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白皮书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21年 10月 2021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四、 展望与建议 (一)研究背景 (二)指标体系 (一)产业政策与环境 (二)产业规模与质量 (三)头部企业情况 (四)产业创新能力 (五)产业投资热度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二十强城市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 (三)大数据产业发展区域对比 (三)数据来源 (四)计算过程 1 6 12 26 7 2 3 4 5 9 10 14 16 19 22 24 目录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研究背景 “ 十三五 ” 期间 , 我国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 , 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 产业规 模稳步提升 , 产业价值充分释放 , 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 “ 十四五 ” 规划将 “ 加 快数字化发展 , 建设数字中国 ” 作为独立篇章 , 明确指出大数据是七大数字经 济重点产业之一 , 这是国家自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颁布以来 , 对大数 据发展做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 , 为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数字产业 带 来了新的发 展契机 。 与此同时 , 自 2020年 3月 30日中央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以来 , 让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 为产业赋能已成为发展趋势 。 数字助力提升传 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逐步打造创新驱动型的新兴大数据产业集群 , 正在成为 稳步推进大数据产业向高端化 、 智能化方向迈进的重要趋势 。 为紧跟国家政策方针 , 明晰各城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短板及存在差距 , 团 队在 2020年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的工作基础上 , 进一步扩充了调研企业数 量 , 并跟进调研各地大数据产业 、 大数据企业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 , 继续编制 了 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 力求为各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 发挥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作用 , 为数字中国建设赋能添力 。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2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依托 2020年大数据产业指数的相关研究成果 , 本年度仍从产业政策 与环境 、 产业规模与质量 、 头部企业情况 、 产业创新能力 、 产业投资热度 五个维度展开评价 , 共涉及 13个二级指标与 22个三级指标 。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产业政策与环境 政策环境 大数据政策发布情况 组织建设 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战略布局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布局情况 支撑服务 大数据产业联盟、协会及研究机构建设情况 产业规模与质量 产业规模 本地区大数据企业数量 企业质量 总注册资本 大数据企业网站建设情况 人员总规模 头部企业情况 上市企业 上市企业数量 上市企业总市值 上市企业总净利润 上市企业平均技术人员占比 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总估值 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数量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产业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 企业 R&D经费投入情况 知识产权 企业软件著作权数量 企业专利数量 企业商标数量 产业投资热度 融资情况 企业总融资额 企业总融资轮数 3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1.大数据企业数据库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企业库入库企业为具备一定影响力或发展潜 力的 , 从事数据生产 、 采集 、 存储 、 加工 、 分析 、 服务相关业务中的一环 或多环的相关企业 , 截至目前共收录全国大数据企业 6691家 。 企业库涵盖 了 122个维度指标 , 包括企业工商注册 、 运营情况 、 研发情况 、 投融资情 况 、 产品情况等 , 并对大数据产业中的上市公司 、 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 , 建立了头部企业库和产品库 。 基本情况如下: (三)数据来源 2021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数据来源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企业库 、 北 大法宝政策数据库以及相关政府公开信息 。 2. 大数据政策库 团队与北大法宝合作 , 收录了全国 3164项大数据相关政策 , 包括政 策名称 、 发布部门 、 发文文号 、 发布日期 、 实施日期 、 时效性 ( 现行有效 、 失效 、 已被修改等 ) 、 效力级别 ( 行政许可批复 、 地方性法规 、 地方政府 规章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地方工作文件等 ) 等 。 