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及评级说明 证券研究报告 政策春风助力发展,伴随诊断国产替代进行时 -伴随诊断系列报告之 一 Table_IndNameRptType Table_IndRank 行业评级:增持 报告日期: 2021-06-24 Table_Chart 行业指数与沪深 300走势比较 Table_Author 分析师:文献 执业证书号: S0010520060002 邮箱: 联系人:黎一江 执业证书号: S0010120110007 邮箱: Table_Report 相关报告 1.技术推广双轮驱动,肿瘤早筛驶入 发展快车道 2021-02-26 主要观点: Table_Summary 伴随诊断起源 : 靶向药物推广应用 催生 ,目前分子诊断为主 流 伴随诊断为靶向药的推广应用,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 治疗选择 及预后检 测。 伴随诊断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患者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节省无 效治疗的时间和费用,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保证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 在技术上看,得益于 PCR、 NGS、 FISH等基因测序技术,分子诊断类型的研究成果和创收增长速度远 高于其他方法, 在肿瘤伴随诊断领域主要采用分子诊断技术。 美国伴随诊断经验:区分补充诊断概念, NGS得到快速发展 美国是第一个提出伴随诊断试剂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制定并实施针 对性监管政策的国家。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出现了补充诊断 ,其 可以 使用所有伴随诊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差别在于是否与用药绑定,与用 药绑定者为伴随诊断,否则为补充诊断。 对 FDA 来说,理想方案是在 药物研发的最早期就确定需要开发的伴随诊断产品,两者同时开发并 同时进入市场。 目前, 基于 NGS 技术开发的伴随诊断产品得到快速 发展。 中国伴随诊断现况:方兴未艾,国产替代进行时 目前,国内的伴随诊断检测平台为分子诊断平台和免疫诊断平台,且以 分子诊断平台为主,我国普通 PCR 仪和分子杂交仪已基本形成国产可 替代化。在试剂技术路径上,常采用 FISH、 PCR、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 法四种,其中 PCR 法最普遍。总体而言,我国高端分子诊断设备平台目 前还严重依赖进口,实现其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仍需长期的技术积累 和创新。 行业发展动力:靶向及免疫疗法催化,政策春风助力 全球肿瘤伴随诊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9 年市场规模高达 37.6亿 美元,市场增速稳定在 20%。根据 Frost Sullivan,到 2023 年,靶 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预计将占中国肿瘤市场的 41.2。此外,我国颁布了 系列政策,规范伴随诊断行业扩大发展以满足民众个性化医疗需求。 伴随诊断产品落地形式 : LDT与 IVD模式并存, IVD模式更为成熟 与肿瘤早筛产品类似,伴随诊断服务和产品也可分为 LDT和 IVD形 式。虽然不同伴随诊断企业在两种服务和产品模式上有所侧重,但均 采取 LDT+IVD的形式开展业务以同时覆盖院内 及 院外市场,扩大市 场占有率。与肿瘤早筛更侧重于 LDT 模式不同的是, 伴随诊断 IVD 模式 更加 成熟。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 燃石医学 、泛生子 。 风险提示 政策环境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产品与服务研发、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15% -2% 11% 24% 37% 50% 6/20 9/20 12/20 3/21 6/21 医疗器械 沪深 300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2 / 33 证券研究报告 正文目录 1 肿瘤伴随诊断行业介绍 . 4 1.1 伴随诊断定义及分类 . 4 1.2 伴随诊断起源及临床应用 . 4 2 国内外伴随诊断进展: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例 . 5 2.1 美国伴随 诊断 . 5 2.1.1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 . 5 2.1.2 伴随诊断的优势 . 6 2.1.2 FDA 对体外伴随诊断的指导原则 . 7 2.2 其他国家 伴随诊断相关发展 . 8 2.2.1 日本伴随诊断 . 8 2.2.2 欧盟伴随诊断 . 8 2.3 国内伴随诊断 . 9 2.3.1 监管层面 . 9 2.3.2 仪器与试剂 . 9 2.3.3 生物数据分析及诊断检测服务 . 10 3 新疗法催生新机遇,伴随诊断市场蓬勃发展 . 10 3.1 靶向及免疫疗法共催化,伴随诊断规模呈指数型增长 . 11 3.2 国家政策助力精准医疗,伴随诊断行业扩大发展 . 13 3.3 伴随诊断行业日益成熟,已形成高效有序的产业链条 . 14 4 获批流程日益成熟,伴随诊断产品逐步落地 . 15 4.1 伴随诊断产品落地形式 . 15 4.2 已获批的伴随诊断产品 . 16 5 公司对比分析 技术为先,渠道紧跟 . 17 5.1 燃石医学 . 17 5.1.1 肿瘤伴随诊断业务布局 . 17 5.1.2 肿瘤伴随诊断专有技术 . 21 5.1.3 肿瘤伴随诊断推广渠道 . 22 5.1.4 肿瘤伴随诊断业务亮点 . 24 5.2 泛生子 . 24 5.2.1 肿瘤伴随诊断业务布局 . 25 5.2.2 肿瘤伴随诊断专有技术 . 29 5.2.3 肿瘤伴随诊断推广渠道 . 30 5.2.4 肿瘤伴随诊断业务亮点 . 31 风险提示: . 32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3 / 33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目录 图表 1 伴随诊断简略流程 . 