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相关主管机关核准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据此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或将要与本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企业发展业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对报告的客观性 产生影响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证券研究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深 度 报 告 【 行 业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 补库行情 主要汽车公司中报前瞻 核心观点 乘用车:预计下半年补库,盈利环比改善 。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 2 季度行 业销量同比下滑 0.87%。上半年 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至 42%,较 2020 年 38.4%增长 3.6 个百分点,合资品牌销量市场份额下滑至 56.9%,较 2020 年下降 3.5 个百分点 。 自主品牌销量集中度高,上半年自 主品牌中销量最高的四家为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市占率 分别 超过 10%, 其他企业市占率不足 10%。自主品牌中长安自主市占率排名持续提升,从 2019 年的第三位提升至 2020 年第二位, 2021 年上半年超越吉利提升至首 位,市占率从 2018 年 12%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 18%,提升 6 个百分点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自主及造车新势力市占率扩大 。 上半年 新能源乘用 车销量 101.61 万辆,同比增加 222.4%,已达到 2019 年全年销量水平,预 计全年销量在 24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116%左右。 2017 年 -今年上半年 新 能源乘用车渗透率 从 2.3%提升至 10.3%。从月度数据看, 2020 年 12 月渗 透率 9.0%, 2021 年 6 月渗透率达 14.9%。 从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上看, 上半年 前三 分别为 上汽通用五菱 、 特斯拉 、比亚迪,分别为 18.7%、 15.9%、 14.1%。 蔚来 、理想、小鹏 市占率 分别为 4.1%、 3.0%、 3.0%,三家车企的 市占率与 2020 年相比均有所提升。 重卡:预计下半年销量将短期承压 。 2021 年 7 月国五切换国六标准正式实 施, 2 季度重卡行业透支下半年需求,下半年销量短期将承压 , 4 季度销量 有望季度环比回升 ,预计全年销量 135 万辆,同比下滑 15%左右。 零部件:出口零部件公司盈利受影响相对较小,预计整体下半年季度环比改 善。 由于上半年行业整体受芯片供给影响,特别是二季度芯片短缺比一季度 严重,整车排产下滑导致零部件订单相应减少,零部件公司整体二季度盈利 受拖累,另外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拖累了二季度零部件公司盈利能力。 出 口比重较高的零部件公司受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今年零部件出口进一步 回暖 。预计下半年芯片改善后,零部件也存在补库行情,整体下半年 环比改 善。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由于二季度受芯片供给及大宗原材料涨价影响,预计大部分整车及零部件公司 二 季度盈利环比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部分优质公司可通过产品结构改善等实 现盈利环比增长。预计下半年芯片供给有望环比边际改善,原材料价格预计高位 回落,整车和零部件公司盈利将出现环比改善。 建议关注几条主线:一是整车补 库,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 、广汽集团 ;二是特斯拉产业链,新泉股份, 拓普集团、华域汽车、银轮股份;三是受芯片短缺影响较大公司,精锻科技、克 来机电、科博达;四是出口产业链公司,岱美股份、爱柯迪、福耀玻璃;五是汽 车电子公司,华阳集团、 均胜电子、 伯特利、德赛西威等。 风险提示 : 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汽车需求、下半年芯片供给低于预期、原材料 价格上涨超预期。 Table_BaseInfo 行业评级 看好 中性 看淡 (维持 ) 国家 /地区 中国 行业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 报告发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22 日 行业表现 资料来源: WIND、东方证券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 姜雪晴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2060001 相关报告 海外车市补库,出口零部件公司盈利有望季 度改善: 2021-06-30 HUD 渗透率提升,相关公司盈利和估值有 望双升: 智能汽车系列报告之三 2021-06-26 制约行业盈利因素发生变化,预计下半年补 库将促进盈利季度环比改善: 下半年乘 用车及零部件行业投资策略 2021-06-14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2 目 录 1 乘用车:预计下半年补库,盈利环比改善 . 4 1.1 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 2 季度行业销量同比下滑 . 4 1.2 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 5 1.3 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分化 . 6 2 重卡:预计下半年销量将短期承压 . 8 3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自主及造车新势力市占率扩大 . 11 3.1 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提升 . 