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共同富裕系列(三):区域差距篇: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再平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同富裕系列( 三 ): 区域 差距 篇 如何实现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 再平衡 ? 策 略 深 度 报 告 策 略 报 告 策略配置 2021 年 10 月 28 日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相关研究报告 策略深度报告 *共同富裕系列专题 (一)总览篇:共同富裕重塑中长期产 业投资逻辑 2021-08-29 策略深度报告 *共同富裕系列专题 ( 二 ) 国际经验 篇: 从全球视角探索共 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 2021-09-28 证券分析师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BOT313 WEIWEI 陈骁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6070001 010-56800138 CHENXIAO 郝思婧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120040004 HAOSIJING 研究助理 谭诗吟 一般证券从业资格编号 S1060120070034 TANSHIYIN 宏观 背景:缩小区域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之一 。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 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问题,各省 GDP 规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自 1977 年的 40 倍升至 1995 年达到最高水平 106 倍后逐渐收敛至 2020 年 的 58 倍左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顶层政策规划多次强调共同富 裕, 今年, 习总书记提出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取得 更为明显的实 质性进展”的目标,要自觉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 由此可见,弥合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长期重要任务之一。 区域政策:以“总体 +重点”区域战略助力 地区协同 发展 。 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区域战略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支持东部先富起来再到引导区 域协调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 “区域协调发展”自“九五”计划明确成 为重要方针,并于 2017 年十九大报告中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 以“四大板块”总体战略为基础,多个“重点区域”为支撑 ,促进 协调发 展 。其一,总体战略 包括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 崛起、东部率先发 展 等四大战略,近年来政府在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其二, 在重点区 域加快建立城市群推动一体化发展,城市群规划从初期的京津冀、长江经 济带逐渐向中原、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扩展, 2012 年以来 国家级新 区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布局。其三, 在中央主导下开展东西部协作和 定点帮扶,大力支持老少边穷等弱势区域发展,对口帮扶 包括 产业协作、 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人才交流等举措。 发展现状: 空间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南北地区与板块内部均有分化。 其 一,从经济 实力 对比来看,东部地区 更高 , 2020 年东部各省人均 GDP 均 值超过 10 万元,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均值的 1.7、 1.8 和 2.0 倍。 其二,从产业结构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的产业转型 升级 更快, 京、 沪、津 的第三产业 GDP 占比在 60%-85%左右 ; 且三地 研发投入也更高, 2020 年 R&D 支出占 GDP 比重均超 3%, 其中 北京最高,约 6.4%, 而西 藏、青海、广西等地不足 1%。其三,从居民生活水平来看,长三角、京 津、广东等东部省市 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较高,在 4-7 万元左右, 而甘肃、西藏、贵州等地不足 2.2 万元;但发达地区居民买房压力较大, 深圳 2019 年房价收入比 最高,接近 34 倍, 京、沪 等在 20-25 倍左右,而 中西部的银川、长沙等城市则不到 7 倍。其四,从基建与公共服务供给来 看,整体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中西部铁路、公路等交通物流基建落后于 东部地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高素质服务人员配置也落后于东部。 未来展望:市场机制改革、基础投资均等化与产业转移升级有望提速。 我 们认为,在 新阶段下 , 将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 、将资源从此前 向东部集中转向更加均衡的配置 有助于更高效地缩小地区差距 ,未来政策 布局建议关注三条主线: 一是通过市场机制改革促进土地、人才、技术、 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为引入更多 企业、资本和人才 创造更具吸引力的 营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2/ 24 商 环境;二是加大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交通物流、能源网络、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 给并提高均等化水平,为经济活动开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保障;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支持地区间产业转移加速的同 时引导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其中, 东部地区着重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承接更多技术相对成 熟的制造业,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东北地区依托自身工业和军工基础加速布局高端制造 业 。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技术创新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3/ 24 正文目录 一、 宏观背景:缩小 “三大差距 ”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 . 5 二、 政策回顾:以 “总体 +重点 ”区域战略助力协调发展 . 6 2.1 总体规划 :四大区域板块的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发展 . 7 2.2 重点区域 :构建城市群增长极、帮扶欠发达地区 . 10 三、 区域差距:东中西、南北地区与板块内部仍有分化 . 14 3.1 经济与地方财力:东部地区发展领先,西部和东北赤字率较高 . 14 3.2 产业结构与研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转型升级领先 . 15 3.3 居民生活水平:东部沿海人均收入较高,但买房压力更大 . 17 3.4 基建与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有待改善,中西部相对落后 . 18 四、 政 策展望:机制改革、基础投资与产业转移升级有望提速 . 20 五、 风险提示 . 23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4/ 24 图表 目录 图表 1 2020 年全国各省 GDP 水平:东西地区和南北地区发展仍有差距(亿元) . 6 图表 2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东部地区 GDP 占比快速提升 . 6 图表 3 东西部经 济发展水平差距改革开放后快速扩大 . 6 图表 4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 . 7 图表 5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逐步完善 . 7 图表 6 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梳理 . 8 图表 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梳理 . 9 图表 8 中部地区崛起相关政策梳理 . 9 图表 9 国家五年规划对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安排 . 10 图表 10 “十四五 ”规划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11 图表 11 国家正式发 布发展规划的城市群及其概况 .11 图表 12 国家级新区设立时间图 . 12 图表 13 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演变 . 13 图表 14 各省人均 GDP:东部沿海地 区最多(元) . 14 图表 15 东北地区人均 GDP 水平最低(元) . 14 图表 16 各省公共财政收入:广东和江苏最多(亿元) . 15 图表 17 地方财 政赤字率:西部和东北地区更高 . 15 图表 18 各省工业 GDP 占比:中部和东部相对更高 . 