4 图表 2 伴随诊断分类 . 4 图表 3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 . 6 图表 4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以 PANEL 产品为例) . 6 图表 5 FDA 已批准的伴随诊断试剂 . 7 图表 6 主要伴随诊断方法对比 . 8 图表 7 我国基因测序仪获批情况 . 10 图表 8 全球伴 随诊断市场规模 . 11 图表 9 2018 及 2023 年中国肿瘤市场的疗法分类比例 . 11 图表 10 2001 年至 2019 年中国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的 批准历史 . 11 图表 11 中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 . 13 图表 12 2018 年我国基因检测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检测靶点数(个) . 13 图表 13 2018 年我国基因检测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检测癌症数(种) . 13 图表 14 伴随诊断及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相关政策 . 14 图表 15 伴随诊断产业链 . 15 图表 16 基于 NGS 的伴随诊断产品 . 17 图表 17 ONCOSCREEN PLUS 相关性能数据 . 17 图表 18 LUNGPLASMA 相关性能数据 . 18 图表 19 燃石医学 13 种基于 NGS 的组织和液体活检癌症治疗选择测试 . 19 图表 20 肿瘤基因作用靶点概览(燃石医学) . 20 图表 21 肿瘤基因作用靶点概览(燃石医学) . 20 图表 22 500X 原始深度下 FFPE DNA 库复杂度和质量的比较 . 21 图表 23 UMI 技术应用于 CTDNA 样品库制备中的降噪效果 . 22 图表 24 燃石医学院内模式合作医院累计数据 . 23 图表 25 燃石医学院外模式销售测试累计数据 . 23 图表 26 燃石医学部分合作伙伴及合作事项 . 24 图表 27 泛生子全面的伴随诊断 LDT 服务组合 . 25 图表 28 ONCO PANSCAN 性能数据 . 26 图表 29 GLIOMA 8 胶质瘤检测性能数据 . 26 图表 30 泛生子部分检测重要性能数据 . 26 图表 31 泛生子 IVD 产品(仪器平台和检测试剂盒)注册流程图 . 28 图表 32 一步法与基于扩增子的测序和杂交捕获比较 . 29 图表 33 GENETRON ONE-STEP SEQ 与杂交捕获和扩增子测序的简要比较 . 29 图表 34 泛生子部分合作企业及合作事项 . 31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4 / 33 证券研究报告 1 肿瘤伴随诊断行业介绍 1.1 伴随诊断定义及分类 伴随诊断( Companion Diagnostic, CDx)是一种体外诊断技术,能够提供患者针 对特定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信息,有助于确定能够从某一治疗产品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并降低无谓的治疗开支。 从伴随诊断在不同适应症上的划分来看,肿瘤伴随诊断应用最广,也是目前最热门 领域。在技术上看,得益于 PCR、 NGS、 FISH 等基因测序技术,分子诊断类型的研究 成果和创收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方法,在肿瘤伴随诊断领域,主要采用分子诊断技术。 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存在多种肿瘤相关的驱动基因,并且 拥有或有潜力开发出对应的靶向药解决 方案。肿瘤伴随诊断便是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基 因测序,确定相关肿瘤驱动基因情况,找到带有特定靶位变化的患者以此指导患者治疗。 1.2 伴随诊断起源及临床应用 伴随诊断起源于靶向药的推广应用。 靶向药是 指被赋予了靶向能力的药物或制剂, 是针对影响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的某一个蛋白质的分子,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 产物而设计的。靶向药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明确相关,在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对 肿瘤细胞有高度特异性,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或损伤较轻。通常来说,普通药物用于人体 时只有少部分能作用于目标区域,其余部分则被浪费掉了,甚至还会攻击体内健康组织 细胞起到反效果。靶向药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特殊的作用机制,使得药物可 以全部直接作用于目标区域 ,既提高了药物作用效率,又避免了药物对于正常组织细胞 图表 1 伴随诊断简略流程 资料来源:安捷伦公司官网,华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2 伴随诊断分类 资料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华安证券研究所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5 / 33 证券研究报告 的伤害,一举两得。 1998 年, FDA 批准上市了一款抗乳腺癌药物赫赛汀( Herceptin)。在约 20%的浸 润性乳癌中 HER-2 会扩增,赫赛汀就是一种靶向 HER-2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因为不 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HER-2 异常扩增的情况,为了明确哪些患者属于 HER-2 异常扩增 人群以对症下药, FDA 同时批准了一种名为 HER-2 过表达的伴随诊断检验。随着靶向 药应用推广,伴随诊断逐步确立起指导治疗的重要地位。 