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年12月 推动临床研究体系设计与实施, 深化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 价研究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监管科学卓越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 研究所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前言 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 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了 “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 健康中国2030规 划 纲 要 提 出了 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而临床研究是提高健康医疗水平、 加强民生保 障、 增强创新实力的核心方式之一。 临床研究为人民健康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长期支持, 同时也是发展医药创新产业的 关键能力。 近年来医疗水平迅速提升, 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未 来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 是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 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这需要坚实的临床研究能力作为支撑。 而纵观医药创新产业链, 临床研究是无法替 代的一步 , 也是投入时间和资源最多的阶段, 是整个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 环节。 能否迅速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把握住医药创新产业所处的来之不 易的发展 “机会窗” 。 政府和社会资本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 为未来中国 创新药产业腾飞奠定了良好基 础。 近两年, 国务院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一系列药品 审 评 审 批 改 革 措 施 ,鼓 励 新 药 研 发 ,加 快 临 床 试 验 和 上 市 的 审 评 审 批 ,鼓 励 全 球 同 步 临床研发。 既往审评审批环节的挑战将不再是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瓶颈, 未来 将有大量的在研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与此同时, 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化, 分级诊 疗效果初显, 三甲医院有科研能力和热情的医生的时间精力有望得到逐步释放, 具 备 了更好地开展临床研究的条件。 2017年下半年国家各部委出台 了 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鼓励创新, 推动临床研究能力 提升。2017年7月 , 科技部、 卫计委、 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药监总局印发了 国家临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五 年( 2017-2021年 ) 发 展 规 划 、 国 家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管 理 办 法 (2017年 修 订 )和 国 家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运 行 绩 效 评 估 方 案( 试 行 )三 份 文 件 , 是临床研究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成果。 2017年10月8日 ,中 共 中 央 办 公 厅 和 国 务 院 办 公厅发布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 在改革临床 试验管理、 加快上市审评审批、 促进药品创新等方面, 提出了若干项重大改革举措。 食药监总局于2017年10月23日发布了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修订稿) 。 2017年10月 26日, 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优化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流程的通知 , 提出了 针对为获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中国上市许可、 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 作临床试验的优化审批流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临床研究体系的发 展并为各项政策细化与 落地实施提供参考, 七家协会和机构发起了 专题研究, 着力分析中国临床研究体系的 现状和问题, 探讨解决方案和路径, 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本项目也得到了四十余位 顾问委员会专家的悉心指导, 对于各 位专家给予本项目的宝贵建议, 在此表示衷心的 感谢。