基本情况 70000+ 高新技术企业 70000+ 融 资 20000+ 研 发 35000+ 独角兽企业 1000+ 瞪 羚 企 业 18000+ 上 市 企 业 40000+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大数据企业库 企业数量 6691个 覆盖城市 135个 指标维度 122个 4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四)计算过程 1. 数据处理 用极差正规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正向指标标准化: = min maxmin ; 负向指标标准化 : = max maxmin。 2. 确定权重 利用 “ 改进向量法 ” 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赋予权重 。 即通过比较各样 本特征向量到最优向量的距离 , 越小说明样本越接近最优水平 , 排名越靠 前 。 距离采用欧式距离表示 , 如 :在含三个特征 ( x,y,z) 情况下 ,点 A和 B之 间的欧式距离为: 点 AB间欧氏距离 = ( )2+( )2+( )2 3. 计算结果 基于得到的权重计算各城市的得分和排名情况 。 代表大数据产业指标体系中某级某个指标得分 = =1 。 5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二十强城市 总体来看 ,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以直辖市 、 省会城市 以及一线 ( 新一线 ) 城市为主 , 这些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 产 业发展势头良好 。 在前 10强城市中 , 长三角占 5席 、 京津冀占 2席 、 珠三角占 2席 、 成渝 经济圈占 1席 , 东北和西北地区没有城市入围 , 表明大数据产业在全国各 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明显 。 从 20强城市得分来看 , 长三角地区城市较为均衡 , 成都 、 重庆 、 贵阳引领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 , 京津两城的大数据产业 发展差距 与上一年度相比 进一步拉大 。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前二十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北京市 0.97585 1 1 武汉市 0.48378 11 7 深圳市 0.78815 2 2 厦门市 0.46793 12 13 上海市 0.75499 3 3 无锡市 0.46667 13 17 广州市 0.64193 4 4 重庆市 0.46632 14 11 杭州市 0.62840 5 5 福州市 0.44258 15 16 南京市 0.52902 6 6 郑州市 0.43140 16 15 合肥市 0.49716 7 12 沈阳市 0.42739 17 22 苏州市 0.49611 8 10 贵阳市 0.41159 18 14 成都市 0.49473 9 9 青岛市 0.41037 19 19 天津市 0.49401 10 8 长沙市 0.39792 20 20 7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 20强城市 从梯队和排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 领先城市的排名地位稳固 , 由北京 、 深圳 、 上海 、 广州 、 杭州组成的第一梯队排名没有发生变化 。 与上一年度 相比 , 由合肥 、 苏州 、 成都 、 重庆 、 武汉等城市组成的第二梯队内部竞争 相对激烈 , 排名位次变化较大 , 其中武汉 、 重庆 、 贵阳排名下滑较大 , 合 肥 、 无锡 、 沈阳等城市排名有所上升 , 合肥 、 苏州在政策引导 、 产业创新 等多重因素的助推下 , 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趋势较好 。 指数总排名散点图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第一梯队: 北京、深圳、上海、 广州、 杭州 第二梯队: 南京、合肥、苏州、 成都、天津、武汉 第三梯队: 厦门 、无锡、重庆、 福州、郑州、沈阳、 贵阳、青岛 8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 一线城市发展均衡 , 杭州大数据产业规模较小但投资热度 高 。 横向对比领先城市可以发现 , 北京在各项分指标上都表现突出 , 北上 广深 4个一线城市在各项指标的得分相对均衡 。 需要指出的是 , 杭州在投 资热度方面格外突出 , 但在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政策与环境方面存在短板 , 在政策制定 、 机构设置 、 战略布局等方面仍然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 。 领先城市对比 0 0.2 0.4 0.6 0.8 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北京 0 0.2 0.4 0.6 0.8 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上海 0 0.2 0.4 0.6 0.8 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广州 0 0.2 0.4 0.6 0.8 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深圳 0 0.2 0.4 0.6 0.8 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杭州 00.2 0.40.6 0.81 产业政策与 环境 产业规模与 质量 头部企业情 况 产业创新能 力 产业投资热 度 北京市 深圳市 上海市 广州市 杭州市 9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区域产业发展指数对比 (三)大数据产业发展区域对比 10 0 0.5 1产业政策与环境 产业规模与质量 头部企业情况产业创新能力 产业投资热度 2019各城市群整体对比 成渝 京津冀 长江中游 长三角 珠三角 产业政策与环境 产业规模与质量 头部企业情况产业创新能力 产业投资热度 2020各城市群整体对比 成渝 京津冀 长江中游 长三角 珠三角 长三角 、 珠三角 、 京津冀领跑全国 , 整体格局基本稳定 。 