从临床上看,伴随诊断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治疗选择, 指为适应新型分子 靶向药物和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分子分析来确定不同患者的个性 化治疗选择方案,这是伴随诊断的最主要的应用,包括筛选适合接受特定药物治疗的患 者和筛选不适合接受特定药物治疗,即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与较高风险的患者。 预后 监测, 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指导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分子分析或影 像学方法。 现有研究认为,药物客观有效率 50%的情况下,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就足够说明 问题,应当获得临床应用。将来很有可能见到更多的“癌基因依赖”疾病,患者可以通 过检测 1 个生物指标,然后获得 有效率 50%的药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使用较 少的受试者,而更多证实有效的报告可以在批准后的临床应用阶段获得。这个模式可以 满足患者和临床医师快速有效地获得治疗,也有利于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更快地获 取抗肿瘤药物上市许可,即 Follow-on 试验。 当前,有学者提出 CDx 2.0 的概念,即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多光谱分析、大数据 挖掘和人工智能辅助等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于 CDx,通过肿瘤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分 析,检测多个生物学指标的检测,明确肿瘤的一致性和特定肿瘤的驱动突变,以获得更 好的治疗效果 。 2 国 内 外伴随诊断进展:以美国、日本、欧盟为 例 2.1 美国伴随诊断 2.1.1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 美国是第一个提出伴随诊断试剂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监管政 策的国家。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出现了补充诊断 ( Complementary Diagnostics) 。补 充诊断可以使用所有伴随诊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差别在于是否与用药绑定,与用药绑 定者为伴随诊断,否则为补充诊断。 在美国,伴随诊断必须严格按照伴随诊断的合规指南执行,补充诊断则按照 510k 法 规执行, 两者均是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的检测,为治疗提供患者的疾病情况与身体条件的 信息。 但是,使用性质有一定差异,伴随诊断为必须进行的检测,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 特定的药物,而补充诊断为可选择进行的检测,为治疗方案提供信息和依据,但与用药 无关。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6 / 33 证券研究报告 此外,在审批上,伴随诊断试剂和补充诊断试剂也有一定差别。 FDA 定义有明确指 导临床用药预期用途的二代测序产品属于类产品,即为伴随诊断产品,需经过 PMA 途径上市。对于与指导用药不相关,检测结果用于临床用药、治疗参考的检测产品,即 补充诊断产品,其属于类产品,经 510( k)或 Denovo 途径注册上市。 截至到 2018 年末, FDA 共计批准上市 NGS 伴随诊断和补充诊断产品 5 个,其中 1 个为大 Panel 检测试剂盒。此外,还有 1 个大 Panel 的补充诊断产品 MSKCC- IMPACTTM,属于 II 类器械,且是纽约州政府审核批准, 联邦政府认同接受。 图表 4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以 panel 产品为例) 资源区 FoundationOne CDx MSKCC-IMPACTTM 生产单位 Foundation Medicine MSKCC 诊断类型 伴随诊断 补充诊断 检测基因数 324 468 基因组标签 MSI 和 TMB MSI 一致性 94%以上 92%以上 获批时间 2017.11 2017.11 获批机构 FDA 和 CMS FDA 批准级别 一级: PMA 批准 二级: 510( K)批准 资料来源: CNKI, FDA,华安证券研究所 2.1.2 伴随诊断的优势 通常情况下,美国 FDA 以期临床结果作为依据来决定是否批准该受试药物进入 市场。而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药物开发,依据相应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筛选并分组, 具有生物标志物的特定患者群体对该药物的应答率就会更高,获益风险比大大提高,这 样就自然提高了该药物被批准上市的可能性。对于那些针对严重威胁生命、临床需求远 未被满足的适应 症 药物,美国 FDA 可提供加速审批通道,可能在期临床时就获得提 前批准。 2011 年, FDA 发布了伴随诊断( CDx)指南草案,指 出 CDx 试验是一种用于确认 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体外实验,它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 确定最有可能受益于该特定药 物的患者;区分出那些最有可能受特定药物损害(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患者; 监测治疗反应,据此调整方案(如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终止等),提高药物有效性 和安全性。 由此可见, FDA 赋予 CDx 的功能是用于预测疗效(有效性和安全性)和监测 图表 3 伴随诊断 vs 补充诊断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7 / 33 证券研究报告 反应。 