15 图表 19 各省第三产业 GDP 占比:北京、上海超过 70% . 15 图表 20 各省第三产业占比与第二产业占比的差值:北京、上海、海南等以第三产业为主 . 16 图表 21 各省外贸依存度: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领先 . 16 图表 22 各省研发强度: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领先 . 16 图表 23 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东部沿海向西部递减(元) . 17 图表 24 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覆盖度: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偏低 . 17 图表 25 50 大中城市 2019 年房价收入比:东部沿海地区买房压力较大 . 18 图表 26 各省铁路网密度图(公里 /百公里) . 18 图表 27 各省公路网密度图(公里 /百公里) . 18 图表 28 各省人均床位数 :东北和中西部省区相对高于全国水平 . 19 图表 29 各省人均执业 (助理 )医师数:北京遥遥领先 . 19 图表 30 各省人均全科医生数:北京和长三角最多 . 19 图表 31 各省小学生师比:北方资源相对宽裕 . 20 图表 32 各省初中生师比 :北部和西部资源相对宽裕 . 20 图表 33 各省高中生师比:中西部资源相对拥挤 . 20 图表 34 各省普通高校生师比:东部地区资源相对宽裕 . 20 图表 35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21 图表 36 浙江省丽水市、衢州市、温州市等地发布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 22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5/ 24 一、 宏观背景 : 缩小“三大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 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 主攻方向 。 在 2021 年 1 月 28 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 中,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并明确了“ 要自觉主动 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的要求 。 此后,在 今年 6月 发布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也指出, 实现共同富裕, 要“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 ” 。 整体来看,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中,缩小“三 大差距”(即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 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体居民共同进步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区域 发展 差距 经历了从快速上升到稳中略降的演变, 但目前仍然存在 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问题 。 我国区 域经济战略布局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 均衡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30 年 采取了均衡发展策略 ,恢复经济建设是 核心任务,支持东北、华北 、 华东 、西南等地区的 工业基地建设 。当时虽然实现了均衡发展,但由于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且项目过于分散,市场力量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总体经济效率。 第二, 东部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 初期的近二十年里, 我国 大力支持东部地区先富起来,政府 将各种资源向东部地区倾斜,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快速发展, 但 也带来了 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 东部地区 GDP 在全国 GDP 总量中的占比自 1977年的 42.8%升至 2005年 最高近 55.5%,同期西部地区 GDP 占比自 20.9%降至 17.1%,全国各省 GDP 规模的最大与最小值的比值自 1977年的 40 倍 左右升至 1995年近 106倍。 第三, 区域协调阶段。 为了缩小区域差距,我国自 1996年“九五”计划开始引导区域协调 发展,通过一系列财政、投资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全国各省 GDP 规模的最大与最小值的比值也自 20世纪 90年代最 高 106倍逐渐收敛至 2020年的 58倍左右 ,东部地区 GDP 占比 自 2005年的 55.5%缓慢降至 2020年的 51.9%附近, 同期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GDP 占比分别自 18.8%和 17.1%升至 2020 年的 22.0%和 21.1%,但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比持续下行, 自 8.6%下降 3.6个百分点至 2020年仅有 5.0%。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 经济发展 仍然 呈现 在空间上不平衡的 特征 , 2021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也再次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新发展格局下, 为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发展 政策 引导 将逐渐从“促进先富”到“带动后富” 、“协调兼顾” 转变。 在本系列第 一篇报告 1中,我们已经强调了在经济总体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增长的最快阶段过去之后,经济政策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 转变,即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到“最终实现公共富裕”,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 “更加注重公平”。 在此背景下,弥合区域发展差距仍将是未来区域协调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更大力度地支持落后地区的 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支持相对富裕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引导其积极参与对欠发达地区的 扶持工作,最终实现各地区之间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 提出 要“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 1 共同富裕系列专题(一)总览篇:共同富裕重塑中长期产业投资逻辑 , 2021 年 8 月 29 日。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6/ 24 图表 1 2020 年全国各省 GDP 水平:东西地区和南北地区发展仍有差距(亿元) 资料来源: Wind, 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2 20 世纪 80年代 后东部地区 GDP 占比 快速提升 图表 3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改革开放后快速扩大 资料来源 : Wind, 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 Wind, 平安证券研究所 二、 政策回顾 : 以“总体 +重点”区域战略助力协调发展 我国 已形成以“四大区域板块”总体战略为基础,多个“重点区域战略”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九五” 计划( 1996-2000 年)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方针,标志着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此后 ,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主线展开; 2017 年 ,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区域协调发展上升 为 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 是对长期 以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提升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 原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55.2%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0% 5% 10% 15% 20% 2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20 中部 GDP总量占比 西部 GDP总量占比 东北 GDP总量占比 东部 GDP总量占比(右) 1.0 1.5 2.0 2.5 3.0 3.5 4.0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2020 东部各省 GDP均值 /西部各省 GDP均值 东部各省人均 GDP均值 /西部各省人均 GDP均值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7/ 24 与此同时, 为了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国家 继续加码 跨区域 协调政策支持 。