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编 (2020) 中国能源革命 进展报告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编 (2020)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 2020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20. 10 ISBN 978-7-5183-4290-7 . 中 . 国 . 能源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2020 . F4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05817号 责任编辑:张 贺 常泽军 吴英敏 责任校对:郭京平 封面设计:汤 静 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二区 1 号楼 100011) 网 址: 编 辑 部: ( 010 ) 64523546 图书营销中心: ( 010 ) 64523633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2020年10月第1版 2020年10月第1次印刷 7871092 毫米 开本:1/16 印张:8.5 字数:100千字 定 价:100.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图书营销中心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编委会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主任: 隆国强 副 主 任: 金之钧 郝 芳 高世楫 委 员: 马君华 王 婕 延 星 杨 晶 杨 雷 张 绚 何润民 何春蕾 李继峰 李森圣 陈珊珊 吴鼎文 周 鹏 孟凡达 洪 涛 段言志 徐双庆 郭焦锋 顾 问: 于俊崇 马永生 毛景文 多 吉 刘 合 杜祥琬 李 阳 邱爱慈 邹才能 张远航 武 强 罗 琦 金之钧 周孝信 郝 芳 郝吉明 贺克斌 贾承造 高德利 郭旭生 曹耀峰 康红普 韩英铎 谢和平 总协调人: 郭焦锋 编写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支持单位: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 出版和翻译单位: 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前 言 2014 年 6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 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 思想,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阐明了中国能源发 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能源发展的方向目标。“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这一能源安全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能源领域各行业工作的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对促进中国生态文 明建设、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能源消费方面,有效控 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改变粗放型 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双优化;在能源供给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占比逐步提升,煤 炭供应比例下降并逐渐向清洁化和环境友好方向转变,能源输配和储备 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多元能源供给体系初步形成;在能源技术方面,积 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创新,促使光伏发电、风 电、动力电池等技术经济性得到大幅提升,页岩油气、新能源汽车、“互 联网 +”智慧能源等能源新业态快速成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 效;在能源体制方面,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油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管 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市场化价格体系和监管体系,积极实施“放管服” 改革,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国 际合作方面,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持续增加能源海外 投资,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治理,大力推进多边和双边合作, 能源多渠道供给格局初步形成。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能源革命提出的新挑战,特别是面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全球发展态势, 要坚持能源消费总量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化石能源消费总 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增强多轮驱动、多元供应 的协同保障能力;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壁垒,力争早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和关键装备难题;破除一切不适应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 制弊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 作用;继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切实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 力提高能源国际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能源安全新战略,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指引,扎实推进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战略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组织业内的一批 资深专家学者,对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发布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行 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推动能源革命的实 践和探索进行总结,并分析国内外新格局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展望未来十年能源革命前景,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撑,为中国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助力加油。 目录 一、“十三五”中国能源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1 (一)扎实推进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 明显提升 1 (二)扎实推进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多元化供应体系 基本形成 4 (三)扎实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创新突破,带动能源及相关 产业升级 7 (四)扎实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初具雏形 10 (五)扎实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明显增强 12 二、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5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面临继续深度推进节能减排的 机遇与挑战 15 (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面临加速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的 机遇与挑战 18 (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面临多方联合攻克核心技术的 机遇与挑战 20 (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面临深化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的 机遇与挑战 23 (五)推动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 机遇与挑战 26 三、中国能源革命十年展望(20212030) 30 (一)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需求低速增长和效率稳步提升, 新型一体化消费模式开始显现 30 (二)推进能源供给革命,绿色能源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形成 33 (三)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科技创新进入加速突破新阶段, 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 35 (四)推进能源体制革命,价格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 38 (五)推进能源国际合作,全球能源治理进入更加多元新阶段, 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继续深化 40 结束语 43 1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一、 “ 十三五 ” 中国能源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A 能源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全局,也关乎生态环境保护与应 对气候变化进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国际国内 形势,立足于当前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保障安全、节约优先、绿色低碳、主动创 新的战略导向,高度重视推动能源革命,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的能源体系。“十三五”以来中国加快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减少煤 炭消费,稳定油气供应,大幅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持续推进中国“四个 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一)扎实推进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 明显提升 1.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十三五”制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及碳排放强度控制 目标,有效推动能源消费低速增长、能源结构优化。 2019 年,中国能源 消费总量达 48.6 亿吨标准煤,较 2015 年增加 5.3 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 达 2.9%,较“十二五”年均增速下降 0.8 个百分点;平均能源消费弹性 系数为 0.44,较“十二五”下降 0.05。2019 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 量中的占比约为 57.7%,比 2015 年下降 6 个百分点;石油约占 18.9%, 较 2015 年略高 0.6 个百分点;天然气约占 8.1%,提高 2.2 个百分点;非 化石能源约占 15.3%,提高 3.2 个百分点。2019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 量达 7.4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 12.1%,约占世界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 22.7%,位居世界首位。 清洁能源占比上升、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取得较 A 20152019年中国能源等方面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能源数据分析手册,以及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机构。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2 大进步。 中国着力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替代战略 和“煤改电、煤改气”等政策,推进绿色能源较快发展。2019 年,中国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已超过 15.0%;与世界平 均煤炭消费占比水平相比,中国从 2015 年占比的 63.7%、高出 36 个百分 点逐步降至高约 30 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占比虽然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约 30 个百分点,但中国天然气从 2015 年占比的 5.9%、低于 18 个百分点 逐步降至低约 16 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展和对煤炭替代取得明显的碳减 排效果,“十三五”期间每年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的碳减排量近 7 亿吨 二氧化碳,五年累计减排约 35 亿吨二氧化碳。 2. 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成效良好 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效不断改进。 2019 年, 中国单位 GDP 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87.1%(以 2015 年价格计算,约为 0.55 吨标准煤 / 万元),能效实现稳步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有望实 现。电力领域,2019 年全国 6000 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为 306.4 克 /(千瓦时),比 2015 年降低 8.6 克 /(千瓦时),年均下降 2.15 克 /(千瓦时),煤电机组效率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全国电网 线损率为 5.93%,比 2015 年下降 0.71 个百分点。重点高耗能领域,主要 高耗能产品的能效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 年与 2015 年相比,吨钢综 合能耗下降 4.2%,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 6.2%,烧碱综合能耗下降 2.9%,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9%,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2.8%,水泥综合能 耗下降 3.6%,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4.8%。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 保有量近 500 万辆,实施“国五”机动车排放标准,基本实现与欧美发 达国家相同标准。 重点高耗能产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助力产业能效 提升。 “十三五”以来,中国继续加大高耗能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有 效缓解产业经营困难的同时助力行业能效提升。截至 2018 年,中国炼钢、 焦炭、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电石、造纸累计淘汰产能 1.45 亿吨 / 年、 3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7600 万 吨 / 年、600 万 吨 / 年、1.34 亿 吨 / 年、3.83 亿 重 量 箱 / 年、 972 万吨 / 年和 1460 万吨 / 年,分别相当于 2018 年产能的 15.6%、 17.3%、16.8%、6%、44%、38% 和 12.6%。而且,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及放散气等能量回收利用取 得一定成效。 3. 节能优先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全民节约意识初步树立 中国积极倡导生活方式简约适度,着力推进绿色消费。 