11 3.2 新能源汽车企 “三超多强 ”,造车新势力市占率有所提升 . 13 4 零部件:出口零部件公司盈利受影响相对较小,预计整体下半年季度环比改 善 . 14 5 主要汽车公司中报预测及投 资策略 . 16 6 主要风险 . 18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3 图表目录 图 1:狭义乘用车年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 4 图 2:狭义乘用车季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 5 图 3:狭义乘用车月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 5 图 4:中国自主及合资品牌销量市场份额 . 6 图 5: 2020 年后中国自主品牌月销量市场份额 . 6 图 6: 2020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 7 图 7: 2021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 7 图 8: 2018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 7 图 9: 2019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 7 图 10: 2020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 8 图 11: 2021 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 8 图 12: 2018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 8 图 13: 2019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 8 图 14:中国重卡年销量及同比增速 . 9 图 15:中国重卡季销量及同比增速 . 10 图 16:中国重卡月销量及同比增速 . 10 图 17: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与重卡销量同比增速 . 10 图 18: 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年度销量及同比增速预测 . 12 图 19: 2020-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速 . 12 图 20: 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年度渗透率 . 13 图 21: 2020-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渗透率 . 13 图 22: 2020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各车企市占率 . 14 图 23: 2021H1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各车企市占率 . 14 图 24:中国单月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 . 15 图 25:美国汽车车身、零部件存货量同比增速 . 16 图 26:美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速 . 16 表 1:主要汽车公司 2 季度盈利预测(单位:亿元) . 17 表 2:主要公司估值表 . 17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4 1 乘用车 :预计下半年补库,盈利环比改善 1.1 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 2 季度行业销量同比下滑 我国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在 2011-2017 年逐年提升,同比增速相对较高, 2017-2021 年有所回落, 其中 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销量为 2015 年后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 2011-2017 年,受益于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较快,国内汽车需求持续提升,消费能力增长, 促进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稳步提升,从 2011 年的 1231.13 万辆提升至 2017 年的 2421.89 万辆, 2011-2017 年复合增长率达 11.94%。在此阶段各年销量同比增速始终为正,且同比增速相对保持 较高位, 2013、 2016 年销量同比增速分别达 27.05%、 16.89%的高点。 2018-2020 年销量逐步回落。 2017 年是 2011 年后中国狭义乘用车销量最高位置,此后全球及国 内的经济增速趋缓,中美贸易战爆发影响汽车行业景气度,狭义乘用车销量在经历了多年持续增长 后开始下滑。 2020 年受疫情冲击,全球整车企业停工工厂,消费需求减弱,供需两端均对销量产 生冲击。总体来看,狭义乘用车销量从 2018 年的 2324.94 万辆回落至 2020 年的 1974.77 万辆, 复合增长率为 -7.84%。 2021 年上半年大宗商品涨价、全球芯片短缺问题等较为严重,导致汽车行业供不应求,从供给端 对狭义乘用车销量产生较为明显影响。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销量为 980.96 万辆,同 比 2020 年同期 大幅提升 128.71%,系 2020 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同比 2019 年同期 略下滑 1.14%。 图 1: 狭义乘用车年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乘联会、 东方证券研究所 从季度数据看, 2020Q1 疫情爆发,狭义乘用车销量仅 280.8 万辆,同比下降 45.41%,疫情转好 后 Q2-Q4 销量回升,同比分别增长 1.40%、 7.81%、 8.82%。 2021 年上半年芯片短缺使 Q1-Q2 销 量受影响, Q1、 Q2 单季同比 2020 年同期分别为 78.29%、 -0.87%,系 2020Q1 基数较低,同比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狭义乘用车年批发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5 2019 年同期分别为 -2.68%、 0.52%,略低于 2019 年销量水平。 