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 价研究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监管科学卓越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 研究所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顾问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艳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期临床试验室 主任 王越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副 局 长 、博 士 王睿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副主任 王瑾 解放军总医院药物临床 研究中心 主任 王美霞 北京佑安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 主任 王健 南京鼓楼医院临床试验机 构 主任 甘卫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院长 白桦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主任助理 冯继锋 江苏省肿瘤医院 书记 许重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 主任 孙凌云 南京鼓楼医院 副院长 孙路路 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试验机构 主任 刘燕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 主任 刘春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 副主任 吕媛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所 副所长 江一峰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兼伦理办公室主任 吉萍 北 京 大 学 临 床 研 究 所( 深 圳 )分 所 副所长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教授 沈琳 北京肿瘤医院 副院长 沈一峰 上海市精 神卫生中心机 构办 公室 主任 汪秀琴 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李海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临床药物研究机 构 主任 李可欣 北京医院临床试验中心 主任 李天萍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 主任 张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教授 张会杰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机构 主任 张坤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任科员 肖平 北 京 大 学 临 床 研 究 所( 深 圳 )分 所 所长 武阳丰 北京大学临床 研究所 常务副所长 陈玉根 江苏 省中医院 副院长 陆舜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 主任 陆麒 上海仁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 陈迁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单爱莲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所 主任 周昕熙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处长 邹冲 江苏省 中医院临床试验机构 秘书 胡蓓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I期临床研究室 主任 赵俊 江苏省人民医院 书记 赵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试验中心 副主任 赵青 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试验机构 主任 崔一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试验中心 主任 曹国英 华山医院临床机 构办公室 主任 粱茂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主任 缪丽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院长内容 概要 1 第二章 全球背景下对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现状的评估 11 第三章 中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深层次挑战和具体建议 1. 顶层设计 19 2. 监管体系 33 3. 试 验 设计与执 行 53 4. 支撑机制 65 结语 75 第一章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1 概要 1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 性 临床研究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推动力, 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新需求的根本民生保 障。 临床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高度统一, 密不可分。 实践出真知, 临床研究源自临床医学, 同时又不断探索疾病前沿, 源源不断把新技术、 新的医疗解决方案转化为临床医学实践。 健康中国2030 明确提出要 “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 对于许多重病、 慢病的诊疗方 案, 需要通过临床研究收集中国人 群的科学数据, 作为循证医学的参考, 从而不断提高中 国的诊疗水平。 