多部门联合 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 者”等主题实践活动,全国各地各行业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中取 得一定进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完善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制定用 水用电用油指标,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采取财政、税收、政府采购 等措施推广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机动车;各地均把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作为重点,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创建绿色社区,从社区的规划模式、 住宅设计、管理运维等方面入手,采用更多节能低碳新技术和利用信息 化平台等工具,打造优美宜居的新型社区;培育绿色家庭,鼓励使用节 能电器,合理控制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的室内温度,减少无效照明,降 低电气设备待机能耗等。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循环发展。 2017 年,循 环发展引领行动发布实施,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循环发展的主要 指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循 环化改造行动,有效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循环发展体系继 续完善。开展长江经济带的涉水类园区、京津冀地区的社区类园区、 珠三角地区的石化轻工建材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统筹规划了京津冀 地区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探索实施“互联网 +”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静脉产业 加快发展,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 命周期追溯机制。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4 (二)扎实推进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多元化供应体系 基本形成 1. 能源供应多元体系逐步建立,供应布局继续优化 国内多种能源保障能力增强,非化石能源等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 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能源生产总量、煤炭产量、电力装机规 模及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2019 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 39.7 亿吨 标准煤,比 2015 年增加约 3.6 亿吨,其中煤炭产量为 38.5 亿吨,原油产 量为 1.9 亿吨,天然气产量为 1736 亿立方米 A ,全口径发电量达 7.5 万亿 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 31.9%)。截至 2019 年,全国发电 装机规模达 20.1 亿千瓦,比 2015 年增加约 4.8 亿千瓦。2019 年,中国进 口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为 5.1 亿吨、1352 亿立方米和 3.0 亿吨。能源 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2019 年石油进口来源国达 43 个,天然气进口来源 国达 31 个。 适应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的能源系统基本形成,能源生产供应布局 逐渐完善。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能源基地建设,西部地区各类能源资源 加强规模化开采和就地转换,完善“西供东用”格局。中国原煤主要产 自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四省和自治区,占全国总产量的 75% 以上; 油气主要产地为东北、西北的陕西和新疆、西南的四川和重庆、华东的 山东、渤海湾和南海近海海域;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 等西南地区,核电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风电资源以西北、华 北、东北“三北”地区为主。另一方面,东中部能源需求集中地区,加 强电力和石油炼制等能源加工转换能力布局,使其更贴近终端能源需求 侧,同时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分布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逐步形成“能从远方来”与“能从身边来”并重格局。 A 一次能源生产量不含煤制气。 5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2. 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水平提升,非化石能源较快发展 化解煤炭、煤电等领域过剩产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 煤 炭产业格局继续完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4 年至 2019 年累计退出煤 炭落后产能 9 亿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 3000 万千瓦以上,建成 14 个大型煤炭现代化生产基地(产量之和占比达 90%)。“十三五”期间, 中国煤炭产量虽逐年上升,但至 2019 年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例 降至 68.6%,较 2015 年下降 3.6 个百分点;煤电装机规模小幅增长,截 至 2019 年,装机规模约为 10.4 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 51.7%,较 2015 年下降 7.3 个百分点。现役煤电机组全面实现脱硫、脱硝, 有序关停 30 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占比不断提高 (达到 85.6%)。 非化石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 2019 年, 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非化 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中国总装机的 4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 7.9 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 39.5%,其中水电、风电和光伏分别为 3.6 亿千瓦、2.1 亿千瓦和 2.0 亿千瓦,与 2015 年相比分别增长 12.5%、 62.8% 和 363.2%;核电在运装机规模达 4874 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约为 1000万千瓦,2020年9月,国务院核准海南昌江二期、浙江三澳一期工程。 2019 年,非化石能源在国内能源供给结构中的占比达 18.8%,比 2015 年 增加 4.3 个百分点,其中水电发电量为 1.3 万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供 给比例达 9.5%),风电、光伏发电量分别为 4057 亿千瓦时和 2243 亿 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为 3487 亿千瓦时。“十三五”前四年,国内能 源供给增量为5.1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贡献度达50%左右。同时, 氢能等新能源较快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逐步受到重视。 3. 全国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智慧能源生产体 系建设有序推进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能源调峰储备体系初步建成。 能源运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6 输能力得到增强,总体有效支撑了能源从西北(晋陕蒙)及西南(川滇) 往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从蒙东往东北地区的能源流向。