围绕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 济圈 等 ,区域规划不断细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 也 进一步清晰。面对不同重点区域的发展路径, 通过健全市场机 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 格局。 2021 年发布的 “十四五”规划 纲要则 提出 , 要 以“一 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 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 图表 4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 政策对象 主要内容 四大区域板块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 发展 重点区域战略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 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机制、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区域发展保障机制 资料来源: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及政策展望 (邓仲良,张可云) , 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5 区域协调 发展政策逐步完善 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 平安证券研究所 2.1 总体规划:四大 区域 板块 的差异化定位与协同 发展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包括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 发展 。 2006 年 发布的 “十一五”规划 纲要 正式 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规划 , 整体政策思路由改革开放后的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 战略转向保持东部优先发展、同时加大对中西部支持的兼顾方式, 特别 地, 结合实施国家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重点支持老少 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将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 充分发挥引领和 示范 作用 ; 中西部地区 将在挖掘内需潜力的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东北地区则致力于把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 进优势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高端化升级。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8/ 24 第一, 西部大开发 2战略于 1999 年提出, 聚焦基建和生态保护, 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 。 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地区 发展 相对缓慢,主要受制于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 生态环境 保护相对复杂 等 制约 ,为了解决西部地区的“落后病”, 1999年 召开的 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该战略 自实施以来 已 横跨五个五年规划,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 源 储备 ,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化,从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具体来看,最初 支持政策 主要聚焦夯实基建和生态 环境保护 ; 随着政策深入实施,西部开始对接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大门户城市开放力度 ;新时代西部地区则以创新能 力建 设为核心,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图表 6 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梳理 规划 十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 战略导 向 实施西部大开发 推进西部大开发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 新格局 基础设 施建设 加快水利、交通、通信、 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 “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 八条省际公路 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 运网络 加快内外联通通道和 区域性枢纽建设 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 施投入 生态环 境保护 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 还林还草,推进防沙治沙 和草原保护 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 治 , 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 全屏障保护和建设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 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 能 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 态工程,开展重点区 域综合治理 产业结 构调整 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 加工 , 推广应用高新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 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 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 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 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 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 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 业 ; 设立一批国家级 产业转移示范区,发 展产业集群 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 业 可持续 发展 坚持科教先行做好人才培 养、使用和引进的工作 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 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 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 技创新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 我发展能力 加强水资源科学开发 和高效利用;加快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集中力量巩固脱贫攻 坚成果,补齐教育、 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 短板 财政支 持 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 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 采取优惠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 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 健全长期稳定资金渠 道,继续加大转移支 付和政府投资力度 资料来源: 政府文件, 平安证券研究所 ,表格内容节选自各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于 2003 年 正式实施 , 通过国企改革 、 经济 结构转型 、 产业升级优化等措施摆脱经济萧条。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 重 工业的摇篮,拥有巨大的存量投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但 随着我国逐渐加入全球化后外贸型经济 的快速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加速增长,东北地区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区域 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解决东北部地区的“萧条 病”, 2002 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 发展接续产业”。 