2021Q2 单季芯片短缺程度比 Q1 更加严重并影响销量,导致 2021Q2 销量环比 2021Q1 下滑 4.05%。 从月度数据看, 2020 年疫情导致 2 月销量大幅下降至 21.8 万辆的最低点,同比下滑 81.96%, 3、 4 月份仍部分受到疫情影响,销量同比增速为负,随疫情得到控制,销量明显反弹, 2020 年 5 月 狭义乘用车销售 164 万辆,同比增速首次转正至 6.37%,下半年需求相对较高, 5 月后狭义乘用 车 销量同比增速持续为正,均在 5%以上, 11 月同比增速甚至超过 10%。 2021 年后芯片领域意外事件频出, 2 月美国德州寒流导致芯片工厂停产、 3 月半导体公司瑞萨芯 片工厂发生火灾,导致汽车芯片供给不足;同时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上游零部件企业受到 冲击,多种因素叠加使狭义乘用车月销量受拖累。具体来看, 2021 年 1-4 月狭义乘用车销量同比 2020 年同期增长较高,系 2020 年初疫情影响下单月基数较低,同比 2019 年同期分别为 0.46%、 -5.80%、 -4.01%、 6.91%, 2、 3 月销量下滑; 2020 年 5、 6 月疫情 影响减弱,销量也逐渐恢复, 2021 年 5、 6 月狭义乘用车销量同比 2020 年同期分别为 -1.81%、 -9.93%。 图 2: 狭义乘用车 季 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3: 狭义乘用车月批发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1.2 上半年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 明显 提升 2015-2020 年国内自主品牌的销量市场份额呈现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2015-2017 年狭义乘用车 行业景气度较高,国内自主品牌年销量市场份额从 41.2%提升至 43.9%,增长 2.7 个百分点,外资 品牌的销量份额从 58.5%下降至 55.4%,下滑 3.1 个百分点; 2017 年后由于狭义乘用车行业增速 放缓,销量逐步回落,自主和外资品牌面临更加激烈竞争,部分自主企业在和外资品牌的竞争中产 品竞争力不足,因此自主品牌整体的市场份额下降,从 2017 年的 43.9%下滑至 2020 年的 38.4%, 下滑 5.5 个百分点。 2021 年后 在全球汽车行业缺 芯背景下,外资品牌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例如大众 CEO 曾在 3 月 的财报会议上表示,因芯片短缺 大众汽车今年在全球市场减产高达 10 万辆 。国内自主车企受冲击 相对较小, 2021 年后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2021 年上半年提升至 42%,较 202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 狭义乘用车季批发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100% 0% 100% 200% 300% 400% 0 50 100 150 200 250 狭义乘用车月批发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6 年的 38.4%增长 3.6 个百分点,上半年合资品牌的销量市场份额下滑至 56.9%,较 2020 年下降 3.5 个百分点;从各月数据看, 2021 年 4-6 月自主品牌销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42.2%、 41.3%、 44%,较 2020 年同期分别提升 7.6、 7.2、 10.5 个百分点。 图 4: 中国自主及合资品牌销量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5: 2020 年后中国自主品牌月销量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1.3 自主品牌 车企市场份额分化 根 据中国各车企历年销量占比,我国汽车行业集中度较高, 2021 年上半年前三家企业的市占率达 45%,前五家企业的市占率达 62%,前十家企业的市占率达 86%,尾部的其他企业市占率仅为 14%。 具体来看,头部企业包括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等等,凭借自主品牌或合资品牌的 较高销量占据市占率前列,其中上汽、一汽、东风已经多年保持销量市占率的行业前三。 从历年竞争格局看,不同企业的市占率排名或市占率有所变化,市占率或者排名下滑较多的企业包 括上汽、东风、北汽等,市占率或排名提升较多的企业包括长安、一汽等。具体来看,上汽集团始 终占据销量份额的首位,但是市占率有较大程度下滑,从 2018 年的 25%回落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7%,下降 8 个百分点;东风原本第二的排名被一汽超越,位居第三;北汽的市占率排名从 2018 年的第四下滑至 2021 年上半年第六。部分车企凭借较强的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市占率及排名,例 如长安汽车在 2018 年时占比 7%, 2021 年上半年占比提升至 9%,较 2018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 其销量占比排名也从第六名提升至第四名;一汽的市占率排名在 2020 年超越东风成为第二位。 35% 40% 45% 50% 55% 60% 65% 自主品牌销量份额 合资品牌销量份额 30% 35% 40% 45% 50% 55% 20 20 .01 2020.02 2020.03 2020.04 2020.05 2020.06 2020.07 2020.08 2020.09 2020.10 2020.11 2020.12 2021.01 20 21 .02 2021.03 2021.04 2021.05 2021.06 自主品牌销量份额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7 图 6: 2020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7: 2021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8: 2018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9: 2019 年中国汽车企业集团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自主品牌销量集中度高,前三家企业占据 50%左右市占率。 