目前, CDx 的预测性和选择性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因为在药物的开发中, CDx 有 利于设计小样本的临床试验方案,在开发过程中,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清楚明确的结果。 伴随诊 断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患者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节省无效治疗的时间和费用,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 2015 年美国国家肿瘤研究中心启动分子分析与治疗选择试验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 NCI-MATCH),探索 下一代 CDx 的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根据 CDx 把患者分成更小但更精确的生 物组进行针对性治疗。甚至将每个患者的合并疾病 ,和不同肿瘤分子生物学特性录入全 球公用的数据库,通过独立的临床专家,药学和生物方面的专家审阅,并且有专家组对 每个患者进行分组,进而给予针对性用药。 图表 5 FDA 已批准的伴随诊断试剂 审批形式 上市前审批、上市前通知、人道主义器械豁免 方法学 免疫组化、显色原位杂交、原位荧光杂交、 PCR、荧光 PCR、 NGS 配合药物 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派姆单抗、甲磺酸伊玛 替尼、克唑替尼、厄洛替尼、奥西替尼 、曲美替尼、阿法替尼、吉非替尼、 达拉菲尼、威罗菲尼、奥拉帕尼、地拉罗司、米哚妥林 检测标志物 HER-2、 EGFR、 ALK、 PD-L1、 BRAF、 ROSI、 KRAS、 NRAS、 BRCA1/2、KIT、 TP53、 FLT3 资料来源: CNKI, FDA,华安证券研究所 2.1.2 FDA 对体外伴随诊断的指导原则 美国 FDA 先后发布了体外伴随诊断测试产业指南和体外伴随诊断设备与治 疗产品的共同开发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制药企业在药物早期研发时确定是否需要伴随诊 断及是否需要制定药物和其伴随诊断产品的联合开发计划。 对 FDA 来说, 理想方案是在药物研发的最早期就确定需要开发的伴随诊断产品, 两者同时开发并同时进入市场。 FDA 建议,开发者需对治疗和诊断产品的研发均有一定 的了解; FDA 会加速对有充分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精准新药的审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 NGS 技术开发的伴随诊断产品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6 年 12 月 19 日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 FDA) 批准的 Foundation Medicine 公司的 Foundation Focus CDx BRAC 产品,成为市场上第一个 NGS 的伴随诊断试剂盒。 这些产品大部分都使用 Illumina 的检测平台,同时作为肿瘤的诊断检测,不需要做 人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因此,选择一套必要的相关基因,配置相应的模板,成为试剂盒 的特征。通常,把这组选定的基因组合称为 Panel。可见,这些试剂盒的差异也就是 Panel 的差异。随后, Thermo Fisher、 Illumina、 MSKCC 等机构的 NGS 伴随诊断或 补充诊断产品逐步上市。 美国 FDA 先后公布了两份新一代测序技术(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用于体外诊断的指南草案,分别为基于 NGS 的遗传性疾病体外诊断指南和使用 公共人类遗传差异数据库来支持 NGS 体外诊断的临床有效性,旨在规范和引导这一快 速发展的行业,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保障患者的隐私、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8 / 33 证券研究报告 此外,美国政府计划投入 2.15 亿美金用于精准医疗计划,其后又提出了肿瘤登月计 划( Cancer Moonshot), FDA 还成 立了一个新的评审部门 OCE( Excellence),旨在加速创新性抗肿瘤药物的审批,显示出美国政府及其药物监管机构对 精准医疗计划的大力支持。 图表 6 主要伴随诊断方法对比 检测方法 检测原理 优势 劣势 应用领域 PCR 使用特异性探针,对 PCR 产 物进行标记跟踪,在线监控 反应过程 精准度量化 高特异性 高敏感度 检测位点单 一,仅能测 抑制突变 肿瘤、传染 病等早期诊 断 FISH 利用荧光标记的已知序列核 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 片中核酸进行杂交,对特定 核酸序列进行精准定位 敏感度高 特异性好 成本高通量 低,操作要 求高 分子诊断 病毒谱 基因谱 IHC 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利 用编辑抗体的显色剂来显色 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 经济实惠 快速 操作者观察 差异大 大量样本 检测分析 NGS 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通 过采集荧光标记信号或化学 反应信号,实现碱基序列的 解读 高通量 灵敏度高 检测突变形式 多样 成本高 对数据库要 求高 基因图谱 产前筛查 适用范围广 资料来源: CNKI, FDA,华安证券研究所 2.2 其他国家伴随诊断相关发展 2.2.1 日本伴随诊断 日本负责伴随诊断试剂监管的部门包括药品与医疗器械局(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Agency, PMDA)与健康、劳工及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Labor and Welfare, MHLW)。 2013 年, PMDA 发布伴随诊断试剂与药物申请审批通知, 通知的内容包括伴随诊断试剂的定义以及“个体化药物 -伴随诊断试剂”联合研发的注意 事项等。 与美国相比,日本监管政策主要有两点不同: FDA 建议个体化药物及其伴随诊断 试剂应同步获得批准,而 PMDA 建议个体化药物及其伴随诊断试剂应同步提交申请。