有 序推进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形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调”运输网络,截至 2019 年中国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里程达 2 万千米以上,铁路煤炭年发运量 达24.6亿吨,占煤炭产量的64%;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进展,“西 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互联互通格局初步形成,截至 2019 年 天然气干线管道里程超过 8.7万千米,一次输气能力超过 3500 亿立方米/年; 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西油东送、北油南下、 沿海内送”格局, 截至 2019 年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分别达到 3.0 万千米和 2.8 万千米;12 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输电通道基本建成, 总体形成“西电东送”电力输送格局,截至 2019 年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 线路长度达 75.5 万千米,35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接近 200 万千米, 西电东送能力约为 3 亿千瓦。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调峰储备体系, 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截至 2019 年,累计建成 27 座地下储气库, 有效工作气量达 102 亿立方米;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突破 3000万千瓦, 在建装机容量达 5000 万千瓦以上;优化石油储备布局和结构,提高石油 储备规模,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的储备总规模。 推动能源生产与现代信息领域深度融合,智慧能源生产系统建设初 见成效。 能源生产与通信领域加速渗透,能源生产智能化系统建设有序 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 + 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截至 2019 年已建成 200 多处采煤、掘进智能化工作面;主要发电企业积 极开展智慧电厂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建设;炼化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线检测、在线分析、在线调和、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推动国内多数炼厂 实现自动生产、智能安防应急响应。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对三维地震 勘探、测井、钻井等海量地下数据的不断挖掘和运用,提升页岩油气资 源“甜点”的发现成功率,助力川渝页岩气、大港和新疆页岩油勘探取 得重大发现;“智慧油田”建设步伐继续加快,截至 2019 年全国在产油 气井、场站数字化覆盖率达 90% 以上,“无人值守”采油、采气厂站不 7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断增多,布置 6 10 口井的“井工厂”油气开采平台陆续出现,有效增 加了油气产能。 (三)扎实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创新突破,带动能源及相关 产业升级 1. 先进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不断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实 现大规模推广 能源开发、储运及利用技术和装备创新均获得进展,科技水平得 到提升。 中国能源技术逐步显现从跟随模仿到并行引领的转变,走上 洋为中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煤炭开采领域,千万吨煤炭综采、 智慧矿山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油气开采领域,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 油气开发等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钻测井、连续油管钻井、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油气储运领域,长输管道 电驱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化,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 工程技术和复杂地表气候条件管道设计、储气库建设技术实现突破; 电力生产领域,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广泛应用,建成全球技术最先进的 清洁煤电体系;电能传输领域,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和 800 千伏特 高压直流技术及成套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关 键技术取得突破。 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进步,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 可再 生能源发电领域,光伏发电电池及组件技术转换效率得到提升,单晶电 池平均转换效率已达 22.3%,光伏发电综合成本较 2010 年下降 82%,单 晶多晶组件价格降至 1.5 元 / 瓦以内;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继续增大,陆上 风电单机容量达 5 兆瓦等级,海上风电达 10 兆瓦等级,陆上风电综合成 本较2010年下降39%,海上风电下降29%。清洁能源发展与油气替代领域, 新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LNG)重卡及船舶改造、清洁成品油生产、炼 油化工一体化、烯烃原料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生产等技术进步明 显;新建三代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达到 85%,小堆、快堆、高温气冷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8 堆等第四代核电技术加快研发与示范应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燃煤发 电机组采用高效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高效静电除尘技术,大幅降低污染 物排放水平。能源循环利用领域,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和烟 气余热回收利用等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在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造纸 等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加速融合,推动多能互补智慧 能源系统建设步伐加快 互联网技术与能源产业链逐步融合,深度挖掘能源信息数据价值。 能源新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发展,5G、物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逐渐应用于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 能源行业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及运营模式不断创 新,充电运营平台新增充电运营监控模块、移动储能业务模块及SaaS系统、 能源互联互通模块、智能能源管理模块、O2O 业务开发、车网互动模块 等功能,完善了充电 APP 功能并建设公共充电桩及私人充电桩,推动充 电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平台融合互联,实现物理接口、服务信息、交易 结算之间的互通,以及充电桩的托管运营;电动汽车聚合运营关键技术、 高效储能技术开始应用于智慧家居和智慧社区,集中利用电动汽车充电 及放电、储能、家庭用能等大量数据,建立以电动汽车为基础的社区需 求侧响应云平台,协助家居能源管理并与电网运行智能化协同,创造动 力电池等终端用户侧设施使用价值。 能源与信息产业初现融合,不同能源业态之间的壁垒出现松动。 数字 化能源和信息技术、多能协同管理平台技术等较快发展,促使煤炭、油气、 电力、通信、汽车等不同领域主体之间的“竖井”渐被突破,通信企业开 始涉足能源行业,能源企业进军通信领域,行业壁垒逐渐打破,能源企业 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能源进程加快,不同产业之间信息初步实现互联互通。 产业界层面积极推动共建共商共享理念,凝聚共识,在智慧社区、多站合一、 多塔合一、多杆合一、多表合一、四网融合、车网协同等领域开展了创新 9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技术和新型业态的深入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天然气、地热等多种能源 有效融合,信息与各能源品种的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能源终端需求与 供给实现充分互动等新模式呈现较好推广势头。 3. 突破性技术催生新产业快速成长,新型商业模式和新业态 陆续出现 突破性技术推动产业链延伸,成为能源行业创新创造的热点领域。 