成达到 50 7;手环、手表类产品份 25.6 23.8 25.1 28.1 30.7 32.3 33.2 32.6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平均换机周期(月) 0% 20% 40% 60% 80% 1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017 2018 2019 2020Q1 2020Q2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百万台) 同比(右轴) 11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额有所下滑, 2019 年占比分别为 20 6和 27 5。 2020 年 Q2 音频类可穿戴设 备同比增长 32.6%,占总出货量的 60%。近两年在苹果、 sony 等国际厂商的带领下, 以 Airpods 为代表的 TWS 耳机产品销量呈现快速增长,安卓阵营厂商也积极跟随布 局,整体市场规模呈高速上升态势。同时,随着智能终端无线化趋势、蓝牙和芯片技 术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加快 TWS 耳机的市场渗透。 图表 12: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结构 来源 : IDC, 国联证券研究所 2.3. 智能终端功能结构件量价齐升 柔性 OLED 屏快速渗透。 相比传统小屏 LCD, OLED 显示屏幕结构大幅简化, 更轻薄且抗摔。从功耗比来看, OLED 屏幕更省电,对续航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智能 手机来说,是中高端产品的首选。从 2017 年开始,柔性 OLED 显示屏幕的出货量大 幅增加,到 2022 年预计增长至 5.7 亿片。同时 OLED 出货量的增长,成本也持续下 降,目前 5.7 英寸刚性 OLED 面板成本已接近 6 英寸 LCD 面板。 图表 13:智能手机各类面板出货量(百万片) 27.3% 50.7% 55.4% 28.4% 20.6% 17.7% 42.3% 27.5% 25.8% 2.0% 1.3% 1.2%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18 2019 2020E 其他 手表类 手环类 耳戴设备 334 271 274 322 380 400 41046 133 202 267 367 468 570 1211 1261 1207 1143 1018 917 83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刚性 OLED 柔性 OLED LCD 12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来源:产业信息网,国联证券研究所 全贴合技术是目前高端智能终端面板贴合的主流趋势。 全贴合是指将面板与触 摸屏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粘贴,以提供更好的荧幕反射的显影效果。另外传统贴合方 式中空气层容易受环境粉尘和水汽的污染,影响机器性能和使用,而全贴合可保持屏 幕的洁净度。 图表 14:全贴合工艺概览 来源: OLEDindustry,国联证券研究所 中高端智能机采用“玻璃 +金属中框”方案。 考虑到 5G 信号屏蔽、无线充电应 用、握持手感、重量、前后贴合和美观度等因素,玻璃后盖是当前中高端智能机的主 流方案。同时,前后双玻璃机身需要通过中框来增加机身结构强度和保护屏幕。金属 材料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金属 +玻 璃”结构件作为 5G 时代主流方案有望为产业链带来千亿级市场。 后置多摄像头组合是智能机主流趋势。 当前拍摄能力已成为各终端厂商重点竞争 领域,主流高端机型着力开发超广角、高清视频和极致光变产品,甚至小米推出了后 置颗数甚至达到五颗的 CC9pro 机型。目前中端机型方案主要是超广角 +长焦的三颗 摄像头方案。中低端机型, 考量成本 情况下来增加低像素的颗数,呈现微距和景深的 图表 15:金属中框 +玻璃逐渐向中低端机渗透 图表 16:2019 主流品牌在售机型结构件应用比例 来源: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 来源: 各品牌厂商网站 ,国联证券研究所 41% 29% 15% 0% 0% 22% 65% 71% 68% 44% 36% 56% 6% 0% 32% 56% 64% 22% 0% 20% 40% 60% 80% 三星 苹果 华为 OPPO VIVO 小米 全金属机身 金属中框 非金属结构件 13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效果差异。根据 Sigmaintell 数据显示, 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后置摄像头多摄渗透率 超 76%。由此,随着智能终端摄像头数量的快速增多,镜头所需装饰换需求量也同步 需增长。 图表 17:小米 5 摄机型示意 图表 18:全球智能机后置多摄出货比例 来源:小米网站,国联证券研究所 来源: sigmaintell,国联证券研究所 5G 推动功能结构件单机价值量继续提升。 5G 时代智能终端逐渐向轻薄化、高 集成度、低功耗发展,内置功能器件单机价值量亦有望持续提升。随着智能手机多摄、 柔性 OLED、复合结构件等应用升级推广,单机精密功能件的用量将持续提升。 2.4. 汽车电子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明显。 随着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汽车行业的快速渗透, 汽车电子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推动汽车朝电动化方向 发展,进一步提高对电子化程度的要求。目前传统高级轿车的电子化成本约 25%,新 能源车达到 45%-65%。据产业信息网数据, 2017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 2400 亿美元, 预计 2020 年将突破 3000 亿美元。 车载面板已成为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第二大应用。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 2018 45.20% 49.10% 5.50% 0.00% 23.60% 39.70% 23.80% 12.60% 5.50% 24.20% 27.90% 27.90% 0% 10% 20% 30% 40% 50% 60% 单摄 双摄 三摄 四摄 2018 2019 2020E 图表 19: 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预测 图表 20: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测(亿美元) 来源: 产业信息网, 国联证券研究所 来源: 产业信息网 ,国联证券研究所 0% 10% 20% 30% 40% 50% 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5 2020E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4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总量为 1.62 亿片( TFT-LCD) ,同比增长 9.4%。