2021 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中长安、吉利、 长城位列前三,市占率加总为 49%,前五家企业的市占率达到 67%,前十家企业的市占率到达 93%, 余下企业的市占率仅为 7%,自主品牌销量集中度很高,甚至超过汽车行业。 2021 年上半年自主 品牌中销量最高的四家为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市占率超过 10%,其他企业市占率不足 10%。 吉利汽车 2020 年市占率较高,达到 20%, 2021 年上半年下滑至 17%,下降 3 个百分点,市占率 排名被长安超越下滑至第二位;上汽乘用车的市占率基本稳定在 8%-10%之间,但市占率排名在 2021 年上半年被奇瑞超越并位居第五;东风的市占率排名从 2018 年的第五下滑至 2019 年的第 六, 2020 年进一步下降至第七位, 2021 年上半年市占率较 2018 年下降 2 个百分点;北汽在 2020 年后市占率跌出 前十。 自主品牌中 长安自 主凭借 UNI、 CS 系列多款产品发力,市占率排名持续提 升,从 2019 年的第三位提升至 2020 年第二位, 2021 年上半年超越吉利提升至首位, 市占率也从 2018 年的 12%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8%,大幅提升 6 个百分点,表现优异 ;比亚迪的 市占率 22% 15% 14%8% 8% 7% 5% 4% 3% 3% 11% 上汽 一汽 东风 广汽 长安 北汽 吉利 长城 华晨 奇瑞 其他 17% 15% 13% 9% 8% 8% 5% 5% 3% 3% 14% 上汽 一汽 东风 长安 广汽 北汽 吉利 长城 奇瑞 华晨 其他 25% 14% 12%8% 8% 7% 5% 4% 3% 3% 11% 上汽 东风 一汽 北汽 广汽 长安 吉利 长城 华晨 奇瑞 其他 24% 14% 13%9% 8% 7% 5% 4% 3% 3% 10% 上汽 东风 一汽 北汽 广汽 长安 吉利 长城 华晨 奇瑞 其他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8 排名从 2018 年的第九名 持续 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第六位, 2021 年上半年市占率 为 7%, 较 2018 年提升 1 个百分点。 图 10: 2020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 上汽 指 上汽乘用车,不含上汽通 用 五菱等) 图 11: 2021 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上汽指上汽乘用车,不含上汽通 用五菱 等 ) 图 12: 2018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上汽指上汽乘用车,不含上汽通 用五菱 等 ) 图 13: 2019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上汽指上汽乘用车,不含上汽通 用五菱 等 ) 2 重卡 :预计下半年 销量将短期承压 我国重卡 行业受到经济增长及政策变化的影响,各年销量呈现出一定波动性。 2007-2010 年,重卡销量快速提升,保持高景气度。 2008 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政府投放四万 亿刺激计划,其中 1.5 万亿直接投资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卡销量迅速提升, 2008 年重卡销量仅 54.2 万辆,至 2010 年销量达 101.3 万, 2008-2010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6.8%。 20% 15% 14%10% 10% 6% 6% 6% 4% 2% 7% 吉利 长安 长城 上汽 奇瑞 比亚迪 东风 广汽 一汽 江淮 其他 18% 17% 14%10% 8% 7% 6% 6% 5% 2% 7% 长安 吉利 长城 奇瑞 上汽 比亚迪 东风 广汽 一汽 江淮 其他 18% 12% 11% 8%8% 7% 7% 7% 6% 3% 13% 吉利 长安 长城 上汽 东风 奇瑞 北汽 广汽 比亚迪 江南 其他 19% 13% 12% 9%9% 8% 6% 6% 6% 3% 9% 吉利 长城 长安 上汽 奇瑞 东风 比亚迪 北汽 广汽 一汽 其他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9 2011-2015 年,重卡销量下滑。 2010 年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2011 年之前基建的大力推进透支重 卡需求,此阶段需求相对较弱,年销量呈现下滑态势, 2011 年重卡销量 88.2 万辆, 2015 年 重卡 年 销量 仅 55 万辆, 2011-201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1.1%。其中 2015 年重卡执行国三切换国四政策, 导致部分重卡需求在 2014 年被透支, 2014 年销量表现较好,同比略下滑 3.9%, 2015 年重卡销 量同比大幅下降 26%。 2016-2020 年,重卡销量恢复并快速增长。 2016 年后我国电商、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刺激重卡 销量增长,叠加国家在 2016 年出台 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 , 新政策大力整治货车超载行为,多重因素促进重卡需求大幅提升, 2016-2020 年重卡年销量从 73.3 万辆提升至 158.9 万辆,复合增长率达 21.3%。其中 2017-2018 年重卡行 业受国四切换国五政策 影响, 2017 年透支 2018 年重卡需求, 2017 年销量同比大幅 增长 52.4%, 2018 年仅增长 2.8%。 2021 年 7 月国五切换国六标准正式实施, 2 季度 重卡行业透支下半年需求,下半年销量 短期将承 压 。 2021 年上半年重卡销量 104.5 万辆,同比 增长 29%,同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59.2%,系 2021 年 7 月起全面执行重卡国六排放标准,上半年透支部分下半年重卡需求,下半年国六标准实施后, 预计重卡销量将有所下滑 ,预计全年销量 135 万辆,同比下滑 15%左右。 图 14: 中国重卡年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从季销量看, 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重卡销量同比下滑 16%,二、三、四季度疫情得到控制, 促进销量回升,同时 2020 年政策加速国三重卡淘汰,增加重卡的替换需求,因此二季度后重卡迅 速恢复增长,二、三、四季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62%、 75%、 31%; 2021 年一季度受国三重卡 淘汰及国五切国六影响,重卡需求旺盛,销量同比 2020 年增长 94%,同比 2019 年增长 63%,二 季度开始销量下滑有所显现,同比下跌 4%。 