能 源新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突破性技术创造能源等相关 领域新需求。光伏发电产业链“十三五”以来较快增长,连续多年新增装 机世界第一,累计装机超过 2 亿千瓦,集中式光伏占比近 60%,分布式光 伏占比近 40%,户用光伏超过 200 万千瓦,占新增分布式光伏的 1/3 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入自充电销售、自充电租赁、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 换电兼容等模式,平衡汽车制造企业、电池制造企业、电池运营企业、电 力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推动上中下游新兴产业较快发展。新能源装 备制造及相关产业的相继兴起,使得光伏发电、风电、汽车等新能源装备 出口多年增长,促进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能源新技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新模式推动重构新型能源生态圈。 能源互联网新技术不断出现,以及国家级首批 55 个“互联网 +”智慧能 源示范项目逐渐落地,有力地支撑了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本、产权、 人才等市场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促进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 流等“多流融合”,创建了能源营销电商化、交易金融化、投资市场化 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形成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公司 (IEC)。综合能源服务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不同能源品种单独规划、设计 和运行的传统方式,力图做到横向“电热冷气水”多能源品种、纵向“源 网荷储”多供应环节之间的协同。通过分布式能源、隔墙售电、需求侧 响应等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实现“互联网 +”能源生产者、消费者、 运营者、储运者与监管者的信息融通,由此组成的生态圈改变传统生产 端与消费端各自分立局面,提高能源自由交易程度,推动形成新型能源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10 生态系统,减少能源区域供需失衡和结构性浪费,以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扎实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初具雏形 1. 能源市场垄断局面出现积极变化,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逐 步建立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陆续出 台。 “十三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 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 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 许可事项的决定等重要改革开放纲领性文件,全面统筹能源领域改革 开放,推动全国及各地能源市场、管理与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一 些大型企业为主体、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的能源市场结构初步形成,油气 等领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能源领域国有资本运营公 司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增强,推动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高效的能源市场体系。 电力体制、油气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提升。 电力领 域改革试点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综合试点为主、多种模式探索并 举的局面。电力交易机构股份制改造有序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 部分进入试运行,中长期电力交易机制继续完善,市场化交易电量不断 增加,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已进入 第六批;电力价格改革力度加大。石油天然气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产业链改革整体推进。推动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推进矿业权竞争 性出让,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组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推 动各级各类长输管道、省级管网运输与销售分离和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 平开放;城镇燃气领域、成品油下游环节进一步放开,鼓励更多市场主 体参与,市场结构更趋多元。 11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2. 能源商品属性开始回归,推动逐步建立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 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价格体系初步成型。 国家陆续 出台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重要改革指导性文件。按照“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热力等能源价格 改革,注重考虑困难群众和特殊机构的价格承受能力,逐步减少交叉补贴, 逐渐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继续完善有 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力图促使能源价格能够真正反映能源资源稀 缺程度、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性成本,通过出台差别电价、 气价等多项价格措施和差异化政策,推动能源等相关领域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和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竞争性环节陆续放开,已初步形成由市场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 电 力领域有序推动放开发用电计划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行大用户与发电 企业直接交易,初步形成以中长期合同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可再生能 源项目招标制度继续完善,风电和光伏发电向平价、竞价上网阶段过渡。 原油价格已实现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由供需双方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协 商确定;汽柴油批发零售价格仍为政府指导价,但最高限价政策推动价 格市场化进程加快。天然气门站价格初步实现由企业自主协商决定,由 市场主导形成;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价格基本实现并轨,直供气、化 肥用气、储气库天然气价格放开。同时,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 心在国内油气交易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 能源“放管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监管机制和法制建设稳 步推进 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整体有序推进,能源监管得到加强和 完善。 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比例超过 70%,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及炼化、 LNG 接收站、加油站等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陆续下放到省级乃至地市 级行政主管部门,继续推进电力业务许可办理“最多跑一次”,开展自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12 贸区“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获得电力”指标在世界银行排名上升 至第 12 位。