相 比同步获批,要做到同步申请需要药企与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在研发早期就开展密切合作, 这种早期合作又会促进伴随诊断试剂先于个体化药物获 批。如果某种需要配合伴随诊 断试剂使用的药物被用于治疗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时, FDA 认为可以在没有相应伴随诊 断试剂的情况下先行批准药物。与之相反的, PMDA 特别指出当伴随诊断试剂的审批如 遇到不可避免的延期时,是否批准与其配套的药物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做决定。 2.2.2 欧盟伴随诊断 从 2013 年欧盟议会对伴随诊断试剂定义的修正案到 2015 年欧盟新版体外诊断试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9 / 33 证券研究报告 剂法规里面对伴随诊断试剂的定义 ,欧盟的监管政策不断进行调整。根据欧盟现行的体外 诊断试剂指令,并没有伴随诊断试剂的定义,而欧盟内部各成员对伴随诊断试剂的 定义 也有不同看法。 根据欧盟理事会的提案,新的体外诊断试剂法规中,对伴随诊断试剂的定义是配合 个体化药物使用,用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预测患者使用该治疗药物的 受益程度或风险系数,还能监测治疗有效性并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体外诊断试剂。因此, 欧盟与美国关于伴随诊断试剂的监管政策比较相近。同时,新体外诊断试 剂 法规也促使 欧盟与美国的监管部门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共同推动伴随诊断试剂行业的发展。 2.3 国内伴随诊断 2.3.1 监管层面 伴随诊断试剂在我国仍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注册管理,应符合 2014 年 7 月发布 的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要求。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第三章和第十七条以及 6840 体外诊断试剂 分类目录( 2013 版)中的有关规定,肿瘤相关体外诊断试剂按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管 理,其它部分伴随诊断试剂类产品可归属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 伴随诊断试剂类产品的临床试验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 求。此外,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技术支撑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于 2016 年新成立了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显示了我国监管部门对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加 强监管的态度和 决心。 2.3.2 仪器与试剂 目前,检测平台可分为两类 : 分子诊断平台和免疫诊断平台,其中分子诊断平台为 主要组成部分。在分子诊断平台 方 面,我国普通 PCR 仪和分子杂交仪已经基本形成国产 可替代化。分子诊断肿瘤检测试剂盒产品的使用方法为 FISH、 PCR、基因芯片和基因 测序法四种。其中 PCR 法最为普遍,主要原因是 PCR 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早,发展较为 成熟,是所有基因检测技术中,与国外差距最小的技术类型。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0 / 33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7 我国基因测序仪获批情况 注册人 产品名称 批准时间 注册人 产品名称 批准时间 安诺优达 NextSeq 550AR 2017.03.03 贝瑞和康 NextSeq CN500 2019.11.07 达安基因 DA8600 2019.09.25 吉因加 Gene+Seq-2000 2019.08.26 华大基因 BGISEQ-500 2016.10.27 吉因加 Gene+Seq-200 2019.08.26 华大基因 BGISEQ-50 2017.12.28 金圻睿 KM MiniSeqDx-CN 2020.03.30 华大基因 MGISEQ-200 2018.06.25 泛生子 GENETRON S5 2019.11.01 华大基因 MGISEQ-2000 2018.06.25 泛生子 GENETRON S2000 2020.01.22 华大基因 DNBSEQ-T7 2021.01.04 北京优迅 USCISEQ-200 2021.01.26 华因康 HYK-PSTAR- A 2018.08.20 - - - 资料来源: CNKI, CFDA,华安证券研究所 注: 2019 年 1月华大基因以自有资金 5000 万元向吉因加进行增资。 在数字 PCR 仪和测序仪的研发审批方面我国从前期主要依靠并购、贴牌、与国外 技术领先企业合作,到完全自主创新研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发展时间较 短,我国测序仪在测序读长和测序稳定性上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我国高端分子诊断产品目前还严重依赖进口,真正的在伴随诊断设备平 台端实现技术突破,实现国产化,仍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2.3.3 生物数据分析及诊断检测服务 医疗大 数据和生物信息分析,是伴随诊断产业发展中重要而复杂的环节,实现数据 分析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还存在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但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医疗 大数据主要可以分为患者诊断信息、治疗信息、预后信息,也包括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和 蛋白组信息等。