对需要优化提升的五大城市群分析来看 , 京津冀 、 长三角与珠三角发 展较为全面 , 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 京津冀与长三角总指数位于 第一名和第二名 , 珠三角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仅次于京津冀位于城市群第 二位 , 成渝城市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政策和环境方面也有突出表现 。 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城市群头部企业情况排名明显提高 , 独角兽 、 瞪羚 、 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年内发展较为迅速 , 同时产业规模与质量 、 产业创新能 力以及产业投资热度几项指标都遥遥领先 。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分别看五大城市群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 , 京津冀 、 长三角与珠三角 的整体较为均衡 , 但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表现明显弱于长三角与京津冀两 大城市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情况相似 , 产业政策与环境的表 现比其他一级指标表现更好 。 二、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区域产业发展指数对比 (三)大数据产业发展区域对比 11 0.49 0.15 0.09 0.13 0.04 产业政策 与环境 产业规模 与质量 头部企业 情况 产业创新 能力 产业投资 热度 0.17 成渝城市群 0.46 0.00 0.04 0.02 0.04 产业政策 与环境 产业规模 与质量 头部企业 情况 产业创新 能力 产业投资 热度 0.10 长江中游城市群 0.80 0.86 0.85 0.72 0.97 产业政策 与环境 产业规模 与质量 头部企业 情况 产业创新 能力 产业投资 热度 0.83 长三角城市群 0.71 0.71 0.65 0.75 0.61 产业政策 与环境 产业规模 与质量 头部企业 情况 产业创新 能力 产业投资 热度 0.69 珠三角城市群 0.73 0.99 0.92 0.99 0.99 产业政策 与环境 产业规模 与质量 头部企业 情况 产业创新 能力 产业投资 热度 0.92 京津冀城市群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一)研究背景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总 体 来 说 , 2020年大数据 产 业政策与环境 、 产 业投资热度位次变 化较大 , 而产业规 模与质量 、 头部企 业情况变化较小 。 产业政策与环境 头部企业情况 产业规模与质量 产业投资热度产业创新能力 13 一级指标排名变化情况(前十名)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一)产业政策与环境 管理机构基本完备 , 产业联盟和研究机构成为竞争热点 。 2020年 , 随着大数据行业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各地智慧城市战略 的推进 , 大数据行业进一步规范 、 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深入到公共治理当中 , 使得产业政策与环境成为影响大数据产业格局的重要因素 。 2020年 , 重庆 、 贵州 、 沈阳 、 内蒙古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 继续保持政策优势 , “ 大数据管理局 ” 持续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 2020年 , 135个城 市没有新设立大数据主管机构 , 在国家层面也没有批复新的大数据综合试 验区 。 从总体战略布局来看 , 大数据产业格局基本稳定 , 正逐渐进入细分 领域的深化阶段 。 产业政策与环境指数排名(前二十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深圳市 0.98060 1 5 佛山市 0.77067 11 9 北京市 0.96940 2 1 惠州市 0.65141 12 10 重庆市 0.96520 3 2 杭州市 0.59583 13 23 广州市 0.90872 4 6 福州市 0.56254 14 22 上海市 0.90719 5 4 无锡市 0.54643 15 56 贵阳市 0.89954 6 3 济南市 0.53872 16 16 天津市 0.82814 7 7 长沙市 0.53868 17 25 呼和浩特市 0.79603 8 8 苏州市 0.53736 18 20 珠海市 0.79494 9 11 合肥市 0.53343 19 44 沈阳市 0.78832 10 12 青岛市 0.53113 20 18 14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一)产业政策与环境 在产业联盟和研究机构方面 , 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显著 。 深圳市 、 重庆 市产业联盟和研究机构数量迅猛增长 , 新增个数超过 35家 。 大数据产业相 对薄弱的城市也开始大规模设立相关机构 , 其中既包括交流性质的人工智 能协会 、 商会 , 如福建省互联网经济促进会;也包括实体企业创立的大数 据研究院 , 如海尔成立的青岛市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等 。 2020年主要城市大数据产业联盟、研究机构数量(前十名) 70 49 44 30 27 24 24 20 19 17 深圳市 北京市 重庆市 杭州市 济南市 广州市 青岛市 贵阳市 长沙市 上海市 15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产业规模与质量指数排名(前二十名) (二)产业规模与质量 疫情之下大数据产业依然稳中有增 , 北深上杭持续领跑全 国 。 