能源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出台创新能源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后续监管、核准权限下放后加强规划建设等政策文件,明确事中事 后监管的重点任务、监管标准、工作流程和监管措施;积极推进信用监管、 “互联网 + 监管”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得到完善,并在 85% 以上的市场监管执法事项中有效实施。 能源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 能源法(征 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煤炭法完成修订,电力法石 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修订工作先后启动;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天 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 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清洁能源领域健康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有效指导。陆续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等 相关政策,电力、油气管网环节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继续完善。依 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可再生能源法执法检查,深入开展 行业普法工作,建立和完善统一监管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参与机制, 项目核准、资金使用、行政处罚等事项决策程序得到规范,畅通行政 复议和行政应诉渠道。 (五)扎实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明显增强 1. 全球能源治理参与程度加深,多边和双边能源国际合作逐 步深入 积极推动全球能源治理进程,国际能源事务话语权得到增强。 参与 多边合作机制 30 余项,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论坛(IEF)及 国际能源宪章(IEC)等多边机构开展密切合作。正式成为国际能源署联 盟国;作为东道国成功举办 G20 能源转型工作组会议及能源部长会;推 动成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成功举办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亚太经济合 作组织(APEC)能源部长会、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 13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性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组织管理工作等。参与历年 世界经济论坛、柏林能源转型对话、世界能源大会、亚洲能源部长圆桌 会议、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和“东盟 +3”暨东亚峰会能源部长会、金砖 国家能源部长会等重要国际多边会议。 广泛开展双边合作,积极参与更加有序、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 架构建设。 建立双边合作机制 50 余项,搭建了中国欧盟对话机制及中 欧能源合作平台、中国欧佩克高级别能源对话机制,定期召开中巴经 济走廊能源工作组会议、中国瑞士能源工作组会议、中国瑞典能源 工作组会议等。双边能源合作继续推进,积极布局海外能源市场,务实 推动与英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核电合作,积极磋商中沙能源合作, 中巴经济走廊及与阿联酋、巴西、伊拉克、缅甸等能源合作取得进展, 进一步推动双边能源合作平台建设。 2. 高水平开放格局初步显现,能源进口通道逐步完善 中国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更加公平透明、更有 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 坚定践行高水平开放,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 市场,先后修订了一系列关于外资准入的政策,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 放向规则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2016 年,开始修订相关外资管理法 律,删除原有“外资三法”及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涉及投资审批的条款, 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式推广到全国。2019 年,出台外商投资法, 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国已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 度,并于 2020 年正式实施。自 2017 年起逐年修订的外商投资准入特 别管理措施 ( 负面清单 )放宽能源资源领域准入限制,取消了石油、天 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等相关外资准入政策。 中国能源进口通道不断完善,在开放格局下继续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能源进口长期坚持通道多元、海陆并举、均衡发展的思路,“十三五”以来, 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持续推进,陆海内外联动、 Progress Repor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2020) 14 东西双向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 2019 年底中俄东线(北段)天然气管 道投运,对东北、华北甚至华东地区形成有力的天然气供应支撑,标志着中 国四大进口通道布局基本实现。同时,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初步达成,包 括 LNG 在内的能源贸易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天然气进口的多元化水平。 3. 能源国际合作取得成效,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与阿盟、东盟、非洲和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建立了四大区域 能源合作中心。 中国与阿盟签订了关于成立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的 协议,在北京共同建立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组织光伏、光热、风电、 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机 制,在清洁能源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创造可期的合作潜力。中国与非盟签 署了中非盟加强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同推动 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非盟2063 年议程旗舰项目合作取 得积极成果。中国已与俄罗斯、蒙古国、缅甸等多个周边国家实现输电 线路互联与电力跨境交易,中国、老挝、越南三国四方共同签署了特高 压送电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 克斯坦、缅甸等国实现了油气管道联通等。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程度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建立能源合作伙 伴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七年以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国际和区 域组织新建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近 40 项,签署能源合作文件 100 余份。 重点领域合作全面深化,海外油气合作不断拓展、核电项目“走出去” 取得进展,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建成了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在沿线地区承建了一批水电站、 火电站、核电站和电网工程项目,带动中国能源装备、技术、标准和服 务等领域“走出去”。尤其是依托自身优势、以相对低成本的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应国际市场,有效推动了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