中控显示 面板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出货量为 7830 万片,同比增长 7.9%,占全 年出货总量的 48.5%,;仪表显示面板出货 6080 万片,同比上年增长 5.6%,占全年 出货量比重为 37.6%,是第二大应用场景。此外,抬头显示屏、电子后视镜显示屏和 后座娱乐显示屏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 2019-2022 年间,车载显示市场的 CAGR 将保持 17%,到 2022 年将整体市场规模近百亿美元。 图表 21: 全球车载面板出货量预测(亿片) 来源 :中商产业研究院 , 国联证券研究所 车载面板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助力触控显示及防护部件整体产值提升。 随着汽 车电子化程度不断加深,车载显示屏将朝大屏化、多屏化、交互化、复杂化、高清化 等方向演进,有助于汽车触控显示及防护部件整体产值提升。近几年车载显示屏主流 尺寸为 7-8 英寸,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开始采用 15-17 英寸的大屏,甚至部分车 企出现 27 寸、 32 寸等超大尺寸显示屏的配置规划。同时,屏幕数量也在显著增加, 当前车内的数字屏幕平均数量为 0.9 块,预计到 2024 年将上升至 2.1 块。目前中控 显示大屏化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升,中大尺寸触控屏幕的应用已经从特斯拉逐渐渗透 至包括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扩展到丰田、福特、比亚迪、本田等中低端车型。在 目前车载显示行业的销售上, 10 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显示屏所占比重在两年内增加了 两倍多,从 2017 年的 16.8%上升至 2019 年 Q3 的 37%。 图表 22: 车载显示面板出货结构 0 0.5 1 1.5 2 2.5 3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E 2025E 48.50% 37.60% 13.90% 中控显示 仪表显示面板 其他 15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来源 :产业信息网 , 国联证券研究所 蓝思科技( 300433)玻璃盖板龙头迈入发展新周期: 公司深耕消费电子领域近 二十年,业务涉及视窗与外观防护玻璃、蓝宝石、精密陶瓷、精密金属、触控模组、 组装等 ,已与苹果、三星、华为、特斯拉、亚马逊等优质客户持续开展深度合作,并且 市场份额保持稳步提升,整体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积极推 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旨在为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和服务,通过收购可成科技旗下 可胜科技、可利科技两家公司各 100%股权,公司一方面有望顺利切入大客户金属结 构件的供应体系;另一方面“玻璃 +金属”的组合方案有望加速公司产品在客户端的 渗透,并有望助力其开拓系统组装业务,迈入发展新周期。 歌尔股份( 002241) TWS 高增长,智能穿戴 VR 两开花: 公司业务板块覆盖智 能声学整机与精密 零组件,具备集声光电多个领域的竞争优势,打造了在价值链高度 垂直整合的精密加工与智能制造的平台。在 Airpods 和安卓 TWS 的强劲需求下,明 年出货量有望达到新高,为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公司提前在 VR/AR 领域布 局,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制造经验。作为 SONY 和 OculusVR 眼镜独家代理商以及 Waveoptics 的独家生产伙伴,看好该业务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3. 半导体顺周期下 5G 新技术驱动 国产替代 高成长 半导体产业链 上游为 IC 设计用 IP 核及设计服务、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半导体设 备包括前段设备与后段设备,分别服务于 Fab 晶圆厂与封测厂。 半导体产业链中游为 IC 设计、 ICFab 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 半导体产业链下游为半导体终端产品以及其衍生的应用、系统等。半导体产品按 功能区分,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等四大类。 图表 23: 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6 请 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行业投资策略 来源: 中微公司招股说明书, 国联证券研究所 当前时点下半导体产业链我们认为国内企业成长性仍优于周期性,国产替代仍 为国内 IC 企业主要成长逻辑 。 2019 年美国开启对华为新一轮制裁,造成国内芯片产 业供应链 格局动荡,国内芯片产业链对外资品牌、供应链的担忧导致对国产品牌的验 证进度加速。 2020 年年初的疫情 催生了线上办公、线上教育需求,以及 PC、 tablet 等产品,头部云厂商新增公有云建设投资。进入下半年后随着疫情 得到管控,经济顺 周期下推动下游需求回暖,新能源车、家电、 5G 手机等需求复苏,同时 8 寸线产能 扩张停滞, 8 寸线主力产品 PMIC、显示驱动、功率 IC 等需求提升时产能紧张,导致 部分产品价格上行 ,紧张局势已 。 我们认为, 周期性供给紧张与疫情、中美关系导致 的供应链动荡都是加速推动国内企业产品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的助推器。 同时, 5G 时代由于传输速率提升带动的的数据量提升同步推动了底层云基础设 施建设和上层云具体行业应用相关产业的发展,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不断提升。 一方面, 随着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云厂商加大了采购服务器的需求;另一方面,云计算显 著推升数据中心市场进入门槛,巨量的前期投入以及不断提升的云计算技术构成了行 业壁垒并加速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