从月销量看, 2020 年 2 月重卡销量仅 3.76 万辆,同比大幅下降 52%,达到全年最低水平, 3 月销 量 12 万辆,同比下降 19%, 4 月销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快速提升至 61%,此后销量持续保持较 -40.0% -30.0% -20.0% -10.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重卡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10 高增长, 5-9 月销量同比增速均在 50%以上, 10-12 月销量同比增速保持 20%以上。 2021 年 1-3 月重卡销量表现较好,各月销量分别为 18.3、 11.8、 23.0 万辆,同比 2020 年大幅增长 57%、 215%、 92%,系 2020 年疫情导致低基数,同比 2019 年增长 86%、 52%、 55%, 4-6 月销量同比 2020 年 略下滑,同比增速分别为 1%、 -10%、 -4%。国五切国六的政策变化导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各月 销量较高,较大程度透支下半年重卡需求, 7 月后单月销量将相对较低。 图 15: 中国重卡 季销量 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16: 中国重卡月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与重卡销量同比增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房地产行业景气度较高时, 新开工面积较多,对重卡的销量需求更大。 2020 年 2-4 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分别同比下滑 44.9%、 10.5%、 1.3%,系受到疫情影响,其他各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基本保持正值,房地产开工面积同 比增长拉动了重卡需求。 2021 年上半年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密集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家 同时还明确不得炒学区房等, 4-6 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 9.3%、 6.1%、 3.8%,新开工 面积同比较大程度下降将导致重卡销量下滑。 图 17: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与重卡销量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 Wind、中汽协、 东方证券研究所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 重卡季度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0 5 10 15 20 25 2019-01 2019-04 2019-07 2019-10 2020-01 2020-04 2020-07 2020-10 2021-01 2021-04 重卡月度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2006-02 2006-10 2007-06 2008-02 2008-10 2009-06 2010-02 2010-10 2011-06 2012-02 2012-10 2013-06 2014-02 2014-10 2015-06 2016-02 2016-10 2017-06 2018-02 2018-10 2019-06 2020-02 2020-10 2021-06 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 重卡销量同比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11 3 新能源车 :渗透率提升,自主及造车新势力市占率 扩大 3.1 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提升 从销量上分析, 2017 年后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可以分为爬坡期( 2017-2018)、瓶颈期( 2019-2020)、 爆发期( 2021)三个时期。 2018 年前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仍处于爬坡阶段, 2017 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 55.61 万辆。 随后的 2018 年,国家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各主要车企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 唐 DM、大众途观 L PHEV 等多款热销车型上市,欧了出行、享道出行等绿色网约车平台也于 2018 年上线,进一步带动新能源车销量。在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下, 2018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 100.15 万辆,同比提升 80.1%,在中国车市出现下滑之时逆势保持高速增长。 2019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没有延续 2018 年的高增态势,全年销量 102.23 万辆,同比仅增加 2.1%,原因在于 2019 年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事件:国家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各车企相继调高新能源 车价格,新能源车价格优势不再显著;网约车出行市场逐渐饱和,对新能源车的带动作用消退;再 加上特斯拉、 蔚来等接连发生电动车安全事故,打击消费者信心。 