而对于许多中国高发的严重疾病 (如肝癌、 胃癌、 食道癌和乙肝) , 在世界范 围内缺少创新, 更加需要通过中国医学工作者借助临床研究手段去探索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为医疗水平提升和规范化提供能力支撑。 临床研究是提升医生诊疗规范化水平 的重要手段。 由于经济发 展不平衡、 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不完善等历史 原因, 不同地区的 临床诊疗实践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开展临床研究、 参与临床试验, 临床医生可更好地了解 标准临床路径、 诊疗方法以及最前沿的治疗手段, 增加依从指南的治疗经验, 从而提高整 体诊疗规范化水平。 此外, 在任何一个全球领先的医疗卫生体系中 , 都有一流的学术医学 中心, 而医疗、 教学和研究是学术医学中心的三大支柱。 对于中国的三甲医院而言, 要实现 成为一流的学术医学中心的目标, 不断提高临床研究能力十分关键。 临床研究是医药创新产业的关键环节, 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创新 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在人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 也是新 药研发过程中资金和时间投入最多的环节。 从全球经验来看, 单个药物临床试验从启动 到完成一般需要 4-6年 ,平 均 成 本 超 过 10亿 元 人 民 币 ,时 间 和 资 金 投 入 在 整 个 新 药 研 发 中 约占70% 。要 实 现 健 康 中 国 2030 里提出的 “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 的 目标, 需要建设国家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而临床研究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必经之路。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紧迫性 临床研究的发 展已经落后于医药创新产业链其它环节, 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资源问题若得不 到及时解决, 将至少延缓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进程五到十年。 临床研究环节的发展水平已经滞后于基础研究、 药物发现等环节。 在基础研究领域, 在 2014-16年间, 中国研究者作为通讯作者在 细胞 、 自然 及 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生 物医药学科文章达到140篇 ;而 在 临 床 研 究 领 域 ,在 2014-16年 间 ,中 国 研 究 者 作 为 通 讯 作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柳叶刀 及 美国医学会杂志 的文章仅有29篇。 对临床研究的需求与临床研究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2017年1-10月获批临床的化药 1.1类( 新 1类 )和 生 物 1类分子数是2014年的3倍 。 相 比 之 下 ,中 国 获 得 GCP (临床试 验 质量管理规范) 认证的机构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 间 却 没 有 显 著 变 化 ,而 2017年新 增的168家机构也基本尚未具备规模开展创新药临床试验的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 在 2017年10月8日两办发布的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 见 中提出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实行备案管理, 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临床试验 概要2 概要 2 机构。 这些新的政策将有效拓展临床试验机构的数量, 缓解临床资源数量不足的矛盾。 但在短期内, 新增临床试验机构的能力是否能够迅速满足药物研发, 尤其是创新药早 期研发和国际多中心合作研发的要求, 还存有疑问; 同时现有临床试验机构能力参差 不齐, 部分临床试验机构在参与注册上市临床研究或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经验欠缺, 在 未来医药创新快速发 展的环境下 , 这都是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全球新兴技术趋势不断推动临床研究创新, 中国需要把握机会窗。 近 几 年 来 ,随 着 科 学 技 术的全面进步 , 临床医学也面临着潜在的重大变革。 精准医学、 肿瘤免疫等新兴治疗理念 和技术, 正在推动针对癌症等重症顽症的全新治疗方式; 医疗大数据的逐步可及, 有可能 改变我们传统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 而远程医疗、 人工智能的兴起, 则有可能彻底改变传 统医疗模式。 所有这些技术趋势, 都离不开临床研究这个金标准。 这些新技术既是对传 统医学的挑战和补充, 也是重大创新变革的机会。 中国临床研究需要能够及时把握住这些 技 术 趋 势 ,实 现 弯 道 超 车 ,成 为 医 药 创 新 领 先 国 家 。 全球背景下对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客观评估 基于四项临床研究水平评价指标, 即干预性临床试验总数、 一期临床试验数量、 国际多中 心临床试验总数和顶尖临床研究论文数量, 我们依据2014-2016年数据对比了中国和另外 11个全球主要医药创新国家现阶段的临床研究水平。 分析显示中国当前的临床研究总体 水平在世界创新领先国家中排名第九, 在亚洲位列日本和韩国之后 (图1)。