随着云计算、超级计算等技术的逐渐成熟, 基因组数据库基础设施的逐 步完善,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已然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诊断检测服务是我国诊断产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并无完善的诊断 服务政策法规, 很多诊断服务商通常采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 室合格认证 书作为对外宣传具备诊断检测资质的依据, 没有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 实验室认证许可证明。 基于目前市场所提供诊断服务的企业和机构进行统计分析,诊断服务提供主体主要 包括 : 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中心、诊断服务公司, 而检测服务模式有三种, 分别为 : 患者 -医院;患者 -医院 -服务公司(第三方检测中心、诊断服务公司);患者 -服务公司。前 两种模式均以医院为流量载体,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服务模式。随着市场被教育程度的提 高,第三种模式占比将会逐渐提高,同时,第三方检测中心、诊断服务公司将会迎来进 一步的发展。 3 新疗法催生 新机遇,伴随诊断市场蓬勃发展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1 / 33 证券研究报告 3.1 靶向及免疫疗法共催化,伴随诊断规模呈指数型增长 伴随诊断作为癌症诊断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可为放疗及化疗失败或效果不好的患者 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自兴起以来已得到快速发展。全球肿瘤伴随诊断行业发展较早,自 1998 年 FDA 批准了第一种伴随诊断检验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靶向药及配套 伴随诊断的研发上持续发力,患者五年生存率得以不断提高。全球肿瘤伴随诊断市场规 模逐年扩大, 2019 年市场规模高达 37.6 亿美元,市场增速稳定在 20%。从市场规模增 速上看,该赛道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作为伴随诊断行业的后来者,虽然发展历程不比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但在 政策以及技术的发展下,我国伴随诊断行业正以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实现市场规模的扩 大。与化学疗法相比,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潜在 的严重副作用,正日益成为癌症治疗市场中的重要手段。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Sullivan)的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市场的增长 速度快于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市场。接受靶向治疗和免疫肿瘤治疗的中国患者人数在 2018 年达到 130 万,预计到 2023 年将达到 330 万。到 2023 年,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预计将占中国肿瘤市场的 41.2。 为满足肿瘤患者对于靶向疗法以及免疫疗法增长的需要,近年来 NMPA 加快了针对 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审批流程。为实现靶向药物 的安全应用,需要在给患者用药前进 行癌症基因分型,催生了大量相关位点伴随诊断检测的需求,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伴随诊 断行业的发展。 图表 10 2001 年至 2019 年中国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的批准历史 图 表 8 全球伴随诊断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华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9 2018 及 2023 年中国肿瘤市场的疗法分类比例 资料来源:泛生子招股说明书,弗若斯特沙利文,华安证券研究所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016 2017 2018 2019 市场规模(亿美元,左) 增速(右) 84.70% 1.20%14.10% 2018A 58.80% 18.50% 22.70% 2023E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2 / 33 证券研究报告 阶段 特点 时间 上市药物 第一阶段 每年只批准一种 靶向药物 2001 Trastuzumab 2002 Imatinib 第二阶段 靶向治疗和免疫 治疗的审批过程 缓慢,从 2008 年到 2016 年, 每年批准的靶向 治疗或免疫治疗 药物不超过 5 种 2006 Sorafenib 2007 Gefitinib, Sunitinib, Sirolimus 2008 Rituximab, Nimotuzumab 2009 Nilotinib 2010 Bortezomib 2011 Icotinib, Dasatinib 2012 Erlotinib 2013 Lapatinib, Cetuximab, Everolimus 2014 Apatinib, Sidabenamine 2015 Axitinib 2016 Osimertinib, Ibrutinib 第三阶段 加速靶向治疗和 免疫治疗批准 2017 Afatinib, Azacitidine, Bevacizumab, Crizotinib, Ruxolitinib, Nintedanib, Pazopanib, Regorafenib, Vemurafinib 2018 Aflibercept, Alectinib, Albuvirtide, Anlotinib, Olaparib, Pyrotinib, Fruquintinib, Lenvatinib, Nivolumab, Pembrolizumab, Pertuzumab, Palbociclib, Ceritinib, Toripalimab, Sintilimab, Eculizumab, Ixazomib 2019 Camrelizumab, Dacomitinib, Apalutamide, Enzalutamide, Daratumumab, Dabrafenib, Niraparib, Ramimazolam, Guselkumab, Flumatinib, Belimumab, Denosumab, Tislelizumab 资料来源:燃石医学招股说明书,华安证券研究所 在靶向药及免疫疗法加快审批的大背景下,我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呈指数型增长态 势, 2019 年市场规模达 27.22 亿元,规模增速逐年攀升,近五年增速均超过 30%。