此后, 国家持续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其内生发展活力 ,最初是从粮食、生态、能源等 领域改 革 入手, 此后 增加了 维护国家国防 和 产业安全 两大 重要任务 , 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 、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 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 2 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和广西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9/ 24 图表 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梳理 五年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 战略导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基地 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基地振兴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发展动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开展和积极鼓励创业创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 地建设 ; 建设加工基地,发 展高技术产业 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 服务业 ;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 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 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 推 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 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改造提升 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 育发展新兴产业 ; 大力发展寒 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人才开放发展 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吸引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集 聚;支持建设面向俄日韩等 国家的合作平台 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 施;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 可持续发展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 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 加强黑 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 荒漠化综合治理 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 林和草原 , 促进资源枯竭地区 转型发展 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 加快建设快速铁路网和电力 外送通道 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筑牢 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 , 平安证券研究所 ,表格内容节选自各五年规划纲要 第三, 中部崛起 3战略于 2006 年提出, 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部 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承东启西 、 接南连北的区位 优势 , 但是由于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业附加值仍有待提升 ,其与东 部差距持续扩大。 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旨在激活中部地区的发展动能。 促进中部崛起的初期任务重点在于 建立和巩固 “ 三基地、一枢纽” ,即 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 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此后, 在 继承原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 我国对中部地区 提出了“一 中心、四区”的 新 战略定位 , 即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 充分挖掘投资和消费潜力 。 图表 8 中部地区崛起相关政策梳理 五年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 战略导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产业布局 加强现代农业 ; 发展坑 口电站和煤电联营 ; 加 快优势产业的结构调 整 ; 支持高技术产业 壮大优势产业 , 巩固提升全国重 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 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 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 支持能源产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批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建设 中高 端产业集群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空间重点 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 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 社会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 发展水平 ;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 合治理 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鄱阳 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汉江、淮 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构 筑生态安全屏障。支持淮河、汉 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城镇化与产业支撑、人口集聚 有机结合 ;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高标准 高水平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平台 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 平安证券研究所 ,表格内容节选自各五年规划纲要 3 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10/ 24 第四, 东部地区 4率先发展战略 旨在巩固改革开放后东部优先发展的成果 , 在新时代 引领全国 创新升级 。 我国 改革开放 初期 便将政策支持向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倾斜 ,此后 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崛起, 但在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东部地区出现 了经济增速放缓 、 传统竞争优势不断下降等问题。 2006 年 发布的“十一五” 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聚焦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随着东部地区加快建立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将自身优势与“一带一路”倡议充分结合,其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图表 9 国家五年规划对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安排 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 战略导 向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 化 经济发 展动力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着 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创新高地 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 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 产业结 构调整 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 方式转变 ;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着力发展精加 工和高端产品。发展现代农业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 着力培育产 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引 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发展,打造全球先进 制造业基地 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 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 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 开放发 展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 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 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 加快建立全方位开放型 经济体系,更高层次参 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 势,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 济体系 可持续 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 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社 会文明程度提高、生态 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走 在前列 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 , 平安证券研究所 ,表格内容节选自各五年规划纲要 2.2 重点区域 : 构建 城市群 增长极、 帮扶欠发达 地区 在四大区域板块战略的基础上 , 我国逐渐在重点区域建立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引导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 。 