在 临 床 研 究 水 平的驱动因素中 , 临床试验的启动效率偏低、 临床研究能力和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临床研 究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图 1 全球 主要 医药 创 新 国 家临 床研究 水 平总体评 估 第1 名 美国 第2 名 英国 第3 名 德国 第4 名 加拿大 第5 名 法国 第6 名 澳大利亚 第7 名 韩国 第8 名 日本 第9 名 中国 第10名 瑞士 第11名 丹麦 印度 第12名 100 42 34 28 25 19 18 16 8 2 12 7 临 床 研究 总 体 水 平 100 50 37 18 21 21 24 27 6 0 17 5 一 期 临 床试 验 数量 1 2016年启动的干预性药物临床试 验中一期临床试验数量 100 38 7 10 9 9 0 2 7 1 3 2 高 水 平 临床 研 究文 章 2014-2016 年发表在JAMA 、 Lancet 及NEJM 杂志上的文章数量 100 23 23 23 23 11 18 11 6 3 22 7 临 床 试验 总 数 2014-2016 年在该国启动的干预性 临床试验 数量 100 59 68 62 49 34 29 24 14 4 4 15 国 际 多 中心 临 床试 验 (MRCT) 数 量 2016年启动的药企发起的干预性 药物临床二期和三期试验 中MRCT 的数量 1 不 包 含 生 物等 效性试 验等用 于仿制 药研发 的试验 资料来源:ClinicalTrials.gov ;ANZCTR数据库;Asuno Shinyaku数据库;CTRI数据库; DKRS数据库;Health Canadas Clinical Trials Database;EU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UK Clinical Trial Gateway ; 韩国CRIS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数据库;GBI Metrix 数据库 表 中 数字 为 指数: 每项 评 估 中 绝 对数 量 最多 的 国家( 第 一名 ) 设为 总 分100 分 ,其 它 国家的 得 分 为 该国 数 量/ 第 一 名 的 数 量*1003 概要 3 临床研究体系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临床研究体系的核心组成要素可分为顶层设计、 试验设计与执行和支撑机制三大层面 (图2) 。 顶层设计决定国家层面的临床研究发展战略和体系设计, 由政府主导制定, 需要 各部委协作共同推进。 研究者团队和申办方是设计与执行阶段的核心, 负责方案设计并开 展临床试验。 试验开始前需经监管机构批准; 试验进行过程中 参与各方还需接受各监管 机 构的监督和核查。 第三方服务机 构以外包形式为研究者团队和申办方提供一系列试验 支持服务, 确保试验高效顺利进行, 保证试验数据质量。 支撑机制是临床研究体系长期可 持续发 展、 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的基 础。 其中 , 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确保为临床研究提供源 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持续提升研究者水平。 完善的受试者教育体系通过宣传和引导增加 受试者对临床研究的了解, 也是临床研究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前中国临床研究体系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主要体现在: 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欠缺。 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进展缓慢。 由于没有 明 确 的 目 标 和 政 策 支 持 ,在 过 去 15-20年对医学科学领域的资金支持 “重基础、 轻临 床” 。 国家级科研基金对临床研究, 尤其是研究者发起的干预性临床试验的支持力度 显著不足, 科研基金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对临床研究的特点考虑不足, 不符合临床研究 的客观规律。 顶层设计的不足的挑战还体现在临床研究中心网络体系、 激励机制以及 临床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现阶段中国的临床研究中心体系建设滞后, 资源高度分散, 组 成单一且中心之间协作不顺畅。 此外, 中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医院和医生激励机制来支 持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 医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国家人才计划也对临床研究重视不 足。 这些问题导致了临床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匮乏, 医生总体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 临床研究监管涉及食药监总局、 伦理委员会、 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 (以下简 称“ 遗 传 办 ”)等机构和部门,所 面 临 的 主 要 挑 战 包 括 : 监管审批效率低。 对比领先国家, 中国临床试验启动所需时间显著长于美国、 韩国等 国家。 主要原因包括: 审批流程不合理, 各环节以 “串联” 方式依次进行; 多中心伦理 图 2 临床 研究 体系 的 核 心 要素 1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 合同研究组织 2 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 现场管理组织 顶 层 设 计 顶 层设 计 发展战略 体系设计 试 验 设 计 与 执 行 监 管 体 系 ( 包 括 临 床试验 申请 ,伦 理 审查,GCP 核 查等) 设计 阶 段 申办方 研究者团队 执行 阶 段 医院 临床试验中心/ 机构 研究者团队 第三方服务机构: CRO 1 , SMO 2 人才教育 与培养 受试者教 育 受试者保 护 支 撑 机 制4 概要 4 审查效率较低, 协作审查和中心审查模式尚未被广泛采用; 遗传办审批流程虽然已 经优化, 但仍缺乏统一透明、 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 临床试验核查体系有待完善。 