2020年我国重要城市大数据产业规模与质量持续向好 , 总体排名保 持稳定 , 前 10名没有发生变化 , 各地大数据产业规模在疫情当中整体保持 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北京市 1.00000 1 1 天津市 0.60515 11 11 深圳市 0.85179 2 3 厦门市 0.57781 12 12 上海市 0.83931 3 2 青岛市 0.57008 13 20 杭州市 0.80715 4 4 郑州市 0.55488 14 16 广州市 0.73621 5 5 福州市 0.53876 15 13 成都市 0.67955 6 6 无锡市 0.52847 16 17 南京市 0.67890 7 7 西安市 0.52049 17 14 武汉市 0.64738 8 8 重庆市 0.51832 18 15 苏州市 0.62480 9 9 长沙市 0.50419 19 19 合肥市 0.61660 10 10 济南市 0.48990 20 18 16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二)产业规模与质量 从企业分布来看 , 大数据企业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城市 , 呈 现出高度的聚集性 。 共有 11座城市的企业数量超过 100家 , 其中北京以 2191家企业高居榜 首 , 位列第二的上海有 819家 , 第三名深圳市有 635家 。 全国大数据企业数量分布 17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二)产业规模与质量 从人员规模来看 , 北京 、 深圳 、 杭州 、 青岛 4座城市的大数据产业从 业人员超过了 10万人 , 其中北京以 48.9万从业人员位居榜首 , 深圳以 43万 人紧随北京之后 , 深圳以较少的企业数量聚集了众多的从业人员 , 说明华 为 、 腾讯等大型企业的头部效应较为显著 。 从企业平均员工人数来看 , 各 城市间呈现出的差异较大 , 深圳市企业平均员工人数 677人 , 杭州市企业 平均员工人数 350人 、 北京市企业平均员工人数 233人 、 广州市企业平均 员工人数 102人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大数据企业是以龙头企业为主 , 还是以小微企业为主 。 大数据企业数量和人员规模情况(前十名) 2191 819 635 404 372 265 206 180 155 141 48.88 7.26 42.99 14.15 3.79 1.84 4.02 3.17 1.84 1.86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杭州市 广州市 成都市 南京市 武汉市 苏州市 合肥市 本地区大数据企业数量 人员总规模(万人) 18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三)头部企业情况 北京头部企业表现超越深圳 , 在各类优质企业数量方面一 骑绝尘 。 头部企业情况呈现出鲜明的梯度分布 , 其中北京 、 深圳 、 杭州 、 上海 4座城市是众多企业总部 、 投资基金聚集地和交易所驻地 , 得分在 0.68到 0.90之间 , 属于第一梯队 。 广州 、 南京 、 成都 、 无锡在 0.42到 0.53之间 , 属于第二梯队 。 其余城市得分在 0.38及以下 , 分布较为密集 , 属于第三梯 队 。 头部企业情况指数排名(前二十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北京市 0.89778 1 2 济南市 0.36970 11 20 深圳市 0.74946 2 1 重庆市 0.36548 12 16 杭州市 0.72959 3 3 武汉市 0.35595 13 7 上海市 0.68646 4 4 苏州市 0.35240 14 11 广州市 0.52626 5 5 天津市 0.34093 15 9 南京市 0.50776 6 6 郑州市 0.33079 16 12 成都市 0.46089 7 8 厦门市 0.32267 17 13 无锡市 0.42154 8 10 青岛市 0.31821 18 21 合肥市 0.38113 9 14 长春市 0.31176 19 32 西安市 0.37842 10 15 福州市 0.31050 20 17 19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三)头部企业情况 在上市公司市值方面 , 北京以 1.685万亿高居榜首 , 上海和杭州增长 迅速 , 增幅达 49%和 39%。 在净利润方面 , 深圳和杭州以 339亿和 321亿 明显领先于其它城市 , 上升势头非常强劲 。 2020年青岛市大数据企业在市 值和净利润方面都出现了可观的增长 , 海尔智家实现盈利 88.77亿元 , 青 岛港 5G智慧码头建设稳步推进 , 在 “ 大数据 +制造 ”“ 大数据 +物流 ” 方 面的探索值得关注 。 上市公司市值情况(前十名) 上市公司净利润(前十名) 20 577 827 2042 877 1682 89 3245 8741 7184 13962 850 893 1487 1519 2286 2661 6400 8599 11822 16850 厦门市 广州市 天津市 合肥市 南京市 青岛市 上海市 深圳市 杭州市 北京市 2020年上市公司 总市值 /亿 2019年上市公司 总市值 /亿 12.2 13.8 19.7 72.4 65.7 55.4 3.0 -5.5 203.2 273.4 18.6 21.6 32.5 44.6 63.6 93.1 132.9 137.5 320.9 339.3 合肥市 东莞市 厦门市 天津市 南京市 上海市 青岛市 北京市 杭州市 深圳市 2020上市公司净 利润 TTM/亿 2019上市公司净 利润 TTM/亿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三)头部企业情况 北京市在上市公司 、 独角兽企业 、 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 均高居榜首 。 除北京之外 , 大数据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 ( 15 家 ) 、 上海 ( 11家 ) 和杭州 ( 9家 ) , 与综合指数领先城市情况基本一致 。 瞪羚企业方面 , 随着 2020年 8月全国首个瞪羚企业高端服务平台 “ 光谷瞪 羚塬 ” 在武汉成立 , 吸引众多瞪羚企业落户武汉光谷 , 截至目前武汉市有 瞪羚企业 86家 , 仅次于北京 、 广州 、 上海和杭州 , 位列全国第 5。 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布 259 78 71 50 47 27 27 21 25 14 47 11 15 9 2 1 2 73 55 68 77 29 11 86 28 37 476 426 274 248 187 145 138 107 111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杭州市 广州市 成都市 南京市 武汉市 苏州市 合肥市 上市企业数量 独角兽企业数量 瞪羚企业数量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154 1216 21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四)产业创新能力 疫情冲击大数据企业创新能力 , 头部城市技术地位长期积 淀难以撼动 。 