一方面 , 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重点 发展城市群和建立国家级新区等 。 其中, 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 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 另一方面 ,针对 老少边穷等 欠发达 区域 进行扶持,根据要素禀赋提出分类发展战略。 第一 ,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带动作用, 助力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打造新的高水平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城 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和增长极。 改革 开放 初期 ,我国城市群建设从上海经济区开始;到 20世纪 90年代 , 受益于 沿海城市制造业商贸业快速 发展 ,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 环渤海 城市群 萌芽发展; 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 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国迎来城市群战略时代; 到 2021年 , “十四五”规划包含了 19个城市群。 截至 2021 年 10 月, 国家发改委 已出台 12 个城市群 的 发展规划 纲要 ,一系列规划政策反映了城市群在推进城镇化及引领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地位。 不同城市群由于各自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不同,形成了 差异化 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以重点城市群的发展 为例, 其一 ,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于经济转型, 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 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 4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10 个省。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11/ 24 地和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 其 二,京津冀城市群定位于制度改革, 呈现“ 传统制造 重工业 +生产性服务 业”的产业布局 , 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 利用制度优势,探索新一轮制度改革的路径 。 其 三,成渝城市群定位于产业协 同, 正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医药、化工、能源以及服务业的集聚地和以重庆为核心的制造业、物流运输基地,但其他城市 产业大都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各自为战。 其 四,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引领创新, 其 东岸主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带,以新兴产业 和 高科技为主,沿海则为生态保护型产 业带,包括先进制造业 和 现代服务业 ,大湾区利用其良好的科技创新 基因和文化氛围, 吸引 了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的聚集 。 图表 10 “十四五”规划的 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 新华社, 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11 国家正式发布发展规划的城市群及其概况 规划名称 发布日期 包含城市和区域 战略定位 长江中游城 市群发展规划 2015 年 4 月 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环 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 主体 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京津冀协同 发展规划纲要 2015 年 4 月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11 个地 级市和 2 个省直管市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 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哈长城市群 发展规划 2016 年 3 月 黑龙江省五市及吉林省六市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北方开放重要门户;老工业基地 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绿色生态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发展规划 2016 年 4 月 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具体包括四 川省 15 个市和重庆市 27 个区县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 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 中国的先行区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发展规 2016 年 6 月 上海市、江苏省 9 市、浙江省 8 市以及安徽省 8 市 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 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 策略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12/ 24 划 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国中国建设示范区 中原城市群 发展规划 2016 年 12 月 河南 、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共 5 省 30 座地级市 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 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北部湾城市 群发展规划 2017 年 2 月 以南宁市为核心,涵盖广西壮族自 治区 6 市、广东省 3市、海南省 6 个市县 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三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全国重 要绿色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 关中平原城 市群发展规划 2018 年 1 月 以西安为中心,具体包括陕西省 5 市、山西省 2 市、甘肃省 3 市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 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内陆生态文 明建设先行区 呼包鄂榆城 市群发展规划 2018 年 2 月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 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 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 作共建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兰州 西 宁 城市群发展规 划 2018 年 2 月 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 具体 包 括甘肃省青海省 22个地州市的经 济地带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促进我 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沟通西北西 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 粤港澳大湾 区发展规划纲 要 2019 年 2 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和广东省九市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 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 的优质生活圈 滇中城市群 发展规划 2020 年 1 月 由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等组成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群;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 辐射中心的核心支撑作用 资料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