自“ 7.22” 以来, 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在推动药品审评审 批制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 短时间内净化了医药研发的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 企业的理念转变。 核查风暴之后, 数据核查的长效机制依然有待建立和完善, 包括 贯彻基于风险的监管理念, 完善核查相关的法律法规、 缺陷分级和职责划分, 以及加 强核查队伍建设。 伦理委员会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效率普遍较低, 而审查能力参差不齐。 试 验 设计与执 行的多重挑战体 现 在参 与各方 (申办方、 医院、 研究 者团队、 第三方服务 机 构 )的 理 念 、能 力 和 管 理 机 制 。申 办 方 临 床 研 究 的 理 念 和 能 力 均 有 待 提 升 ,其 中 包 括 转变对于自身责任的认识和与研究者合作的理念, 试验方案设计能力以及临床研究管 理 体 系 。对 于 医院、 机构和研究者团队, 目前机构办公室的定位、 职能和人员编制等设 置缺乏明确规定, 多数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临床试验管理和支持体系; 临床试验服 务费分配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透明高效的流程, 影响 了研究者团队的积极性; 药物临床 试 验 机 构( GCP机 构) 内部管理水平也有待提升, 例如合同沟通和签订的效率有待提 高 。而 在 临 床 需 求 高 速 增 长 的 背 景 下,第三方服务机构面临的最 主要挑战 在于从 业人员 流动性高、 能力参差不齐以及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等方面。 临床研究体系的支撑机制薄弱, 包括医疗人才教育培训, 以及受试者教育与保护。 中国 现 有 的“ 5+3” 为主体的医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对临床研究重视不足, 导致了临床研究 人才和专业化研究团队匮乏。 而作为临床研究必不可少的参与方的受试者群体, 目前 对于临床试验的价值和意义、 受试者权益等问题仍缺乏正确认识, 导致参与临床研究 的积极性不高或者盲目要求参加临床试验。 在招募过程中 , 受试者还面临缺乏及时获 知准确的试验信息的渠道、 在决策过程中缺少专业人士相关支持等挑战。 推动临床研究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建议 近期, 国家各部委出台 了 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鼓励创新, 推动临床研究能力提升。 2017年 7月, 科技部、 卫计委 、 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药监总局制定并印发了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 五 年( 2017-2021年 ) 发 展 规 划 、 国 家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管 理 办 法 ( 2017年 修 订 ) 和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 (试行) 三份文件, 提出了 未来五年建设 发展的短期目标和实施路径, 是临床研究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成果。 2017年10月8日, 两办发布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 在 改 革 临 床 试 验 管 理 、加 快 上 市 审 评 审 批 、促 进 药 品 创 新 和 仿 制 药 发 展 等 方 面 ,提 出 了 若 干项重大改革举措。 食药监总局组织对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进行了修订, 并于2017年10 月23日起草发布了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修订稿) ,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7年10月 26日, 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优化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流程的通知 , 提出了针对为 获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中国上市许可, 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 的优化审批流程。 在此历史背景下, 并考虑到中国临床研究能力现状和需解决的深层次挑战, 我们对中国临 床研究体系发展和建设的阶段性重点提出以下建议5 概要 5 短 期( 2018-2020):完 善 顶 层 设 计 ,释 放 中 国 临 床 研 究 活 力 : 高瞻远瞩, 把临床研究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把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作为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和医改的重要目标。 