2020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中国 乘用车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新能源乘用车也不例外, 2020H1 销量仅 31.52 万辆;下半年疫情得 到有效控制,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迅速复苏, 2020 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11.29 万辆,同比提升 8.9%。 2021 年,全国两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被纳入 新基建范畴,各地也推行了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上五菱宏光 MINI EV、比亚迪汉 EV 等多款明星车型上市,刺激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爆发式增长, 2021H1 销量 101.61 万辆,同比增加 222.4%,已达到 2019 年全年销量水平 ,预计全年销量在 240 万辆左右,同比增 长 116%左右。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12 图 18: 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年度销量及同比增速 预测 资料来源:乘联会、东方证券研究所 具体从 2020 年以来的月度数据看, 2020 年 2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处于最低点,仅 1.42 万辆。 2020 年 3 月起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2020 年 12 月达全年最高点 20.79 万辆。 2021 年 1-2 月因春节有所下滑,后续整体保持上涨, 2021 年 6 月达历史最高点 22.96 万辆,同比 增加 175.7%, 2020 年上半年的芯片短缺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并不显著。 图 19: 2020-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乘联会、东方证券研究所 0% 50% 100% 150% 200% 2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 21 H1 2021E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0 5 10 15 20 25 2020-01 2020-02 2020-03 20 20 -04 2020-05 2020-06 2020-07 20 20 -08 2020-09 2020-10 2020-11 2020-12 2021-01 2021-02 2021-03 2021-04 2021-05 2021-06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万辆) 同比增速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预计下半年优质整车和零部件均将迎来补库行情 13 2017-2020 年,乘用车市场持续萎缩,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逆势保持增长,渗透率得以持续提升。 2017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 2.3%, 2018 年提升至 4.3%,增加 2.0 个百分点。 2019-2020 年渗透率稳定提升, 2020 年达 5.6%。 2021H1 新能源车销量爆发,实现 10.3%的渗透率,与 2020 年相比大幅增加 4.7 个百分点。 从月度数据看, 2020 年 4 月起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稳步上升, 9 月起增速显著提升, 2020 年 12 月渗透率已达 9.0%。 2021 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出现一定的波动,整体维持上升趋势, 2021 年 6 月渗 透率达 14.9%的历史高峰。后续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逐渐成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 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维持增长态势。 图 20: 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年度渗透率 资料来源:乘联会、东方证券研究所 图 21: 2020-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渗透率 资料来源:乘联会、东方证券研究所 3.2 新能源汽车企“三超多强”,造车新势力市占率有所提升 从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上看, 2020 全年比亚迪市占率最高,达 16.1%,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市 占率同样超过 10%,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江淮汽车等也有一定的市占率。 2021H1 的市占率前 三依然不变,上汽通用五菱凭借性价比极高的 MINI EV 车型排名第一,市占率达 18.7%;特斯拉 Model Y 于 2021 年 1 月上市,带动特斯拉市占率上升至 15.9%;比亚迪市占率 14.1%,与 2020 年相比回落 0.8 个百分点。在 2020-2021 年销量排名靠前的车企中,仅有特斯 拉一家合资品牌, 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20 年市占率排名前四的造车新势力的市占率总和为 11.3%,其中蔚来汽车市占率 3.9%,理想 汽车 2.9%,小鹏汽车 2.4%,威马汽车 2.0%。 2021H1 蔚来汽车市占率达 4.1%,理想汽车 3.0%, 小鹏汽车 3.0%,三家车企的市占率与 2020 年相比均有所提升;哪吒汽车取代威马进入造车新势 力前四,市占率达 2.1%,前四总市占率 12.2%,与 2020 年相比增加 0.9 个百分点。下半年小鹏、 零跑等品牌的新车陆续推出,造车新势力产品矩阵将不断完善,市占率有望持续增加。 0% 2% 4% 6% 8% 10% 12%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H1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 0% 2% 4% 6% 8% 10% 12% 14% 16%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