2020年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人才流动 、 迟滞了技术交 流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程 。 但综合两年排名情况看 , 排名变化很小 , 前 12名均为一线城市或东部沿海城市 , 北京 、 深圳 、 上海 、 广州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遥遥领先 , 作为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合肥 , 以及 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南京紧随其后 , 而 13-20名中也不乏有郑州 、 长沙 、 成都 、 沈阳这样的中西部及东北城市 。 产业创新能力指数(前二十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北京市 1.00000 1 1 福州市 0.43317 11 11 深圳市 0.70202 2 2 无锡市 0.42654 12 12 上海市 0.67210 3 3 郑州市 0.42055 13 13 广州市 0.53733 4 4 天津市 0.39996 14 14 合肥市 0.50031 5 5 芜湖市 0.39799 15 17 南京市 0.48416 6 7 长沙市 0.39612 16 16 厦门市 0.47900 7 6 成都市 0.38753 17 15 武汉市 0.46582 8 9 嘉兴市 0.38524 18 21 苏州市 0.46532 9 8 沈阳市 0.36503 19 18 杭州市 0.43929 10 10 常州市 0.35546 20 23 22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四)产业创新能力 在研发能力上 , 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主要指标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下降 , 但北上广深 4个一线城市以及江浙沪部分城市仍具有较强优势 , 其 中北京 、 广东各项研发能力较为突出 。 R&D经费投入方面 , 北京市以 6.31%明显领先 , 深圳 、 上海 、 合肥 、 厦门等位列其后 , R&D强度达 3% 以上 。 在大数据企业软件著作权 、 专利 、 商标数量方面 , 北京 、 深圳 、 上 海 、 杭州均排在前列 。 软件著作权数量方面北京一家独大 , 但在专利数量 方面深圳与北京更为接近 。 表明大数据产业创新能力所依托的产业环境 、 人才环境 、 科研环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 头部城市的技术地位稳固 。 软件著作权数量分布 专利数量分布 商标数量分布 23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五)产业投资热度 北京继续领跑 、 杭州势头迅猛 , 二三线城市中显露新秀 。 在产业投资热度方面 , 北京高居榜首 , 杭州超过上海位列第二 , 广州 增幅较小 , 深圳有所下滑 , 其余城市得分相近 。 值得注意的是 , 2020年嘉 兴 、 宁波 、 上饶 3座城市的投资热度增长迅速 , 一举进入前 20名 , 显示长 三角地区大数据产业投资有向二线 、 三线城市延伸的态势 。 同时 , 珠海 、 哈尔滨等部分二三线城市在其它分指数榜单中优势并不明显 , 但也具有相 当的投资热度 。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城市 2021指数 得分 2021指数 排名 2020指数 排名 北京市 1.00000 1 1 嘉兴市 0.45365 11 46 杭州市 0.91851 2 3 天津市 0.41441 12 6 上海市 0.82866 3 2 合肥市 0.38997 13 11 深圳市 0.77941 4 4 厦门市 0.37964 14 15 广州市 0.69561 5 5 宁波市 0.35114 15 25 苏州市 0.59530 6 8 上饶市 0.35108 16 27 成都市 0.57017 7 9 贵阳市 0.34227 17 17 南京市 0.53016 8 7 福州市 0.33811 18 16 武汉市 0.48854 9 10 珠海市 0.32988 19 19 无锡市 0.46563 10 12 哈尔滨市 0.31158 20 28 产业投资热度指数(前二十名) 24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 大数据企业融资额热力图 (五)产业投资热度 自 2018年 “ 新基建 ” 概念提出以来 , 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大数据产业发 展的 增长点 。 2020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 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的通知 和 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 , 指出要发挥工业互联网在产 业链协同 、 货物标识体系 、 安全保障体系 、 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应用 。 工业互联 网的发展将促使积聚在北上广深杭的大数据人才与技术外溢到更多二三线城市 , 带来大数据产业投资的 “ 下沉 ” 浪潮 。 2020年全国大数据企业融资总额远超 1万亿元 。 大数据产业的投资分布呈 现出鲜明的 “ 二八效应 ” , 其中 北京占据融资总额约一半 、 杭州占据融资总额 约 1/4, 在投资热度方面领先全国 。 25 湖北西藏 青海 甘肃 广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湖南 四川 云南 新疆 河南陕西 山西宁夏 重 庆 贵州 内蒙古 广东 海南 台湾 澳门 香港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河北 江西 安徽 天津 北京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四、 展望与建议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四、 展望与建议 (一)发挥数据资源禀赋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围绕数据资源 , 整合技术 、 产品 、 服务等全产业链条中的主体 , 发挥 数据资源禀赋作用 , 多角度 、 多层面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 搭建产业生态 , 打造以数据带动产业发展 , 以产业推动区域建设的路径 , 促进形成区域协 同发展的新格局 。 