盘活资源, 建立多级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体系, 提高现有机构试验承接能力, 允许试点独 立运营的第三方临床试验中心。 激励医生, 优化医院和医生等级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机制, 释放医院和研究者团队开 展临床研究的热情。 完善配套, 解 决 效 率 瓶 颈 ,提 升 试 验 启 动 速 度 ,完 善 监 管 核 查 体 系 。 中 长 期( 2021-2030) : 全面提升能力, 构建世界一流临床创新体系: 卓越中心, 形成层次分明的临床研究中心体系, 建立一批具备前沿创新能力的国家级临 床 研究中心。 机制保障, 建立高素质的核查队伍及数据核查长效机制, 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伦理审 查机制。 夯实支撑, 改革医学生教育体系, 鼓励行业组织推动从业人员能力提升 , 推动公众教 育 ,建 立 受 试 者 和 医 疗 机 构 保 障 体 系 。 1. 顶层设计 制定国家层面的临床研究发 展战略, 提高重视程度, 将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作为医改目 标之 一, 明确临床研究发展短期和长期目标。 2016年10月 ,国 家 卫 计 委 与 其 它 四 部 委 共同发布了 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 , 其中提出 “全面加强临 床医学研究” , “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 努力打造临床研究创新团队, 加大稳定支持临床研究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设立专门面向临床研究的科研计划和项 目, 探索设 立自主创新 的临床 研究 项目, 积 极 支持 临床 研究 基 础 性 工 作” 等意见 。 我们 建议, 未来能够出台更细化的鼓励措施、 实施细则和实施时限要求, 设立针对临床研究 的 国 家 级 基 金 项 目 ,有 效 推 动 临 床 研 究 体 系 建 设 ,有 的 放 矢 地 资 助 临 床 研 究 项 目 。 在国务院层面建立跨部委协作机制, 确保政策一致性, 协同推进临床研究水平发展, 落 实 国 家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五 年( 2017-2021年) 发展规划 ; 加速推动 关于深化审 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的落地实施。 设计并建立定位清晰、 分工明确的多样 化的临床 研究中心体系, 推动建设国家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和学术性临床研究组织 (ARO) , 推动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水平提升, 从而起 到引领带头作用。 改革医院和专科等级评定和绩效考核方法, 改革医生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方法, 增加 临床研究相关指标和比重, 单独设置并考核临床研究相关人员和床位编制, 提供充足 资源保障。 推动加强支撑机制, 包括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与教育 , 受试者教育和保护机制6 概要 6 2. 监管体系 加 快 试 验 启 动 速 度 ,提 高 审 批 效 率 。 要求临床试验申请审查、 伦理审查和遗传办审批平行进行。 完善组长单位伦理认可制度, 提高多中心临床试验审查效率和质量。 探索区域或中心伦理协作审查制度, 指导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审查工作。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审批改为备案制, 明确审查的范围, 即针对遗传资源相关的临床试 验 进 行 审 查 。建 立 临 床 试 验 数 据 核 查 长 效 机 制 。 完善GCP核查法律框架、 政策及指南体系, 尽快实施基于审评需要和风险的核查理 念 ,核 查 标 准 与 ICH-GCP要求接轨。 建立合理的核查人员梯队, 提升核查人员能力, 规范核查行为。 完善伦理审查和受试者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伦理委员会成员培训和认证体系, 鼓 励各 伦理委员会参与行业公认的 认证。 探索多样 化的伦 理委员会 制度。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如备案登记制度、 黑名单制度等。 尽快落实国家出台的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草案, 例如机构备案制、 国外数据用于国内注 册的具 体 指南等。 3. 试 验 设计与执 行 优化临床试验中心管理。 明确临床试验中心的职责定位, 推动建立临床研究平台, 在鼓励推行研究者负责制 的基础上, 加强临床试验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允许设立多种模式的临床试验中心 (医院内临床试验中心和医院外第三方临床试验 中 心 )。 鼓励医院内临床试验中心提高自主权, 优化临床试验中心管理流程, 提高试验启动 效率。 优化临床试验中心专职人员管理。 明确临床试 验中心的专职人员配置要求 。 明确临床试 验中心专职人员的职业发 展 路 径。 单独设置研究护士的编制要求, 与临床护士分开计算。 设置单独的研究护士职称评定标准。 4. 支撑机制 在现有医学教育体系中增加系统的临床研究相关课程,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入 临床研究相关内容, 推进建立临床研究人才梯队。 由政 府主导, 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的受试者教育, 引导建立对临床试验的正 确认识。 