目 前我国伴随诊断市场占全球市场体量的比重仍不算高,但自 2018 年起我国市场增速已 超全球市场增速,预计未来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伴随诊断的市场规模差距将不断缩小。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3 / 33 证券研究报告 3.2 国家政策助力精准医疗,伴随诊断行业扩大发展 伴随诊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压 力增加,患癌人数不断增加且癌症患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也更让民众愈加关注慢病管理等健康医疗行业。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颁布了系列相关 政策,引导国家精准医疗行业有序发展,规范伴随诊断行业扩大发展,满足民众个性化 医疗需求。 图表 11 中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华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12 2018 年我国基因检测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检 测靶点数(个) 图表 13 2018 年我国基因检测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检测 癌症数(种)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市场规模(亿元,左) 增速(右) 28 24 19 9 8 7 0 5 10 15 20 25 30 KRAS EGFR BRAF ALK HER-2 ROSI 40 26 10 5 2 1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肺癌 结直肠癌 乳腺癌 甲状腺癌 胃癌 胰腺癌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4 / 33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14 伴随诊断及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相关政策 颁布时间 颁布人 颁布文件 主要内容 2015 年 7 月 卫计委 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 测技术指南(试行) 提高临床实验室开展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 检测技术,旨在为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提供一致 性的方法。 2015 年 7 月 卫计委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 行) 从诊断项目的科学性、医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准 入、样本采集至检测报告发出的检测流程、实验 室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提高 了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技术规范化水平。 2016 年 10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 突破,到 2030 年,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 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 求。 2016 年 11 月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规划 在医药领域,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 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 2017 年 2 月 发展改革委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 导目录 针对个性化健康保障和精准医疗的基因检测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 2019 年 12 月 卫健委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2019 年版) 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基因检测后方可 使用的原则。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盒 检测方法应当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特别是经过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不得在未做相 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资料来源:各政府网站官网,华安证券研究所 3.3 伴随诊断行业日益成熟,已形成高效有序的产业链条 肿瘤伴随诊断属于分子诊断下的其中一个应用分支,因此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