27 (二)聚焦数据立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随着 数据安全法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 , 对大数据产业在保障数据安全 、 规范数据使用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大数 据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 在数据收集 、 使用 、 共享 、 交易等过程中 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 杜绝出现 “ 灰色地带 ” , 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四、 展望与建议 (三)打造数据发展新模式,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进一步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 整合协调政府 、 市场 、 学校 、 研究 机构等多方资源 , 推动 “ 政产学研用 ” 协同发展 , 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 有 效激发科技活力 , 提高大数据产业创新能力 。 28 (四)深化数据融合应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路径 紧跟国家战略 , 深度融合不同行业的数据 , 有效挖掘数据价值 , 探索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 聚焦数据本质 , 应用下沉 , 做实大数据产业 , 释放数据价值 , 彰显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编制单位介绍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成立于 2015年 ,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指导下 , 由中关村管委 会 、 海淀区政府 、 北京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四方共同支持建立 , 是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领域第一个集人才培养 、 科研创新 、 产业转化以及智库咨询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 性平台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 , 由 北京大学牵头 , 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为重要支撑实施单位 , 联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 、 中山大学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建 , 于 2017年 3月 21日在北京大 学正式揭牌 。 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在现有研发和试验条件基础上 , 建设大数据 分析系统开发 、 可视化展示 、 测试与评估 、 重大应用示范与系统集成研发平台 。 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中心 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 程实验室联合共建的产业化合作与服务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 中心以城市治理与决策 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赋能为目标 , 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创新方案与产 品的重要策源地与示范推广平台 。 中心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和政策法规库 , 已发布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 、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 典型城市大数据发展报告 、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 数报告 等多项系列成果 , 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顶层设计 、 大数据平 台建设 、 大数据标准规范制定 、 数据资源管理 、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 大数据产业园 区规划 、 智慧城市建设等咨询服务;并通 过 自然语言处理 、 知识图谱 、 机器学习等 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 , 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和应用落地服务 , 支撑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 。 29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编写组成员 扫码关注 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中心 扫码关注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联系人:程超 邮 箱: chaocbibdr 指数负责人 : 程超 指数专家团队 : 贾金柱 傅毅明 王娟 指数团队成员 : 陈杨 冷莹 蔡婕 刘志攀 贾雅洁 刘兰馨 李枫秋 焦之贤 吴燕妮 金泊翰 郭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