完善临床研究相关保险机制, 为临床研究参与各方, 如临床试验机构、 参加临床研究 的医生、 护士和药师等人员以及伦理委员会成员提供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7 第一章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章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 临床 研究体系的核心要素 临床研究指任何以人类受试者为对象 (包括使用人类样本) 的有责任的科学探索。 广义的 临床研究包括观察性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等) 和干预性研究 (药 物、 治疗方法等) , 其目的是研究疾病发生和治疗机理, 为疾病预防诊治和改善临床实践 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以及判断新疗法的疗效、 价值和安全性。 本报告所关注的临床研究为 干预性临床试验, 即对人类受试者前瞻性给予一项或多项干预措施 (可能包括安慰剂组 或对照组) , 以评估干预措施对人体健康相关生物学或行为学结局影响的研究。 医药产业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因此各环节 (包括基 础研究、 药物发现、 临床试验 和生产制造等) 均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督。 而临床试验阶段以人类受试者为研究对象, 参与方众多, 其内在特点使得临床试验阶段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尤其显 著。 临床 研究体系的 核心组成要素可分为顶层设计、 试验设计与执行和支撑机制三大层面。 顶层设计决定了国家层面的临床研究发展战略和体系设计, 由 政 府 主 导 制 定 ,需 要 各 主 要部委协作共同推进。 研究 者团队 和申办方是设计与执 行阶段的核心, 负 责 方 案 设 计 并 开 展 临 床 试 验 。在 中 国临床试验正式开始前需经监管机构批准, 包括由食药监总局负责的临床试验申请审 批, 由伦理委员会负责的伦理审查, 以及由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 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和收集活动的审批。 试验进行过程中 , 参与各方还需接受各监管 机构的监督和核查, 保证按照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进 行 科 学 有 效 的 安 全 试 验。 第三方服务机 构以外包形式为研究者和申办方提供一系列试验支持服务, 确保试 验 高 效 顺 利 进 行 ,保 证 试 验 数 据 质 量 。 支撑机制是临床研究体系长期可持续发 展、 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的基 础。 人 才教育与培 养体系确保为临床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持续提升研究者 水 平 。受 试 者 是 临 床 研 究 必 不 可 少 的 参 与 方 。受 试 者 群 体 对 临 床 研 究 的 充 分 了 解 和 正 确 认识, 是其接受并积极参与临床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完善的受试者教育体系通过宣传 和引导增加受试者对临床研究的了解, 是临床研究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的三重意义: 解决病患民生问题, 提升医疗水 平、 建设世界一流学术医学中心的核心能力, 推动创新药产业可持 续发展 临床研究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推动力, 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新需求的根本民生保 障。 临床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高度统一, 密不可分。 实践出真知, 临床研究源自临床医学, 同时又不断探索疾病前沿, 源源不断把新技术、 新的医疗解决方案转化为临床医学实践。 健康中国2030 明确提出要 “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 对于许多重病、 慢病的诊疗方8 第一章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案, 需要通过临床研究收集中国人 群的科学数据, 作为循证医学的参考, 从而不断提高中 国的诊疗水平。 而对于许多中国高发的严重疾病 (如肝癌、 胃癌、 食道癌和乙肝) , 在世界 范围内缺少创新, 更加需要通过中国医学工作者借助临床研究手段去探索解决方案。 因 此, 临床研究是解决中国病患未满足临床需求、 实现民生保障的重要方式。 临床研究为医疗水平提升和规范化提供能力支撑。 临床研究是提升医生诊疗规范化水平 的重要手段。 由于经济发 展不平衡、 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不完善等历史 原因, 不同地区的 临床诊疗实践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开展临床研究、 参与临床试验, 临床医生可更好地了解 标准临床路径、 诊疗方法以及最前沿的治疗手段, 增加依从指南的治疗经验, 从而提高整 体诊疗规范化水平。 此外, 在任何一个全球领先的医疗卫生体系中 , 都有一流的学术医学 中心, 而医疗、 教学和研究是学术医学中心的三大支柱。 对于中国的三甲医院而言, 要实现 成为一流的学术医学中心的目标, 不断提高临床研究能力十分关键。 临床研究是医药创新产业的关键环节, 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创新 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任何健康医药领域的创新, 最终要应用到人体, 临床研究是必不可缺 的核心环节。 以创新医药产业为例, 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在人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 一方法, 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资金 和时间投入最多的环节。 从全球经验来看, 单个药物临 床试验从 启动到完成一般需要 4-6年 ,平 均 成 本 超 过 10亿 元 人 民 币 ,时 间 和 资 金 投 入 在 整 个新药研发中约占70% ,临 床 研 究 的 重 要 性 无 可 争 议 ( 图 3) 。要 实 现 健 康 中 国 2030提 出 的 “健康科技创新整 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 , 需要建设国家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必须要加 强专利药等产业的创新能力, 打造一批具备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而临床 研究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必经之路。 图 3 临床 试验 是药 物 开 发 中最 关键的 阶 段,也是 投入资源 最多 的阶段 12 46 12 2 12 40 5 200 10 2 临床试验 所需时 间和资 金 投 入均占药物开发的6070% 成 功 率 1 投入 百万美元 时间 年 注 册及上 市 方法 临床试验 是在人 体内验 证 药 品最关键属性 安 全 性和 有效 性的唯 一 手段 , 因此也 是最无法 替代的 一个阶 段 , 更需要严 谨慎重 地对待 高通量化 合物筛 选 高通量虚 拟筛选 计算机辅 助药物 设计 化学合成 化合物结 构优化 药物警戒 药品生命 周期管 理 动物模型 毒理研 究 细胞系毒 性模型 研究 计算机模 型预测 潜在毒 性 动物药代 动力学 配方及给 药技术 开发 原料药工 艺研究 制剂处方 及工艺 研究 药品质量 试验 人 体 内( 健 康 志 愿者 或 病 人 ) 试验 1 化 合 物 从 前一 阶段进 入下一 阶段的 成功概 率 2 仅 计 入 发 现活 性物质 ,合成 先导化 合物, 先导化 合物优 化阶段 理解生物 学机理 , 寻 找药 物 靶点 药 物 初步 开发,及 动 物体内 药物毒理 评价 进 行 试验 药 物 的 系统 性 研 究 , 以 证 实其 安 全 性 和有 效 性 注册上市 及广泛 监测疗 效 和 不良反应 目的 资 料 来 源 : 麦肯锡 药物研 发成功 率报告(Trends in Attrition) ;文献检索 临 床 试 验 10% 临 床 前 开 发 70% 基础 研究 和 药物 发 现 不详9 第一章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紧迫性: 若不及时解决临床研究环节 的瓶颈问题, 中国创新药产业发 展进程将延缓至少五到十年 临床研究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医药创新产业链其它环节。 在 基 础 研 究 领 域 ,在 2014-16年 间 , 中 国 研 究 者 作 为 通 讯 作 者 在 细 胞 、 自 然 及 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生物医药学科文章达到140篇 ;而 在 临 床 研 究 领 域 ,在 2014-16年 间, 中国研究者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柳叶刀 及 美国医学会 杂 志 仅 有 29篇。 由于理念、 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的不均衡, 临床研究水平的建设未能 跟 上基 础研究快速 发 展的步伐。 2017年1-10月获批临床的化药1.1类( 新 1类 )和 生 物 1类分子数是2014年的3倍左右 (图4)。 相 比 之 下 ,中 国 获 得 GCP (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认证的机构数量在2014 年到2016年 间 却 没 有 显 著 变 化 ,而 2017年新增的168家机构也基本尚未具备规模开展 创新药临床试验的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 在2017年10月8日 两 办(中 共 中 央 办 公 厅 和 国 务院办公厅) 发布的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中提 出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实行备案管理, 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临床试验机构。 这 些新的政策将有效拓展临床试验机构的数量, 缓解临床资源数量不足的矛盾。 但在短 期内, 新增临床试验机构的能力是否能够迅速满足药物研发, 尤其是创新药早期研发 和国际多中心合作研发的要求, 还存有疑问; 同时现有临床试验机构能力参差不齐, 部 分临床试验机构在参与注册上市临床研究或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经验欠缺。 全球新兴技术趋势不断推动临床研究创新, 中国需要把握机会窗。 精 准 医 学 、肿 瘤 免 疫 等 新兴技术, 正在推动针对癌症等重症顽症的全新治疗方式; 医疗大数据的逐步可及, 有可 能改变我们传统临床研究试验的方法; 而远程医疗、 人工智能的兴起, 则有可能彻底改变 传统就医模式。 这些新技术既是对传统医学的挑战和补充, 也是重大创新变革的机会。 中 国临床研究需要能够及时把握住这些技术趋势, 实现弯道超车, 成为医药创新领先国家。 图 4 中国在 研 化 合物 分 子 数 量 总 数( 包 括 当年 处 于 临 床 前 或临 床 阶 段 的 分子 ) 1 资料来源:CDE 2016年度药品 审评 报 告;GBI ;Pharmaprojects 中 国 每年 新 获批进 入临 床 的 化 药1.1 类 ( 新1 类 ) 和 生物1 类 分 子数 1 Pharmaprojects 数据 库记录 的当年 在中国 处于临 床前、 临床I-III期的 化合物 数量 2 包括上市注 册审 评 阶段 大量 在研 药物 预 计 未 来五 年内会 进 入临床开 发阶段, 对临 床研究 资源的 需求 迅 速增 加 29 45 70 80 11 24 18 30 88 16 2017 1-10月 110 3X 69 15 2014 40
展开阅读全文